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TRS_AUTOADD_1207115687830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07115687830 P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07115687830 TD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07115687830 DIV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07115687830 LI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JSON-- {"":{"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一、         学习目标分析(一) 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内容标准学习要求补充说明6.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6.1知道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其限度;能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认识化学平衡移动规律。可利用图像、数据等描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6.2知道化学平衡常数和转化率的涵义。 6.3能进行有关化学平衡常数和转化率的简单计算 7.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7.1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7.2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能运用该原理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情况进行分析。  (二)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过程,认识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并能初步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认识化学平衡移动的规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和转化率的涵义。 (3)了解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图像、数据等描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运用勒夏特列原理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情况的分析和判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应用化学理论解决一些相应的化工问题的同时,体会化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编写上,力图体现从定量角度更为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因此与有关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限度两方面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就构成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从学生学的角度考虑,本节内容既抽象又具体。抽象在它的理论解释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有些反应的深层本质学生是接触不到的,只能凭思考,想象,增大了学习的难度;说它具体,是在生活中有大量鲜活的事实,因此为学生掌握本节内容造成相当难度。 从教师教的角度考虑,化学平衡及影响因素等教学内容,教师在大纲教学时相对熟悉,而化学平衡常数是本节的新增内容,教师接触较少,无形中给教师的教造成一定难度。通过以上分析。确定本节的重、难点如下: 本章教学重点:1.化学平衡的概念的建立。2.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3.勒沙特列原理的归纳总结。 本章教学难点:1.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2.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 3.勒沙特列原理的归纳总结。 4.平衡常数及转化率的计算.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化学平衡属于化学热力学的范畴。当化学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就达到在该条件下的最大限度,即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它只与起始状态和终了状态有关,与变化途径无关。这就为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提供了灵活利用所学知识的可能,在始态和终态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可以设计不同的途径来达到同一个平衡,从而使问题简化。教科书通过实验,介绍浓度、压强(气体反应)、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由于有了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做基础,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及相应的【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等栏目的引导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认识化学平衡移动,是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发生变化的结果,化学平衡总是向着反应速率变化幅度最大的方向移动。 本章虽然没有具体的化工生产内容,但选择化工生产最适宜的条件必然涉及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理论的应用。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具体反应的特点,如反应物的聚集状态,气体体积的变化,能量变化等,进而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合理选择。同时要学习全面思考问题,兼顾各种条件的相互影响,如温度对平衡和速率的影响,高压对平衡的影响及对设备材料的要求,在比较中趋利避害,取得最优化的条件。使学生了解化学理论对生产实际的指导作用。 化学平衡常数有利于从定量角度加深对化学平衡的认识理解,教科书利用某一反应体系的一组浓度数据,导出化学平衡常数以及化学平衡常数只随温度变化、不随浓度变化的结论。 (二)学时安排  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安排5学时,可分为4个课堂教学单元进行:概念建立教学,实验探究教学,理论思考教学,化学计算教学。这4个教学单元相互联系,同时又各自平行独立,其中任何一个单元都可以作为教学切入点进行课堂整体教学。 四、教学资源建议 1.在建立平衡概念的环节,建议补充硫酸铜的溶解结晶平衡的实验录像和多媒体动画模型演示,目的是让学生建立动态平衡的概念。 2.为了让学生认识化学平衡状态和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设计了三个实验,为了更好地体现实验的研究功能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建议全部采用边讲边实验的形式,可以通过填写实验报告、交流、反思等方式呈现,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提炼的能力。 3.在理论分析过程中,可以利用简单的已学反应为实例,以降低分析的难度,同时在分析之后应再给出一例,让学生再次分析,以巩固理解。 4.在实际应用层面,可以登陆查询资料的网站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学科网、化学资源网、K12等。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本节教学可设计分为概念建立教学,实验探究教学,理论思考教学,化学计算教学四个教学单元。建议采用如下模式进行教学: 1.教学中可本着温故知新的原则,从学生已有关于溶解的知识,从溶解平衡导入化学平衡。从一个熟悉的内容出发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人的思维是有弹性、有潜力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具有伸缩性。这样,对同一内容的学习,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而且每次都是经过改组的,目的不同的,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就会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通过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和迁移,让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是个动态平衡的概念。 2.对化学平衡的教学应重视实验,建议设计成实验探究的形式进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一方面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3.  对于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应重点讲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启发学生运用浓度变化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来解释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进而推及压强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要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得出总是吸热方向的反应速率对温度的变化最敏感,变化幅度最大,从而得出温度变化导致平衡移动的方向。 4.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来理解化学平衡常数,学会利用数据,从中分析总结规律。对Kc而言,它只受温度影响,不受浓度影响,不必进一步推导说明。 六、课堂评价建议(一)   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纸笔测验的方式来检验。1.在一定条件下,使NO和O2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开始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B.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为零  C.随着反应的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最后不变  D.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不变 2.一定温度下,反应N2(g)+3H2(g)2NH3(g)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A.N2,H2和NH3的物质分数不再改变B.c(N2):c(H2):c(NH3)=1:3:2C.N2与H2的物质的量之和是NH3的物质的量2倍D.单位时间里每增加1 mol N2,同时增加3 mol H2 3.在下列平衡体系3NO2+H2O2HNO3+NO中加入O2,则化学平衡(   )     A.向左移           B.向右移动          C.不移动         D.无法判断 4.反应2A(g)2B(g)+C(g);正反应吸热,达平衡时,要使v正降低、c(A)增大,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压      B.减压          C.升温        D.降温    5.在密闭容器中投入1 mol CO(g)和3 mol H2O(g),下列反应:CO(g)+H2O(g)CO2(g)+H2,达到平衡后,测得CO2(g)为0.75 mol,再向其中加入5 mol H2O(g),达到新平衡后,CO2(g)的物质的量可能的是(     )A.0.50 mol   B.0.75 mol        C.0.85 mol   D.1.1 mol   6.已知一氧化碳与水蒸气的反应为:CO(g)+H2O(g)CO2(g)+H2(g),在427 ℃时的平衡常数是9.4。如果反应开始时,一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浓度都是0.01 mol/L,计算一氧化碳在此反应条件下的转化率。    (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学生在实验设计、交流、反思和评价过程中来检验。 如实验2-7的实验探究过程中,实验报告的设计中可以体现  常温冷水热水颜色及变化   原因分析     结论    思考、回答请试用图形表示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