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五单元《桃花源记》、《短文两篇》课堂合测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14分)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6分)(1)《桃花源记》描写桃源外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陋室铭》描写环境幽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某一地方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可是他们很少与外界来往,有点像陶渊明笔下的 。(限填成语)(1分)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4、用“/ ”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5分) (1)无 丝 竹 之 乱 耳 (2)水 不 在 深(3) 问 所 从 来 (4) 后 遂 无 问 津 者 (5)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二、文章阅读桃花源记(33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 )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人甚异( )之。复前行,欲穷( )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 )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外人。黄发垂髫,并( )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 )答之。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 )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 )出,得其船,便扶( )向路,处处志( )之。及( )郡下,诣( )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 )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 )往。未果( ),寻( )病终。后遂( )无问津者。1、解释加点词。(12分)2、辨析古今异义词。(6分)(1)无论魏晋 古义: (2)阡陌交通 古义: (3)芳草鲜美 古义: (4)率妻子邑人 古义: (5)来此绝境 古义: (6)仿佛若有光 古义: 3、翻译句子。(5分)(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填空。(5分)(1)第一段中的“黄发”和“垂髫”分别借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本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出自本文的另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的常用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一个世界?(至少写出三点)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呢?(5分)答: 。陋室铭(共23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 )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加点词语(5分)2、翻译下列句子(8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孔子云:何陋之有?3、在选文中用“‖”将以上文段划分为三个层次。(2分)4、本文统领全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整篇文章通过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 ______ 三个方面来表现陋室不“陋”。(4分)5、作者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2分)答: 6、从本文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答:
爱莲说(共30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 )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香远益( )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予谓(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 )后鲜( )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加点词。(10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本文运用_________的写法,以_____比喻贪慕富贵的世人,而作者以_____自况,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3分)4、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3分) 5、《爱莲说》以菊、牡丹来衬托莲,用意是什么?(2分)答: 6、结尾的感叹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 7、下列诗句中咏菊的有 ,咏莲的有 ,咏牡丹的有 。(3分)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B.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C.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D.惟有绿荷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E.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8、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花,并用一句话概括喜爱的原因:(3分)最喜爱的花: 喜爱的原因: 。
部分参考答案: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14分)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6分)(1)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2)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2、世外桃源(1分) 3、C(2分)4、(5分) (1)无 / 丝 竹 / 之 乱 耳 (2)水 / 不 在 / 深(3) 问 / 所 从 来 (4) 后 遂 / 无 / 问 津 者 (5)予 / 独 爱/ 莲 /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二、文章阅读桃花源记(33分)1、略(12分)2、略(6分)3、略(5分)4、(5分)(1)老人 小孩(2)后遂无问津者 豁然开朗 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或“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5、(1)桃花源是一个环境优美,安乐宁静, 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的社会。(2)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社会。
陋室铭(共23分)1、略(5分)2、略(8分)3、惟吾德馨。‖无案牍之劳形。‖(2分)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环境清幽 交往不俗 情趣高雅(4分)5、作者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2分)6、作者是一个有着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的君子。(2分)
爱莲说(共30分)1、略(10分)2、略(4分)3、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 牡丹 莲 (3分)4、质朴、正直、不慕荣利,在污浊世间能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和高洁的情操(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3分)5、用意首先在于突出“莲”的高贵形象和美好品格,二是以此表明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了文章的主旨。(2分)6、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2分)7、 BC DE A(3分)8、略(3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