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18练 古诗词鉴赏(三)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前两句运用叠字形成了独特的韵味,试简析之。
答:
(2)第三句中的“逼”字用得神妙,请问妙在何处?
答:
答案 (1)“丁丁”摹状漏壶滴水声,“漫漫”描摹秋云的无边无际与缓慢移动之状。这两词为勾勒秋夜秋声秋色图增添了形象感和时间感,更好地表现了夜中人的寂寞孤独与百无聊赖。
(2)一个“逼”字,把秋虫被逼无奈叫声的悲凉传神地显示出来,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与惆怅。也正是这逼近岁暮、易生悲情的秋,逼得思妇夜不成眠,想起寒衣。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秦州杂诗(其七)
杜 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从诗的颔联出发,简要判断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答:
答案 诗的颔联所写为自然情景,质朴平实,但是,这样的诗句与整首诗放在一起,在背景的烘托下,就传递出紧张、诡奇、异常、惊心的信息。可见其语言风格是平实中含丰富,质朴里藏深厚。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试题。
江亭夜月送别(其二)
王 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这首诗以景写情,巧妙用词,历来为人所称道。黄叔灿曾在《唐诗笺注》中评价说“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里“此字”是指哪个字?请你再从一、二两句中找出两个抒发送别之情的巧妙字眼。
答:
(2)以巧妙用词为例,简析这首诗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答:
答案 (1)“此字”指“寒”字,一、二句中抒发送别之情的巧妙字眼为“乱”字和“飞”字。
(2)一个“寒”字,既写自然之寒,更是心理之寒的映射;一个“乱”字,既写烟云缭绕之乱,更写诗人心情之乱;一个“飞”字,既写时间匆匆,更写心理感受的人生聚散匆匆。写景的词语,均是心情色彩的点染,情入景中,两相融合,营造了空灵蕴藉之美。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读长恨辞
李 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答案 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李隆基在前往四川的路上遇到夜雨,听到铃声,触景伤情,苦苦思念杨玉环与其对军中战死的士兵毫不感到难受的心理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5.下面是一首宋人七言绝句诗,次序已经打乱。请仔细揣摩诗歌脉络,进行重新排列。
三衢[注]道中
曾 几
①绿阴不减来时路,
②小溪泛尽却山行。
③梅子黄时日日晴,
④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 三衢:三衢山,在今浙江省衢县。
答:
答案 ③②①④
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①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①淮山:淮河一带的远山。②淀:即靛,深蓝色染料。
这首元曲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其中“长江万里白如练”和“塞鸿一字来如线”两句在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答:
答案 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比喻。“长江万里白如练”一句主要从颜色(也有形状)的角度运用比喻,将远望长江如同白色绸带的景色写得形象而有气势;“塞鸿一字来如线”一句从形状的角度运用比喻,描写了秋天南归的大雁如线一样排成“一”字,掠过江天的景象,这既点明时令,又引人遐想。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长信秋词五首(其四)
王昌龄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此诗巧妙地运用多重对比,揭示了失宠宫嫔在目睹西宫夜饮的灯光火景时内心的复杂情感。试分析诗中含有哪几重对比。
答:
答案 一重是失宠者与新承宠者的对比;一重是失宠者过去“复道奉恩”的欢乐和目前独处冷宫的凄凉的对比;还有一重,是新承宠者的现在和她将来可能遇到的厄运之间的对比。
8.请从“动与静”关系的角度赏析下面一首宋诗。
暮春即事
叶 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
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
不知春去几多时。
答:
答案 这首诗用动静相生的手法描写了封建时代读书人埋头书案、苦心研读的情景。开头两句写麻雀慢行的影子映落到书桌上,杨花轻轻飘入砚池。这是动景,为后面两句“小窗读周易”的静景作铺垫映衬。这里以静意观动景,以动景达静意,给人一种悠闲喜悦之感。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浣溪沙
苏 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1)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在不同时代都表现了不同形式,如唐诗宋词元曲。以宋词为例,又显示出不同的风格,苏轼开创了派词风,这首词的风格属于。
(2)此词历来为人赞颂,有人说上片写得跌宕起伏,有动态感;有人说下片融情入景,耐人寻味;有人说整首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你针对这三种观点中的一种,作出简析。
答:
答案 (1)豪放派婉约词
(2)①有人说上片写得跌宕起伏,有动态感,其理由应该是:首句连用三个动词“压”“贴”“飞”,构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次句把时空交互在一起写由燕争泥推知是春天,天气是初晴,地点在池馆内外。这两句色彩明快。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这一喜一忧,一扬一抑,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增加了动态美。②有人说下片融情入景,耐人寻味,其依据应该是:“此情惟有落花知”一句,落花本无知,但是由于作者的移情作用,竟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产生“韵外之致”,耐人寻味。③有人说整首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其理由应该是:全词上片头两句写景,第三句抒情,用的是先实后虚的手法;下片虚实结合,情中见景。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①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一句写群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答“雁别秋江去”更妙,言之成理即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奇特,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桑干
贾 岛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却望并州是故乡”一句,历来为评论家所称道,它究竟好在哪里?试说说你的看法。
答:
答案 诗人的故乡在咸阳,并州只是“客舍”;现在“渡桑干水”后,就是想把并州当作故乡也只能望一望了。“却望并州是故乡”一句,把难返故乡的绝望感情表达得含蓄深沉,使诗歌具有更加感人的力量。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夕
崔 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1)首联写景有何作用?
答:
(2)本诗在用典、想像及倒装方面都有精妙之处,请选择其一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诗歌起笔写景,描绘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流水落花春去。以景写情,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的感叹。把东风拟人化,但不是春风送我回故乡,而是我在异乡送春归,“送”字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落红满地、柳絮漫天的残春景物牵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忧愁、伤感)。
(2)颔联运用了“庄子梦蝶”的典故,创造出曲折幽深的意境,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尾联暗用范蠡泛舟五湖,归隐田园的典故,可见“归”还含有归隐田园之意。
作者用“蝴蝶梦”想像梦中回乡的片刻欢娱,“杜鹃啼三更”令人联想游子之心,构成了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思乡之情顿出!
尾联倒装,意思是说,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的!假如我要回去,便能够回去。是我自己不想回去呀!倒装后强调了“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深刻反映了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不休的苦闷、彷徨、自嘲、自慰的心理。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①诗中提到的绵谷、绵州、锦江是四川的三个地名。②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从体裁上讲,这是一首 诗,第三联又叫 。
(2)第二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七言律诗颈联
(2)寓情于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说芳草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马蹄,不让离去;美丽的云彩殷勤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
第19练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2008·山东省淄博市高三第一次摸底)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
(1)积善成德,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韩愈《师说》)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3)不知乘月几人归,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桃李罗常前。(陶渊明《归园田居》)
(4)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
,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答案 (1)而神明自得 连峰去天不盈尺 (2)犹且从师而问焉 别有幽愁暗恨生 (3)落月摇情满江树 榆柳荫后檐 (4)甲光向日金鳞开 竹喧归浣女
2.(2008·广东省广州市高三第三次摸底)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默而识之, , ,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2)秦观《鹊桥仙》词中表达男女双方情感不受时空限制的两句是: , 。
答案 (1)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2)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3.(2008·上海高考模拟卷)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
(1)千呼万唤始出来, 。(白居易《琵琶行》)
(2)霓裳一曲千峰上, 。(杜牧《过华清宫》)
(3) ,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5) ,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6)生当作人杰, 。(李清照《夏日绝句》)
答案 (1)犹抱琵琶半遮面 (2)舞破中原始下来 (3)木欣欣以向荣 (4)只缘身在最高层 (5)露从今夜白 (6)死亦为鬼雄
4.(2008·天津市十二所重点中学高三联考)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
(1)富贵不能淫, , ,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2)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3) ,水光接天。 ,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答案 (1)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2)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白露横江 纵一苇之所如
5.(2007·上海)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
(1)思厥先祖父, , ,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
(2)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4) ,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李清照《永遇乐》)
(5)落木千山天远大, 。(黄庭坚《登快阁》)
(6) ,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7)良辰美景奈何天, 。(汤显祖《牡丹亭》)
答案 (1)暴霜露 斩荆棘 (2)术业有专攻 (3)举类迩而见义远 (4)染柳烟浓 (5)澄江一道月分明 (6)往者不可谏 (7)赏心乐事谁家院
6.(2008·湖南省重点中学调研)古诗文默写。
(1)古诗默写。(必须默写)
,春与秋其代序。 ,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2)古文默写。(共两段,任选一段默写)
①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呜呼! ,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②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 ;
,多于机上之工女。(杜牧《阿房宫赋》)
答案 (1)日月忽其不淹兮 惟草木之零落兮 (2)①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师道之不复
君子不齿 ②多于南亩之农夫 架梁之椽
7.(2007·广东)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王湾《次北固山下》)
(2)间关莺语花底滑, 。 ,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杜牧《阿房宫赋》)
(4) , ,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 (1)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2)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3)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4)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8.(2007~2008学年·湖北省八市第一次高三调研)补写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 。(苏轼《赤壁赋》)
(2)多情自古伤离别, , ! ?(柳永《雨霖铃》)
答案 (1)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2)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9.(2007·湖北黄石市高三模拟)填空。
在古代诗词中,风,成了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它充满灵性,蕴含诗意,呈现出众多不同的意象:既有和谐、自然、美丽的天然习习之风,柔美轻拂,祥和静谧,如:苏轼《赤壁赋》中的“ ,水波不兴”。也有慷慨、悲壮之风,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舞榭歌台, ”。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 ”。当然也不了离愁、幽怨、伤感之风,如秦观的《鹊桥仙》中的“ ,便胜却人间无数”。
答案 清风徐来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铁马秋风大散关 金风玉露一相逢
10.(2008·山东省青岛市高三期中考试)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论语·述而》)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荀子《劝学》)
(3) ,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4)故国神游, ,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3)老当益壮 (4)多情应笑我
11.(2007·江西)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
(1)《离骚》中提到屈原名字的两句是 , 。
(2)李白《将进酒》中写曹植饮酒豪情的两句是 , 。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 !(韩愈《师说》)
(4)想当年,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 (1)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2)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4)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12.(2007·潍坊市高三质量检测)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苏轼《后赤壁赋》)
(2)挟飞仙以遨游, 。(苏轼《前赤壁赋》)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
答案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霜露既降 木叶尽脱 (2)抱明月而长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惟草木之零落兮 行成于思毁于随
13.(2007~2008学年·北京海淀区期中考试)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
(1)细草微风岸, 。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2)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 。(白居易《琵琶行》)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苏轼《赤壁赋》)
答案 (1)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2)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3)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14.(2007·湖北)填空。
贾谊《过秦论》“吞二周而亡诸侯,① ”,极言秦始皇的功业;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② ”,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③ ”,抒发了壮志未酬的遗憾;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④ ”,表现了抗击金兵的豪迈气概。
答案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 ②樯橹灰飞烟灭 ③长使英雄泪满襟 ④铁马秋风大散关
15.(2008~2009学年·高三期中考试)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文。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杜甫《登岳阳楼》)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 。 , 。(司马迁《屈原列传》)
(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推此志也, 。(司马迁《屈原列传》)
答案 (1)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月浮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其称物芳 其行廉 故死而不容 (3)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6.(2009·东高三模拟)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
(2) ,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
答案 (1)猿猱欲度愁攀援 边庭流血成海水 (2)古来圣贤皆寂寞
17.(2009·江苏启东市高三模拟)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 。(王勃《滕王阁序》)
(2) ,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3)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 。(刘向)
答案 (1)兴尽悲来 识盈虚之有数 (2)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3)壮而好学 如炳烛之明
18.(2009·江苏南京市高三质量检测)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星垂平野阔, 。名岂文章著, 。(杜甫《旅夜书杯》)
(2)抬望眼、仰天长啸, 。三十功名尘与土, 。(岳飞《满江红》)
(3)恨相见得迟, 。柳丝长玉骢难系。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答案 (1)月涌大江流 官应老病休 (2)壮怀激烈 八千里路云和月 (3)怨归去得疾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19.下面是学生默写的古诗文名句,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①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②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B.①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莺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②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陶潜《归去来兮辞》)
C.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②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D.①今宵酒醒何处?杨柳青青江水平。(柳永《雨霖铃》)
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 C
20.(2009·浙江省部分重点学校联考)下面是学生默写的古诗文名句,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①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②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B.①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氓》)
②忧劳可以兴国,安逸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
C.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D.①鱼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②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答案 C
第20练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一、(2009·北京海淀区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呢?我看到的一个方面是互联网对于人类社会话语权的影响——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描述人类社会话语权的发展历程。人类社会的早期,话语权掌握在代表世俗权威的“君”和宗教权威的“神”手中。无论是出于维护自身的统治或其他什么样的目的,“君”和“神”都决不会放弃对话语权的掌控,这个时代姑且称之为话语权的“君神时代”。非官办媒体出现之后,话语权扩散到了世俗和宗教之外的媒体手中,更多的人有了话语权,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向媒体“投稿”的形式行使自己的话语权,但话语权始终没有泛滥,是因为“编辑”作为话语权的“签证官”,控制了拥有话语权的人的数量,这个时代我们可以称之为话语权的“编辑时代”。互联网出现之后,话语权没有了编辑的控制,从此流失到每个人的手中,一股投稿“赤潮”(亦称“红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由海藻等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和高度密集所引起海水变色的有害生态现象)顿时湮没了整个网络,任何一个能够连接到互联网上的人都能够最便捷地把自己的话语传播给其他的人,话语权被无限度分散,造就了这个话语权的“滥言时代”。
“滥言时代”注定是“话语暴民”的时代。正如民主选举会发展到竞选人比赛谄媚民众一样,被极度分散的话语权为了扩大其影响必然也会谄媚其他的话语权拥有者以换取几声廉价的喝彩。当一个话语权的拥有者以谄媚为发展手段的时候,在事实上必定会成为理性的敌人、成为秩序的破坏者,从而堕落为“话语暴民”。
秩序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话语暴民”是话语秩序的终结者。当我们访问网上任何一个“群言堂”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所有偏激的、狂妄的话语总有无数的喝彩者,相反,理性的声音在那里却显得无比微弱。邪说在这里找到了滋生的土壤,如同经济学上的“劣币排斥良币”一样,邪说的“赤潮”在这里到处弥漫,真理和公正被亵渎。无论是“君神时代”还是“编辑时代”,话语权都是具有理性意识的集团的话语权,从而也就使这个话语权成为维护秩序的工具。而当话语权纯粹成为个体的话语权之后,个体理性的不能保证也就使话语权的理性尽丧,成为具有更大随意性的个体的玩具,成为破坏秩序的刀斧。话语权的个体化就是“政出私门”的肇端,也是一个社会混乱的充分条件。
1.下列对“话语暴民”所作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话语暴民”造就了话语权的“滥言时代”。
B.“话语暴民”是话语权个性化的必然结果。
C.“话语暴民”占据了网上“群言堂”,这里只出产邪说,排斥真理与公正。
D.“话语暴民”是话语秩序的破坏者,是当一个话语权的拥有者发展到以谄媚为手段、以理性为敌人时堕落而来的。
答案 D
2.下列不能作为“话语暴民是话语秩序的终结者”理由的一项是 ( )
A.话语暴民以偏激狂妄的话语换取无数的喝彩,动摇了理性的权威。
B.话语暴民是话语权纯粹个体化的结果,是一个社会混乱的充分条件。
C.话语暴民的理性不能保证,使得个体话语权的理性尽丧。
D.话语暴民把话语权作为个体的玩具,这种随意性破坏了话语秩序。
答案 B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有关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四媒体空前扩大了个体的话语权,使网上“群言堂”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发展态势。
B.话语暴民破坏了话语秩序,因此互联网上不存在任何真理和公正的话语。
C.话语权的理性意识和集团性才能有效维持话语秩序。
D.互联网是话语暴民的盛筵,只有做到全力遍罚,加大处罚力度,才能把“暴民”完全变成“良民”。
答案 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人体通讯系统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各种各样的通讯手段:有电话、电报,也有信件、广告。你可知道人体内也有个“通讯系统”,它比任何现代设施都小巧、精良、高效、方便!
人体通讯系统有两种:一种是“有线通讯”,由神经系统组成密密麻麻的“线路”,控制各种器官活动;一种是“无线通讯”,它的信使是化学物质——激素,它作用到靶器官影响个体生理过程。
由神经系统构成的“有线通讯”,就像程控电话和有交换控制台、传输线路和接收器一样,也有纵横交错的神经网络。它的中枢部位位于脑和脊髓,周围部分位于内脏、躯体和四肢。脑子像个灰白相间的大蘑菇,位于森严壁垒的颅骨中。刚生下来的孩子脑子不足半公斤重,成人时也就在1.3公斤左右,但它部件数目惊人:有140亿个神经元和5~10倍于这个数字的神经胶质细胞。正如军队打仗时的“最高司令部”,大脑统一指挥着人体内千万亿个细胞,而且这种指挥准确无误,什么时候指挥失灵了,就是得病了。
人体内的“无线通讯”由内分泌系统控制。它的信使是激素,旧称荷尔蒙。在正常机体内数量极少,种类极多,作用复杂。它由内分泌腺分泌出来直接进入血液分布到全身,对机体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等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以人体血糖含量为例,当胰岛素分泌时,血糖被分解利用掉或者储备起来,血液中糖的水平就被降低了;血糖一降又有信息自动反馈给胰岛,使胰岛素分泌减少,这样就停止了血糖的进一步降低。反过来当血中葡萄糖的水平升高时,又会将信息传给胰岛,使其多分泌胰岛素,这样人体血糖就总能维持在一定水平,而不至于过高或过低。这种恒定的人体内环境是保证生命过程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发现了许多新激素胃泌素、肾素、心钠素等。有些进行“有线通讯”的神经细胞也同时有“无线通讯”的本领。无线通讯系统并不孤立,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有线通讯系统相联系,就像随身携带的“大哥大”在移动情况下寻呼一样,可快捷地与市话网联系,所以尽管人体内信息千变万化,有些是人体还未感知出来的,但由于通讯设备完善,联络非常及时、准确、方便。所以受惊吓时,人会脸发白,血压升高,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饮食中缺碘时会造成甲状腺肿大,俗话说得了大脖子病。人体“无线通讯”比“有线通讯”要慢,但是长效,作用范围广泛。这有点像邮政信件,虽然一般要过几天才能收到信,但信中提到的有关人士都可以看到信的内容。不过有急事时用信件就来及了,一般要打电报或电话。人体神经冲动传递信息就像电报或电话,快速准确但范围较小。看到一个小飞蛾扑向我们,眼睛立即眨动,时间不到0.01秒,可谓神速之至!人体通讯系统的高超本领为通讯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样板。
4.不能说明人体内的“通讯系统”有“小巧、粮良、高效、方便”特点的一项是 ( )
A.人体通讯系统有两种:一种是“有线通讯”,由神经系统组成密密麻麻的“线路”,控制各种器官活动;一种是“无线通讯”,它通过激素发挥作用。
B.由神经系统构成的“有线通讯”,就像程控电话和有交换控制台、传输线路和接收器一样,也有纵横交错的神经网络。
C.刚生下来的孩子脑子不足半斤重,成人时也就在1.3公斤左右,但它部件数目惊人:有140亿个神经元和5~10倍于这个数字的神经胶质细胞。
D.受惊吓时,人会脸发白,血压升高,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饮食中缺碘时会造成甲状腺肿大,俗话说得了大脖子病。
答案 A
5.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
A.我们都知道人体内有个“通讯系统”,它比任何现代设施都小巧、精良、高效、方便!
B.“有线通讯”由神经系统组成密密麻麻的“线路”,影响人体生理过程。
C.文中说,大脑的形状就像个灰白的大蘑菇,能发挥类似于“最高司令部”的作用。
D.荷尔蒙能够对机体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等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答案 D
6.以下不属于本文所述内容的一项是 ( )
A.由神经系统构成的“有线通讯”的部位及其作用。
B.由内分泌系统构成的“无线通讯”的主要功能。
C.人体“无线通讯”与“有线通讯”之间的关系。
D.人体内激素的种类及其主要功能。
答案 D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东突”——历史与现实
长期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一批民族分裂分子想通过暴力恐怖的手段,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也称“东土耳其斯坦”),我们称之为“东突”恐怖分子。
突厥是历史上的一个游牧民族,曾在中亚一带建立了东、西两个突厥汗国。8世纪中叶,东、西两个突厥汗国相继灭亡,其后裔融入到了其他民族之中。西突厥的两个部落迁到小亚细亚半岛定居,他们的后代建立了辉煌一时的奥特曼伊斯兰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其废墟上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11世纪以后,有的史籍上提到的“突厥”已不限定于原先的突厥人,而是对一切操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诸民族的共称。与这一概念相关的“突厥斯坦”是一个地名,在锡尔河边,原来是泛指中亚古突厥人的发祥地。19世纪末有人主张把生活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至阿尔泰山脉之间的所有操突厥语的民族组成一个统一的“突厥帝国”,进而有的人把新疆称为“东突厥斯坦”,以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
19世纪中期,阿富汗人哲马丁鲁提出了联合所有伊斯兰教国家,创立统一的伊斯兰政治实体的主张,这是泛伊斯兰主义传播的开始。在沙俄统治下受泛斯拉夫主义压迫的鞑靼人,为了独立,主张建立统一的突厥帝国,于是泛突厥主义运动也开始兴起了。受这两种思潮的影响,20世纪初,新疆开始出现鼓吹建立“政教合一的东突厥斯坦”的分裂势力,并于30年代初在喀什建立了“东突厥斯坦回教共和国”。这个政权仅存在了三个月,但它成为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的开始,新疆的民族分裂主义一直承袭至今。
“东突”分子目前主要有两个活动中心,一个在西方(主要集中在德国、意大利),另一个在中亚(主要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等国)。受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东突”分裂势力开始建立恐怖组织,使用爆炸、暗杀、纵火、投毒、袭击等手段,在境内外策划和实施了一系列血腥恐怖的暴力事件。据不完全统计,自1990年~2001年,“东突”恐怖势力仅在新疆境内就制造了200多起暴力事件。造成160多人丧生,440多人受伤。尽管“东突”恐怖势力组织比较分散,并受到相关各国的打击和压制,但它已成为威胁我国社会治安、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的潜在力量。我们要借国际反恐的形势,不遗余力地铲除这些恐怖分子和分裂势力。
7.下列对“东突”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突”是“东突厥斯坦”或“东土耳其斯坦”民族分裂势力的简称。
B.“东突”分裂势力的目标是在新疆建立“东突厥斯坦”,从而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
C.“东突”分裂分子都是历史上东突厥汗国的突厥人分散到各地的后裔。
D.“东突”分裂分子目前主要的活动中心在国外:一个在西方,一个在中亚。
答案 C
8.下列对“东突”分裂势力产生及猖獗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突”分裂分子都信奉伊斯兰教,他们受泛伊斯兰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建立统一的伊斯兰政治实体。
B.“东突”分裂分子属于阿尔泰语系中的突厥语族,受泛突厥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建立统一的突厥帝国。
C.受到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东突”分裂势力已经向恐怖组织方向发展。
D.“东突”分裂势力产生的最直接的根源,是这些操阿尔泰语系的突厥人受到了泛斯拉夫主义的广泛压迫。
答案 D
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一战后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国是西突厥人的后裔在奥特曼伊斯兰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
B.“突厥斯坦”最初的意思是指一个地名,在现今中亚的锡尔河边,是古突厥人的发祥地。
C.新疆的民族分裂主义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最明显的标志是30年代初在喀什建立了“东突厥斯坦回教共和国”。
D.“东突”民族分裂势力之所以承袭至今,主要是受到了国外势力的支持和外国政府的纵容。
答案 D
第21练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发展史来看,人类文明已经历了原始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环境的等。在既有的制度框架内,人类无法有效消除这些危机和困境。因此,人类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如果说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生态文明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标志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而从广义上来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它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建设人类社会整体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主张要平等对待世界,包括自然界与人的世界,这也意味着奉行社会公正。生态文明所理解的社会公正,涉及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实行公正的政治,包括公正、公平、公开的政治参与和政治决策;二是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抑制司法腐败;三是建立公正的经济运行机制,实施公平竞争原则;四是形成公正的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体制外的监督力量;五是追求环境正义,尊重环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重要因素的权利和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当代与后代之间维持一种公正的代际关系。
生态文明的价值观首先强调人、自然、社会的多样性存在。现代性要求规范、标准,倾向于整齐划一,试图让人们按照同样的方式生活,使用同样的资源和技术。但生态的价值观强调尊重多样性。尊重多样性将带来多样的社会形式。其次是可持续性。可持续性不仅意味着尊重自然环境,而且意味着公平地分配经济的与社会的报酬和机会,这样,所有人都能休戚与共地奔向共同的未来。还有,生态问题不是局限于特定的区域、特定的国家之内,生态危机是全球性的,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也需要从整体上、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节选自2007年10月18日《中国环境报》)
1.下列不属于对“生态文明”内涵理解的一项是 ( )
A.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是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
B.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的必然阶段就是生态文明。
C.生态文明表现为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成果。
D.生态文明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还要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答案 B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生态文明是人类与社会进步的最终标志。
B.实现人类社会整体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在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不断地努力。
C.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强调平等、多样性、可持续性和整体性等。
D.尊重环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重要因素的权利和地位,是奉行社会公正的关键。
答案 C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态文明必将超越和替代工业文明。
B.生态文明的提出,源于人们切身感受到的危机,如全球变暖、异常天气日渐频繁等。
C.追求环境正义就要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人没有权利把自己当做万物的主宰。
D.在理想的未来,全体社会成员能够休戚与共地平分经济的与社会的报酬和机会。
答案 D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大运河里有许多科技含量很高的东西,譬如说,有和四川都江堰齐名的戴村坝——南旺闸。
大运河是人工挖凿的,不是总依地势自然往低处流动的。运河走到山东境内,地势高了起来,大概比长江高40米左右。山东境内南旺一带的水在分水岭处一分为二。北边的地势南高北低,水往北流,流向天津;南边的地势北高南低,水往南流,流向长江。这对行船来说,是很伤脑筋的,由南边来的漕船,先要逆水爬坡,到了济宁之后顺水下坡,一上一下麻烦之至。
在古代,黄河经常发大水,决口,改道,经常冲断运河,淤塞运河。因此人们被迫不断调整运河的河道,而且改动极大。明代时黄河南下徐州,在江苏北部入海,1855年突然北移,经济南迁,在山东北部入海。这样大幅度的迁移,直线距离纵越三百多公里,无疑对运河的流向和挖凿造成极大的困难。
查看乾隆五十年的《九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和光绪年间的《清代京杭运河全图》,会发现运河河道极其复杂,在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一带,河道多得像蜘蛛网一样,有黄河故道,有淮河水道,有运河,有湖水,还有坝、堤和闸,相互交错,十分壮观。
运河中段的水源,既不是长江,也不是黄河,而是山东境内的汶河和泗水。汶河发源于泰山山脉的九个县的二百五十多眼泉水。在地势最高点戴村筑坝,截汶水,南流出南旺分水口入运河。明朝时工部尚书宋礼采用农民白英的建议,在河口筑分水工程——分水拨。所谓分水拨,就是在河底用石头筑一个活动的鱼脊背式的拨,用改变石拨的摆放位置、形状和角度的方式对南北水量进行分流,七分南下至淮扬,三分北上至天津,即所谓“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也可以四六开、五五开、甚至根据需要来一个倒三七开。毛泽东主席1965年来山东时,曾称白英为“农民水利专家”,称这个十四五世纪的伟大工程“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这个“戴村坝——南旺闸”一直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和推崇,被认为是运河上技术含量最高的“心脏”。
“水柜”的设置同样也是运河工程上的聪明举措,像南旺闸一样,可灵活地调节水量,保障运河有相对充足的水量。南旺周围的蜀山湖、南旺湖、马跳湖便构成一组“水柜”。它们将多余的水蓄存起来,待到枯水时再补水济运,起到引水、蓄水、泄洪、控水的作用。
运河的辉煌,除了它的历史,它的长度之外,还有它的复杂,它的精致和它的科学。运河不简单,奥秘皆在此。 (摘自舒乙《爬坡的河》有删节)
4.下列关于“戴村坝——南旺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戴村坝——南旺闸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与举世皆知的四川都江堰齐名。
B.戴村坝——南旺闸建于十四、十五世纪,其核心工程根据农民白英的建议设计建造。
C.戴村坝——南旺闸位于大运河山东段济宁境内,处在运河最高处的南北分水岭上。
D.戴村坝——南旺闸利用戴村这一汶水的地势最高点,筑坝建闸使汶水分流补给运河。
答案 D
5.作者说“大运河里有许多科技含量很高的东西”,下列不属于这方面内容的一项是 ( )
A.在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一带,黄河故道、淮河水道、运河、湖水以及坝、堤和闸相互交错,十分壮观。
B.在汶水河口筑分水工程——分水拨,用改变分水拨的摆放位置、形状和角度的方式对南北水量进行分流。
C.分水拨使汶水水流七分南下至淮扬,三分北上至天津,也可以四六开、五五开,甚至根据需要来一个倒三七开。
D.南旺周围的蜀山湖、南旺湖、马跳湖构成一组“水柜”,可灵活地调节水量,保障运河有相对充足的水量。
答案 A
6.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因山东境内地势较高,沿运河由南往北行船麻烦之至,而由北往南行船则容易得多。
B.汶河和泗水发源于泰山山脉九个县二百五十多眼泉水,为中段大运河提供了水源。
C.古代黄河经常发大水,决口,改道,使得当时的人们常常要大幅度地调整运河河道。
D.由于运河经常被黄河冲断和淤塞,戴村坝——南旺闸就是为适应和改变这种状况兴建的。
答案 C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进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康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7.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答案 C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答案 D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答案 C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