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评说 一、重视历史图片教学 图片是浓缩的历史,是形象的历史,也是直观的历史。对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的初一学生而言,历史教学中运用图片史料有助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历史学习的实效。在本课中,我主要运用了三种类型的历史图片: 1.历史图画 历史图片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有人物图、实物图、事件图、场景图、历史漫画等,它们具有形象、生动、客观等特征。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并开发了一些历史文物图。如在安史之乱爆发背景的教学中,我开发了唐墓壁画《宴饮图》及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在教师点拨及层层设问下,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图片信息,既对前面所学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又较为直观地了解了开元末年唐朝社会重视并追逐享乐的情况,从而了解安史之乱的爆发。在五代十国历史的教学中,我带领学生充分解读《韩熙载夜宴图》,引领学生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特征,也为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学习埋下伏笔。此外,本课选用的历史文物图还兼备较高的艺术价值,学生在这些历史图片的欣赏与解读中,不仅可以回到当时的历史场景,而且也获得了一次宝贵的艺术熏陶,对激活艺术与历史之间的相关链接也有帮助。 在本课中,我还运用了历史人物图。如给唐王朝统治带来致命打击的黄巢,以及灭亡唐朝的朱温,给学生基本的认识印象,再以人带事,帮助学生把握唐朝衰亡的过程。 2.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及其变化有关的地图,几乎直观、 形象地展示了历史发展的各个层面,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在本课教学中,我开发并利用了四幅历史地图。在安史之乱经过的教学中,我展示了《安史之乱的形势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概况安史之乱的过程,培养学生识图读图及归纳概括的能力;在黄巢起义影响的理解中,我引导学生对比《安史之乱示意图》和《黄巢起义示意图》,并观察《黄巢起义后的唐朝局势》,从起义波及范围及黄巢起义后唐王朝实际可控范围等角度理解。在第三子目的处理中,我充分运用教科书已有资源《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引导学生了解政治上分裂割据的特征,又引导学生从政权数量的减少及部分政权疆域的扩大认识中华大地统一的趋势从未中断。 3.历史图表 历史图表往往糅合统计学、史学、数学等学科因素,在直观反映历史发展趋势、规律、原因等方面有着不容忽略的作用。在本课中,我运用了《唐、五代十国、宋政权更迭示意图》,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后我又展示简易表格,通过指导学生关注五代十国部分政权的建立者及其身份,引导学生了解五代十国局面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在课堂小结中,我又出示了唐朝建立到衰亡的示意图,使学生对从唐朝的建立到繁荣到衰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本课重视历史图片教学,做到了“以图证史”、“以图佐史”、“以图激趣”。我认为在历史图片教学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与文字史料相比,有些历史图片所含的信息是比较复杂的,容易产生对图片的误读情况。我们在处理图片史料时应当特别谨慎,切记简单化、主观化,要多方面查证图片史料的信息内涵,同时思考教学问题的切入点,精心进行问题设计,真正发挥图片史料的历史价值。 第二,历史图片虽然对课堂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课堂教学中选用的图不宜过多,选用的图要典型、要有代表性。图片史料的教学价值还可以进一步被挖掘,特别是历史人物图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图片的具体特征,从细节之处进行精心设问;我们也可以关注不同时期同一人物形象的变化,在对比与变化中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等,不断探索历史图片运用的有效策略。 二、找准乱世教学的立足点 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唐气象不同,本课从安史之乱起,描绘的是盛世逐步走向终结,乱世逐步兴起的画面。 作为2011版新课标的新增课程内容,在乱世的教学中,我首先注意把握历史的时序性。本课共分为“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三个子目,围绕唐朝后期由盛而衰而亡以及之后的历史展开叙述。在教学中,我注重带领学生把握这一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并通过图示法的方式作了课堂小结,有利于学生宏观把握唐朝历史的整体进程。 第二,从内容上分析,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历史变迁实质上是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的结果,在教学中,我以地方节度使实力的变化为线索串起三个子目的教学。首先,在安史之乱爆发背景的分析中,我呈现敦煌第156窟的壁画《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唐末节度使实力的强大,在安史之乱后节度使逐步形成割据势力的局面,即藩镇割据局面。在黄巢起义的结果及影响教学中,我又引入《黄巢起义后的唐朝局势》图,引导学生得出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局面进一步发展的结论。在五代十国的教学中,我提供了简单的列表,引导学生把握五代十国政局的实质是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第三,注重与盛世的对比教学。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通过第2课的学习了解了“贞观之治”及“开元盛世”两大治世,对盛世的面貌及盛世的成功治国举措有一定的了解。在导入部分,我择选了杜甫《忆昔》和《垂老别》的选段,在唐朝繁盛与衰亡的强烈对比之下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是什么导致了悲剧的出现?在安史之乱爆发背景的学习中,我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比唐玄宗前后期采取的不同统治措施及带来的不同结果。 我认为在乱世的教学中还应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注意挖掘古代治世、盛世及乱世、衰世的现实启示。中国历史上的治国经验,无论是“治世”的成功经验,还是“乱世”的惨痛教训,都值得认真总结,引为鉴戒。 其次,乱世出现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受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我们无需做到面面俱到,但历史教师若能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展开教学设计,可能会给学生呈现另一种生态的课堂。 三、多视角呈现五代十国历史 “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新增要求。这类历史知识的增加,主要是为了体现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所以,我首先为学生呈现了《唐至宋的政权更替示意图》,并指导学生观察《五代十国形势图》,引导学生知道唐以后政权更迭基本史实,并直观形象的感受五代十国政治上分裂割据的历史特点。 此外,我提供《五代十国部分政权的建立情况》的历史图表,学生从建立者的节度使身份中知道五代十国是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从而建立起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联系;此外,这也为北宋解决武人专权而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及实施重文轻武政策的这一块内容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起点。 唐至宋期间经济重心由北往南完成转移,期间的五代十国在经济重心完成转移上起到了关键的过渡作用。修订版的统编历史教科书在“相关史事”栏目中提供了吴越王修筑钱塘江堤坝的资源,这对学生从经济角度了解五代十国历史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由于课堂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我将这一资源设计为课后的学习延伸,鼓励学生通过实地参观感受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地区的经济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的学习奠定基础。 当然,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我们会发现这一分裂割据时期在思想、文化等多个领域对后世均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应该吸收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用更为开放、更为多元地眼光看待五代十国的历史,并从多个角度呈现五代十国的历史风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