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2.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的背景。3.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4.分析“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5.了解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十六国的由来;正确认识西晋灭亡的根本原因,提高其分析问题和归纳史实的能力。难点:通过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等史实,初步认识民族平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三、教学策略1.通过课件详细展示三国的更替,西晋的兴亡,十六国的更替,北朝的更替。以时间为主轴,直观展示这一历史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2.教师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结合课本有关资料,逐条归纳出西晋灭亡的原因,分析出根本原因。让学生从感性材料中升华出理性分析。3.依据课本的有关史实,如西晋对少数民族征收重税、征兵派役、掠卖奴婢等内容,帮助学生分析归纳出提倡民族平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课件里要有关于这一时期政权更替的内容,要有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的讲解。2.背景资料。教师安排学生收集一部分文字和视频资料,直观了解本课的相关背景资料。教师收集能体现教学重点的资料,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得知:曹丕于220年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国号吴;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设计意图:教师以三国的建立为核心,导入新课。既复习了重点知识,又方便本课的学习。【讲授新课】(一)西晋的建立教师:同学们阅读第一目“西晋的建立”,看一下蜀国和吴国分别在哪一年灭亡?西晋的建立者是谁?哪一年建立的?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教师:263年,魏灭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以洛阳为都,司马炎就是晋武帝。教师:同学们应该注意:西晋的建立是265年,统一是在280年。西晋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呢?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迅速,财力充足,逐渐超过南方。与此同时,南方的吴、蜀两国因为统治者的日益腐朽,国力却日趋衰落。另外,从客观上讲,统一也是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的。西晋的统一是分三步完成的:第一步是魏灭蜀;第二步是废魏帝,建西晋;第三步是西晋灭吴。魏为什么首先灭蜀?主要是蜀自诸葛亮死后,与东吴关系破裂,后主刘禅昏庸,国政混乱,是魏下手的最好时机。这里应注意向学生强调指出,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明确知识点。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二)八王之乱曹魏时期,为防范诸侯王干预政治,采取了许多限制措施,司马炎代魏后, 认为曹魏失权是因为没有强大的宗室拱卫中央皇室,于是在265年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27个同姓王,以郡建国。宗王不仅仅作为食封者,而且大量参与政治、参与军事统率和指挥,他们以将军、刺史、都督等军事身份出镇地方,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既有了行政权力,又有了数量可观的军队。如此一来,诸侯王对权力中心、西晋的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给予诸侯的权力过大,中央无力制衡诸侯的军队,尤其是晋惠帝即位后,皇帝昏庸白痴,导致朝廷内派系倾轧。结果各个派系纷纷拉拢势力强大的宗室诸侯王,而各个诸侯王之间又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终于酿成了八王之乱。何为“八王之乱”呢?让学生根据课本简单讲述一下。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让学生总结后回答。教师总结:(1)西晋从此衰落。(2)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3)中原人口南迁。(4)五胡内迁。设计意图:教师讲述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教师在向学生提供相应的背景资料时,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以下几个问题:(1)大封同姓王,并使封王拥有军、政、财实权,留下动乱隐患。晋武帝统一南北后,并非不想巩固这种统一,而是采取的措施不当。本来,曹魏承两汉以来削弱诸侯王的趋势,虽因循汉制,封同姓王侯,但均为虚封。因此在地方上,宗室毫无屏藩的势力。晋武帝以“曹魏孤立而亡”为戒,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并让他们享有优厚的田租户调收入。后来,晋武帝裁撤州郡兵,却让封王们“移封就镇”,并逐渐拥有武装,势力越来越大,给日后的动乱埋下隐患。(2)社会风气败坏,君臣上下贪婪腐化,是导致动乱的社会深层原因。(3)晋武帝选嗣失误,加剧了动乱爆发的可能性。(4)八王之乱的直接后果,是西晋迅速衰落。(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在我国北方的草原上,生活着很多游牧民族,他们射猎、放牧,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内蒙古北魏墓壁画中的敕勒川狩猎图也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活。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让学生阅读课本80页的内容,将下面的问题补充完整。(1)时间:东汉、魏、晋时期(2)内迁路线① 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② 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③ 鲜卑族一部分迁到辽宁,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3)结果: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让学生总结西晋灭亡的原因,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① 西晋王朝保护大地主、大贵族的利益,当时的大地主、大贵族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生活上追求享乐,不顾百姓死活。② 分封诸王,却不能控制诸王。据守州郡重镇的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③ 对少数民族实施暴政。向内迁的各族人民征收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通过思考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十六国: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都存在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总称十六国。最有成就的是前秦政权。前秦(1)发展:4世纪后期,统一黄河流域。(2)改革: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兴办学校、提倡儒学。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明确知识点。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西晋末年人口大迁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说,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一方面,西晋统治者不关心人民疾苦,对发展社会经济不够重视,因而导致中原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疾疫连年不断,中原人民无法生存,于是开始向南迁徙。另一方面,为争权夺利而发动的战争持续十几年,严重破坏社会生产。与此同时,西北各族人民为了反抗西晋汉族统治者的民族奴役和剥削政策,不断起兵反抗,战争连绵不断。中原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不得不大举南迁,寻找生存之地,从而引发大规模的移民潮。虽然西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但它却客观地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技术带到迁入地区,使这些先进的科技、文化得到迅速传播,从而有利于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对后世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六、板书设计见课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