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单元 课题 临江仙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1、引导深入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学习探究
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2、互证法:在互证的过程中检查学生的文章的背诵和理解程度,并为后面深入探讨积累材料。
对话法: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探究法:对
照序言、文本和相关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
3、引导学生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以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对待陶潜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
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熟练背诵。
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准备 幻灯片
一、导入
1. 今天我们来学苏轼的《临江仙》
2.介绍背景:
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
江边上的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
坡居士。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
,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
萦怀的恬淡精神。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他要
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
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九月。
二、新授
1、朗读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
一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2、根据注释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
⑴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
⑵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 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⑶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⑷夜阑:夜尽。
⑸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绉纱。
3、深入理解
(1)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纵饮的醉意表现出来的呢?怎样理解他这份醉饮的豪兴?
“复”
写出作者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状态;回临皋寓所时,“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
天色很晚,说明畅饮之久;“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样就把他
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这份醉饮的豪兴表现出诗人风神潇洒的形象,旷达的态
虹桥第一小学校教学设计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度和率真的个性。
(2)“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诗人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无限
的大自然之中。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
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
自由的心声。
(3)谈谈你的读懂了什么?
上阙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寄情于
纵饮的心境。
“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当
时酒醉的情态。
下阙前两句写出词人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总免不了
劳苦奔波。
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认为在诗歌创作里,任何客观景物的描写,都
包括了诗人的主观感受,打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首词上下阕中都有这样的词句:①上阕
中“倚杖听江声”,写词人夜饮归来,敲门无应而“倚杖听江声”,衬托出夜的静寂,词人
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遗世独立,人生的得失荣辱仿佛被一笔勾销,感到一种精神
上的解脱,其中充满超然物外的旷达之情。②下阕中“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一语双关,
情景交融。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既是写深夜风平浪静之景,也是词人所追求的
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的一种体现,是词人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的一种表达。
板书
设计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反思
以及
改进
措施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