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历史 / 教学同步 / 人教版 / 必修1 /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还剩 1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内容: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掌握明清两朝强化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从皇权和相权矛盾的解决来认识内阁制、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在中国不断强化君主专制时,西方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逐步兴起并发展,英国最早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中国远远落后与世界。 3、充分认识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作用,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1)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2)稳定了社会环境等。但是到了封建社会的晚期以消极作用为主:(1)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政治上,专制统治空前强化,人民无权;(3)思想文化上,严格的思想控制,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知识网络构建】 【重难点导析】 1、什么是内阁?内阁的职能在明朝有过哪些变化?有的学者以张居正为例,认为明朝的内阁首辅是宰相。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 ①明朝皇帝从官僚中选拔官吏入值殿阁,在皇帝指挥下处理政事,由于殿阁处于宫内,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阁。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②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很少能参与政事。明成祖内阁大学士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明宣宗时,内阁大臣有票拟权,地位日益提高。万历年间,部权尽归内阁。③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阁臣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不能对皇权起到真正制约作用。张居正改革虽有成效,但触犯官僚地主利益,引起皇帝不满,死后被抄家、夺官。 【例证】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明太祖在中央采取的最重要的一项措施是 ( ) A.设三省六部     B.实行内阁制     C.设三司     D.废丞相 【解析】此题关键是看清时间限定词“明太祖”时期,所以答案为D。 2、清朝前期是怎样把君主专制推向顶峰的?如何评价? 应该了解清朝前期是如何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挥到极点,对于其评价,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论述。 (1)清初,设内阁、置六部,但仍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限制。康熙时,在宫内设南书房,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相互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 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一人裁决,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内阁形同虚设,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2)清朝前期中央集权制发展到顶峰,一方面有利于维护清朝统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另一方面,中央集权制的空前加强,说明其已经走向反动,人民受到空前压制,进一步证明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没落,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例证】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同时存在的中央机构有 ( ) ①内阁 ②议政王大臣会议 ③南书房 ④军机处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此题的关键是看顺治、康熙、雍正各代在加强中央集权中采取的措施如何,制度的存废问题了解清楚了,答案是A。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色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在它内部存在着哪两对主要矛盾和斗争?这些矛盾和斗争的发展趋势如何?我们如何评价中国古代这一政治制度? 形成原因: A.经济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要求有一个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B.政治原因:地主阶级需要中央集权维护其利益。 C.理论基础:法家思想尤其是韩非子的理论。 矛盾: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趋势:君权不断加强,明清空前强化;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积极作用:适应封建生产方式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防止分裂割据;能有效地组织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发展社会经济;能动员大量人力物力解决民族纠纷,安定边疆和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加强民族交流和对外交流。 消极作用:专制产生暴政、腐政,是王朝由盛转衰的政治根源;实行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后期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危害作用尤甚。该制度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积极作用为主,在后期消极作用尤甚。 【例证】1、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 ( ) A.军机处的设置         B.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C.八股取士的实施       D.严酷的文字狱 【例证】2、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这一变化表明 ( ) A.皇权日益加强     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 C.皇权代替相权     D.皇权与相权协调 【解析】此两题都是围绕皇权加强来设计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是以军机处的设置为标志,而丞相的废除和军机处的设置可以看出,皇帝在不断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和地方权力,所以答案都是A。 【同步试题导练】 一、选择题 1、内阁制正式确立于 ( ) A.明太祖时     B.明成祖时     C.明宣宗时     D.明宪宗 2、“票拟”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中央政府运作的重要制度,该制度始自 (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明宣宗     D.康熙帝 3、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D.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5、关于“废行省,设三司”的评价正确的是 ( ) A.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巨大变革 B.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开发 C.通过分散地方的权利来加强中央集权 D.通过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 6、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体现了 ( )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政令统一的需要 7、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与后来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的是 (  ) A.废除丞相     B.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地方设三司 8、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 ) A.统治阶级的权欲             B.地主阶级的要求 C.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法家思想的启示 9、《大明律》主张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这充分体现了 ( ) A.封建法规的尊严     B.法制意识的加强     C.君主专制意志     D.地主阶级的利益 10、“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 A.适应军事需要     B.加强中央集权     C.加强皇权     D.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11、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 ) A.决定军国大事             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12、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唐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坐着的,宋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站着的,明清大臣和皇帝讲话是跪着的。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 A.封建君臣关系日趋不平等         B.封建君臣关系逐渐疏远 C.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       D.封建君主越来越不开明 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明太祖《皇明祖训·序》 材料二: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 (1)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明太祖的这种规定?说说你的理由。   (2)如果你是一个皇帝,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威胁你权力的丞相呢?你该如何处理地方上的一些事务呢?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CDBC 6---10 BBCCA 11---12 DC 二、材料题: 答: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操权柄,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但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便利了君主独裁专制。 三、问答题: 答:答案提示:从中央和地方、皇权和相权矛盾的解决来整理思路。 (备注:导学教程总策划、主编湖北枝江市第二高级中学 吴勇)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