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历史试题卷 第 1 页(共 10 页) 历史试题卷 第 2 页(共 10 页) 浙江省选考科目考试绍兴市适应性试卷(2020 年 4 月) 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 10 页,选择题部分 1-7 页;非选择题 7-10 页。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90 分钟。 考生注意: 3.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画像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我国古代 文化 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瑰宝。对下列汉画像石中场景的解读,正确的是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 定 的位置上。 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 汉画像砖上的集市场景 山东腾州田庄冶铁汉画像石 汉画像石“讲经图”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 的 作答一律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史记•殷本纪》载:“(商王)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 帝 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史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商朝后期王位继承的情况。下列 项中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 宗法制由母系家长制发展而来 ② 嫡长子继承制在商代已初具雏形 ③ 地位的尊卑影响了王位的继承 ④ 王位继承制遵循长幼有序的原则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针对“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有思想家说:“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 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此观点表明该思 想 家 A.轻视其竞争对手的信条 B.主张结束学术混乱的局面 C.倡导各家思想取长补短 D.追求知书达礼的学习目标 A.“牛耕图”的耕作工具可改变牵引点的高低 B.“集市图”有楼、门、墙可见管理相当严格 C.“冶铁图”冶铸锻造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 D.“讲经图”反映了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4.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下的 考 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 “入 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科举制的产生与确立,反映了 A.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 B.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 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D.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 5.有学者认为,北宋前期的中枢权力机构设置,并非全盘新创,而基本上是整理、更革前代设施的产物。 更革 的思路是在北宋初期的政治实践中逐步明朗化的,它清楚地体现着“权力制衡”的原则,同时使 政权 机构之职能分工更为明确、责任更为集中。下列项中,属于北宋前期这种“更革”的是 ① “中书省揆而议之,门下省审而覆之,尚书省承而行之” ② “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 ③ 出现“宰相之外复有宰相,三省之外复有一省”的状况 ④ 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的鼎立局面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历史试题卷 第 3 页(共 10 页) 历史试题卷 第 4 页(共 10 页) 6.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说:“元之有赵吴兴,亦犹晋之右军、唐之鲁公(颜真卿),皆所谓主盟坛 者。然右军能集汉魏之成,鲁公应掩南北之长,吴兴虽云出入晋唐,兼有其妙,……。此承宋季书法 无 纪之后,因当屹然为正宗”。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作者评述无关的是 ① ② ③ ④ A.① B.② C.③ D.④ 7.有学者指出:“王阳明是要将普遍的道德要求从上往下逐层地分摊下去,使道德的承担者不仅是高层 的士大夫和官僚,并且要扩大到乡村、商贾与市民。”下列项中,能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① 灵明是人的心 ② 人是天地的心 ③ 人人都有良知 ④ 满街都是圣人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下图为晚清最后十年“清政府、立宪派与革命派三股力量之间博弈”知识结构框架图。对该图内容解读正 确的是 10.有史书对中共历史上某次重要会议描述说,这是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但十二个政治局委员只有六个 参 加,五个政治局候补委员倒有四个参加。这次会议使毛泽东返回政治局的权力核心。据此判断,这 次会 议是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洛川会议 D.七届二中全会 11.日军占领南京后,企图打通津浦线,将南北战场连接起来。对此,国民政府提出东面保持津浦线,北 面保持道清线的“以守为攻”的抗战策略,与日军展开大规模会战。这次会战 ① 选择在台儿庄对日军进行堵截 ② 八路军奔赴山东前线参与此战 ③ 期间取得了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④ 粉碎了日军打通津浦线的企图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2.周恩来在参加某次重要国际会议前写道:“即便美国将以一切力量来破坏各种有利于和平事业的协议 的达成,我们仍应尽一切努力,务期达成某些可以获得一致意见和解决办法的协议,甚至是临时性的 或 个别性协议,以利于打开经过大国协商解决国际争论的道路。”据此推断,这次会议最终达成的一 项协 议是 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 B.《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清政府 三股 力量 之间 立宪派 的博 奕 革命派 1901 年新政、1905 年预 君主 备立宪、1911 年皇族内阁 专制 跑输 推翻 (袁世凯) 帝制 梁启超、杨度、张之洞、 君主 跑输 张謇等 立宪 走向 民主 共和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 共和 跑赢 C.《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D.《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 13.某《决定》指出:“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 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淅、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制度”。这一 “制 度”指的是 A.农业生产责任制 B.厂长(经理)负责制 C.现代企业制度 D.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① 清政府为维护君主专制打出了“预备立宪”的幌子 ② 立宪派与革命党的博弈,说明彼此间不存在同一性 ③ 袁世凯在三股力量之间的博弈过程中完全置身于外 ④ 博弈的实际结果是以革命派为主体的共和政府成立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9.据周策纵《五四运动研究史料》记载,“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出版事业有了显著的发展,当时出版 的新期刊和报纸多达 600 多种,除著名的《新青年》之外,《每周评论》、《新潮》、《国民》、《少 年中国》、《新教育》等都是名噪一时的报刊。这一现象说明 A.中国开始形成了国人办报的高潮 B.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C.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新思想的发展 D.马克思主义显示出强大生命力 14.有诗曰:“国耻深仇,百余载,今朝洗雪。忆往事,全民怒吼,英夷作孽。炮舰侵疆强贩毒,群豪抗 敌 甘流血。腐清廷,割地又赔银,金瓯缺。龙昂首,英旗撤。存两制,棋超绝。让山河更美,国强民 悦。 澳岛归来时亦迫,台湾回返疆无裂。待此时,把酒祭轩辕,觞英烈。”下列项中,与之相关的说 法正确 的是 ① 1840 年清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 “一国两制”的构想首次得到成功运用 ③ 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 ④ 中国在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A.①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历史试题卷 第 5 页(共 10 页) 历史试题卷 第 6 页(共 10 页) ④ ②③ ① 15.有学者说:“从公元前 7 世纪到前 2 世纪,希腊人凭借其积极的商贸活动使地中海水域内的各个地区 的社会和经济成为一个整体。他们还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道德和哲学思考。正如波斯、中国和印度的 古 典传统塑造了本地区的文化经历一样,希腊人的传统也对地中海区域、欧洲以及亚洲西南部地区带 来了 深远影响”。下列项中,与此相吻合的是 ① 海洋赋予希腊先民广阔的发展空间 ② 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成为人文主义源头 ③ 在形而上学理论中寻找真实的存在 ④ 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刻影响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6.右图为图拉真广场示意图。该广场层次分明,功能丰富,是罗 马帝国空前强盛时期的皇帝图拉真为自己修建的。其中他为纪 念自己远征战功而建的纪功柱位于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17.启蒙运动期间,有思想家用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解释政府的 起源、性质与目的;把政体形式分为民主政体、寡头政体、君 主政体;把国家权力分成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是 A.洛克 B.伏尔泰 C.孟德斯鸠 D.卢梭 18.下列为《1750-1900 年部分地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变化表(%)》(据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改编)。其中引起“欧洲人口变化”的原因是 地 区 欧洲 美国和加拿大 非洲 1750 年 19.2 0.1 13.1 1850 年 22.7 2.3 8.1 1900 年 24.9 5.1 7.4 ① 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② 人口大规模的流入融合 ③ 公共健康措施的采取 ④ 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1831 年,一位年轻学者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者的身份乘座“贝格尔”军舰进行历时 5 年的环 球考察(见右图)。据图并结合所学判断,这次航行 A.所走路线与麦哲伦环球航行一致 B.是以内燃机为驱动进行远洋航行 C.考察成果坚定了学者的研究观点 D.为西方殖民者扩张奠定理论基础 2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1917 年出现于全欧洲的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在俄国表现得最 为强烈、最为普遍;实际上,1917 年因两大发展……而证明是决定性的一年;正是 1917 年,第一次 世界大战从欧洲阶段转变到全球阶段。”如果作为其描述的依据,下列项中有误的是 A.俄国具有革命倾向的士兵支持革命 B.俄国爆发革命同时宣布退出战争 C.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 D.中国北洋政府正式向同盟国宣战 21.美国新政期间,政府对那些同意削减农业生产的农场主给予补助,甚至对销毁庄稼和性畜给予补助; 后 来,农场主们又由于把部分土地用来种植一些保养土壤的农作物而得到补助;近 300 万青年组成的 民间资源保护队促进了水土保持和重新造林的工作。这些做法有利于 ① 复苏农业生产 ② 改善自然环境 ③ 缓解失业压力 ④ 减少财政赤字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2 .右图是发表于二战期间的一幅漫画,题为《镰刀和斧头》。面对法西斯国家的疯狂侵略,许多国家展 开了英勇顽强的抵抗。该漫画就从一个侧面描绘了某一历史情形,其 最有 可能反映的是 A.不列颠之战使德国侵略计划首次未能得逞 B.莫斯科战役宣告德陆军“闪电战”的破产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后德国走向崩溃之路 D.意大利投降使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23.麦克浙尼尔在《全球史(从史前到 21 世纪的人类网络)》中说:“1945 年以后,美国的兴起,其经济 实力和考军事实力的急剧膨胀,使得全球化常常表现为美国化。……美国引领了一场迅速的——但 是 局部的——神墙经济重新全球化的潮流。”下列项中,与此观点相吻合的是 ① 政府干预经济的做法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 主导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③ 利用经济手段巩固了西欧国家的秩序 ④ 积极推动了欧洲国家的一体化进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 二战后,某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 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同时,一位国家领导人强调:“我 们的目的,是要使大国认识到,世界命运不能掌握在它们的手里。和平、中立与发展才是我们的目标。” 据此 判断,与这些语境相关的是 A.1954 年亚非万隆会议召开 B.1961 年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 C.1967 年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D.1989 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历史试题卷 第 7 页(共 10 页) 历史试题卷 第 8 页(共 10 页) 25.王国维曾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 正 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 重证 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王国维旨在强调 A.把新发现的材料与古史结合起来可以获得对古史的 新解 B.古史中的实录只有通过考古发现才能证明它们真实可信 C.传统考证之学向近代新考据 学变化成为学术发展的必然 D.二重证据法必须成为以后历史学家重要的史学研究方法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0 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有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所谓"天下四大名镇"。其中,汉口镇明初还是汉阳城外 一处 荒郊,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嘉靖年间成为镇。清乾隆三 十七年 (1772 年)有居民 32209 户,嘉庆十八年(1813 年)增为 36929 户。汉口在清代是淮盐的销 售中心 ,同时又是木材、花布、药材的集散地。当时人们形容这里“帆樯满江,商贾毕集”、“人烟 数十里, 贾户数千家”。 光绪十五年(1889 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己购机器搬运到湖北,成立湖北织布局,在武昌 建厂。次年张之洞在汉阳建立湖北铁政局,同年开采大冶铁矿,后又在汉阳兴建铁厂,于光绪十九年 (1893 年)建成。 —— 据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等整理 材料二 当年武昌起义之爆发绝非偶然,当年卷起革命风暴也不属于意外,因为历史的合力已经汇流成河 到达了那一步,所以即使不在这里发生也一定会在那里发生,即使不在这个时候也一定会在那个时候, 总 之一定会发生。 (但)当我们考察 19 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地区)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 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大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 实的 努力,便会发现:辛亥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 据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冯天瑜《辛亥武昌起义是现代文明所赐》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时期武汉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变化。(注:不得照抄材料,否则 不得分)(4 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辛亥首义”的“幸运之果”之所以掉在武汉地区的原因。武汉是一 座英雄的城市,湖北人民是英雄的人们。请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再举两例加以简要说明。(6 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 1815 年以前约 30 年期间,发生了两次“革命”。一次与法国有关,主要是政治性的,涉及政 府组织、公共权力和权威、公共财政、税收、行政机关、法律、个人权利以及社会各阶级的法律地位 等 。另一次“革命”则带有更多的比喻含义,主要是经济性的,涉及财富生产、制造技术、自然资源 的开 发、新技术的进展、资本的形成,以及向消费者销售产品等。后者之所以首先在英国发生,是由 于英国 社会具有某些政治特点,由于英国依赖早期商业和航海上的成就,也由于英国式生活鼓励个人 冒险和革 新精神。1815 年以后的事实继续证明,无论在英国或其他地方,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的后果 也总是 不可分割的。 —— 据(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至 1870 年)(上)》改编 材料二 在早期工业社会的诸多批评者中,社会主义者的声音最为响亮也最有影响力。社会主义者致力于 减 轻由资本主义和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他们认为在工业巨头与普通劳动者之间存在着巨大 的财 富差异。因此痛心于这种经济上的不平等,声讨允许劳动剥削存在的制度。早期的社会主义者发 展了启 蒙思想对于平等的理解和认识,认为平等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包括政治、法律及社会的方方 面面,并 期待在未来建立一个公正平等的社会。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者都持有这个基本观点,然而他 们对于什么 才是建立并巩固一个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佳道路却各持己见。 —— 摘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一次与法国有关”的“革命”,并分析“后者之所以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 结合所学,概述 1815 年以后英国“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的后果也总是不可分割的”史实。(6 分) (2)根据材料二,提炼早期工业化时期社会主义者的主张。结合所学,简述 19 世纪上半叶社会主义者对于 “建立并巩固一个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佳道路却各持己见”的表现。(4 分) 28.读史本为求识,对过程的关注,有助于辨识社会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 分) 材料一 孙中山在 1905 年《民报•发刊词》中认为,“罗马灭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民族 主义就是“种族革命”,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在 1924 年 1 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则认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 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 义皆 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 —— 摘自魏新柏《孙中山著作选编》材料二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 一 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 它在 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 民共和 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 于中国革 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 摘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三 20 世纪中国革命具有“高山滚石”效应,革命一旦启动,越滚越猛,前一次的成功,会激励后一 次的继续;前一次未能实现的目标,后一次会采取更激烈的手段去实现,革命的诉求指数不断提升。 辛 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就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相互衔接、演进的三个阶段,共同构建了“中国 革命 ”这一历史事件。其间代表性的国共两党的关系,也经历了 20 年代“党中有党”、30 年代“国 中 有国”、40 年代前期“一国两制”的阶段。 —— 摘编自王奇生《高山滚石:20 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 1924 年“国民党之民族主义”相对于 1905 年而言所具有的新内容, 并简析其积极意义。用一句话指出孙中山一以贯之的民族主义思想内涵。(5 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扼要指出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 道路、革命步骤、革命动力及发展前景的基本主张。(4 分)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近代中国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试从 20 世纪 20 年代“党中有党”、30 年代“国中有国”、40 年代前期“一国两制”的相关史实进 行阐释。②“20 世纪中国的三次革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试以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阐 释。(6 分) 29.波兰地处欧亚大陆十字路口,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回顾其在二战前后的经历,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到 法西 斯主义的罪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 分) 材料一 一战后,波兰这个在近代欧洲政治地图上消失达 123 年之久的国家获得了独立。新独立的波兰国家 面对的国际形势是:德奥战败,沙俄崩溃,英法在一次大战中元气大伤。因此,在巴黎和会上波兰代 表 团极力要求恢复 1772 年大波兰的疆界。边界问题成了和会上波兰问题的中心。波兰的要求得到法国 的支 持,但却遭到英国的坚决反对。英国政府曾仔细告诫出席和会的英国代表团:“对于波兰自己未 来的前 途,我们必须坚决反对波兰的非份要求。”经过大国间的讨价还价,和会终于重划了欧洲政治 地图。波 兰从德国获得了…… 材料二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以后,希特勒认为他的东侧受到了保护。波兰,这个一战后从德国获 得领土最多的国家,还由于波兰也是德国未来侵略苏联的前哨基地和进攻西方的可靠后方,自然成为 纳粹侵略扩张的首要目标。1939 年 8 月 25 日,他命令军队于第二天早晨五点四十五分入侵波兰。但 就在同一天,英国与波兰正式签订了联盟条约,使希特勒确信暂时的退却是必须的。在以后的几天中, 欧洲 各国外交部纷纷提出了各种和解、调停和公民投票的建议,而紧急关头的这些努力没有一个产生 实际 的效果。德国将军们提醒希特勒,只要再过一个月,便是使我们无法在波兰平原上调动坦克的秋 雨季 节。因此,8 月 31 日,元首再次发布了向波兰进军的最后命令。 —— 摘引自[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通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每节车厢挤满八十人,纳粹实施最后灭绝前转移还活着的犹太人还是同样 的 车厢,已经可以装得下一百来人了。“我们已经那么瘦了!”威塞尔如此轻描淡写地说。从奥斯维 辛, 被转移到布痕瓦尔德,一百来人的车厢里活着下来的只有十二人左右。“他(希特勒)难道要消 灭一个 民族,几百万人啊!他如何能做到?而且这是在二十世纪!” —— 摘引自[美] 埃利·威塞尔《夜》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黎和会上关于德波领土处置的规定,并简析英法对波兰提出的 要求 之所以持不同态度的原因。(4 分) (2)仔细阅读材料二,归纳希特勒入侵波兰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评德国入侵波兰造成的影响。(5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德国法西斯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及战后人类的反思行为。(6 分) —— 摘引自夏小平《论》浙江省选考科目考试绍兴市适应性试卷(2020 年 4 月 )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4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C B A D B D A C B A B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答案 C D C A D C B C C A B A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0 分) 26.(1)变化:人口快速增长;专业市场形成;市镇经济繁荣;民用(或民族)工业创办。(4 分) (2)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民族资产阶级(或革命派、立宪派、新军)力量的壮大(阶 级)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思想);湖北革命党人十年期间,遵循民主革命纲领,在乡邦 所作的 英勇而坚实的努力(基础)。(4 分) 举例:北伐战争期间攻克武昌(或成功收回汉口英租界);抗 日战 争时期武汉会战(或枣宜会战),抗击日军侵略。(2 分) 27.(1)“革命”:法国大革命(或拿破仑时期法国革命的继续)。(1 分) 原因: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 确立成为可靠的政治保障;海外殖民扩张、掠夺及海外贸易,提供资金并扩大了市场;人文主义的发展鼓 励 个人冒险和革新精神。(3 分) 史实: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或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客观上 推动议会选举制的改革;推进法制化建设并建立社会福利制度。(2 分,答出其中 2 点即可得 2 分) (2)主张:认为贫富分化明显;声讨剥削制度的存在;强调社会全面的平等(或期待建立一个公正 平 等的社会)。(2 分,答出其中 2 点即可得 2 分)表现: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提出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2 分) 28.(1)新内容: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 分)意义:克服旧民族主义的狭隘性, 利于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为国共合作奠定政治基础。(2 分)内涵: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1 分) (2)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1 分)步骤: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1 分 )动力:工农联盟基础上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1 分) 前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1 分) (3)选择观点①:“党中有党”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两党合作并发动国民革命(或北 伐战争)。(2 分)“国中有国”指中华民国内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共两党对峙。(2 分);“一国两制” 指国民政府为中央政府,中共成立陕甘宁边区,共同抗日。(2 分) 选择观点②: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国民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2 分) 国 民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发展奠定 基础;(2 分)共产党吸取国民革命教训,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走 向了胜利。(2 分) 29.(1)规定:德国承认波兰独立,并将波兹南等一部分领土划给波兰;划出“波兰走廊”,给波兰 一 个出海口;德国交出但泽由波兰管理。(2 分,任写 2 点得 2 分) 原因:法国为了最大限度的削弱、限 制德国,英国为了维持欧洲大陆均势。(2 分) (2)原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波兰从德国获得领土最多,是德国侵苏的前哨基地和进攻西 方 的可靠后方;欧洲各国缺乏有效联合;雨季会导致失去战机。(3 分,任写 3 点得 3 分)影响:英法为“履 约”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苏联趁机建立“东方战线”。(2 分) (3)罪恶:“最后解决方案”与灭绝;掠夺与奴役;人体实验。(3 分) 反思:举行“奥斯威辛审判”; 波兰将其改建为殉难者纪念馆;把奥斯威辛集中营列入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德国领导人下跪哀 悼、道歉。(3 分,任写 3 点给 3 分) 历史答案卷 第 1 页(共 2 页) 历史答案卷 第 2 页(共 2 页)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