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小学美术 / 教学同步 / 浙美版(2012) / 三年级下册 / 6 我们爱劳动 / (浙江版本美术教案)我们爱劳动

还剩 1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课题:(浙江版本美术教案)我们爱劳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爱劳动使学生感受人物在劳动中的动态美,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     2.了解劳动时的动态规律,初步学习画人物动态的方法。(浙江版本美术教案)     3.在创作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表现“我们爱劳动”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我们爱劳动”编写思路。     生活中的人物动态千变万化,我们爱劳动在劳动时则会按一定的规律重复动作。各项劳动都有各自的运动规律,身体各部分之间为保持平衡也会发生相关动态。因此,在劳动时常产生最典型和最美丽的动作瞬间。许多画家就是捕捉那最美的片刻,创作出了充满劳动激情和快乐的绘画作品,让人感受到劳动时的动态美。比如画家王文彬的油画《夯歌》是描绘一群姑娘在打夯。在夯悬于半空,若起若落的最紧张的瞬间,表现了年轻姑娘蓬勃的朝气和建设新农村的崇高理想。画面构图以倾斜的不稳定形式来加强打夯的动势,生动地表现出劳动的美感。     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感受劳动动态美,树立热爱劳动的情感。通过描绘劳动中最典型的动作、工具以及周围环境,不仅可以提高造型表现能力,还能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这也是美术课程的学习价值之一。教材还重点展示了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作品《拾穗》,目的是使学生在中外画家对劳动动态美的不同风格的描绘作品中进行比较、欣赏。同时还选择了一些素描、速写和版画作品,为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回忆、思考、体验和想象人体活动时各部位的变化,体会各种劳动的动态。教材还演示了不同动作的动态线,让学生对人体的动态有直观的感悟。“试一试”和“提示”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一一化解。“学生作业”的展示和“学习建议”都提示了对学生创作的要求。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人物动态的画法(浙江版本美术教案)我们爱劳动。     难点:劳动场景的美感表现。 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记号笔、油画棒、水粉画颜料等     (教师)有关劳动场景的课件资料等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1)教师用课件播放《劳动最光荣》的音乐,展示各行各业人们辛勤工作的画面。启发学生:你们平时都参加过哪些劳动?需要使用哪些工具? 当时的心情怎样?     (2)学生回忆并交流。     2.欣赏感受。     (1)教师用课件出示作品《夯歌》,请学生欣赏讨论:作品中的人物在干什么?他们的劳动动作有什么特点?     (2)教师小结:人在劳动时产生了有规律、有节奏的优美动态。     (3)小组活动:在小组内欣赏其他绘画作品,分析交流作品中各种劳动动态及特点。     3.研究体验。     (1)设问:人在劳动时身体各部位是如何保持平衡的?     (2)体验:同桌互相模拟动态并观察分析身体各部位的变化,寻找规律。     (3)展示:教师用课件演示人体劳动时的动作变化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平衡关系。     (4)小结:任何动态都有他的动态特点,头、躯干和四肢之间相互配合,发生位置关系。人在活动时都有身体的活动趋向,从而身体产生了不同趋向的线,这就是动态线。绘画时抓住表现出动态趋向的动态线,就很容易表达动态。     4.尝试练习。     (1)作业要求:用记号笔尝试描绘各种劳动的动态。     (2)提出建议:人体活动时肩胛线和骨盆线倾斜呈相反状,可以参考书中的动态线范例。     5.作品交流。     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价。评价建议:作品是否表现了劳动时的动态?线条是否流畅、肯定?     6.课外拓展。     观察各种劳动的场景,用速写的形式记录各种劳动动态。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记号笔、油画棒、水粉画颜料等     (教师)有关劳动场景的课件资料等     教学过程     1.欣赏体会。     (1)欣赏作品《拾穗》,分析作品中人物和背景之间的关系。     (2)教师小结:选择劳动中最典型的动作和周围的环境可以使画面达到传神的效果。     2.讨论研究。     (1)小组活动:欣赏学生作品,分析作品是抓住劳动中哪些最典型的动作和环境来表现主题的?作品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你认为这些作品哪些地方处理得特别好?     (2)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3.创作表现。     (1)提出要求:画一画自己从事过的某种劳动。     (2)教师建议:除画出自己劳动时最典型的动态外,还要画出当时使用的工具以及周围的环境等。色彩的使用也应突出主题。     4.展示评价。     (1)学生展示作品,交流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     (2)同学互评,教师小结。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记号笔、油画棒、水粉画颜料等     (教师)有关劳动的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1.欣赏揭题。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书中作品《夯歌》、《拾穗》,设问:欣赏了这两张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     出示课题《我们爱劳动》。     2.讨论研究。     (1)欣赏书中第5页的4幅示范图,小组内讨论:画中的劳动者是怎样的动态?     (2)交流讨论意见,教师小结:人体运动时肩胛线和骨盆线倾斜呈相反状。     (3)学生模拟某一劳动动作,其余学生观察人体各部位的变化,教师适当示范动态线。     3.作业要求。     尝试描绘自己从事过的劳动。(本课时完成人物的描绘)     4.交流评价。     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意图,同学互相评价并提出建议。     5.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记号笔、油画棒、水粉画颜料等     (教师)有关劳动的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1.表扬提示。     教师表扬上节课人物动态表现好的学生创作作品。     2.欣赏启发。     (1)欣赏作品《拾穗》,分析作品中人物和背景之间的关系。     (2)教师小结:选择劳动中最典型的动作和周围的环境可以使画面达到传神的效果。     (3)小组活动:欣赏分析学生作品,讨论作品是抓住劳动中哪些最典型的动作和环境来表现主题的?作品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你认为这些学生作品哪些地方处理得特别好?     (4)汇报交流,教师小结:除画出自己劳动时最典型的动态外,还要画出当时使用的工具以及周围的环境等。色彩的使用也应突出主题。     3.作业要求。     将上节课的作品继续添加劳动的工具和周围的环境。     4.学生创作。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色彩的运用也应突出主题。     5.交流评价。     展示学生作品,同学互评。     6.教师小结。     建议学生课后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课外资料 1.作品简析。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是一幅十分真实的、亲切美丽,而又给人以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从中不难看出画家对劳动的甘苦,特别是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切的感情。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它像米勒的其他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这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米勒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大师,他的大量的以农民题材为主的油画、素描、版画至今仍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与鼓舞。《拾穗》描写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3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我们虽然看不清这3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3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地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扎蓝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两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对农村生活的特别挚爱。 2.画家简介。   米勒,法国画家,出身于农民家庭,早年在巴黎学画,创作以肖像画和神话题材为主。1849年定居巴比松村后,在艺术创作上进入成熟阶段,农民生活和农村风光成了他创作的唯一题材,是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取材和表现手法上的独到使米勒得到很大的成功。尤其以这幅《拾穗者》的艺术成就较高,是他思想与技术的完美结合。罗曼.罗兰曾评论说:“米勒画中的3位农妇是法国的三女神。”   王文彬,1928年3月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及美协壁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大型油画《夯歌》,入选于“新芽美展”并产生较大影响,以各种形式出版20多次。一生立志融会古今中外,创作民族的新艺术。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