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TRS_AUTOADD_1197423925109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197423925109 P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197423925109 TD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197423925109 DIV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197423925109 LI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JSON--
{"":{"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DIV.MyFav_1196751829286 P.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196751829286 LI.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196751829286 DIV.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196751829286 H1{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196751829286 P.MsoHeader{BORDER-RIGHT: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0cm; FONT-SIZE: 9pt; PADDING-BOTTOM: 0cm; MARGIN: 0cm 0cm 0pt; BORDER-LEFT: medium none; LAYOUT-GRID-MODE: char;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center}DIV.MyFav_1196751829286 LI.MsoHeader{BORDER-RIGHT: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0cm; FONT-SIZE: 9pt; PADDING-BOTTOM: 0cm; MARGIN: 0cm 0cm 0pt; BORDER-LEFT: medium none; LAYOUT-GRID-MODE: char;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center}DIV.MyFav_1196751829286 DIV.MsoHeader{BORDER-RIGHT: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0cm; FONT-SIZE: 9pt; PADDING-BOTTOM: 0cm; MARGIN: 0cm 0cm 0pt; BORDER-LEFT: medium none; LAYOUT-GRID-MODE: char;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center}DIV.MyFav_1196751829286 P.MsoFooter{FONT-SIZE: 9pt; MARGIN: 0cm 0cm 0pt; LAYOUT-GRID-MODE: char;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196751829286 LI.MsoFooter{FONT-SIZE: 9pt; MARGIN: 0cm 0cm 0pt; LAYOUT-GRID-MODE: char;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196751829286 DIV.MsoFooter{FONT-SIZE: 9pt; MARGIN: 0cm 0cm 0pt; LAYOUT-GRID-MODE: char;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196751829286 DIV.Section1{page: Section1}DIV.MyFav_1196751829286 OL{MARGIN-BOTTOM: 0cm}DIV.MyFav_1196751829286 UL{MARGIN-BOTTOM: 0cm}一、教学思路 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装置,也是化学与能源相联系的很关键的内容,这些知识不但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而且还能为环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内涵,所以笔者认为这部分知识是应该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这部分知识的学习。笔者的思路是这样的,从一个水果电池引入电池的内容,这样能激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可以达到教学创设情境的需要。在上课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设计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环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能源与化学能之间的关系;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能分析电池反应。 2.过程与方法: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来表现电池的工作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感觉到能源危机,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作用。 三、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用水果电池引课(橙子电池)。好奇,有一种想自己来试一试的想法,有同学主动上来感受水果电池产生的电流。用水果电池能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同时也让学生有一种对平常事物感兴趣的情绪,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分析水果电池的工作原理。 1、 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材料。 2、 有水果汁起到电解质作用,作为一部分导线使用。 3、 形成闭合回路。 4、 能自发发生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聆听,想,对水果电池有自己的想法,有同学提出,为什么要同时满足这四个条件,只有其中的一个或两个不行吗?还有的同学提出果汁起到导线的作用是不是太不实在了,我们并没有看到导线在哪儿,只看到一个水果而已;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相信是水果产生了电流,以为是教师做了什么手脚。用水果电池引入电流后,自然就会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这里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的联想到知识层面上,这是一个质的突破,也为学生的能力提高打下了基础。用铜锌稀硫酸原电池展开对学生的释疑过程。 1、 分析锌与硫酸反应的过程与原理。 2、 分析铜与锌用导线连起来所发生的化学变化。自己动手做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装置,并观察所看到的现象。 这里采用分组的形式: 每个小组有六名学生,组里两名学生将铜放到稀硫酸中并观察现象;两名学生将锌放到稀硫酸中并观察现象;两名学生做把铜与锌连到一起并用电流表测电流,观察现象。 此时,学生产生了很多的疑问。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铜与锌连到一起就会在铜和锌上同时看到气泡;有的学生问到为什么单独锌在稀硫酸中反应要比与铜连在一起反应慢;还有的同学提问题:电流从哪来,又到哪去?还有的组把稀硫酸中自己加入了水,观察到电流强度减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浓度影响电流。进而提出问题:影响电流的因素是什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能使学生对原电池的装置有一定的了解,并能自己产生自己的想法,学生有很多想法是教师课前没有想到的,但都做了详细的解释,这里也让教师有了一个全新的感觉:自己想要教出高水平的学生,就得有足够的知识作为自己在学生面前释放自己的资本。释疑后,对原电池的产生和发展做一个全面的介绍。聆听,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情绪。达到了教学的效果。出几道判断是否是原电池的习题让学生做教师活动。动手做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疑问:原电池的电子从哪里来?分组讨论(还是刚才小组)。 得出自己的结论。有的学生说是稀硫酸提供的;有的学生说是金属材料提供的,有的说是空气给的。设计意图。分析电子的来源:是锌提供了电子。学生提出疑问,电子不能从溶液中走,而是要通过导线,导线在溶液中并没有连在一起,怎样形成了闭合回路呢?学生对电子的来源做不同的猜测,能让学生有一种探究的精神。释疑: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起到了导线的作用。马上有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平常的溶液并没有电呵?通过学生的自己的疑问,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释疑:溶液在没有外加电压的时候,离子做杂乱无章的运动,一旦有外加电压,离子就做定向运动。马上学生就问:电压从哪儿来,并没有外加电源。学生的思路跟得很紧,说明本节课是有效果的。释疑:锌产生电子时,电子带负电,使得锌的电势降低,而此时铜表面没有变化,铜的电势高,这自然就形成了电势差,就是我们说的电压。马上就有学生说:电子从低电势流向高电势,所以就有了电流的产生。提出问题:原电池是什么装置?学生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有的学生说是产生电流的装置;有的学生说是把金属变成电子的装置;有的学生说是把化学反应中的电子体现出来的装置;还有的学生说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学生自己得出来的要比教师讲出来的好得多。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可以涉及到原电池?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得出来的结论是肯定的,有的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否定的。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完成了原电池的定义,这是一个不小的收获。释疑: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能涉及到原电池,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可以涉及到原电池?讨论,思考,得出结论。 结论是: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即是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设计成原电池。学生产生疑问,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基础。提出问题:用化学反应:Cu+ AgNO3 =Ag+ Cu(NO3)2设计一个原电池。学生自得设计,分组进行,(刚才的小组),学生设计得还可以,有个别同学对于选择电解质还有疑问,教师做了及时的指导。最后,各组都很好的完成了设计和组装的任务。气氛活跃。学生自己能把问题解决了,达到了探究的效果,并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分析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学生自己总结: 1、 两个能导电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作为电极材料; 2、 电解质溶液提供自由移动的离子; 3、 形成闭合回路; 4、 能自发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是他们受用的,能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东西。总结:学习了原电池,同学们能从自己的学习中得出自己想要的东西,今天的作业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原电池,同时请同学们查找相关资源,了解我国的能源分布和利用情况,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记录作业,整理笔记。 学生自己设计,能达到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并能自己自主探究和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动性。给学生留下了课后探究的任务,能把课堂的知识进一步升华。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能加深对能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课后反思 作为一堂探究性的课,笔者认为本节课完成了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过程,并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是笔者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从这一点上看,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教师的作用是有效的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潜力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