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节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是人教版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内容。本章不分节,章标题为“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人体排出废物的途径主要有三种: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和水分;通过皮肤中的汗腺排出少量的水分、尿素和无机盐。第二种途径在第三章《人体的呼吸》中已介绍过,本章介绍第一种和第三种途径。依据课程标准,本章主要讲解了泌尿系统的组成,尿液的形成和尿的排出三个问题。从知识内容的逻辑性和人体生理活动的顺序看,本章是前四章内容的自然延续。二、学情分析1、尿的形成和排出学生十分熟悉,但对肾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尿在肾脏中的形成过程,比较抽象,学生了解的较少。2、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对于部分学生理解是有困难的,因此需借用自制模型、示意图及多媒体手段,以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三、教学目标3.1知识目标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认同肾脏的结构是与它的功能相适应的。3.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相关视频资料,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图表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信息分析和科学推测能力。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资料分析,理解尿的形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从而养成关爱他人,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意六、教学过程学习目标呈现播放视频,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图片及文字。2004年的一天,上海中山医院做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手术,山东汉子田世国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身患尿毒症的母亲,为了让母亲顺利完成手术,儿子还精心设计了一个“骗局”,老母亲一直都不知道捐肾的“大善人”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尿毒症患者为什么要换肾,肾脏有什么功能?你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泌尿系统的神秘世界,共同揭示它的神秘面纱吧。学习模块一:排泄的概念和途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内容,说出排泄的概念和途径。启发学生说出废物(尿素、二氧化碳、多余的水分、无机盐)和废物(粪便)的来源区别,从而更深刻理解排泄概念。学习模块二:泌尿系统的组成将学生分组,分发给各组已经解剖的新鲜猪的肾脏和相关工具,实施教材上“观察与思考”活动,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分析进出肾脏的液体情况,推测肾脏的功能及尿液的来源。之后观察泌尿系统模型及教材泌尿系统示意图。讨论:(1)观察肾脏颜色,思考为什么?(2)与每个肾脏相连的管道有哪些?血液是怎样流入肾脏,又是怎样流出肾脏的?(3)推测尿液来源于什么物质?(4)泌尿系统有哪些器官组成,各有什么样的功能?从外观观察肾脏有哪些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如果想了解肾脏微观结构,借助什么仪器呢?课件展示光学显微镜和电镜下的肾脏解剖照片及肾单位模式图。从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出,肾脏是有许多相似的单位组成,这样的单位称为肾单位。学习模块三:肾单位的结构 课件展示肾单位的示意图,同时出示自制肾单位模型,通过讨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并描述肾单位的结构,分析肾单位的结构特点及血液在肾单位中的流动路径。(1)肾单位包括哪几部分,其各自的结构有什么特点?(2)中间红色似球状的结构是什么?(3)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分别流什么血?(4)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有什么不同?(5)进出肾小球两端的血管为什么都是小动脉?学生理解难点:入球小动脉逐渐分支形成肾小球毛细血管球,学生易于理解,但是对于出球小动脉,学生大多认为是“出球小静脉”。解决策略:给学生打个比方:比如说学校是一肾脏,门口传达室比喻为肾小球,某人行走路线代表血液流动方向。一人从港中西门进去,之后进入传达室,再从传达室出来继续往校园里走,总体方向是往校园里走。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简单多了。(6)肾小球下面是肾小囊,肾小囊是肾小管末端膨大形成的。出球小动脉又是如何变化的?(7)观察肾单位示意图,说出血液在肾单位里如何流动的?引导学生预测:尿液在哪里如何开始形成的?肾单位有哪些结构特点适于形成尿液?学习模块四:尿液的形成过程组织学生讨论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对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及尿液成分的比较,推测出肾小球、肾小囊内壁和肾小管的作用;尝试概述尿液形成的过程。屏幕展示资料分析:
主要成分
血浆中(克/100毫升)
肾小囊中(克/100毫升)
尿液中(克/100毫升)
水
90
98
96
蛋白尿
8
0.03
0
葡萄糖
0.1
0.1
0
无机盐
0.72
0.72
0.1
尿素
0.03
0.03
1.8
讨论:(1)尿液和血浆的成分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2)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成分的变化,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3)在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认知血液到原尿,原尿到尿液成分发生变化,并提出大胆的猜想,肾单位中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具有滤过作用,而肾小管具有重吸收的作用,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滤过的物质主要是水、无机盐、尿素和葡萄糖,而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可将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重新吸收进入血液,余下的部分无机盐、尿素、水等形成尿液。 播放尿液形成视频,并适时讲解。(1)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哪些成分由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过滤到肾小囊腔中?(2)当肾小囊中的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哪些成分全部或部分被肾小管重新吸收送回血液?再次课件展示尿液形成示意图,师生共同梳理尿液的形成过程。学习模块五:废物排泄的途径和意义引导学生再次观察泌尿系统模型,通过思考以下问题,概述排尿的途径和意义。强调尿液是废物,里面有大量细菌,可泄不可忍,经常性憋尿会引起尿道炎、膀胱炎甚至慢性肾炎,所以有了尿意后要及时排尿。(1)尿液的排出途径依次是什么?(2)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但尿的排出却是间歇的,这是为什么?(3)你知道哪些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呢?如果经常性憋尿,会对健康造成什么危害?(4)排尿有什么样的意义?(5)如果肾功能衰竭无法正常工作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如何治疗呢?指导学生阅读“科学.技术.社会”栏目,了解透析的原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治疗尿毒症患者呢?再次展示“捐肾救母”的图片,引出器官移植。出示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肾脏移植目前存在的情况:高昂费用,配型必须一致,肾源极其短缺,导致许多尿毒症患者等不到合适的肾源。展望生物学发展前景:课件展示我国科学家裴端卿带领他的团队用人尿液中健康的细胞培育出人牙齿的图片,指出用自身细胞培育出和自己配型完全一致的器官有望实现。七、课堂检测八、教学反思:本节课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按照学校提出的构建“阳光高效”课堂为目标,整个教学分目标展示、自主探究、精心点拨、课堂检测四个环节进行,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设计理念,特别是通过视频“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融入了生物科学的科学性质和教育性质,有机渗透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采用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视频、动画、模型展示,引导学生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地观察,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在学生充分“自学→质疑→探究→释疑”的基础上,教师不断引导,归纳,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总结人体废物的排出,引出生活实践中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使本节课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阅读“科学.技术.社会”和最前沿生物学研究成果展示,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更大的兴趣和动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