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放飞蜻蜓》童心闪亮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
《放飞蜻蜓》童心闪亮 最近新授了一篇记事的文章《放飞蜻蜓》,这是一个充满情趣的故事。课文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有益动物的道理,是一篇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整篇文章童心跳动,生动活泼,让人受到强烈感染是本文的显著特色。 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正在饶有兴致地捕捉蜻蜓,正好被陶行知先生见到了,能去简单地指责他们吗?不能。陶先生“抚摸”着一个女孩的小辫子,和他们讨论起蜻蜓吃什么来,于是“吃虫子”、“吃露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的回答不一而足,有对有错,证明他们是凭感觉猜想的,但他们“七嘴八舌抢着说”,惟恐落在人后,儿童们争强好胜、无所顾忌的特点不是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吗?谁也不会因为他们无知而生鄙夷之感,反而觉得同心跳动、童趣横生而倍添喜悦之情。 当陶先生讲明了蜻蜓吃什么之后,“孩子们点点头”,他们既不固执己见,又乐于接受大人指点,真是心地坦白、纯洁无暇啊!当陶先生问及蜻蜓尾巴的作用时,孩子们不因为刚才的失误而沉默不语,依然踊跃发言,多么可爱!尤其是陶先生劝导放蜻蜓时,他们热烈响应,“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作者运用了反复和比喻的手法,使孩子们的话语如在耳际回响,他们放飞蜻蜓简直迫不及待了,字里行间跳动着孩子们爱护益虫、不去伤害的爱心,真是同心闪亮,童趣感人,事实证明了他们是多么明白事理啊! 所以教学中,我在揭示课题后,先发想像理清脉络;接着兼顾首尾,聚焦“放飞”,引发悬念;随后是带学生设身处地,进入意境,深入领悟。力求不着痕迹,让学生逐层深化提高认识。 说来也巧,课文学完后的第二天中午,一只还不会飞的小麻雀掉在教室的窗台上,学生看见了,都围了上去,还来报告我,说怎么办,他们看起来又好奇又着急。我马上联想到了刚教完的《放飞蜻蜓》一课,于是微笑着带着他们把小麻雀楼下离小麻雀掉落处最近的花坛边,让它安静地等着老麻雀的到来,学生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大概就是文中的陶行知先生对孩子的谆谆教导也使得我们的孩子也童心闪亮。 吴霞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