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共5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共50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第Ⅰ卷共4页,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选出的答案标号(A、B、C、D)
涂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韩非子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首先实践上述政治思想的是
A.封邦建国 B.确立皇帝制度 C.置“三公”“九卿” D.全国郡县化
2.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
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B.罗马法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罗马法崇尚自由平等 D.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
3.《联邦党人论稿》指出:“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两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联邦党人要求
A.维护各州的权力 B.争取民族独立 C.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D.建立民主制度
4.花鼓戏原是在农村流动演出的民间戏曲,某一时期,在城市风行,引起政府的查禁。不过禁者自禁,演者仍演,尤其是在租界区,还开了不少新戏馆。据此推断“某一时期”是指
A.明朝末年 B.清朝前期 C.清末民初 D.过渡时期
5.1923年共产国际指出,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是必须的……但中国共产党无论如何不应在这些活动中隐藏自己特殊的旗帜。这里“特殊的旗帜”指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B.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C.武装斗争的革命方针 D.革命统一战线方针
6.杜勒斯在1958年说,“如果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这样的承认,那对于远东各非共产党国家的政府的生存几乎是致命的打击。……那会使它们在远东威信和影响大大增加”。美国的这一对华政策破产的标志是
A.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B.基辛格秘密访华
C.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
7. “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上述材料评论的是
A.联合国的建立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D.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8.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宋代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
D.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9.17世纪以来,荷兰与英国相继崛起。两国崛起的相似因素在于
A.进行海盗式劫掠 B.最早探寻新航路
C.通过垄断性贸易公司殖民扩张 D.率先开展了工业革命
10.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1.在不同的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新航路开辟后的西班牙和葡萄牙 B.工业革命后的晚清政府
C.大危机后的罗斯福新政 D.赫鲁晓夫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12.当苏俄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做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这里“退一步”、“进两步”是指
A.实行工业国有化,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B.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C.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
D.放弃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
13.有这么一段描述: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议论学习中,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认为进行(办)□□□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由于印刷问题,有几个字看不清楚,你认为“□□□”应该是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 C.人民公社 D.“一五”计划
14.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我们想使和平的努力达到同我们战争的努力一样的水平,我们必须把和平的机构坚实地放在国际政治和经济合作的牢固基础之上。”二战后初期,体现以上思想的经济领域中的合作有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②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5.李贽称赞汉朝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李贽
A.揭露道学家的虚伪面目 B.反对男尊女卑的观念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反对封建纲常礼教
16. 印度总理尼赫鲁曾说:“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关于颜真卿字体(右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温柔婉约,如春意柳莺
B.讲究法度与规范
C.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
D.潇洒风流,如斜风细雨
17.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反映了
①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②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③城市经济的繁荣 ④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官员质问某人:“这些是你的书吗?你会撤销你的主张吗?”这人坚持:“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我不能撤回我写的任何东西,因为我的良心是跟随着《圣经》的,而昧着良心做事既不稳妥,也不正确。”这应是下列哪两人的对话
A.苏格拉底与雅典的大陪审团 B.布鲁诺与异端裁判所的法官
C.马丁·路德与罗马教廷的官员 D.赫胥黎与威尔伯福斯主教
19.“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
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表明自然科学在当时
A.已经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B.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C.促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D.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20.民国时期的有人撰文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上文中“洒水清道”的人应该是
A.李鸿章 B.冯桂芬 C.康有为 D.陈独秀
21.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这一时期影响中国的社会的“外国作品”的本质意义在于
A.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B.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C.建设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制度 D.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22.有一个文学派别,不再强调感情与辞藻,而着眼于描绘具体的事实,并将科学的原理应用在社会现实的分析上。下列能够体现以上特点的文学作品是
A.《唐璜》 B.《人间喜剧》 C.《悲惨世界》 D.《等待戈多》
23.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A.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B.建立职称评定制度
C.实行三级学位制度 D.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
24.1988年邓小平指出:“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什么叫社会主义,没有搞清楚,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搞清楚。现在,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从经验教训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什么叫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给出正确回答是在下列哪一事件中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切向前看》的讲话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1992年南方谈话
D.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25.将近现代历史看作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以这种视野来研究历史属于
A.全球史观 B.革命史观 C.唯物史观 D.现代化史观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4页,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先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3分,共50分。
得分
评卷人
26.(12分)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不断走向完善和成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和《雅典政制》……,这些著作流传下来,经中世纪而到近代……近代的英国两院国会制、法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议会制与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及法国三级会议,乃至古代希腊民主传统有着历史渊源的关系。
——摘自《浅析欧洲民主的渊源》
(1)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传统传承后世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为后世创造出哪些民主运作方式?(3分)
材料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3分)
材料三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3)材料三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是指什么?(2分) 这种“错位”给德国政体和世界分别带来怎样的影响? (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2分)
得分
评卷人
27.(13分)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世纪时,意大利中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崛起的商人阶级由于拥有财富而创造了为财富服务的新思维,提出了关注人的生命与尊严的价值观。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传统更多地保留在意大利。……而且意大利各城市同拜占庭、阿拉伯一直有着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因此意大利人更容易接触古希腊手稿和艺术古迹。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西方人文精神产生的条件。(3分)
材料二(启蒙运动)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
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启蒙运动“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理解。(6分)
材料三 人文主义重视科学实验,鼓励冒险和发财致富,认为事业的成功和发财致富是一种道德的行为。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人文主义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4分)
得分
评卷人
28. (12分)经济发展与交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之后,随着西欧商人贸易范围的扩大,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欧洲市场汇集了来自各大洲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象牙,亚洲的香料、茶叶、丝绸等。
(1)据材料一,概括“地理大发现”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2分)
材料二 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蓝剑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突顶的图景。
材料三 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暧,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2)据材料二、三,分析蒸汽动力的使用对历史发展的影响。(4分)
材料四 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
——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
(3)据材料四,指出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的总体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6分)
得分
评卷人
29. (13分)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提出:“社会各阶层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明上河图》(局部)
(1)有人说“《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3分)
材料二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
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2)据材料二,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近代化的有关信息。(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3分)
材料三 一位老市民看到熟悉的粮票,十分激动,热情地讲述过去的岁月:“当年买东西不像现在,什么都是用票,买米用粮票,买煤用煤票,……就连买件棉袄,还要用到棉花票。”
1993年5月,粮票停止发行使用,与粮票一起退出历史舞台的还有其他副食品票证。而布票、纺织品专用券、自行车券、缝纫机券等票证家族其他成员则在早几年已悄然淡出。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分析导致变化的原因。(2分)
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B 2.D 3.C 4.C 5.B 6.C 7.B 8.D 9.C 10.A 11.C 12.B 13.C 14.A 15.D 16.B 17.D 18.C 19.D 20.D 21.C 22.B 23.A 24.C 25.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3分,共50分。
26.(1)途径:通过思想家著作流传。(1分)
方式: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2分)
(2)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 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3分)
(3)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2分)德国由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1分)使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之一。(1分)
(4)各国的国情不同决定民主政治模式的多样性等;民主政治需要不断完善;民主政治的建设不会是一帆风顺的。(2分,任答两点即可)
27.(1)条件: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东西方文化的交汇。(3分)
(2)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抨击天主教会,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宣扬“人民主权”思想,否定专制统治。(6分)
(3)推动民主进程;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思想解放。(4分)
28.(1)①密切了各地的经济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分)
(2)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推进了工业化进程;但也蕴含 “能源问题”,加剧环境污染。(4分)
(3)总体呈下降趋势。(2分)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促进民族工业发展。(4分)
29.(1)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3分)
(2)信息:出现西式建筑;近代邮电事业发展;外来宗教的传播;西餐、西式服装
成为时尚。(3分)
原因:上海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口岸,较早受到西方的冲击;近代的生产方
式产生较早,带动生活方式的变化;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带来联系与出行方式的变化;处于沿海地区,易受西方风尚的影响。(3分)
(3)变化: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2分)
原因: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工农业产品丰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2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