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期末试题及答案
期中测试卷
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28 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3 分)
A.分歧 (qí) 霎时(chà) 瘫痪(tān) 絮絮叨叨(xù)
B.应和(hé) 莅临(lì) 确凿(záo) 人声鼎沸(fèi)
C.停滞(zhì) 粗犷(guǎng) 绽开(zhàn) 花团锦簇(cù)
D.睫毛(jié) 酝酿(niàng) 祷告(dǎo) 咄咄逼人(chuò)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宽恕 感概 淅淅沥沥 精神抖擞
B.诀别 干涩 截然不同 浑为一谈
C.卓号 捶打 恍然大悟 滚瓜烂熟
D.遗憾 荫蔽 整装待发 花枝招展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3 分)
A.他驾起船小心翼翼地向对岸驶去。
B.那些对自己的事业有探索精神并乐此不疲的人,最终都走向了成功。
C.“六一”晚会上,两个小朋友的表演让人们都忍俊不禁地开怀大笑。
D.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演技高超,他在传统京剧《霸王别姬》中扮演虞
姬,演得惟妙惟肖。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的自
我保护。
B.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关键是看他做出
了突出的成绩。
C.有报道说,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销售利润在 8%以下,比去年下降了
一倍。
D.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京剧脸谱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
5.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B.《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秋实,现代诗人、散文家。代表作品有散
文集《背影》,诗文集《踪迹》等。
C.《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由南宋时期
的刘义庆编写,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的著
作。
D.《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是海伦·凯勒,美国
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6.古诗文默写。(6 分)
(1)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
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
笛》)
(3) 当 有 远 方 的 朋 友 到 来 时 , 我 们 常 用 《 〈 论 语 〉 十 二 章 》 中 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喜悦的心情。
(4)《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繁盛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4 分)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
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上面文字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__________》,父亲说“背不出,
就不准去看会”,父亲要求“我”背的书是《__________》。“我似乎从
头 上 浇 了 一 盆 冷 水 ” 表 达 了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由此可见,
儿时的“我”认为父亲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
人。
8.光华中学正开展“墨香书法”语文实践活动。学校拟邀请著名书法家陈振
濂先生下周四下午 3 点到学校礼堂为全体同学作书法欣赏指导讲座。假如
你是学校“墨缘”书法社的李华,让你前去邀请陈先生,你该如何说呢?
(3 分)
二、阅读探究(42 分)
(一)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5 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
涯。
9.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
A.这首元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
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感到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
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游子”,“天涯”即“极远的地
方”。
10.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3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9 分)
司马光
司马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
即了其大指②。自是手不释书,至③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
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注释】①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②指:同“旨”,主要的意思。③至:
甚至。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4 分)
(1)自是手不释书____________
(2)群儿戏于庭____________
(3)众皆弃去____________
(4)光持石击瓮破之____________
12.翻译句子。(2 分)
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
13.司马光有哪些特点?(3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4 分)
爱如山路十八弯
丁立梅
①她一直比较倔强。倔强,是她用来对付父亲的。她的父亲,是个军人,
军人的作风,让他脸上的威严总是多于温和。
②小时,她曾试图用她的优秀瓦解父亲脸上的威严,她努力做着好孩子,
礼貌懂事。当她把一张一张的奖状捧至父亲跟前时,她难掩内心的激动,脸
上有飞扬的得意。然而父亲只是淡淡看一眼,说:“还要继续努力。”
③如此的不在意,深深刺痛了她。她甚至怀疑自己不是父亲亲生的。她
跑去问母亲,母亲抚抚她的头说:“怎么会呢?生你的时候,你爸一高兴,
从不喝酒的人,喝掉半斤二锅头呢。”哪里肯信?回头看父亲,父亲不动声色
在翻一份报,怎么看怎么不像一个爱她的人。
④这以后,她总跟父亲对着干,惹得父亲对她频频发火。她不吭声,倔
强地看着父亲,最终,是父亲先叹一口气,转身而去,脚步蹒跚。母亲曾哭
着劝,你们父女两个,是前世的冤家吗?她想,或许是吧。
⑤高中分文理科时,父亲建议她学文,那是她的特长。她偏偏选了学理。
大学填报志愿时,父亲要她填师范专业,照父亲的想法,女孩子做老师,是
最理想的职业了,安静又安全。她偏不,而是填了建筑专业。这样的做法气
得父亲干瞪眼。
⑥大学毕业那年,她有心回到父母所在的城市找工作。如果父亲很温和
地劝她留下,她一定会留下。但父亲没有。她一气之下,跑到千山万水外去
了。
⑦一个人在外拼搏,很难。举目的陌生,更是让心多了几层寒冷。好在
不久后她遇到好人——在公司看大门的张伯,总对她关怀备至。下雨天他会
为她送伞,家里做了好吃的,他会用半旧的饭盒装着,给她带来。她好奇地
问张伯,怎么对我这么好?张伯笑笑说,你像我女儿啊,我也有个这么大的
女儿,在外地读大学呢。那一刻,她想到父亲,心,突然很疼很疼。
⑧母亲不时会给她寄东西来,吃的穿的用的,都有。父亲却不曾有只言
片语来。她由此更坚定了,父亲,是从不曾爱过她的。她对自己说,不要去
想他。
⑨那日,张伯过生日,喊她去他家吃饭。在张伯家,她受到张伯老两口
最热情的接待。她陪他们一起包饺子,热热乎乎像一家人了。吃饭时,张伯
一高兴,喝多了,对她说,丫头,你有一个好爸爸啊,他左一个电话,右一
个电话来,拜托我要好好照顾你,说你性格倔,怕你吃亏呐。什么时候他来
看你了,我一定要和他喝两盅。
⑩她的惊奇无以复加。她问张伯:“你怎么认识我爸?”张伯摇摇头呵
呵乐了,说:“我是你父亲一个战友的朋友的朋友,和你父亲也只是电话里
认识,还没见过面呢。”她的心顷刻间翻江倒海起来。
⑪原来,山路十八弯,通向的,是一个叫爱的地方。千万重山水,也阻
隔不了,一个父亲的爱。
14.文章开篇说“她一直比较倔强。倔强,是她用来对付父亲的”,请找出文
中表现她“倔强”的具体事件。(3 分)
1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
分)
(1)然而父亲只是淡淡看一眼,说:“还要继续努力。”
(2)那一刻,她想到父亲,心,突然很疼很疼。
16.结合全文,说一说标题“爱如山路十八弯”的作用。(3 分)
17.文章最后一段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4 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 分)
小巷里燃起一盏灯
李 晓
①那一年,因为父亲在城里上班,我由乡下学校转到城里上初一。
②学校晚自习下课以后,我每天要经过一条黑漆漆的没有路灯的小巷。
腊月里的一天,小巷人家里有人过世,传来的哀哀戚戚的哭声,吓得我跌跌
撞撞地奔跑,石板路上有一层青苔,我一个趔趄滑倒在地,门牙把嘴唇磕破
了,血一下流了出来。
③我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小巷里,突然想哭。小巷里的风呼啸着打转儿,
像是凄凉的哭声。我想起一个人走在乡下黑夜的山梁上,风也是这么来来回
回吹,为了壮胆,我独自哼起了山歌。
④前面一扇窗户里,突然亮起了灯,一扇木窗推开了,灯光投射在小巷
里的路上。我抬头一看,只见一位老奶奶正探出头来,朦胧的灯光下,我看
见她慈爱的脸。老奶奶不说话,但我看见她冲我笑着,那意思是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第二天中午放学回家,我经过那条巷子时,只见两个老人躺在两把藤
椅上,他们手里各自握着一杯热茶,正笑眯眯地说话。我明白了,这是小巷
里的一对老夫妻,望一望他们家那木质雕花的窗户,我想,他们差不多与这
条小巷里的风霜岁月同龄吧。
⑥几天后,我晚自习后回家,小巷里有了灯光,我一看,呀,是老人把
一盏灯挂在了门前,为我,为我这样怀着胆怯心情回家的人,亮起了一盏灯。
⑦这一盏灯,就这样陪伴着我读到了初三。初三下学期的一天中午,我
放学回家经过小巷,只见两个男人从老人房子里抬出一个人,快步冲出小巷。
⑧一连两天晚上,小巷里的灯都没有再亮起来。第三天中午,我看见小
巷里搭起了灵堂,照片上笑眯眯的老人,就是那位老奶奶呀,我满脸都是泪
水。
⑨几天后,小巷里的灯又亮了起来。看到那团黄色的灯晕,我总觉得,
那一盏灯有些温暖,也有些孤独。我白天从小巷里经过,那位老人依然躺在
藤椅上,手里握着一杯热茶,笑眯眯地望着我。我冲他点了点头,老人也点
点头,似乎是向我示意快回家吃饭。
⑩初中毕业以后,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我又回到了乡下中学读高中。三
年后,我捧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回到小巷,想再拜访那位可敬的老人,然而,
小巷依旧,木门却紧锁,向几户人家打听,我才知道老人早已搬走了。
⑪怀着一种怅然的心情,我乘船回家。在江上清凉的夏风中,我默默祝
福,老人手里握着的那一杯热茶,永远也不要凉了。
⑫多年后,昔日的那条小巷,早已是碧波盈盈的一片湖水了。三峡工程
完工后水位上涨,这个城市的下半身,已被一湖碧水覆盖。
⑬然而那条小巷里的灯,依然在我的心里,它一直温暖地照着我,穿过
黑漆漆的迷惘岁月,穿过冰凉落寞的忧郁年代。
⑭在你的人生中,有这样一盏灯吗?也请你,在那小巷里,为别人,也
为自己,燃起这样一盏灯。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
改)
1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 分)
19.请从描写的角度品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 分)
20.请在第④段的横线上补充老奶奶的心理活动。(2 分)
21.请分析第⑨段中两个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3 分)
22.在成长的过程中,你也一定有像老人这样为别人“点燃一盏灯”的经历,
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来。(3 分)
三、作文(50 分)
23.生活是快乐的源泉。幸福的家庭、精彩的课堂、美丽的大自然,会让我
们快乐;买了新书,穿了新衣,学了新知识,长了新本领,交了新朋友,
也会让我们快乐……享受生活,快乐多多!
请以《快乐多多》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 500 字。
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
一、1.C 解析:A 项“霎”应读 shà;B 项“和”应读 hè;D 项“咄”应
读 duō。
2.D 解析:A 项“感概”应为“感慨”;B 项“浑为一谈”应为“混为
一谈”;C 项“卓号”应为“绰号”。
3.C 解析:“忍俊不禁”指忍不住笑,与后面的“开怀大笑”意思重
复。
4.D 解析:A 项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意识”;B 项两面对一面,可
在“做出了”后加“多少”;C 项搭配不当,“下降”不能和倍数搭配。
5.D 解析:A 项《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B 项朱自清号秋实,字
佩弦;C 项刘义庆是南朝宋人。
6.(1)应傍战场开 (2)不知何处吹芦管
(3)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4)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7.朝花夕拾 鉴略 被父亲强迫背书的扫兴、无奈和痛苦 对“我”要
求过于严格,完全不顾及孩子的心理
8.示例:陈老师,您好!我是光华中学“墨缘”书法社的李华。我们学
校想邀请您下周四下午 3 点到学校礼堂为全体同学作书法欣赏指导讲座,不
知您是否方便? 解析:邀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对被邀请者不可称其绰
号或别名,本题对象是陈振濂先生,可称其“陈老师”;②应说明作讲座的具
体时间(下周四下午 3 点);③应说明作讲座的地点(学校礼堂);④应说明事由(作
书法欣赏指导讲座)。另外,语气要委婉。
二、(一)9.A 10.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漂泊他乡,浪
迹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11.(1)放下。 (2)在。 (3)离开。 (4)拿。
12.听(别人)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欢,回家后给家人讲述。
13.勤学、机智、冷静。
【译文】司马光长到七岁时,严肃庄重的样子如同大人,听(别人)讲解
《左氏春秋》,非常喜欢,回家后给家人讲述,马上知道了它(指《左氏春秋》)
的主要意思。从此手里不放下书本,甚至不知道饥渴冷热。一群孩子在庭院
里玩耍,一个小孩站在瓮上,摔倒掉进了水中,大家都不管他而离去,司马
光拿起石头砸破瓮,水涌出,小孩得救了。
(三)14.①高中分文理科时,父亲建议她学文,她偏偏选了学理。
②大学填报志愿时,父亲要她填师范专业,她偏填了建筑专业。
③大学毕业那年,她一气之下,跑到千山万水外去了。
15.(1)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说明父亲看到女儿的奖状时表现很平
淡,是希望她继续努力,不要骄傲。
(2)运用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她以为父亲不爱自己的伤心难过。
16.题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无形的爱喻为弯弯曲曲的山路,生动
形象地表现了父爱的深沉伟大;含蓄地点明了文章中心;新颖独特,易引起
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人印象深刻。 解析:标题的主要作用如下:揭示或暗
示文章主旨;指出文章主要人物;新颖独特,吸引读者;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事件;在结构上充当文章线索,设置悬念等。
17.使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用:点题,和标题遥相呼应;抒
发了对深沉博大的父爱的赞颂之情,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解析:表达方式主要有五种: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记叙文
结尾段往往运用议论抒情,点明中心,升华情感。结尾段的作用有:(1)结构
上:照应开头;总结全文;点题; (2)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四)18.本文记叙了“我”每晚放学经过小巷时,一对老夫妻点燃一盏灯
为“我”照明的故事,赞美了这对老夫妻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19.环境描写,渲染了小巷里寒冷凄凉的氛围,烘托了“我”独自走夜
路时害怕(恐惧、胆怯、孤单)的内心感受。
20.示例:孩子,快走,奶奶给你照明
21.“温暖”是指“我”看到那盏灯心中涌起暖意,感受到老人对“我”
的关爱,心生感激之情;“孤独”是指老人失去老伴,只剩下一个人。
22.示例:有一次,我走在一位双手都拿着东西的同学前面,替他把教
学楼的大门撑住,让他先走,他看了看我,说:“谢谢你!”
三、23.思路解析:“快乐多多”体现的主要感情是“快乐”,“多多”说
明展现的是多种快乐。写作时可以选取带给你快乐的地方,如家庭、学校、
某处名胜或者你情有独钟的某个地方;也可以选取带给你快乐的时间,可以
是节日,也可以是不同寻常的某一天;还可以选取带给你很多快乐的事。写
作时一定要注意从多个方面展现快乐这一主题。 例文略。
期末测试卷
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26 分)
1.下面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3 分)
A.澄澈(chéng) 呻吟(yín) 怂恿(sǒng) 拈轻怕重(niān)
B.坍塌(dān) 干涸(hé) 缥缈(miǎo) 哄堂大笑(hōng)
C.鄙薄(bǐ) 蓦然(mù) 蹒跚(pán) 惊慌失措(cuò)
D.褴褛(lán) 蜷伏(juán) 倏地(shū) 神采奕奕(yì)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 分)
A.徘徊 荫蔽 恍然大悟 疲惫不堪
B.沐浴 倜傥 花团锦簇 截然不同
C.拆散 拼凑 油然而生 不求甚解
D.惟恐 抖擞 美不胜收 自做主张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改正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将“努力”
与“随时”调换位置)
B.这件事的具体详情,我以后再告诉你。(删掉“具体”)
C.在日常工作中,党员干部应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传统。(将“传统”改
为“作用”)
D.经过共同努力,使我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删掉“使”)
4.下面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三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当时间变得越发昂贵,消磨时间、降低速度的“闲”便越发奢侈。久
远年代的诗词里,“海鸥无事,闲飞闲宿”,________;“有约不来过夜
半,闲敲棋子落灯花”,________;“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________。生活的忙碌让我们怎能不怀想“闲”的飘逸。
①是何等馨香又空灵的意境 ②是何等悠远又自在的心绪
③是何等寂寞又淡然的雅趣
A.②③①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①③②
5.请你依照下面名言的形式,仿写一个句子。(3 分)
名言: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
仿 写 : 一 本 书 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诗文默写。(7 分)
(1)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
(4) 李 商 隐 的 《 夜 雨 寄 北 》 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未来的欢聚反衬今夜的愁苦,而今
夜的愁苦又将成为重聚时的话题,增添重聚的欢乐。
(5) 《 〈 论 语 〉 十 二 章 》 中 阐 述 “ 学 ” 和 “ 思 ” 辩 证 关 系 的 句 子 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4 分)
行者辞了灵吉,驾筋斗云,径返翠云山,顷刻而至。使铁棒打着洞门
叫道:“开门!开门!老孙来借扇子使使哩!”慌得那门里女童即忙来报:
“奶奶,借扇子的又来了!”罗刹闻言,心中悚惧道:“这泼猴真有本事!
我的宝贝,扇着人,要去八万四千里,方能停止;他怎么才吹去就回来也?
这番等我一连扇他两三扇,教他找不着归路!”
(1)上述文字出自__________(作家)的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2)文中的“他”是__________(人物),号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二、阅读探究(44 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 分)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8.任选角度,赏析“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两句。(2 分)
9.请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3 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
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
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
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
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
语》)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
“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
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
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
词。
10.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相委而去
(3)方与之食
(4)恐其自食其言也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13.请结合【甲】【乙】两段的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3 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 分)
童年河
赵丽宏
①童年就像一条小河,从你生命的河床里流过,它流得那么缓慢,又流
得那么湍急,你无法把它留住,它的涟漪和浪花会轻轻地拍击你的心,让你
感觉自己似乎总是没有长大。
②七岁那年,父亲到乡下接雪弟去上海,可雪弟并不想去。
③乡下房子的后门外面是一条河,雪弟天天在河边走来走去,他喜欢在
河岸玩,喜欢河边的风吹在脸上的感觉。迎面吹来的风中,有芦苇、树叶和
青草的气息,有油菜花的香味。河岸上种着很多杨树和槐树,浓密的枝叶在
空中交织成一团团绿色的云。树上的鸟在唱歌的时候,河里的鱼也在忙着,
它们虽然无声无息,却是水里活泼的精灵。这一切,到了上海就再也看不见
了。
④阿爹说上海也有河,叫苏州河,比这里的小河宽得多,河里有很多船,
小舢板、大帆船、机器船,来来往往热闹得很。可雪弟还是不想离开乡下,
不想离开亲婆。
⑤亲婆对他说:“雪弟,亲婆也舍不得你离开,不过你妈妈在上海盼你
去呢。我的孙子最听话了,去吧。”
⑥听着亲婆的这些话,看着她没有几颗牙齿的嘴巴一张一合,雪弟突然
觉得鼻子发酸,眼泪就像小虫子在面孔上爬,怎么也赶不走……
⑦离开乡下老家的情景,就像一幅画。
⑧一支竹篙在河岸上轻轻一点,木船就摇晃着在河面上滑动了。老家的
房子和宅子边的树浮在河面上,一点点往后退。亲婆站在老宅后门口,一头
稀疏的白发在风中飘动,她是这幅画的中心。
⑨亲婆的身影越来越小,终于被芦苇的绿荫遮住了。这时,雪弟突然听
见很多人在喊他的名字,一簇簇黑头发在起伏的芦苇梢上一冒一冒地闪现,
这是镇上的孩子们在岸上追他呢。那些孩子跑到石桥,趴在栏杆上大声喊着,
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雪弟听不清他们在喊什么,只看到石桥在往后
退,孩子们的身影渐渐缩小,最后化成眼睛里的模糊一片……
⑩阿爹坐在船舱里,默默地凝视雪弟:“雪弟,到上海后,你就要上学
了。等放暑假,你就可以回乡下来看亲婆,来和你的伙伴们玩。老家不会逃
走的,你说对不对?”
⑪阿爹问“你说对不对”时,雪弟感觉自己被当成大人对待了。他喜欢
这种感觉。他一边点头,一边问阿爹:“为什么不让亲婆一起去上海呢?”
⑫“亲婆年纪大了,她在乡下住了一辈子,不愿意搬家。上海的新家现
在什么也没有,等家里都安顿好了,一定想办法把亲婆接来。”
⑬雪弟看着在河岸上浮动的芦苇和树梢,不再说话。他在想,上海的新
家,到底是什么样子。阿爹说的那条苏州河,和身边这条河,是不是一样呢?
14.选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2 分)
15.下面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 分)
那些孩子跑到石桥,趴在栏杆上大声喊着,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
16.第③段的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 分)
17.结合选文,请说说你对文章末句的理解。(4 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 分)
再喊我一声小名好吗
李良旭
①记得小时候有一次上学,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我和同学们从教室里鱼
贯而出,突然听到有人用嘶哑的声音在唤我的小名:“小狗子!”定睛一看
是祖母拿着一把又大又笨的油纸伞,她正欣喜地向我招着手。
②看到她土里土气的衣裳,还有那把笨拙的油纸伞,看到她在那么多同
学和家长的面前喊我的小名,我羞愧难当,转身冲进大雨中。之后只听到祖
母在后面拼命地喊着我的小名,我头也没回。
③回到家,我淋了一身的雨,还在生祖母的气。过了很长时间,祖母才
一身泥水一瘸一拐地回来了。她一进门,就急切地喊着我的小名,看到我回
来了,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以后不管下多大的雨,都不准到学校给我送伞,
更不准在外面喊我的小名。”祖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我听她没有声音,抬
头看了她一眼,发现祖母脑后的发髻全散了,脸上还有几道血印……
④后来,我离开了家,到离家很远的地方上学,以后又在外地安家。祖
母在我的印象中,也渐渐模糊起来。
⑤那年,我生了一场大病。一天,我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突然,房门被
推开了,只见门口映出祖母的一张脸。祖母已是九十高龄的人了,我吓了一
大跳,祖母怎么来了!
⑥祖母跌跌撞撞地走到我的床前。她一把按住我的肩膀,说:“快躺下,
我来照顾你!”
⑦我哽咽道:“您这么大岁数了,怎么能让您来照顾我?”祖母含嗔道:
“我身体硬朗着呢,我会照顾人,你忘了?你小时候还是我带大的,我知道
你喜欢吃什么,喝什么。”
⑧我发现,祖母每天在我床前忙忙碌碌,跟我说话,只喊我“你”,或者
“哎”,却从没有喊过我的小名。我忽然想起,那年祖母在学校喊我小名的事,
被我恼怒地斥责了,她一定还没有忘记。不知怎的,我心里竟迫切地希望祖
母能喊我一声小名。
⑨看着祖母在床前,我突然说了声:“祖母,您再喊我一声我的小名好
吗?”
⑩祖母身体一颤,紧紧地盯着我,好像不认识我一样。我又说了声:“您
再喊我一声我的小名好吗?”
⑪祖母这回听清了,她努力地翕动了嘴唇,终于喊出了一声:“小狗
子!”
⑫我脆脆地答应了一声。祖母一下伏在我的床前,轻轻抽泣起来。我轻
轻拍打着她的后背,说:“这个小名真好听,您以后能天天喊我小狗子吗?”
⑬祖母抬起头,眼睛里滚动着泪花。那些天,祖母一声声小狗子喊着,
我脆脆地答应着。病房里,有了一种明媚和喜悦。
⑭那晚的月亮很明亮。
18.本文记叙了哪两件事?(4 分)
19.文中第④段画线句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 分)
20.文中两次写到“您再喊我一声我的小名好吗”,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3 分)
21.“那晚的月亮很明亮。”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分)
三、作文(50 分)
22.题目:请以《这,让我感动》为题目,写一篇 500 字以上的记叙文。
要求:①文体规范;②中心明确,内容充实;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
名、地名、校名。
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
一、1.A 解析:B 项“坍”应读 tān;C 项“蓦”应读 mò;D 项“蜷”
应读 quán。
2.D 解析:自做主张——自作主张。
3.A 解析:应将“努力改正”与“随时发现”调换位置。
4.A 解析:“海鸥无事,闲飞闲宿”突出悠远自在;“有约不来过夜
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表现出寂寞和淡然;“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桂
花”有馨香,静夜空山显得空灵。
5.示例:一盏灯,指引我们走入别样绚丽的人生旅途。
6.(1)江春入旧年 (2)博学而笃志
(3)非淡泊无以明志 (4)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5)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7.(1)吴承恩 西游记 (2)孙悟空 “美猴王”(“齐天大圣”)
二、(一)8.示例:这两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
将月色比作秋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9.诗中通过
写边塞的凄冷和戍边战士“闻笛”时“尽望乡”的举动,表达了诗人和战士
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10.C
11.(1) 约定。 (2)舍弃。 (3)才。 (4)害怕,担心。
12.(1)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走后朋友才到。
(2)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
13.示例: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
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乙译文】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
返程时再回来吃饭。”吴起说:“(我)等您一起吃饭。”老友到了夜晚还没有
来,吴起不吃等着他。第二天早晨,(吴起)让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
一起吃饭。吴起不吃饭而等待老友,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
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原因吧?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
用是不行的!
(三)14.叙述了七岁的雪弟随父亲乘船依依不舍离开老家的故事。
15.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们摇动的手臂比作风中的芦叶,生动形象
地描写了离别时小伙伴们依依不舍的情形。
16.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乡下老家优美宁静的生活,表现了雪
弟对老家的留恋与热爱之情。
17.以问句结尾,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意蕴悠长。这是雪弟的心声,
表现了雪弟对老家、对亲婆、对玩伴的依恋不舍,同时也表现了他对未来生
活的憧憬和向往。
(四)18.一是儿时祖母到学校给“我”送伞,因为喊“我”的小名而遭到“我”
的斥责;二是“我”生病,祖母去医院照顾“我”,“我”让她再喊“我”的
小名。
19.这段话属于过渡段,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
更紧凑,情节更连贯。
20.一是表达了“我”对当年做法的忏悔,二是表达了“我”对亲情的
渴望与尊重。
21.示例:这句话不仅收束全文,还以景衬情,烘托出亲情的温暖,传
递出祖孙之间的感动之情。
三、22.思路解析:标题中的“这”字,既可指人又可代事,既可以是具
体的景又可以是抽象的情;“我”表明作文要求使用第一人称;“感动”要
求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充分抒写个人的切身感受。这个题目从选
材来看,非常宽泛,是对“我”生活中的美好的人、事、物、景、情的回顾;
从考查角度来看,贴近现实生活,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历、阅读体验、思考
感悟等方面,旨在引导学生写实感、抒真情,通过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
来展现学生的个性和才情。除了选材和构思的创新外,学生还可以在形式上
有所创新,比如书信体、日记体等可以让人耳目一新。 例文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