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9 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
2.了解并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3.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领会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合作探究,完成课文的整体感知。
2.学习过程中在朗读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2.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让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理解身边人对自己的爱。
导语设计
设计 1:(知识导入)
同学们,提到鲁迅,大家并不陌生,谁来说说你了解的鲁迅的相关知识?(鲁迅,原名周树
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1918 年 5 月,首次用“鲁
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
石。) 今天我们就来学学鲁迅一篇描写人物的文章,感受一下他在文章里所流露出来的情
怀。
设计 2:(兴趣导入)
我们曾经和鲁迅先生一起游玩过百草园,也曾和他一起雪地捕鸟,还曾和他一起聆听过“美
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长。对于鲁迅,阿长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鲁迅
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过她,在鲁迅 45 岁的时候还专们写了这篇文章。那么,阿长究竟是怎
样一个人呢?她对少年鲁迅产生过怎样的影响呢?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的?让我们一
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阿长与》来探个究竟。
设计 3:(激情导入)
鲁迅先生的文章在过去被誉为“匕首”、“投枪”,但鲁迅的作品并不都是这样,尤其是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中,我们看到的已不再是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
士,而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人和事的眷念。在他的记忆中,家乡几
乎已经幻化成了一个梦境般的美好世界,今天就让我带着大家走进这位伟大的作家心中那片
美好的家园。
设计 4:(背景导入)
1926 年 3 月 18 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
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在那种境况下,作者不愿想到目前,只能回忆少年生活写点
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就选自《朝花夕拾》的第二篇。
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重点)
2.了解并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重点)
3.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 :文章朗读,整体感知
1. 用圈点勾画法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
①边读边给生字、生词作记号。
②给段落标上序号。
③用符号标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④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思路、所写的事情等。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3.合作预习检测、展示。
①关于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_____,字_____,我国伟大的____家、____ 家、
____家,代表作:小说集 《______》,散文集 《____》等 。
②关于字音: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骇( ) 掳( )惶急( )疮疤( )诘问( ) 惧惮( )
粗拙( ) 憎恶( ) 絮说( )
理解下列词语: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研读反思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组内可以自由讨论。
1.看文章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哪些事情?依课文记叙顺序列出。
2.依次领会并归纳每件事情所刻画出的阿长的形象特征,再总结归纳阿
长的形象,再体会这样写真人实事的好处。
3.依照文中事件的次序划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
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4.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目标导学三:组内研讨,成果展示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明确问题一:适当引导,大概意思正确即可。
从记叙事件的篇幅的长短、情节的具体及表达的中心思想可得知哪些
是重点。
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睡觉摆大字。
懂得许多规矩如元旦吃福橘,还教给我很多道理。
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给我买来《山海经》。
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2.明确问题二:引导归纳,教师小结
“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
己的鼻尖”的神态――饶舌多事。
摆“大”字等细节描写――不拘小节。活画出她的饶舌多事而又不拘
[学法指导]
圈点勾画法:圈点
勾画,是指在阅读
的过程中,用一些
比较固定的简单
符号标出字、词、
句、段。1.圈号:
用圆圈将字词句
甚至语段全部圈
起来;2.点号:
指在字下加黑点
小圆圈或小三角
符号;3.勾号:
用对勾勾出所要
突出的内容或增
加内容;4.线号:
主要指画横线或
波浪线。
[教学提示]
采用小组合作方
式,引导小组内订
正字音和小组整
体展示。
[学法指导]
人物形象分析:分
析小说的人物形
象,须准确把握主
要人物的性格。一
般可以从四个方
面揣摩:第一,重
视小说中人物的
身份、地位、经历、
教养、气质等,因
为他们直接决定
着人物的言行,影
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将典型人物
置于典型环境中
去理解;第三,通
过人物的肖像、行
动、语言、神情等
方面分析人物;第小节的性格特征。
元旦吃福橘,将福橘“塞在我嘴里”,虽是迷信却是真诚善良的祝福。
教给我的很多道理也是出于对我的关心爱护。
讲长毛的故事,讲到“脱下裤子”“外面的大炮便放不出来,再要放,
就炸了!”的话,更是让人看到长妈妈的无知和淳朴。
写到买《山海经》时,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和非常具体的细节来写,
作者只是随意地告诉阿长《山海经》的事,她却真的买了回来,而令作者
对她产生了衷心的敬意。体现了这位长妈妈的善良、热心和对孩子的关心、
爱护。
而文章自始至终就一直在刻画她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
许我走动”到吃福橘的祝福和“晒裤子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道理及后来买《山海经》都充分体现出来。
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
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
着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点评:作者这样写阿长,“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
是一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这样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
愚昧落后的丑相掺杂,沙里淘金似的让她闪烁出美的光辉,将阿长这个人
物写得更加真实感人。因此本文是写真人实事散文的典范之作。
3.明确问题三:
作者对她的“喜欢切切察察”和“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是
“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讨厌”的。
对她的烦琐的规矩和很多道理也觉得“非常麻烦”;
而后对她讲的“长毛故事”却产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
是真正崇敬和敬爱的心意,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竟“淡薄起来”,甚
至“完全消失”。
最后她买来《山海经》时,作者产生了“新的敬意”,这才是真正的
崇敬和敬爱,才是发自内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因为作者说:书的
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这样才有作者后来的真挚的感激、怀念之情,所
以最后作者发出一声深沉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
的魂灵!
这样欲褒先贬,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
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先抑低后扬起的
写法就叫先抑后扬。
4.明确问题四:
总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
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
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小孩的长
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
目标导学四:总结存储,巩固提高
1.完成“品读与探讨”第一题。
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写作思路。
四,通过人物间的
关系分析人物性
格。
[学法指导]
详略安排得当的
好处:避免冗长的
叙述过程,便于集
中刻画人物的思
想性格,使中心更
突出。略写内容往
往为详写内容作
铺垫或作补充。
[教学提示]
采用讨论法,鼓励
学生各抒己见,进
行有个性的表达。
[学法指导]
欲扬先抑:是一种
描写技巧。欲扬先
抑的“扬”,是指
褒 扬 、 抬 高 。
“抑”,指按下、
贬低。褒扬某个人
物或事物,却不从
褒扬处落笔,而先
是按下,从相反的
贬抑处落笔。用这
种方法,使情节多
变,形成波澜起伏,
造成鲜明对比,容
易使读者在阅读
过程中,产生恍然
大悟的感觉,留下
比较深刻的印象。
它的作用:1、使
人物形象更加丰
满真实 2、使故事
情节更加曲折动
人 3、是作品情感
更加真挚动人。板书设计
事情 形象特征 感情色彩 写
“长妈妈”名字来历地位低下 同情
喜欢切切察察 絮叨琐碎,纯朴直率 “实在不大佩服”“最讨厌
我”
睡觉摆“大”字 不拘小节、质朴、有些
愚钝
“无法可想”
吃福桔 真诚、善良 “不耐烦”
教给我很多道理 对孩子关心爱护 “烦琐之至”“非常麻烦”
讲“长毛”故事 愚昧无知 “空前敬意”
买《山海经》 对孩子关心爱护、善良
仁慈
“新敬意”
欲
扬
先
抑
第 2 课时
学习目标
领会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速度课文,在思考中回顾旧知识,在思考中导入新内容的学习:
1.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阿长这个人物形象,谁能够口头表述出她的形象特
征?
2.作者在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时,用了一种什么写法?
3.作者叙述的几件事情中,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属于“扬”
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
4.如果要在课文中将这些事件划分开来怎么划?可以将课文划成几个部
分?
目标导学二:合作交流,成果展示
在学生充分交流基础上,小组代表典型发言,老师补充总结:
[学法指导]
段落层次划分:1.
按总分关系分层。
2.按因果关系分
层。3. 按并列关
系分层。4. 按连
贯关系分层。
[教学提示]
采用合作研讨法,
引导学生积极融
入到课堂中来,让1.明确: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
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淳朴、善
良、仁慈的美德。
2.明确:先抑后扬。
3.明确: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A、喜欢切切察察;B、不许我
走动;C、睡觉摆大字;D、懂得许多规矩,教给我很多道理;E、讲
“长毛”的故事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F、买《山海经》
4.明确:这些事件可以划分成两部分:抑一部分;扬一部分。根据这些
事件的划分,又可以将课文划分成三部分或四部分:开头部分,介绍阿长
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形特点。然后是“抑”的部分。再就是“扬”
的部分。最后是结尾部分补叙她的身世,并抒发怀念之情。其中“抑”的
部分又可以划分成三个小层。
目标导学三:精读研讨,重点突破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完成下列各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
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
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
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5.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6.划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7.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
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小组合作探究,代表发言,老师补充
1.明确问题一:“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
都对她说了。” 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
说而已。
2.明确问题二:“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
过来,打开纸包。”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表现了我极度惊喜、
兴奋的心情。
3.明确问题三:为我买来《山海经》,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4.明确问题四: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我
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5.明确问题五: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6.明确问题六:“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我给你买来了!”外
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穿着新的蓝布衫”写一人普通妇女的打扮。
“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写她对我的关切、爱护之情。
每一个学生都动
起来。
[学法指导]
精段研读:文章中
写得精彩而能给
读者留下深刻印
象的段和段落不
一定是重点段,例
如小说中某些感
人的细节描写,游
记中某些富含哲
理的插叙,议论文
中某些能给人以
启迪的事例概叙
等等,它们在文章
中也许不是重点
的段落而是处于
从属的部分,但它
们却往往体现了
作者在谋篇布局
上的匠心、语言文
字风格上的独到
之处,使读者在赏
读 之余得到写作
上的诸多启示。抓
住精彩段并学会
对它的分析,对于
准确地把握文章
的中心进而提高
自己全面赏析文
学作品的能力是
很有帮助的。分析
从字词句入手仔
细研读揣摩,对理
解文意必会有很
大帮助。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进行精
细阅读,教师可以“高兴”写为我买来了而高兴,可见长妈妈的仁慈、善良。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写出了一个淳朴、热心、
关爱孩子的阿长。
7.明确问题七:“哥儿”的称呼,有地方特色,但更透着阿长对我的亲
热、疼爱之情。“三哼经”的说法非常传神地展现了一个不识字的普通妇
女形象。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识字的人竟给我买到了《山海经》,所以当听
了这话时,“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就显得真实自然,
毫不夸张了。因此这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展现了阿长虽然不识字没文化
但却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形象特征,非常吻合人物的特点。
目标导学四:总结存储,巩固提高
1.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2. 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
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
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
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
料和安排材料的。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
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
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
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
写就是不可 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
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
实性的作用。
适当提示若干字
词句,引导学生从
情感、写法等方面
去思考。
[学法指导]
文章线索:就是贯
穿一篇文章,即在
文章的不同段落
中都可见的词、句
子或是情况等等;
并且在解读文章
时可以依照用来
解读文章含义,了
解文章主旨。1.以
人物为线索 2. 以
事情为线索 3. 以
物品为线索 4. 以
地点为线索 5. 以
时间为线索 6. 以
感情为线索。作用:
贯穿全文,使文章
浑然一体,使结构
完整严谨.这是明
线, 如果有暗线,
是与明线共同贯
穿全文,也为抒发
的感情找到了一
个很巧妙的切点,
但有时会有双线
索,即两条线索相
辅相成,既处处相
关联,又看似毫无
关系,是文章线索
的难点。只有把握
好文章的线索,才
会疏理文章,把握
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 阿长与》
怀 念
爱
感 激
感情变化:不大佩服—不耐烦—新的敬意。欲扬先抑(先贬后褒)
材料安排: 详略得当 突出中心
刻画人物: 语言描写和动作、神态描写别具特色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课堂中,教会了学生如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从哪些方面入手分析。
2. 强化了对文章重点段落的精读细读。
3. 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4.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探究。
不足之处:
1.时间较紧,课堂安排有点急促,这样导致有些问题讲的不是很透,需要课下再花时间去补
充。
2. 教会了学生一些技法,但学生掌握得并不好,尤其是最后说得线索,不少同学还是很难
找出给定小说的线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