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历年真题 / 高考小说阅读之欣赏人物形象题型分析及真题链接

还剩 11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欣赏作品形象 一、要点梳理 (一)考点解读 对作品形象的欣赏包括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与特定物象,其中人物形象又分主要人物形象与次要人物形象。这 三种形象在作品中作用不同:主要人物形象通常只有一个,是小说刻画的核心对象,往往用来揭示小说主题;次要 人物形象往往衬托主要人物形象,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推动情节发展;特定物象往往是小说的线索,是某 种精神的象征物,是主要人物形象的烘托物。 对于主要人物形象,命题角度多侧重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对于次要人物形象和特定物象,命题角度多 侧重对其作用的分析。其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题是近几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高频考点,以主观题的形式呈现, 分值一般为 4—6 分。此外,高考对物象的考查也多次涉及。 (二)考点一:主要人物形象 1.典例分析 例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烦恼的土地 周碧华 外面的鸟叫声明显地稠密起来,卧床一个冬天的刘老倌有些躁动不安,他推开儿子递过来的药,颤巍巍地来到 阳台上,第一眼扫射到的就是楼下围墙里的那片菜地,菜地已经荒芜。儿子感觉到父亲的身子有些抖,赶紧搀着他 往房间里移。儿子想自己真后悔选择这个地方住。 刘老倌卖了乡下的房子进了城,儿子是记者,三天两头不回家,这让刘老倌很不习惯。刘老倌一闲着就拖地, 那拖把在地上拖来拖去,刘老倌的眼前常常出现金黄的谷子,握在手中的仿佛是晒谷的耙而不是拖把。 进城半年后,原来身子骨很硬朗的刘老倌明显地虚弱了。儿子急了,掏出钱来递给父亲:“爸,你到茶馆里听 戏去吧。”刘老倌白了儿子一眼,“我是个劳碌命。”儿子没办法。几天后,儿子在阳台上朝楼下围墙围着的土地一 指:“爸,那是一个老板买了修房子的,已经闲置几年了。”刘老倌的眼珠子只差掉下来,“我还以为是国家有大用 场的,糟蹋了糟蹋了!”“你如果硬是闲不住,你就到那里开点荒,种点菜。”刘老倌喜得直搓手,恨不得立即就操 锄头。“不过,你得答应我,你只准开一小垄,供家里人吃就行了。”刘老倌想了想,就答应了。 几个月后,儿子竟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那片曾经长满荒草的土地,现在已经是一片绿色了。刘老倌的气色 同刚进城时是一样的了,饭量也明显地增加。吃饭时,儿子有些埋怨地说:“爸,我只要你开一垄的,只当活动筋 骨健健身,你开那么多地要是累……”他突然把后面的话连同饭一起咽进去了。“看一头牛也是看,看两头牛也是 看,不会累倒的。”刘老倌生怕儿子阻挠。“再不要开多了,小心又给你戴顶富农帽子。”儿子开了个玩笑。 这个玩笑让刘老倌一个下午没有劲儿扬锄头,他坐在地头边,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临解放前两年,父亲想振兴 2 家业,起早摸黑到湖边围湖造田,好不容易围了三四十亩,解放了,土地悉数归公,还戴了顶富农帽子。30 年后, 父亲弥留之际对他说:“我知道你一直埋怨我让你戴了顶富农帽子,但不要后悔,现在不是摘了帽子吗,记住,人 勤地不懒……”这个下午,刘老倌望着这片不属于自己的菜地,觉得有些陌生。 儿子又不回家吃中饭,儿媳妇说:“爸,一年到头再不用买菜了,您种的菜没有污染,真好吃。”就在这时, 响起了很重的敲门声,儿媳妇起身开了门,来的是一对夫妇模样的人,女的将头往里伸了伸,正好瞥见朝外看的刘 老倌:“就是他,我盯了他几天了。喂,你缺不缺德,淋些大粪臭死人,我家一天到晚都是臭气!”刘老倌下楼时, 果然南风中有股臭味,他想出了一个主意。下午两点多钟的时候,那对夫妇推着自行车出现了。刘老倌迎上去说: “我是向你们道歉的,这样吧,你们每天不用买菜了,就在那菜地里摘吧。”刘老倌极认真地说。那一男一女跨上 自行车而去,风中传过来一句话:“神经病!”刘老倌听了,觉得比大粪还臭。 晚上,儿子回来知道了这件事,沉吟了半晌,就找来笔墨,写了一张告示:“各位街坊,楼前菜地系一位老人 义务开垦,蔬菜免费供应。”刘老倌看了,连连点头。第二天清早,等刘老倌走到菜地时,他惊呆了:菜地一片狼 藉。 刘老倌正在菜地里重整土地,一个油光闪亮的人带着一个五大三粗的人不声不响地来到他面前说:“老家伙, 你好大的胆,老子的地你也敢种?老子的围墙倒了你得赶快修好,限你 3 天!”那两人不由刘老倌解释,丢下一句 恶狠狠的话就走了。刘老倌一屁股瘫在地上,心里虚得很,背上冒出了冷汗,他望望四周的高楼,那一扇扇窗子就 像一只只古怪的眼,他赶紧逃也似的离开了菜地。 他悄悄用儿子给的零花钱请了两个泥瓦工。围墙快要合龙时,一个泥工突然问围墙留不留门?刘老倌愣住了, 先前是有个洞的,封了不就种不成菜了?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来了几个人,直问菜园的老板是谁?刘老倌一下没 反应过来,泥工指了指他。来人中的一个上前就是一巴掌,“我不是老板……”刘老倌捂着脸。“你不是老板,你是 活雷锋,你他妈的把菜全送了人,害得哥们几个这几天的生意都没啦!”刘老倌这才明白这是几个菜贩子。吓呆了 的泥工小心地问:“老板,围墙留不留门?”刘老倌突然咆哮道:“我不是老板!给我封死!” 这天晚上,刘老倌很早就上床休息了,半夜醒来,见儿子还在伏案写文章,便轻轻地起床,给儿子冲了杯麦片 端过去,儿子的文章标题很大,吓了他一跳——“滨湖县抛荒严重——千亩良田无人耕种”。他睁大眼睛问:“这 是真的?”儿子点了点头,“唉,真可惜,我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刘老倌只觉得被谁当头打了一棒,眼前一黑, 从此卧床不起。 (选自《佛山文艺》,有删改) (1)小说在刻画刘老倌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勤劳,热爱劳动。刘老倌在家里闲不住,最后在楼下开荒种菜。②善良朴实。因种菜浇粪而影响邻居时, 刘老倌主动道歉,并提出免费送菜。③保持农民本色,对土地深深依恋。他乐意开荒种菜,当得知土地抛荒严重时, 感到痛心,一病不起。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要想准确解题,首先要明确刘老倌的身份,他是一个随儿子进城生活 的农民。进城之前,他长期与土地打交道,养成了劳作的生活习惯,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其次,要分析刘老 倌的言行特点,再概括其性格特征。刘老倌进城后生活发生了改变,言行举止更凸显他的性格特征。如刘老倌想找 事做,但又没事可做,只好一闲着就拖地;进城半年后,由于没机会劳动,原来很硬朗的身子骨也变得虚弱了,而 种菜后气色变好,饭量增加。这都体现他热爱劳动的勤劳本色。因种菜浇大粪而给邻居带来臭气,刘老倌想通过向 人家道歉、免费送菜缓和邻里关系,体现他的热忱真诚、善良朴实。小说中多处对刘老倌的心理、语言、细节等的 描写,如拖地时的幻觉,听到楼下围墙围着的土地能种菜时的惊喜,看到儿子写的文章标题时的惊讶与痛心,则体 现刘老倌对土地的深深依恋。 例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父亲的旧怀表 【美】萨里娜·迈勒 敬爱的父亲去世两年了,我们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他的遗物也就一直放在他生前常待的那间小屋里,没人去 动它们。 夏天的一个早上,我和姐姐终于打起精神和母亲一起来整理他的房间。 一个破旧的皮箱打开了,母亲从里面翻出了一只旧怀表。母亲用围裙角擦了擦旧表,对我说:“这是你父亲当 年用的表,不知德瑞克喜不喜欢?我想送给他。”德瑞克是我儿子。“就是不知道这表还能不能走?”她接着说。 我的手指轻轻地滑过旧怀表的外壳,它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泽。抚摩着这只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父亲的音容 笑貌。它多像我的父亲!那么朴实无华、简洁,而又如此忠实、可靠。 这只旧怀表令我想起父亲曾经买过的旧车。 “爸,你买这车干吗呀?油漆都掉了,这么破旧难看!” 3 “傻丫头,尽管它外面的油漆已经剥落,可它跑起来可轻快了。嘿,爸爸可捡了个便宜啦!”原来爸爸看中的 是更重要的东西,真的,旧车的引擎还相当完好。 我还想起早年父亲在我们的房子外面搭建的卫生间,它里面虽然干干净净,但外表简陋,甚至显得寒碜。 我想到了父亲收集在他的小房子里的东西:一个旧燃气炉,一盏好用的灯,一张舒服的躺椅。在这间房子里, 他常常自己动手修理着各种收集来的旧玩意儿。他捣鼓好了被别人扔掉的坏收音机,为丢弃的破玩具配上零件。这 些都是别人因为坏了随手扔掉的,他,默默地捡回来,修好,再用。 是不是那会儿我们的家庭经济很困难? 两年前,在父亲的葬礼上,一位中年男子走上前来,悲伤地,带着怀念的口吻问我姐姐:“女士,你可知道, 早些年,我们家因为有你父亲的帮助,才熬过一个又一个的年关?全家因为有了你父亲经常照顾,才免于饥饿?” 我们都摇头说,从没听父亲说起过这码事儿。中年男子接着告诉我们,当年,他们家兄弟姐妹一大堆,经济拮据, 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我把这个中年男子的话转述给母亲,并询问说:“妈,我们还真的从没有听您和爸说过这事儿。当时咱们家不 是也很困难吗?”母亲说:“咱们家那会儿是不宽裕,可毕竟还可以维持生活。所以呀,你爸和我就常省下一些东 西来帮助比我们还困难的人家。你们姐妹几个不知道吧,你们父亲给这山里边多少人家都送过食物和柴火。他自己 呢,省吃俭用,什么都舍不得扔掉。” 是的,我们还真的不知道,我们眼见的只有自己家的破车,只关心什么时候,父亲才把它换成新的,让我们的 小伙伴也羡慕羡慕我们;我们只关心自己家的卫生间,什么时候也能像别人家一样,与卧室配套,而不是建在房子 外的一间陋室,让我们脸上无光,遭人耻笑。母亲的话,令我恍然大悟。怪不得父亲会如此节俭。 德瑞克接受了他外公的遗物。我们有一个叫霍布的朋友,家里是做珠宝生意的。德瑞克把旧怀表拿去请他修理。 两周后,怀表修好送了回来,并重新做了抛光处理。霍布告诉我们说:“知道吗?早些年,人们买表的时候,是可 以自己在商店选择表壳,然后再配上挑好的表芯的。所以,当怀表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奢侈品的时候,人们都注重 表的外壳,好向别人炫耀!经我手修过的旧表大多数有豪华的外壳,但是,一看内芯,质量却马马虎虎。” 但父亲的这只旧怀表却很稀罕:它的内芯质量上乘,几十年后的今天还能正常使用,而它的外壳,毫不张扬, 价格也是最便宜的那种。 “什么样的人才会这样选表呀?”霍布惊讶地问道。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的父亲。” 我那敬爱的父亲,他知道最重要、最宝贵的只有内在的美,那才是最值得珍藏的东西。父亲默默地帮助着最需 要帮助的人,为此他宁愿自己过着节俭的日子。 父亲的旧怀表,如他本人,在那朴实无华的外表下深藏的,是一颗金子般的心。 (原文有删改)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父亲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答案】(1)朴实无华、简洁;(2)忠实、可靠;(3)生活节俭,性格温和;(4)善良、高尚,默默无闻地帮 助别人。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主要体现为概括人物的优秀品质。解题步骤 如下:第一步,审题,把握两个内容,一是只要求“概括”,意味着可以只写要点,不必对其加以分析:二是概括 内容是“父亲具有哪些优秀品质”。第二步,回读原文,在原文中找到相关的抒情句、议论句、描写句等,如文章 倒数第 2 段中的议论句“父亲默默地帮助着最需要帮助的人,为此他宁愿自己过着节俭的日子”,就是形成答案的 重要素材;找到文章中与父亲相关的语言、行动、故事的句子或段落,从中提炼出父亲的精神品质。第三步,对提 炼和概括的内容进行整合,分条陈述。即将分散在文章不同语句、语段中的表达相近的品质、性格的关键词整合在 一起。如“善良、高尚,默默无闻地帮助别人”等。 2.解题技巧 (1)提问方式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类试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小说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②作品中的×××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③×××与众不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明。 ④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的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 泛内容的特点)。 (2)解题思路 首先,看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这些内容都要在答案中呈现。 4 其次,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如从对人物的外貌(肖像、衣着)等描写中可以看出人物的身 份,从语言、神态、行动、心理等描写中可以看出人物的心理与性格;有侧面描写,如旁人的反应与环境描写可以 侧面烘托人物的形象特征。 再次,分析不同环境下人物的不同反应与变化。 最后,不能忽视作者的议论(评价)、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这些评价性语言往往直接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 点。如上题,首先要明确刘老倌的农民身份,再从小说中刘老倌的语言、心理、动作等正面描写入手,揭示其所表 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 (三)考点二:次要人物形象 1.典例分析 例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车厢里靠站台一面的窗子已经挤满各校的知青,都探出身去说笑哭泣。我走动着找我的座位号,却发现有一 个精瘦的学生孤坐着,隔窗望着车站南边儿的空车皮。 ②我的座位恰与他在一个格儿里,是斜对面儿。那个学生瞄了我一下,眼里突然放出光来,邀我下棋。他起身 从窗钩上取下书包,掏出棋盒,放在茶几上。塑料棋盘搁不下,就横摆了,说:“不碍事,一样下。来来来,你先 走。”我笑起来,说:“你没人送吗?这么乱,下什么棋?”他一边码棋子,一边说:“我他妈要谁送?去的是有 饭吃的地方,闹得这么哭哭啼啼的。” ③车厢乱了起来。好多人拥进来,隔着玻璃往外招手。站台上的人都拥到车厢前,都在叫,乱成一片。车身忽 地一动,人群“嗡”的一下,哭声四起。我的背被谁捅了一下,回头一看,他一手护着棋盘,说:“没你这么下棋 的,走哇!”我实在没心思下棋,硬硬地说:“我不下了。这是什么时候!”(1)他很惊愕地看着我,忽然像明白了, 身子软下去,不再说话。 ④恰好这时有人找他,说他妹妹刚才四处寻找他,我这才得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王一生。 ⑤一路下来和王一生谈话多起来。谈家世说到吃,我说:“人吃饭,不但是肚子的需要,也是一种精神需要。 不知道下一顿在什么地方,人就特别想吃,而且,饿得快。”他说:“你家道尚好的时候,有这种精神压力吗?恐 怕没有什么精神需求吧?有,也只不过是想好上再好,那是馋。馋是你们这些人的特点。”我承认他说得有些道理, 不禁问他:“你总在说你们,可你是什么人?”他迅速看向其他地方,只是不看我,说:“我当然不同了。我对吃 要求得比较实在。唉,不说这些了,你真的不喜欢下棋?何以解忧?唯有象棋。”我瞧着他说:“你有什么忧?” 他仍然不看我:“忧这玩意儿,是他妈文人的佐料儿。(2)我们这种人,没有什么忧,顶多有些不痛快。何以解不痛 快?唯有象棋。” ⑥我看他对吃感兴趣,就注意他吃的时候。听见前面大家拿吃的时铝盒的碰撞声,他常常闭上眼,嘴巴紧紧收 着,倒好像有些恶心。拿到饭后,马上就吃,吃得很快,喉结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 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 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吃完以后,他把一双筷子吮净,拿 水把饭盒充满,先用嘴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地呷。 ⑦我给王一生讲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和巴尔扎克的《邦斯舅舅》,他给我讲捡破烂儿的老人送他棋谱的 事:“这是本异书,也不知是哪朝哪代的,手抄,边边角角儿,补了又补。上面写的东西,不像是说象棋,好像是 说另外的什么事儿。我第二天又去找老头儿,说我看不懂,他哈哈一笑,说他先给我说一段儿,提个醒儿。他一开 说,把我吓了一跳。原来开宗明义,是讲男女的事儿,我说这是四旧。老头儿叹了口气,说咱们中国道家讲阴阳, 这开篇是借男女讲阴阳之气。阴阳之气相游相交,初不可太盛,太盛则折。老头儿说我的毛病是太盛。又说,若对 手盛,则以柔化之。可要在化的同时,造成克势。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含而化之,让对手入你的势。这 势要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是道,也就是棋运之大不可变,你想变,就不是象棋,输不用说了,连棋边儿 都沾不上。” ⑧王一生告诉我,老头儿自感自己日子不多了,无儿无女,就把棋谱传给他。他问捡破烂儿的老人:“老人家, 你棋道这么好,怎么干这种营生呢?”老头儿叹了一口气,说这棋是祖上传下来的,但有训——为棋不为生,为棋 是养性,生会坏性,所以生不可太盛。又说他从小没学过什么谋生本事,现在想来,倒是训坏了他。 ⑨我似乎听明白了一些棋道,就又问那本棋谱。王一生很沮丧地说:“我每天带在身上,反复地看。后来你知 道,我撕大字报被造反团捉住,书就被他们搜了去,说是四旧,给毁了,而且是当着我的面儿毁的。好在书已在我 脑子里,不怕他们。”我就又和王一生感叹了许久。 (选自阿城《棋王》,有删改) (1)“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是故事的参与者、见证人和讲述者,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使故事显得 5 自然真切;②“我”和王一生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王一生的形象特点;③便于自由地表达“我”对王一生的情 感态度,易于突出主题。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我”在小说中一般起到线索人物的作用,通过“我”的视角叙事,可以使小说故 事显得更真实。其次要分析“我”和主人公王一生的关系。作为次要人物,“我”的性格和王一生的性格不同,“我” 明显是衬托王一生的,这种衬托是在两人的对比中实现的,如车站送别时刻,“我”因离别无心下棋,而王一生不 关注离别等。最后,还要结合人物情感的抒发及主题的表达进行分析。 2.解题技巧 解答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类试题,要掌握以下三种方法: (1)摘要法。 即直接从相关解题素材中摘录关键词。这里所说的“关键词”,主要是指文学作品中直接揭示人物品质、性格 的形容词:一是作者对人物品质、性格的评价的形容词;二是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试题要求分析概括的人物的品质、 性格进行评价的形容词。 (2)归纳法。 即对分散的答案素材进行整理、合并。对分散在文章中的作者的评价、其他人物的评价等不同类型的关键词句, 以人物品质、性格的不同侧面为序,进行重新组合。 (3)提炼法。 即从作品的故事叙述和人物描写中,提炼出人物的品质、性格特点等。①从作品的情节、所叙事件里提炼人物 性格特点与品质。②从人物语言、动作描写以及细节描写里提炼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品质。如《守财奴》中葛朗台的 一句独白“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从中可以提炼出其爱财胜过生命的性格特点。 (四)考点三:物象 1.典例分析 例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挺拔之姿 朱以撒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 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 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 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 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 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 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 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 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 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 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 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 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 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 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 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 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 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 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 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 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 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 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6 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庾子山《小园赋》 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 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 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 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 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 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 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 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 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 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 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 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 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 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1)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 【答案】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争先向上等。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中形象的能力。通读全文,可从扭曲的竹子奋力向上的细节中得出竹子具有“坚韧忍耐” 的精神特质;从竹林的徐徐摇曳,可得出竹子象征内心的“从容优雅”;由“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 象”可知,“孤高兀傲”也是竹子的精神气质之一;由“每一个人的内心……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等可知, 竹子“风骨高洁”;作者说爱竹之人笔下流露出“清”“简”,还在末段中想象“竹节争先向上”,可知“清简”“争 先向上”也是竹子重要的精神气质。 2.解题技巧 (1)提问方式 此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请分析某物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②文中多次写到某物象,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2)解题思路 分析物象的作用,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①内容和结构上,或交代什么样的环境,或暗示什么内容,或成为全文的线索; ②人物形象塑造上,衬托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形象的某种性格; ③情感主旨方面,象征了什么内容,成为某种情感(精神)的载体。 三点剖析 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作品形象赏析。 重难点:能够准确理解和赏析文本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物象。 易错点:对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物象等作品形象赏析不准确不恰当。 欣赏人物形象 例题 例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7 唐三彩 侯发山 那天,康乡长到南湾村调研。村主任老贵忍不住兴奋地告诉他说:“栓保的女儿梅花考上了北京大学。” 对于栓保,康乡长是不陌生的,去年年关的时候,康乡长给栓保送去了一壶油两袋面三百元钱,可是,栓保死 活不要,说他家的日子还能过得去……现在听到这个消息,康乡长良然也很高兴,说:“走,咱去栓保家看看。” 康乡长和老贵去的时候,梅花正坐在床边,嘤嘤地啜泣;栓保蹲在地上,不住地吧嗒着旱烟,很是无精打采。 老贵在康乡长后面悄声说道:“栓保兴许正在为梅花的学费发愁呢。” 康乡长似乎没听到老贵的话,朗声地说:“栓保,女儿考上了北大,祝贺你啊!” 栓保这才发觉来客人了,忙慌乱地站了起来,讪笑着说:“康乡长来了。”梅花别过脸去,用袖子擦拭着脸上的 泪痕。 康乡长看了看,栓保家里依然空荡荡的,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当,墙角一缸咸萝卜散发出一种说臭不臭说咸不咸 的味道。 老贵附在康乡长耳边说道:“栓保家一年四季把咸萝卜当饭吃。” 康乡长发现墙旮旯放着一个瓷罐,突然两眼一亮,说:“这个罐子是干什么用的?” 栓保不好意思一笑,说:“当年腌制咸菜用的,现在嫌它有点小,就不用了。” 康乡长把瓷罐搬到光亮处,用手小心地擦拭了一下,说:“哇,这是宝物啊!” 栓保,还有老贵都眨巴着眼睛,好像不明白康乡长的话。 康乡长说:“这个瓷罐不是一般的瓷罐,是唐三彩。”’ 栓保说:“不可能吧,是俺爹活着的时候用两个鸡蛋在集市上换来的。” 康乡长摇了摇头,接过老贵递过来的一块破布仔细地抹拭着,得意地说:“你们瞧瞧,这个瓷罐绝对是唐三 彩。” 老贵一愣一愣的,说:“康乡长,你可看仔细了。” 康乡长说:“你们瞧瞧这造型,这彩饰,这釉色,有一种斑斓富丽的艺术效果。” 老贵说:“为啥叫唐三彩呢?” 康乡长侃侃而谈,说:“这种制陶工艺是从唐朝时期开始的,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同时使用红、 绿、白三种釉色,经过高温烧制后,三种釉色相互交融,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形成了有原色、复色的斑驳淋 漓的多种颜色。据说这种玩意由于在制作过程中釉质的自然下流,烧制好的唐三彩会产生许多复杂奇妙的变化,因 此,没有任何两件唐三彩作品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说这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宝贝。”康乡长一席话,把老贵和栓保 搞得目瞪口呆,傻了一般。 栓保说:“可是,可是,这宝物对我来说也没啥用处,也不知道有人要没有?” 康乡长说:“这样吧,我出 3 万块,你卖给我如何?” 栓保惊喜地说:“真的?” 康乡长说:“不骗你。” 栓保就慌乱地点了点头。 老贵也松了口气,说:“梅花这下可以上大学喽。” 第二天,当康乡长交给栓保 3 万元要把瓷罐抱走时,梅花红着脸说:“康乡长,这个瓷罐既然是唐三彩,肯定 是我家祖传的东西,所以我不想让它流落到他人手中。” 康乡长眨巴着眼睛,说:“你这话什么意思?” 梅花说:“康乡长,你要保存好这个瓷罐,5 年后,我用 4 万块把它赎回,中不中?” 没想到是这样,康乡长一时说不出话来。 梅花说:“康乡长,你要不同意,就请拿走你的钱,把瓷罐留下。”’ 康乡长说:“那好,5 年后你可以赎回,但不是 4 万,是 10 万!”梅花沉默了片刻,就使劲点了点头。 梅花在大学里刻苦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被一家公司聘为副总,年薪 20 万。在老贵的带领下,梅花辗转找 到了康乡长。康乡长又惊又喜,他抱出那个瓷罐,说:“闺女,实话跟你说,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瓷罐。” 梅花一点也不感到惊讶,说:“谢谢您!我当初就知道是个很普通的瓷罐。” 康乡长很是意外,说:“那你为何还要赎回去?” 梅花说:“做人得讲良心……当年要不是您出手相助,我不可能有今天。” 老贵有点明白又有点糊涂,说:“康乡长,既然您知道是假的唐三彩,为啥当年提出要让梅花拿 10 万元来赎 回?” 梅花抢先插话说:“老贵叔,康乡长一是不想让我赎回这个假的唐三彩,二也是在逼我学业有成,干出一番事 业啊。” 8 康乡长欣慰地说:“梅花,我只拿回属于我的 3 万,其余的 7 万你捐给村里如何?” 梅花同意了,一张笑脸如同盛开的梅花。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嘤嘤地啜泣”“吧嗒着烟袋”两个细节,极俭省地写出了栓保父女面临的窘境。 B.梅花自尊要强,明知瓷罐不是真正的唐三彩,却要不计代价将其赎回,因为这是她爷爷留下的,有纪念意义。 C.老贵是个穿针引线式的人物,将经济拮据的栓保一家和为政一方的康乡长联系在一起,也使人物、故事更真实 可信。 D.梅花凌寒傲霜依然绽放,象征着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文章结尾把梅花的笑脸喻为“盛开的梅花”, 即有此意。 (2)小说中的康乡长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文章以“唐三彩”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随练 随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鞋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被放进箱子,啪嗒就锁 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 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脚 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 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 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 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 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 不知道那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 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去不知何时 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地,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 9 时间是吃过晚饭,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 ——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诚试新就行了, 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 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 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 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 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 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 话。 后记: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 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 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 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 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守明照镜子时,“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寥寥数语, 初恋少女的微妙心理就显露出来了。 B 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会等一系列言 行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 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守明与未婚夫分别后见一黑影,大吃一惊,原来是母亲,这一既在情 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情节就颇具匠心。 D 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 使用,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E 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未婚夫和守明约会时随意把鞋插进口袋,分手时又主动与守明握手,表明 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 (2)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亊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筒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 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欣赏物象 例题 例题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徽州道上 ①傍晚必须赶到屯溪。主人刚沏的新茶喝了二道,还那么青绿,就不得不停杯起程了。皖南晴雨不定,早上还 10 是大晴天,这会儿变脸,下起雨来。离开家乡近三十年了,北方的干燥却不曾使我忘掉家乡雨丝的记忆。中学时, 每当春秋远足郊游,最怕的就是阴雨天,晚上睡觉也不踏实,担心屋檐的滴答声。那时我尚未尝过失眠的滋味,一 觉睡到天亮,心里有事,四五更时会自然醒来,揉着惺忪的眼睛到天井里去仰望太空。多少次登太白楼、爬翠螺山 的兴致,都被这讨厌的雨丝抹掉了。 ②早起听广播,说江面有六七级大风。多年不曾有过的怕雨的心情又潜上心头。昨天与那沙同志约好,上午他 从合肥到芜湖,我跟他的车一道去屯溪,我们要参加的座谈会明天开始。这么大的风,轮渡能照常开吗?二十年前 有次我从裕溪口过江,赶上大风,轮渡停摆,只好伫立江边,眼望长江浪涛中点点风帆颠簸远去,恨不得一脚跨过 江南,去亲吻那令人依恋的青山绿水。现在可不同了。这点风算什么?十时半那沙同志准时过江了。我们从芜湖出 发时,漫天的急雨突然住脚,天空明亮起来,将这座江城涤净一新。 ③我平日自称是皖南人,不说黄山,连皖南山区还未去过。那沙同志是广东人,在安徽工作多年,皖南山道跑 熟了。沿途稍大一点的集镇,多半能说出它们的名字,有时还能长长短短谈些有关的风俗人情的趣话。 ④中午到了宣城,李白的足迹到过这里,光凭这点,就使这座古城遐迩闻名。友人请我们尝新,泡了本地出产 的敬亭碧雪。据说,这茶近年很为中外茶客称道,颇有与皖南名茶太平猴魁、黄山毛峰争势的劲头。我从小随大人 养成喝茶的习惯,现在每天至少要换两杯。说实话,无非是驴饮,哪里知道喝茶还有许多讲究,什么粗茶细喝,细 茶粗喝,好茶的水冲出来是清的,次茶的水冲出来是浑的。我端起玻璃茶杯,茶水明净,透过浮动的新芽嫩叶,能 清晰地看到坐在我对面的一位老人。他是我三十年前的语文教师,现在这里的一所中学教书。 ⑤这是我今天在途中最意外的收获了。年岁渐渐增大,有时出其不意地在他乡会遇上故人,交谈几句,情感也 会被少年往事所牵动。今天也一样。他是熏陶我爱好文学的启蒙老师。1954 年大水退潮之后,他被调到江北工作。 远行时,我们一群十六七岁的伙伴,曾在两岸葱绿的长堤上送别过他,五七年他因发表一篇文章遭受厄运多年,曾 被放逐泾县老家务农,据说自学行医,成了附近一带有名气的郎中。前两年才彻底平反,重返教育岗位。我细细端 详他,虽然苍老了,却依旧那么干瘦,有精神;当谈起他的近况时,他习惯地做了一个为我异常熟悉的手势,说: 现在还好。“还好”,那就好了。至于其他原该探问的一切,我都不敢去触动它。我尊敬地递给他一支香烟,他随 手接过,我划亮了火柴…… ⑥在我的记忆里,他是吸烟的,烟瘾还不小呢!解放初期流行一种简装硬盒烟,一盒 50 支,没有牌子,比较 便宜。他的书桌上常常摊开了这样的盒子烟。有次他为北京一家杂志写稿,大概是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评吧。 见我进门,放下笔,习惯地伸手摸烟,才发觉烟抽完了。我连走带跑替他上街买了几盒回来。此情此景,还在眼前。 现在,我见他吸烟的神态还是老样,不自禁地微笑了。他见我点烟,也笑着说:“你头发虽白了几根,样子没大变, 在街上能认出。”我问起当年一些老师,他说多年没联系了,听说多半在皖南各县。 ⑦停留短促,我们又继续赶路了。雨越下越大,夹有冰雹,汽车以一小时八九十公里的速度疾驶在弯弯曲曲的 公路上。目的地快到了,远近星散着黑瓦白墙的小楼房。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正行进在徽州古道上。 (取材于吴泰昌的同名散文) (1)阅读第⑤⑥段,简要分析作者笔下的启蒙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练 随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都市里的野菊花 罗捷媚 在桂城居住十多年了,很多地方都去过了,唯独紫荷苑没有去过。每次经过门口,只是扫一眼,以为那不过是 个普通的公园,没什么好看的。 一个深秋的午后,风轻云淡,阳光煦暖。应好友之约,到紫荷范赏睡莲。走进去,里面是一个狭长的湖,湖面 满是睡莲,却都没有睡,都在艳艳地绽放着各自的花朵。淡紫、深紫、全紫,如一大片彩云被碧绿的莲叶映衬着, 煞是美丽。 “看,野菊花!”正当我陶醉在这紫花绿叶之中时,好友惊喜地叫道。 顺着她的手指看去,只见一丛野菊花正从矮矮的篱笆后面探出头来,花朵虽小如分币,颜色却很纯正。在墨绿 的花茎上,一圈浅黄的花瓣含着金黄的花蕊,宛若含笑的亭亭少女。阳光造过高处灌木的缝隙,洒在它们身上,星 星点点地晃动着,有一种律动的美。走近细看,绿叶之中,有的正在怒放,有的微微露出笑意,有的才羞涩地露出 一点金黄。微风轻拂,清香淡淡,令人神清气爽。 11 真没想到,在繁华的都市里还能遇见我儿时再熟悉不过的野菊花! 小时候,一到秋天,漫山遍野都是黄得耀眼的野菊花,它们黄得纯粹,黄得灿烂。它们从不在意恶劣的环境, 不嫌弃贫瘠的土地,小路边、石隙间、山坡上,一株株一丛丛,相依相偎,欢快热烈地沁吐着芬芳。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野菊花,不是因为“此花开后更无花”,而是因为它是一种药材,摘下来晒干能换钱。那时生 活贫困,野菊花给了农家人一个生钱的机会。每年中秋以后,大人们开始忙着收割晚稻,孩子们就开始采摘那漫山 遍野的野菊花。 深秋的清晨,野菊花的花瓣上都染了一层淡淡的霜,太阳出来后,霜渐渐变成露珠挂在金黄的花瓣上,像晶莹 的钻石闪闪发光,煞是好看,滴到手上冰凉冰凉的。山上的野菊花长得很密,每次弯腰采摘,都要跟花朵进行一次 亲密接触。采着采着,衣袖和头发也就粘上许多花瓣,看着同伴的头发和衣服满是缤纷的“落英”,有的连睫毛上都 有,便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山野间充满了我们欢快的笑声。笑归笑,手脚却都不停下来,手脚麻利的一天能采到 十来斤。尽管晒干的野菊花只卖五分钱一斤,可是一个秋天下来,也能为家里挣到几块钱。几块钱拿到现在根本算 不了什么,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离开家乡快四十年了,我一直没再见过野菊花、眼前的野菊花,和儿时家乡的野菊花一模一样,花朵显小,却 清香四溢,“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立”的诗句突然涌上心头。寒露成霜,无损其清香,它甘于寂寞,乐观 生存,给这个寒秋平添了几多的温暖和妩媚。 长期以来我始终被一个问题困感着。小时候,我们虽饱受贫困和饥饿的因扰,却能乐观向上,快乐地生活,如 野菊一样独立寒秋,丝毫不觉得有什么委屈,相反却为给家里挣回几块钱而感到无比自豪。如今,条件改善了。生 活富裕了,我们再也不用为挣几块钱而辛苦劳作了,可我们却找不到生活的快乐和生存的意义了,这究竟是怎么了? 如今,在这都市的一角,在这喧闹城市的夹缝中,多年不见的野菊花竟顽强地生长了起来,它虽远不如紫荷那 般耀眼繁盛,却像一位老朋友,在时隔四十年之后与我重逢,让我感到说不出的亲切,那些郁结在心中的困感不觉 间消逝了。野菊花绽放出的暖意和清香,悄悄地融入了我的心里,相信也会融入更多人的心里。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写作者以为紫荷苑“没什么好看的”是欲扬先抑,目的是为突出野菊花之美。 B.第二、三段写睡莲的娇艳、作者和友人对野菊花出现感到惊喜,是为衬托野菊花的魅力。 C.文章用大量笔墨写儿时采野菊花的情景,主要是因为它曾给困苦的人们带来了帮助。 D.作者相信野菊花的暖意和清香会融入更多人心里,是说野菊花的精神定会发扬光大。 (2)文章第四段和第六段都写野菊花,请分析作者在写作角度上有哪些不同,并写出这样写的好处。 (3)文中的野菊花有怎样的精神品格?作者为什么要突出地表现它? 拓展 拓展 1、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酒摊 夏天敏 日子漫不经心地把一切熏旧,熏得斑驳、残败、开裂、焦黄,人也不能幸免。昔日的戚爷早已被历史的风烟卷 走,不留一点痕迹。现在的戚爷,是地道的戚爷了,头发枯白,满脸皱纹,眼睑下垂,两眼暗淡无光。几十年的光 阴,他在这个小酒摊上把自己坐成了一尊颓败、松烂的雕像,但他依旧坐着,直到生命终结。 儿子出落成当年的自己,身材挺拔,相貌端正。他终归是成才了,读完大学,留在省城的大机关。果然不负心 血,没几年,成为最年轻的处长。女儿呢,花样的美丽,诗样的空灵,有体面的工作,在小城医院做医生。 为了不让他再去摆摊,家里和他产生了诸多矛质。儿子休假回来,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接待小城的体面人物。 现在,他们的庭院明丽芬芳,花儿常开不败……隐藏在儿子内心中的,是爹的粗鄙,是那个小城深处癞疮一样的摊 位。 戚爷誓死守住他的摊子,耐心的劝导,真诚的谈心,温馨的话语,痛苦的眼泪,统统无用戚爷像坚贞的烈女, 为了心中的那座牌坊,对任何威逼引诱都无动于衷。 年龄越大,那个信念越强;年龄越大,守望越坚。这么多年,戚爷为了那个约定那份守望闹了多少笑话。他去 追过女人,多少次都是又尴尬又失落;他随时瞟女人,以至于大家都认为他是花痴,是好色之徒…… 12 戚爷还有个怪癖,隔三岔五,他要到那面围墙下睡一夜。他用破披毡盖住了头,耳朵却支棱着,一有脚步声, 立即掀开张望。戚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年在隆隆的枪炮声中,他和新婚不到半年的前妻走散了。那时,天才蒙 蒙亮,黑暗在小街里幽灵样徘徊,东方的一抹曙光,才轻轻吻住关帝庙前大槐树的末梢。 戚爷爱做梦,尤其爱做和前妻有关的梦。这个梦,似乎是一个故事中的片断,总是不停地出现,每次都惊得他 冷汗涔涔,惶恐惊悚;每次都让他心生悲冷,久久沉浸在梦的氛围中。 把这样一个不断重复的梦和关帝庙下算命解梦的刘半仙说了,刘半仙说,这是一个人在等你,在找你,你是不 是做了什么亏心事,人家要苦苦找你呢?戚爷不敢多讲,刘半仙的话让他更加坚信,前妻还活着,前妻一定会来找 他的,在这座小城,在小街的这座宅院的墙下。 不知不觉,小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戚爷摆摊的地方,是老城里的古城区,这里陈旧、古老、历史悠久, 这么个地方是不能开发的,就像一个年龄很大的老人,有了病也不能动大手术,一动就没命了。 可是有一天突然说是要拆迁了,拆迁就拆迁吧,能住上新房子当然好了。也有反对的,多是老年人,他们对这 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年轻人呢,他们巴不得离开这个拥挤朊脏的环境。 其实他们不知道,县长和书记并没有要拆迁这片城区的意思,一个连工资都发不了的县没有实力来做这事,开 发商看不上这里。是省上的一个厅级领导,在一次宴会中对小城的领导说,你们是父母官,关心一下我的老家吧。 他说了他的意思,县长说主要是钱的问题。厅长说,这个嘛你缩小点范围,就搞关帝庙下面那片,钱的事,我帮你 们协调。厅长正是戚爷的儿子,厅长为戚爷死守在小街那面老墙下摆摊的事烦恼不已。 似乎是一夜之间的事,这里就成废墟了。在这片废墟中,徘徊着一位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人,他孤独无助 的眼里,流淌着无奈、凄苦、绝望。他顽强地寻找着,寻找那个他坐了几十年、守了一辈子的酒摊的位置。终于寻 找到了,他搬了个小凳子坐在那残砖破瓦的土堆上。但麦隆隆的推土机响起来时,他还能坐下去么? 他要坐下去,他要坚守那个等待,那个排遣不掉的梦。 (有删改) (1)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使用了一连串词语形象描绘出戚爷的现状,这和他当年的挺拔端正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B.家人对戚爷摆酒摊十分反感,软硬兼施,但戚爷不为所动,这正说明了酒摊对戚爷的特殊意义。 C.小说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老人和儿子的对比,小城旧 1 貌和新颜的对比,都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D.小说描写了戚爷晚年生活中的种种古怪的行为,表现了他人生经历的坎坷和心路历程的凄苦。 (2)5.小说中的戚爷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小说以“守摊”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 2、野风岚气醉花香 查干 花香会醉人,也会醉野风岚气。何谓野风岚气?大山大野之生命象征也。没有了野风岚气,大山大野就不精神, 犹如丢了魂的躯壳。没有野风岚气的山野,花自然不会开,更何谈花香? 野风岚气与花香的存在,是大地和天空的福分,也是人与万千生灵的福分。它说明,大自然母亲还很健朗,仍 可以养育她咿呀待哺的万千儿女。 花,当然也是大自然之子,但确切地说,唯山野里生长的花,才算做真正的花。因为它们生得逍遥,活得自然, 没有回眸顾盼的娇嗔,也没有被迫招蜂惹蝶的困惑,更用不着去看园丁的脸色行事。想开就开,想谢就谢。即使则 天皇帝在世,也奈何不了她们。也用不着去取悦王公贵族、才子佳人的高傲一瞥。她们倒是喜欢,以自身纯粹的花 香,去熏染满山遍野的野风和岚气,因为都是芳邻。 山野里的千草百花,都姓﹣野。她们打小就不懂得什么叫做矫揉造作和扭捏作态。扭捏作态,那是人强加于她 们的伪饰和假媚,不是她们的本性。无论洛阳牡丹,抑或荷兰郁金香,大概都患有思乡症。她们在人为环境中的盛 开,不是情愿的,并非源自内心的激情。对于宁静无邪的山之野、水之滨,她们的思念是漫长的,刻骨铭心的。因 为,那里才是她们的母土与摇篮。 基于此,对于盆栽之花,愚历来抱有怜悯之心。在我家,是不养盆栽之花的。就是对曾经红极一时,价格不菲 的东北君子兰,也没有动过心,转手便送了人。抬高虚拟的身价,追求浮于青云的虚荣,绝非花们的本意,那是人 强加于她们的虚伪光环。 尤其对盆栽兰花,我更是心怀痛惜。她们在人的摆弄下,野性全无,变得羸弱,经不起风风雨雨。只是勉强开 一些小小花朵,以示自己的存在。然在漫长寂寞的岁月里,野风岚气一定是她们的梦乡所在,绵长而无望的梦乡所 13 在。 记得童年时,我家有半野性的菜园子一处,在房舍周围。母亲年年种植很多花卉,譬如:向日葵、东北步步高、 矢车菊、三色堇、雪绒花,以及波斯菊、四季海棠之类。园子周围,是红柳编制的栅栏,而非土墙。所以,山风野 气便自由出入。如斯,花们是自在的、幸福的。因为,没被与大自然硬性隔绝的缘故。 记得有一年,年幼的姐姐,将一株三色堇花挖将出来,栽在土盆里,放在她身边的窗台上,觉得很美。不料,母亲 为之震怒,训斥姐姐缺少同情心,使那枝三色堇变得孤苦,无精打采,何忍如斯?姐姐赶忙把花栽回原处,并浇了 水,培了一些新土。好在三色堇生命力顽强,没几天功夫,重又精神起来,芬芳如初。于是,姐姐大大出了一口气, 脸上也有了笑容。 现在想来,母亲那颗水晶般的慈爱之心,给予我们的启迪和指引是无意的,但是永远的。从此,在我们幼小的 心中,花们变得神圣而又可亲起来。后来,连我们家那条大黄狗尼斯嘎,也学得见野花便跳跃过去,不去踩踏,也 是花痴一个。母亲亲昵地摸着它的头说,真是好孩子,还懂得爱护花草,像我们家人(不说我们家狗)。 在花们盛开的时节,时有野花偷偷溜进园子里来,将步步高和四季海棠们缠之绕之,亲亲又密密,像一群好姐 妹。母亲曾对我们说,无论家花或野花,都是有情有义的孩子(她爱用孩子这一称谓),都有一副温馨的心肠,只 是说不出而已。 有时,野花籽随风飘落园子里,混杂开在菜畦里边。母亲不忍铲除它们,而小心翼翼地连土带根挖出来,栽于 栅栏边的花丛之中。那种疼爱之情,让我们发笑,也让我们动容。 母亲不是植物学家,也不懂生命科学。但她坚信,花草树木都有生命,也富有情感。而令我惊奇的是,近年来 植物学家们果真发现,一切植物,确乎都有生命,并懂得感情。母亲的心灵感应,是灵敏的准确的,这让我不得其 解。 假如说,野风岚气像是护花之神,那么,我们的母亲,何尝不是呢?这证明,野风岚气不仅存在于大野长天, 也存在于人们柔软的心中。也证明,凡爱花护花之人,都有野风岚气的天然秉性。细察,的确有些与众不同。譬如: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七言绝句《乌衣巷》里,开句就是“朱雀桥边野草花”,而后才是夕阳、堂前燕和百姓家。可见 他对野花的钟爱之心,何等厚重?又譬如: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里,把个西湖荷 花描摹得出神入化,有声有色:“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西湖为 之,名声大振。 西湖,处于杭城腹地。但它,决然没有失掉它的野性之美和天然本性。你看,“接天莲叶无穷碧”句,就说明它 的浩荡磅礴之气和迷人的原始绿意。而映日荷花,又红得如斯动人心魄,造一番诗情画意,留于天地间。 何况,在辽阔的湖空上,又不鲜见,野风和岚气、水鸟与蝶群,追逐嬉戏的优雅倩影。这是上天的无意勾勒,却美 妙无比。台湾诗魔洛夫在他的《西湖二堤》中赞美说“……且把鸟语/长长短短/挂满了四季的柳枝/啁啾了千多年才把 我/从梦中吵醒……”。是啊,西湖之美,美在它的野性,美在它的自然,也美在它的野风岚气、美在它的醉人花香。 假若细察就会发现,无论汉唐抑或宋明,在我们古代诗家浩繁的诗词格律中,对于大山大水、野风流岚以及杂 木花草的赞美之情,处处有得闪亮。他们不仅懂得,大自然与一切生灵的血肉关系,更明晰生命需求的丰富性、多 样性和原始性。 他们向往大山大野,甚或隐身于大山大野。意,不为风雅,只为清新;不为逃离,只为自在。不像我们现代人, 走一些明山秀水,只为炫耀,而非真正意义上与之融为一体。这是我们的迷失与缺憾,也是我们在人文追求层面上 的肤浅和断码。 假如我们的同胞,放弃一些过度娱乐和喧嚣的现代生活习惯,像唐代大诗人岑参那样,去亲近去消闲“绝顶小 兰若,四时岚气凝”的那一种幽然疏朗的宁静时光,或许更有意外的收益吧?(选自《中国艺术报》2013 年 12 月 9 日) (1)概括山野里生长的花具有的特点。作者主要用什么修辞手法来写这些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野风岚气一定是她们的梦乡所在,绵长而无望的梦乡所在”,又说“野风岚气不仅存在于大野长天,也 存在于人们柔软的心中”。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仔细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不少于 80 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____ A.文章标题赋予“野风岚气”和“花”以生命,营造了一种颇具诗意的氛围。 B.文中作者对童年往事的叙写,既表现了一家人对花的喜爱,也表现了他对母亲和姐姐的赞美。 C.文中作者对盆栽之花的怜悯和痛惜,暗含了他对钟爱养盆栽之花的人的不满。 D.文本引用的诗文,和作者优美华丽的语言、朴实深挚的情感相得益彰,增添了文学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E.全文既蕴含着作者的自然感兴,也渗透了作者对现实的人文关怀。 15 答案解析 欣赏作品形象 欣赏人物形象 例题 例题 1、 【答案】(1)B (2)①急公好义,扶危济困.年关时,为贫困户送粮送钱;为了资助梅花上学,用 3 万元买了一个普通的瓷罐;② 善解人意,尊重他人.用购买唐三彩的方式资助栓保一家,既帮助他们解决了困难,还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③助 人有方,富有智慧.把一个普通的瓷罐说成是价值连城的宝物,让人信以为真;④善于激励,富有远见,为了保护 梅花的上进心,鼓励他学业有成,故意加码,让梅花用 10 万元赎回瓷罐.⑤尽职尽责,关心群众.为困难群众送 钱送粮 (3)①把普通的瓷罐说成是昂贵的唐三彩,对比鲜明(形成强烈反差),吸引读者,出人意料;②作为线索贯穿全 文,推动了情节发展.以“唐三彩”为中心,康乡长购买---梅花要赎回---康乡长加价---梅花来赎回,清 洁一波三折,波澜起伏,曲折生动;③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明明是个普通的瓷罐,康乡长用三万元买下,可见其 爱民有心、助人有方.梅花愿用 10 万元赎回,可见其发奋有为、知恩图报;④主旨上,价值很高的唐三彩寄寓了 扶危济困、知恩图报、励志自强等优秀的传统美德,有利于表现文章主旨 【解析】(1)B 项中“梅花自尊要强”说法错误,根据后文“梅花一点也不感到惊讶,说:‘谢谢您!我当初就知道是 个很普通的瓷罐’”可知,梅花早就知道这个瓷罐不是唐三彩,更不是她爷爷留下的宝物,根据梅花的话“做人得讲良 心…当年要不是您出手相助,我不可能有今天”,明知瓷罐不是真正的唐三彩,却要不计代价将其赎回是因为梅花 知恩图报、不占便宜. (2)此题要求分析康乡长的性格特点,答题时要结合康乡长的语言、动作等以及康乡长所作的事情进行分析概 括.“去年年关的时候,康乡长给栓保送去了一壶油两袋面三百元钱”,听说栓保家女儿考上北京大学就马上去看看, 知道栓保为了美化的学费发愁,花 3 万元买了一个普通瓷罐,说明康乡长急公好义,扶危济困;康乡长明知栓保家 有困难,之前康乡长给栓保家送物送钱时栓保都不接受,为了保护栓保的自尊心,骗栓保说他家的普通瓷罐是唐三 彩,并花 3 万元高价买下,说明康乡长善解人意,懂得尊重他人,并且富有智慧,让栓保家认为瓷罐真的是唐三彩 而接受了帮助;听说梅花要赎回瓷罐,为了鼓励梅花好好学习,故意把价格抬高到 10 万元,说明康乡长有智慧, 有远见;康乡长接受了梅花的 10 万元赎金,但是只是收回了自己的 3 万元,把剩余的 7 万元捐给村里,说明康乡 长关心群众、尽职尽责. (3)此题要求分析以“唐三彩”为题有什么好处,其实质就是要求回答以“唐三彩”为题的作用.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 用:①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②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③形式新颖,吸引读者;④反映 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例如本题便可结合着具体内容,从线索作用、 人物形象、主题等角度分析作答.“唐三彩”贯穿小说始终,故事情节也是围绕“唐三彩”展开:康乡长购买唐三彩- --梅花要赎回唐三彩----康乡长加高赎金---梅花回来赎回唐三彩,情节起伏,“唐三彩”是这篇小说的线 索,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康乡长和梅花的性格特征都是通过唐三彩展现出来的,康乡长用 三万元买下,可见其爱民有心、助人有方.梅花愿用 10 万元赎回,可见其发奋有为、知恩图报,“唐三彩”有利于 塑造人物形象;这篇小说中的“唐三彩”实质上是一个普通瓷罐,把普通瓷罐说成是昂贵的唐三彩,出人意料,更容 易吸引读者;这篇小说的主旨也是通过“唐三彩”表现出来的,“唐三彩”寄寓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6 随练 随练 1、 【答案】(1)A、C (2)①以鞋为纽带可以传递主人公守明的深情与期盼,有利于开展故事情节。②鞋就是主人公玉明感情的载体, 聚集着她对那个人几近全部的爱。以“鞋”为中心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③鞋是主人公守明心中爱情的替代品,是 她爱的见证物。以“鞋”为中心有利于表达人物情感。 (3)①守明犹如一块未经雕凿的璞玉,晶莹剔透、洁白无瑕,她内心淳朴,有着热烈的爱情。②守明单纯又略带娇 羞,对于爱情抱有一种严肃甚至神圣的态度。③守明在生产队干活时,用纱布包手,洁净但是羞涩地纳鞋底的情节 也表现了主人公单纯又略带娇羞的性格。④守明对她心中那个男人的爱更多的是渴望被爱,守明的羞涩实际上更包 蕴着对“被爱”的渴盼。 (4)观点一:“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①既然题为“后记”,当然不能算作小说的一部分;②小说写的男 主角是“那个人”,而“后记”则是写作者自己,二者不是同一人;③小说中并没写“那个人”和守明后来的情况, 不能断定他们后来就一定会如“后记”中“我”的遭遇。观点二:“后记”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①小说的情节和 “后记”有相似之处;②小说中的“那个人”和“后记”中的“我”情况也很相似;③小说中的不少地方暗示女主人公守 明的遭遇和“后记”中“那个姑娘”的情况很相像;④小说流露出的感情和“后记”中我的感情一致。 【解析】(1)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析各选项表述,从各选项关于小说主题、人物性格、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方面 的表述中发现问题。题中,B 项错误在于:“对比”的说法不正确。D 项所举的例子不能证明“地方色彩”。E 所举 之例不能证明“有现代意识”。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 评价 D。 (2)解答本题,要注意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的好处,因此回答时既要扣紧“好处”作 答,又不能忽视必须限制在“叙事写人”这两方面。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 级为分析综合 C。 (3)回答此题,要从文本对人物心理活动、行为动作和语言等的描写以及一些细节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中捕捉信 息。比如文本中对主人公守明在做鞋看到鞋样时心中的想法和近乎梦境般的描写,就可以从中归纳出主人公单纯又 略带娇羞的神态,以及她对于爱情抱有的一种严肃甚至神圣的态度,等等。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 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4)回答此题,可从小说和“后记”在情节、主题、人物和感情方面的异同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自己所持的观 点,选择论据,作出答复。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欣赏物象例题 例题 1、 【答案】这位老师是一位颇有才学、经历坎坷、对命运对生活能泰然处之的人。 【解析】此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在文本中找到写老师的内容,从中找出老师的特点,加以概括即可。如发表 文章,熏陶学生爱好文学,给名著写书评:老师颇有才学。 随练 随练 1、 【答案】(1)C (2)不同:第四段写眼前的一丛野菊花,从色、形、香等方面采用工笔方式描绘其外在美;第六段写回忆中遍野 的野菊花,粗笔勾勒,重点突出其不择地势、随处可生的特点 好处:①第四段刻画细致,以凸显作者几十年后重见野菊花的惊喜;第六段写家乡的野菊花不择地势地生长,为后 17 文歌颂野菊花质朴乐观的品质作铺垫;②前后两处描写一外一内,互相补充,由浅而深,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野菊 花的形象 (3)精神品格:不畏艰难、乐观向上 ①野菊花这种精神品格曾在四十年前鼓舞作者,使其少年时光充实而快乐;②随着经济发展,很多人找不到生活的 快乐和生存的意义了,作者认为他们需要这种精神品格的滋养;③作者在都市看到野菊花后,受到震撼,希望这种 精神品格能在生活中回归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 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需要逐项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排查。C.“主要是因为它曾给困苦的人们带来了帮助”表达不 完整,因为除了有给生活困苦的人们带来帮助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这种采野菊花的生活中还充溢着一种乐观向上 的精神。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景物描写角度以及作用的能力。要表现景物特点,首先要抓住景物特征,从形、声、色、 味等方面来描摹景物特点;要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此外还要考虑景物的功用、隐含 的象征义来概括景物特点。既可以工笔细摩,也可以粗笔勾勒。此文第四段“在墨绿的花茎上,一圈浅黄的花瓣含 着金黄的花蕊,宛若含笑的亭亭少女。阳光造过高处灌木的缝隙,洒在它们身上,星星点点地晃动着,有一种律动 的美”写野菊花,从不同角度,如颜色、形态等角度,展现出几十年后见到时的欣喜之情;第六段“在繁华的都市里 还能遇见我儿时再熟悉不过的野菊花”则表明野菊花不选择生长位置,生长随遇可见。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中景象品格以及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要概括文本中的景物的精神品格,首先要抓住 景物的外在特点,还要考虑景物的功用、隐含的象征义来概括,要能透过表象看本质。把握文本的创作意图,即要 了解文章作者想要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内容和思想。文中的野菊花漫山遍野、不择地势、随处可生,由此可见它 的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品格。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精神意在表明这种品格曾鼓舞过作者,希望它能滋养更多的 人,突出表现出作者希望菊花的这种精神能够永久传承。 拓展 1、 【答案】(1)4.C (2)5.衰老颓败,执着坚守,孤独寂寞,迷茫无助。 (3)6.①“守摊”贯穿小说始终,串连主要情节,使叙事更简洁;②能更好地表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 凸显坚守爱情的主题。 拓展 2、 【答案】(1)自然天真,有野性,有激情.拟人手法. (2)前者主要是针对盆栽之花而言,“野风岚气”是她们向往的大自然;后者主要针对“母亲”而言,“野风岚气”不仅 是一种自然状态,也是人的精神气质. (3)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母亲对花们的疼爱之情,表现了对母亲的赞美.同时也写出了母亲的慈爱之心对我们 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4)示例:作者用古人和现代人对比,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人文追求提出反思.现代人迷失在了浮躁喧嚣的物 质主义风气之中,忽视了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回归自然,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才是真正的人文追求. (5)BD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分析作品的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 要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作者写山野里生长的花,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想开就开,想谢就谢.”“生得逍遥,活得自 然.”“倒是喜欢”“取悦王公贵族”“去看园丁的脸色行事”等等描写,都是作者把这些花当成人来写的.作者写它们的 自然逍遥;“想开就开,想谢就谢”的率性;“以自身纯粹的花香,去熏染满山遍野的野风和岚气”的野性.作者还通 过患有思乡症的洛阳牡丹,抑或荷兰郁金香,反衬野花的盛开是源于内心的激情. (2)此题考查学生概括作品主题的基本能力.第一句中首先了解“她们”的指代意义.阅读文段,不难发现,作者 用“她们”指代的是“盆栽之花”.这些花,本应该自由生活在大野长天,感受野风岚气,但人们人为的从自然中把她 们移入室内,让她们一生都在梦想着能够回归自然.第二句,作者由“野风岚气”代表的自然,引申到一种人的精神 气质,是心怀自然的一种悲悯情怀. 18 (3)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赏析句子要注意句子中使用 的修辞手法,艺术技巧.还要理解作者在句子中寄寓的深厚情感.本句“母亲那颗水晶般的慈爱之心”,比喻的修辞, 写出了母亲对花的喜爱之心.作者用这样的比喻,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慈爱之心的赞美.“给予我们的启迪和指引是 无意的,但是永远的.”则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是母亲对花草的爱给予了我们一颗热爱自然的心,是母亲给了我 们深远的影响. (4)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基本能力.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写古人着意于自然,“不 为风雅,只为清新;不为逃离,只为自在.”写现代人,“走一些明山秀水,只为炫耀.”对比之下,突出了对现代人 迷失在过度娱乐和喧嚣中,缺少了与自然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对人文追求层面太过于肤浅的反思.学生在理解了作 者的写作意图之后,依据这样的思路表达自己的感悟,提倡人们回归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等. (5)此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基本能力.B 项“也表现了他对母亲和 姐姐的赞美”说法有误,应为“对母亲的赞美”.D 项“优美华丽的语言”说法有误,文章的语言朴实别致有味道.C 项 “暗含了他对钟爱养盆栽之花的人的不满”的说法在文本中没有直接的表述,所以学生认为属于无中生有而错误选 择.实际上,作者一直对盆栽之花表示怜悯,就间接表达了对钟爱养盆栽之花的人的不满.所以本想说法正确无 误.故选 BD.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