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DIV.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湖北省宜昌市第三中学 李娟 湖北省宜昌市第四中学 郭锋
【教学依据】
(一)“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从合作探究的角度对语文学习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很多人都熟悉的名篇,文章描写人物非常传神,性格鲜明,叙述语言对仗工整,辞藻华丽,文采飞扬,正义凛然,气势磅礴,是一篇训练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好材料。
(二)文章塑造的唐雎这一人物形象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敢于与专制暴君抗争,充满了不屈精神与正义之气,使一切威逼利诱相形见绌。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同古人展开心灵对话,理解古人特殊的思想感情,从历史资料中去发现和领会中华民族的那种为追求理想、报效国家,”“不因祸福避趋之”的传统美德,让他们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力量,砥砺意志。
【:】
〖教学目标〗
(一)理解并学习唐雎的不畏强暴,自主自强的精神
(二)学习在尊重史实的基础评价人物
(三)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四)学习本文的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方法
〖教学方式〗
(一)多种阅读方法的综合运用
因为是文言文,就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达到能背诵,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为本文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文章描写人物非常传神,则要求学生精读、品读,指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及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之妙。
(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综合运用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加深对文章内容及写作方法的理解;利用阅读反思与批评,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相互启发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教学构思〗
一、检查预习,交流心得,引入新课
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并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陈述自己喜欢的理由;引入唐雎,导入新课,新课。
二、反复朗读,质疑答疑,疏通文意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注释,分组讨论,提出疑点,师生共同探讨,疏通文意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简介事情发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合作探究,理解人物,把握特点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句的分析,了解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启示,把握文章简洁传神的刻画人物的方法。
五、结合实际,分析评价,启迪思想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唐雎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让唐雎的这种大意凛然的精神成为自己精神的一部分。
【教学实录】
一、检查预习,交流心得,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正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相信这些人物也曾照亮过你的心灵。请你说一说你最喜欢他们其中哪一位,并根据你查找的资料简要说明理由。
生1:我喜欢秦始皇,喜欢他那雄吞六国,开拓创新的精神。他首次将全国分为36个郡县,这种制度延续至今;他还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规定隶书为全国的统一文字,统一了货币,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足以显现他的大气、才气与雄略之气。
生2:我喜欢文天祥,喜欢他的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当元军统帅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南宋将领时,文天祥严正拒绝,并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示他视死如归。
生3:我喜欢苏东坡,喜欢他的豁达的性格,旷达的人生态度,将穷通起落看的十分平常,而且将这种快乐的种子散播到生活周遭。他被贬岭南,环境十分糟糕,还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
生4:我喜欢杜甫,喜欢他的“穷益且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操守,喜欢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襟。
师:刚才同学们发言踊跃,可见都做了充足的准备。今天老师再向大家介绍一位非常有性格的古人,他就是唐雎,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近唐雎。
〖点评〗以学生欣赏的人物为话题,搭建学生表达心声的平台。通过学生的预习来建设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共享的文化信息资源,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相互支撑。
二、反复朗读,质疑答疑,疏通文意
师:下面老师为大家范读课文,请大家认真听老师读的字音与节奏。
师:这时候老师领着大家一起读课文,请你读准字音与节奏。
师: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与节奏。
师: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这篇课文。请大家认真听,然后指出他的优点与不足。(指名朗读读课文)
师:请大家评述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1:“天下缟素”中的“缟”字读三声而不是读一声。
生2:“安陵均其许寡人”中的“其”字应重读。
生3:“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应用轻蔑的口吻来读。
师:请你为大家示范一下。
生3:“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师:读的很好,读出了轻蔑的语气。
生4:“轻寡人与”“与”字应拖长,突出威胁的语气。
生5:“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一句应提高音量,读出霸气。
生6:这一句也有威胁的语气。
生7:课文最后一句读的不能太快,要读出胆怯和心虚。
生8:“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这一句他读的不够连贯,不能突出唐雎的气势和视死如归的决心。
〖点评〗抓主语气强化朗读,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体验人物内心世界,达到解读文本的目的。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非常好,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请读书的同学注意要读的有感情,其他同学认真听。好,我们请生9读唐雎,请生10读秦王,请生11读旁白,请生12读安陵君。
师:这几个同学读的不错,感情很充沛。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大意,勾画出你理解有困难的语句。
师:这时候,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理解有困难的句子。
师:请各小组把你们感到理解有困难的句子说出来,我们全班共同来讨论。
生1:我们不懂“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中的“使人谓”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助他们?
生2:他们断句错误,应是“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意思是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
生4:“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值五百里哉?”中的“虽”是什么意思,“岂值五百里哉”是何意?
师:谁可以帮助他?
生5:“虽”是“即使”的意思,“岂值五百里哉”是说“难道仅仅用五百里地就能交换吗?”
师:现代汉语的虽作虽然讲,而这里作即使讲,注意这是一个古今意义有差别的词。
生6:“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中的两个使字有区别吗?
生7:有区别,第一个使作派遣讲,第二个使作出使讲。
生8:“安陵君其许寡人”中“其”和“许”是何意?
生9:“其”在这里可以作“一定”讲,“许”是“答应”的意思。
师:同学们理解的不错,有些词的意思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记一记。
〖点评〗疑难共解,合作交流,扫清疑难词语对理解文本造成的障碍,同时培养合作精神锻炼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已经扫清了文字上的障碍。老师把这个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作一下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这场外交斗争。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1:战国末年,秦王要以五百里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又派唐雎出使秦国,经过激烈的口舌之战,秦王放弃了以五百里地易安陵的计划。
师:大家认为他概括的完整吗?
生2:概括的不错,因为他用简洁的语言交待了这件事情的时间、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内容比较完整。
师:同学们对这篇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了,请在此基础上,分小组讨论,针对课文的内容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生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的真正目的何在?真的是他说的“请广于君”吗?
生2:秦王为何不直接攻打安陵,而需要易地?
生3:安陵君拒绝秦王与唐雎拒绝秦王有和不同?
生4:秦王说的“天子之怒”是指什么?他说天子之怒的目的是什么?
生5:唐雎为何要说专诸、聂政、要离这三个人物的事?
生6:秦王先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后又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徒以有先生也”,这不是矛盾的吗?
师:刚才这些同学的问题提的非常好,就这些问题我们全班来一起讨论,请大家说说你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生7:秦王易安陵的真正目的是要骗取安陵君的土地,他说的“请广于君”,是骗人的把戏。
生8:秦王不直接攻打安陵是因为他认为安陵这么小的国家是一吓唬就会屈服的,安陵君会很快投降。
生9:秦王不直接攻打安陵是因为他认为安陵国君一定会上当。
生10:还因为他想不损失一兵一卒就轻易占领安陵,他还想为将来统一天下保存实力。
生11:安陵君拒绝秦王的理由与唐雎拒绝秦王的理由是一样的,只是安陵君拒绝的口吻没有唐雎那样坚决。安陵君只是“愿终守之,弗敢易”,而唐雎口气强硬“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简直就是要故意激怒秦王。
生12:秦王说的天子之怒是指“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生13:他说天子之怒的目的是威胁唐雎。
生14:唐雎讲这三个人物的事情是为了反驳秦王,给秦王施加压力。
生15:秦王前后矛盾的话正说明了秦王的虚伪,先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表现了他的假仁假义,,后又说“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徒以有先生也”,表现了他的欺善怕恶、欺软怕硬。
〖点评〗根据学生初步阅读形成的印象,自主提出疑惑,实际上一个暴露学生阅读期待、阅读惯性的过程。有效利用、不断调校,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四、合作探究,理解人物,把握特点
师:同学们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很深刻,那么这篇课文中的唐雎和秦王在你的心目中各自留下了什么印象?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概括一下他们的性格特点,并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生1:唐雎是一个勇敢的人,面对强大的秦国他不害怕,面对秦王的威逼利诱他应对自如。
生2:唐雎是一个视死如归的人,他敢在秦王面前“挺剑而起”。
生3:唐雎是一个机智、有辩才的人,当秦王威胁他天子之怒如何厉害,而布衣之怒如何不足惧时,他反应敏捷,马上举出专诸、聂政、要离的例子反驳秦王,并指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来压倒秦王。
生4:唐雎是一个自主的人,他对秦王的欺诈行为有清醒的认识,不被秦王的假仁假义所蒙骗,也不为他的威逼而害怕。
生5:唐雎还是一个爱国的人,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
生6:秦王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想一统天下。
生7:秦王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当唐雎“挺剑而起”时,他“色挠”并“长跪而谢之“。
生8:秦王是一个阴险、狡猾的人,他明明是想强占别人的土地,还假惺惺的说要用五百里地来换取别人五十里地,并“请广于君”。
生9:秦王是一个虚伪的人,他说的“请广于君”,根本就是假话。
生10:秦王是一个残暴的人,“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就是见证。
生11:秦王是一个自大的人,他认为“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师:同学们对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把握的都很准确,请同学们思考,你是从什么角度分析出这两个人物的这些性格的呢?请你举例说明。
生1:从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看出他的贪生怕死。
生2:从人物的说话的语气,“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字突出秦王的霸道。
生3:从秦王前后矛盾的话语中知道秦王的虚伪。
生4:从唐雎的言语中我读到了他的善辩。
师: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要突出人物的性格就要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说话的语气等。除此以外,本文作者还用了一种非常鲜明的方法来刻画人物,是什么呢?
生5:对比的方法,秦王和唐雎的对比,唐雎“挺剑而起”视死如归,秦王却“色挠”“长跪而谢之”贪生怕死,更显现出唐雎的大义凛然。
生6:还有安陵君与唐雎的对比,安陵君拒绝的口吻比较软弱,而唐雎的语气强硬,更显现出唐雎的自强精神。
师:这两个同学分析的很好,作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要学会运用对比及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
〖点评〗就主要人物进行个性化的评价一定要基于文本。“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
五、结合实际,分析评价,启迪思想
师:唐雎的自主自强、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的精神,在他与秦王的较量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请同学们谈一谈他的这种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意义?
生1:“苟利国家生与死,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的话,也是温家宝总理的座右铭,与唐雎的勇赴国难的爱国精神有相同的精神实质。
生2:在当今社会,唐雎的精神仍有意义。刘姝威就具有与唐雎类似的勇敢与大义凛然的精神,对于蓝田这个大集团,她的胜算不大,并且还有生命危险,但她为了正义,为了推动中国股市走上正轨,毅然坚持着这场悬殊对比的战争,并因这种浩然正气感动了每一个中国人。
生3:当我们面对歹徒,我们应该有唐雎的那种不畏强暴的精神,勇于和歹徒做斗争,不能贪生怕死,敢于维护正义。
生4:在台湾问题上,我们一定要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的完整,要象唐雎那样有自主自强的精神。
生5:银行的工作人员面对歹徒的抢劫,为了保护国家的财产,应该有不畏强暴的精神。
师:同学们的阐述都有道理。我想,即使是在平时的生活我们也应做一个有主见、有原则的人。
师: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学习了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及如何用生动的语言、合理的表达方式表现人物形象。我们还与古人唐雎近距离的接触,一次次,我们为他的聪慧机智、能言善辩所启发,为他的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所感染,为他的勇赴国难、视死如归所感动,为他的大义凛然、浩然正气所激励,我希望在今后的岁月里,唐雎的这些精神能伴随我们共同成长,使我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内在本质精神得以弘扬,个性风采得以展示!
〖点评〗将由作品生发的思索延伸到实际生活中,使学习语文向学习生活的广阔天地迈进。
【教学反思】
一、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对内容的把握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都能如此深刻,是我在准备这一课是没有想到的,当时我还设想了许多种引导学生思考的过度问题,在这里都没有用上,学生的表现很精彩,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这让我感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不要让学生被老师的担心束缚了手脚。
二、古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诵读
只有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诵读练习,学生才能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进而体会到作品的意蕴和理趣。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