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学设计评说 一、围绕单元主线,认知民族关系发展 本课为教材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中的第五课,民族关系发展是单元主线之一。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和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内分裂割据和多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 一般教学在处理民族关系史内容时,往往着重处理不同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对峙,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推动作用常常被忽略。本课的设计旨在帮助学习者认识到虽然统一的过程伴随着不断的边境冲突和民族征服战争,但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统一对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运用文物图片,理解蒙古兴起 这幅成吉思汗画像选自紫禁城南熏殿《元代帝像册》,马鞍和马镫是他生前用过的,供奉在成吉思汗陵内。这位“一代天骄”,结束了混战局面,统一了蒙古草原,带领了蒙古兴起。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成吉思汗的财富,就是他的谋士们的才能,就是在马背生活中反复灌输到游牧民族战士心中的尚武精神和军事纪律,还有他个人叱咤风云的胆略。成吉思汗的个性和组织能力,加上蒙古人的好战性格,以及他们从近邻吸取的文明气息,正是蒙古人能取得惊人的军事和政治成就的原因。 学生在“阅读48页相关史事一,归纳成吉思汗采取哪些对内措施以促进蒙古族的发展壮大”时,往往无法理解什么是“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本课教学中向学生展示了现收藏于内蒙古博物院、其孙子忽必烈时期的“钦察亲军千户所”铜印图片,补充解释了“千户制度”:这是成吉思汗创立的一整套较为完备的国家制度,实行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取代过去松散的部落联盟。千户是大的一个概念,可能有的不到千户,有的是几千户,这些千户把家庭都编为一体,实际是军政合一的一个军事体制,战时自己准备武器、干粮、马匹出征,平常放牧。它的最大意义是过去很松散的组织,一下子集中起来,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这幅文物图片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蒙古文明程度的提高。 (二)比较探究元朝的统一 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后,除了发动西征外,还派兵向南进军,首当其冲的是西夏,1227年,西夏灭亡,蒙古解决西顾之忧。在与南宋的联合攻打下,1234年金朝灭亡。此后蒙古发动了灭宋战争,忽必烈建立元朝后,继续进攻南宋。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 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本单元之前学过的《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也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发展,这两者有何区别与联系呢? 先来说说它们的区别:辽和西夏分别是契丹、党项族建立的局部政权,它们与北宋有战有和,在对峙与交往中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而蒙古族建立了元朝,它是空前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了国内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描绘出多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的壮丽图景。 我们再来说说它们之间的关联:这两课同属第二单元——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无论是契丹、党项还是蒙古,都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学习中原王朝,不断发展自己,加速封建化的过程,它们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引进新鲜血液。 二、挖掘课程资源,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一)运用历史地图,分解时空观念 历史学认为: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发生的,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空观念的养成对于学生提升历史学科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时空观念的概念对于初中生而言比较抽象,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把其分解为时序观和空间观,则有利于学生的理解。通过《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图》、《蒙古灭金和西夏图》这两幅地图,学生能直观感受到统一前蒙古草原各部落分布情况,金和西夏所在的地理位置、蒙古进攻的路线等,从而有了空间概念。 学生运用刚才展示过的方位图示,按先后顺序来为大家讲解元朝统一全国的过程,通过这一“主动输出”的环节,学生拥有了时序观和空间观,进而理解了这一进程,避免了机械记忆。 (二)解读平面图,增强史证意识 教材对忽必烈即汗位后采纳汉族儒臣的建议推行的一系列措施花了较大的篇幅来介绍,如何处理才能让学生不觉得干巴巴呢?教材中的《元大都平面图》就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对它进行解读,学生既可以轻松地理解忽必烈的系列措施,又可以增强史料实证意识。由此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平面图,结合课本49页第一段,谈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解读出元大都与之前中原王朝的都城很类似;中书省、枢密院是忽必烈“行汉法”的体现,元朝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式,设立各种机构;由孔庙、国子监可见忽必烈对儒学的推崇,他接受了汉族儒臣“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 对“社稷坛”学生理解有困难,教师可以进一步做出解释:我们经常说一个词叫“江山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它们是农耕文明中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由此可见忽必烈注重农桑。 对平面图进行解读,课文内容变得生动丰满,学生也能更好地认识到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学科,进一步增强史证意识。 (三)挖掘乡土史料,渗透家国情怀 历史学科的独特性质赋予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除了教材外,乡土史料资源因为能够反映特定范围内受众文化心理、承载历史与现状,具有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让学生有更多参与的可能性等突出特色,它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作用正逐步被认可。 鲁迅曾说过:岳飞和文天祥,是给中国人挣面子的。关于文天祥,我的家乡南通有着乡土史料资源可以挖掘:课后鼓励学生参观通州渡海亭,去了解文天祥在南通地区的英雄事迹,感受他为了反抗民族压迫而做出的努力,体会他在抗元失败后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家国情怀的培养,不能仅仅是一句口号,应该渗透在教学中、生活里,内化成为每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人文追求。老师们,在你们的家乡,是不是也有乡土史料可以挖掘呢?历史素养的提升,源于点滴的积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