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检测题 一、单选题 1.“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此说若作为 主流社会价值观,最早出现在 A.秦国后期 B.西汉前期 C.西汉后期 D.宋朝前期 2.“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建立卫国,管理殷民七族;周公之子伯禽受 封于奄国故地,建立鲁国,管辖殷民六族;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统治夏墟。”这段 材料表明西周初年 A.通过封制巩固了统治 B.周王分封宗亲土地并让其管理殷商遗民 C.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D.诸侯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3.这一时期,“工商食官”的规定渐被打破,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商人阶级得以形成,其地位 也得到提高。这一局面出现于 A.商代 B.西周 C.春秋战国 D.秦汉时期 4.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的远古祖先是分别在八个氏族文化区创造原始文化的。这八个氏族 文化区时间上有先有后,规模上有大有小,水平上有高有低,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 色。该学者意在强调 A.中华文明具有多元性的显著特点 B.中华文明的这种格局把文明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起来 C.中国八大氏族文化区相互影响,相轴相成 D.中华民族是以华夏族为主体不断兼并周边各族融合而成的 5.两千年来,儒家学说不仅居中国学术思想的正统地位,而且深入基层,成为维系世道人心 的社会规范,其主要原因是 A.受古代帝王的尊崇与提倡 B.普设孔庙,官方定期祭孔 C.儒家经典是历代选官依据 D.戏剧将忠孝观念普及于民 6.新疆吐鲁番曾出土公元 408 年的一份用楷书书写的文书,记录了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 内容涉及《诗经》、《春秋》等中原地区盛行的典籍。由此可知,当时 A.书法艺术得到了推广与普及 B.科举制最早出现于西北地区 C.儒学作为正统影响范围扩大 D.统一因素因政治分裂而削弱 7.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和成功识读使商朝成为中国信史的开端。下 列对“甲骨文”的研究和描述,还不够确切的是: A.甲骨文主要出土“殷墟” B.从甲骨文中可以了解商朝社会 C.甲骨文是今天汉字的前身 D.甲骨文使商朝历史有了确切纪年 8. “思想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下列对“人”的认识,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②“制天命而用之” ③“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④“天下为主,君为客” A.③④②① B.④①③② C.③①④② D.②①④③ 9.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的过程中,需要相应的大一统思想与它配套,以下符合这一 原则的主张是 A.“保民而亡,莫之能御也”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为政以德,譬如北展。据其所而众星拱之” 10.分封制与方国制相比 ①各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方国密切,臣属关系更明确 ②各封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 ③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④各封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很大自主权。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商朝已经进入发达的青铜时代,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青铜器已广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B.“司母戊鼎”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C.商朝青铜器多是礼器,缺少艺术价值 D.商朝青铜器很普及,已用到生活方方面面 12.西汉时,主父偃提出的“令请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办法非常高明,被武帝立即 采用。汉武帝此举意在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大反腐力度 C.削弱宰相权力 D.缓解皇族矛盾 13.奠定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的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中央集权制度 14.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最根本原因是( ) A.实行文化专制 B.从思想上加强对臣民的控制 C.秦始皇性情怪异,生性猜疑 D.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秦帝国的统治 15.能够较典型地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①北京人 ②元谋人 ③河姆渡人 ④半坡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6.汉初,统治者改变了秦代所奉行的农战政策使农与战脱离。如楚汉战争结束不久,刘邦就 令士兵复员,“兵皆罢归家”,“复故爵田宅”。其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改变汉承秦制 C.重建社会秩序 D.缓和阶级矛盾 17.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播放过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 们不可能看到的原始人类生活场景有 A.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 B.北京人用火御寒照明 C.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 D.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 18.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 折的根本因素是 A.诸侯争霸 B.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铁农具的使用 D.“初税亩”的出现与推广 19.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器生产工具和铁农具”数据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铁器出土地点 生产工具件数 铁农具件数 铁农具所占百分比 辽宁抚顺 77 68 88.3% 湖南长沙 21 17 80.9% A.铁农具已经出现并运用在生产部门 B.水力鼓风冶铁技术提高了铁器产量 C.铁器在手工业领域的推广异常缓慢 D.铁农具在南方地区的运用最为广泛 20.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和西汉设置刺史,其相同的职能是 A.执掌军政大权 B.负责审核政令 C.负责草拟政令 D.监察地方高官 21.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 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 这说明 A.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 B.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 C.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不同学派思想的趋同性日益明显 22.秦始皇宣布:“八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 之纪。”这体现出的制度特征是 A.皇位世袭 B.皇权至上 C.天命神授 D.以法治国 二、材料分析题 23.材料 韩国派遣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嬴政采纳郑国建议后,发觉这 是韩国的阴谋,于是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的人。为此,李斯上《谏逐客书》,改变了嬴政 的主张,网罗了天下英才。其理由是:臣闻地广者栗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 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底,故能明其德。……夫物 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 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史记·李斯列传》 从人才角度分析,为什么只有秦能够统一六国?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样就使原有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 重阻碍,于是土地渐由奴隶主所有转变为地主所有,耕作渐由集体转变为分散的小农经营。(生 产者)逐渐获得农业经营上的自由,生产多寡至少部分地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利益,因而想办法 来增加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走精耕细作的道路。 材料二 从西汉中期耦犁推广以来,我们看到农业工具不是继续向大型、高效发展,而是 逐渐被改造得更加适合小农经济的需要。耕犁从"二牛三人"到二人二牛,到一牛一人,最后, 比较轻便灵巧的曲辕犁得到普及,农业工具的这种发展,促使唐宋以后小农经济重新得到了加 强。而我国精耕细作农业也进一步向多劳集约、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方向发展。 ——韩昊《人口膨胀与精耕农业原因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 1.A 2.B 3.C 4.A 5.A 6.C 7.D 8.D 9.B 10.C 11.B 12.A 13.D 14.D 15.B 16.C 17.C 18.C 19.A 20.D 21.B 22.B 23.嬴政唯才是举,吸引诸侯国人才到秦国为官,促进秦国发展,为其统一提供条件。 24.(1)原因:铁农具使用,生产力提高;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形成;小农提高单位 面积产量的需要。 (2)特点:农业生产工具向小巧轻便发展;农业生产由精耕向集约、提高土地利用率转变。 (3)影响:进一步巩固了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推动人口增长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