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物理 / 教学同步 / 人教版 / 八年级下册 / 第七章 力 / 第3节 重力 / 八年级物理下册《重力》教学设计

还剩 5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八年级物理下册《重力》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版)要求: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认识力的作 用效果;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本节教材由“重力的大 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 条线来认识重力,让学生经历对重力的感知、测量、描述等过程,最终形成对重力的整体认 识,是第一节认识力的巩固与提高,是进一步学习运动和力的基础。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 定的认识基础。从教学校地处偏远农村,孩子纯朴上进,通过半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 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动手能力不强,知识面较窄、对前沿科技知 之甚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是如何产生的,能列举生活中的重力现象,感知重力; (2)知道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会利用 G=mg 进行简单计算; (3)了解并描述重力的方向,会用重力方向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了解重力的重心;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的过程,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估; (2)通过“重锤实验”“找重心实验”理解重力的方向、感知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与交流,学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见解,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养成与同学 合作交流分享的意识; (2)通过对重力产生原因的学习,了解牛顿的贡献,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的意识,树立 探索太空奥秘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重点】掌握重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重心的含义。 【设计思路】本节内容的知识特点为:概念+规律,学生对重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这些 认识多是零碎的,肤浅的,为引导学生形成对重力的整体认识,本课时设计让学生经历感知、 描述、测量等过程,以达到初步认识、逐步深化的目的。 1、制造认知冲突,引导主动建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冲突”不断产生、化解和发展 的过程。一个有智慧的教师应该善于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充分激活 已有的学习经验,主动建构知识。通过漂浮相片的展示,诱发争议,在“冲突”中让错误变 醒悟;在探究重力方向时,把重锤线悬挂在水平放置的铁架台上,观察细线的方向,然后再 把铁架台底座一侧抬起(模拟在不平地面的情况),在抬起过程中再次观察细线的方向。然 后通过设问:两种情况下观察的方向是否一致?与当地地面情况是否有关?是否与当地地面 一定垂直?剖析问题关键点,追根溯源在“冲突”中让知道变理解。在重心版块进行如下教 学:一根粉笔受重力作用,将粉笔分成几段后,每一小段仍然受到重力作用,物体的每一部 分都受到重力作用,为了研究问题方便,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物体受到的重力集中作用在一点,这一点叫物体的重心。触摸思维临界点,推波助澜,在“冲突”中让模糊变融通: 重心的概念是认为引入的;“从效果上看”“等效替代的思想”,即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如 果想象把构成物体的全部物质压缩成一个点集中在重心处,将不影响探究的结果。 2、优化探究过程,提高课堂效能: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它把学习还 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方法。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 水平,探究物体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时,突出数据获取、数据的分析环节,以利于解决“时 间和内容的矛盾”、“自主和指导的矛盾”。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重力的方向一直是学生 理解的难点,学生们往往把把重力的方向理解成 “垂直向下”。课本上仅仅演示重垂线, 并不能让学生认识到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设计了如下演示实验,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把重锤线悬挂在水平放置的铁架台上,观察细线的方向,然后再把铁架台底座一侧抬起(模 拟在不平地面的情况),在抬起过程中再次观察细线的方向。 教学流程如下: 【教学资源】 学生:弹簧测力计、质量已知的钩码、重垂线、铁架台、细线 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自制“重力方向”演示器、重力板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1、展示唯美的漂浮照片,请同学们判断是真是假。 ﹝设计意图﹞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极大的探究兴趣,在真假辨别、如何拍摄的讨论中 唤起对重力的初步感知。 2、揭秘漂浮相片的拍摄,设问:你为什么认为图片是假的?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生活还有那些事实可以支持你的观点呢? 二、新课教学 1、重力概念的建立 (1)分析学生列举的实例:以上物体的运动状态都发生了变化,表明它们都受到力的作用。 这些物体所受到的力不是由接触产生的,它们最后都要落向地面。 (2)与这些物体有着共同联系的物体是地球,这些物体因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它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3)课件展示:牛顿与万有引力——牛顿从苹果落地联想到地球与月球、行星与太阳之间、 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相互吸引的力,这种力叫万有引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产生的, 从本质上讲,重力属于万有引力,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一般来说它们 的大小和方向都是有差别的,但差别甚小。 ﹝设计意图﹞感受物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从生活情境中寻求规律,形成理论,树立探索太 空的理想,激发向科学家学习意识培养学习物理兴趣。 2、探究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1)学生活动:用手托起不同的物体,并描述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最显著的是什么? (2)提出问题:猜想重力大小跟质量之间有何关系? (3)演示重力的测量方法:把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钩码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等于钩码所受重力的大小,如图所示。 (4)分组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写在学案表格中,以 m 为横轴、G 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 系,描点绘图像。 钩码个数 1 2 3 4 5 质量/g 重力/N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学会正确的探究规律、方法、步 骤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导学生建立理论来源于实践,规律就在身边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能 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计算重锤所受重力的大小。 3、探究重力的方向 (1)观察:由静止释放的物体(粉笔头)沿竖直方向下落;悬挂在细绳下的物体静止时, 绳沿竖直方向。 (2)学生尝试描述重力的方向。 (3)实验探究:重力的方向 ①温习:数学上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是垂直的关系。 ②引导:水面提供了水平的标准;悬挂重物静止时,悬线的方向反映重力方向。 【2】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行为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播放课件,让学生观察 2. 提出问题 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教师充分鼓励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提 出问题(①你看到的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 3. 引入重力的概念。 学生观看和重力有关的现象( ①苹果下落 ②水往低处流 ③抛出的球落地 ④羽毛飘 落) 讨论 通过课件生动再现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从而达到创设情境、设疑激趣的目的, 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二、播放动画,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 1. 播放动画,追溯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 2. 让学生感知万有引力的内容。 观看动画,感知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思考万有引力的特点。 让学生学会像牛顿那样,观察生活、提出猜想、积极研究科学知识的态度,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万有引力。 三、重力产生的原因及重力的施力物体 挂一个苹果,用剪刀把细线剪断,让学生观察苹果落地,分析这个苹果落地的原因,思考重 力产生的原因及施力物体。 观察苹果落地现象,分析苹果受重力的原因和施力物体。 让学生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及重力的施力物体。 四、实验,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按照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实验探索→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流程, 给学生构架实验方案,发给学生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总结实验结论。 分组做探究实验,5 次测出物体的质量和重力,填入表中,并在坐标纸上描点,得出重力大 小和质量的关系。 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能使学生体验科学的研究过程与 方法,并能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信心;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 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以及重力方向的应用 1. 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是否竖直?然后 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 2. 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3.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 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做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和材料是否均匀有关。 向学生展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 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做出重力的示意图。 观察实验现象,思考总结重力的方向。 讨论,动手操作 想想议议:看图 12.2-7 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 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实验体验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 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 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 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 心。 七、STS 教育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重力使物体总也不能脱离地球,而人类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克服地球吸 引与大气屏障,将人类活动范围从地球扩展到太空,这就是航天技术。向学生介绍我国神州 5 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情况。 学生课后翻阅近期报刊报纸或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并与同学共享. 本环节设计目的在于: 1、使学生关心科技,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使学生学会利用社会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 八、课堂练习及小结 设计几个练习题,学生做时巡查学生完成情况,做完后评估讲解。 认真做练习,巩固本节知识 巩固本节知识,检测学生掌握情况,根据情况点拨。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