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小学语文 / 教学同步 / 部编版 / 四年级下册 /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还剩 13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第 一 单 元 认识“徐、篱”等 6 个生字,会写“宿、徐”等 14 个字。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难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 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 第一课时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 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在相应的字下 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一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一读,好吗?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一些,渲染一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三句用欢快、 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句“无处寻”读得慢而稳一点,表现出失 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2.学学老师,自己再读读诗歌。 3.讲诗歌,读诗歌。 (1)“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描写了什么?(篱: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阴: 树荫。描写景象: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一直伸向远方,树枝上新生出的绿叶还没有形成树 荫。) 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吗? 男生一起来读一读。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写了什么?(描写景象: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 那蝴蝶飞入金黄的油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女生带着刚才的感受再来读这两句。 你们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感觉非常有趣) 4.思考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对乡 村美景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5.集体朗诵,读出古诗的趣味。 6.谁愿意把整首诗背给大家听? (1)1 分钟背诵记忆古诗。 (2)填空式背诵。 (3)全诗背诵,背诵比赛。 7.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四、关注细节,拓展延伸。 1.回想整首诗,小朋友在干什么?(捉蝴蝶) 你愿意来表演一下小朋友捉蝴蝶的情景吗?大家仔细看,评一评谁是“最佳小演员”。 2.依次请几位学生表演“捉蝴蝶”。(预设:分别表演“走”着追蝴蝶和“跑”着追蝴蝶。) 3.我们再来看诗句中写的是“急走追黄蝶”,表演时到底是应该“走”着追还是“跑”着追?(学 生讨论)我们来看看古代汉语词典中“走”的意思。(走:跑,疾行。) 4.现在,你觉得刚才哪位同学可以被评为“最佳小演员”呢?说说你的理由。 5.美读:诗中不仅有美丽宜人的景色,还有活泼可爱的儿童在追逐翩翩飞舞的黄蝴蝶,简直太 有趣了,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 五、延伸故事,感悟诗境。1.动动手,画一画。 读了这首诗,你觉得图上该画出哪些景物呢?(篱笆、小路、树、儿童、黄蝴蝶、油菜花。)赶 紧动手画一画这美丽的景色吧。(提醒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画和课文中的插图作做比,辨别不同 之处,适当进行修改。) 2.这是一首诗,是一幅画,也是一个小故事,请你回家先把诗背给父母听一听,再依照自己的画 把诗歌编成故事说一说。 宿新市徐公店 赞美春色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以题目导入:齐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2.看到“田园”二字,你想到什么?哪位同学能分享一下? 3.回顾学过的有关乡村的古诗有哪些。(《村居》《所见》……) 4.简介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谁来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了解? (2)介绍作者:播放课件资料“范成大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初读正音。 注意生字,要读得字正腔圆、准确流利、有板有眼。 指名认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读通诗文。(注重纠正字音) 2.注意节奏。 (1)听范读。(出示课文朗读) (2)自主练习朗读。(朗读诗歌,要求准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3)指名试读,评议。 (4)教师示范指导。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1.再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乡村场景。(读注释) 2.交流感想。 透过文字与画面你还能看到什么场景?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体验分享一下。(农家忙)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4.理解诗意。 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查阅自己不明白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译文: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果实肥硕;荞麦扬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 长了,篱笆前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读出你的喜爱与赞扬之情,并评价。指名说。(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在美丽的田园里,果子快要成熟了,荞麦花雪白成片,油菜花金黄稀疏,蜻蜓蝴蝶飞舞,寄托着 收获的希望,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呀!齐读本诗。 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田园风光的美丽和农村生活的恬静,他们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篇。请看南 宋翁卷的《乡村四月》。(体会又忙又乐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再读古诗,感受自然之美。 2.全班齐诵,感受大家在田间忙碌劳作之美。 3.引导学生说说学习古诗的感受。 4.有感情地背诵给父母听。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对田园风光的热爱 - 第三课时 - 一、直接导入,明确诗题。 1.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3.解题: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教师指着板书“清平乐(yuè)”,请再齐读一遍“清平乐”,读了这个 词,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给人一种宁静、闲适的感觉。) 4.师简单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用它作词牌的词 一般给人一种宁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5.那就带着这种感觉一起来读《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富于感情。 2.学生自读:谁先来读给大家听?(教师正音) 3.指导书写“锄豆”的“锄”。 4.指名学生朗读。 5.齐读全词,读的同时请注意观察,这首词与前面的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这首词的特点:有长短句,有词牌名,分上下两片。) 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哪个字、哪个词语、哪个句子不理解。 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共同讨论交流。 7.讨论交流。 我们先来交流一下,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1)你们是怎么理解“翁媪”的? (“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是一个“公”字,“翁”指老公公。“媪”左边是一 个“女”字,是指老婆婆、老奶奶。所以“翁媪”就是指老翁、老妇。) (2)“锄豆”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锄豆”这个词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需要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文,你们能猜出这个词语的 意思吗?“锄豆”就是锄豆田里的杂草。) 三、再读课文,感受韵律。 1.我们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听到你们读,老师也特别想读一读。教师入情入境地范读。 3.教师朗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方法。 教师简单介绍:请读这三个字,“小”“草”“媪”(课件闪烁),发现了什么?(这三个字最末有 相同的韵母,都有“ao”。)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 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大家读读词的上片,感受一下。(生练习读) 看看词里面还有哪些字押韵?(“东”“笼”“蓬”)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 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四、品读诗词,展开想象。 1.品读乡村美景。 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 谁来读词的一、二两句?你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美丽的风景不仅要用眼睛去欣赏,还要学会用耳朵去聆听!(课件播放潺潺的溪流声)让我们美 美地读一读吧。 其实“茅檐”透露的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简陋,为什么还能带给我们美 的感觉呢?(老师简介: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 一个“茅檐”,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里去。让 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生一齐朗读。 想象画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画面:一所茅屋又低又小,紧靠着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草。听见茅屋里有人操着柔媚 的当地方言,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老翁、老妇?) 2.品读人物画面。 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一家人呢?请接着读下片。 这一家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预设: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亡赖”呢?(“亡赖”同“无赖”,实际上是说小儿顽皮、淘气。) 哪个字最能看出小儿可爱呢?(从“卧”字可以看出小儿可爱。) 想象“卧”是什么样的姿态?“卧剥莲蓬”的样子你能想象出来吗?(学生想象:小儿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还可能仰着,高兴了就打个滚,摇头晃脑,晃动着 小脚,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 师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侧着就侧着,愿意趴着就趴 着……他是多么快活、自由自在、幸福、惬意……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 有孩子”,通过你们的声音来表现出这种惬意吧。 想象画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画面:茅屋外,老夫妇的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可爱调皮 的小儿子最讨人喜欢,他正趴在溪边剥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师讲解:诗中的翁媪虽然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他们的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孩儿,其实 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样可爱。同学们来仔细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地聊 天,这就是——“相媚好”。 五、多层朗读,品读诗词。 1.带着感情来朗读。 (1)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2)在小组内展示朗读。 (3)选代表全班展示朗读。 2.师生合作引读。 喜欢老人们,这么亲密地、甜蜜地说着话,聊着家常,读出他们的——“相媚好”。 喜欢大儿,读出他的——勤劳。 喜欢中儿,读出他的——心灵手巧。 六、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1.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一家人生活得怎么样?(温馨幸福、美好) 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让我们带着这 种快乐来读一下吧: 师引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仅仅是“翁”和“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放音乐,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吟诵这首词。 听了同学们的吟诵,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画,仿佛听到了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美 美地吟诵一遍! 2.延伸补充。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下 面的资料吧。 (补充资料: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宋朝的大部分江山已被金人占领,辛弃疾 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但是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却一味地向金人求和。由于主和派 的排挤、打压,辛弃疾被发配到江西上饶等偏僻的小乡村。在小乡村,辛弃疾一待就是二十年。 然而,在这二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铁蹄的践踏下生活,辛弃疾很想救民于水火,却无 法施展抱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六十八岁的老人僵卧病榻,高呼:“杀贼!杀贼!”然 后愤然离世。) 3.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恬静优美 平和无忧 1.《宿新市徐公店》第一、二句都是景物的静态描写;第三句是人物的动态描写,第四句是景 物动静结合的描写:油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 自然是无处寻了。学习古诗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朗读中表 演,把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画面显现出来,使学 生更能感受到儿童的天真和稚气。 2.《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 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初夏江南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 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 “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诗,谈 感受,以此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古诗重在朗读,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 的意境。 3.《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乡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 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乡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 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乡村风俗画,勾出“茅檐”“溪上”“青草”,翁媪 “醉里吴音相媚好”,以及三个儿子的日常生活。词人尤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儿童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 息,洋溢着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课堂上运用想象形成画面: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 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等。通过不同形式的引读,补充课文的相关资料等方式,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1.认识“构、芍”等 11 个生字,会写“构、饰”等 15 个字,会写“屋檐、构成”等 17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说说课文描写了哪几幅图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 对乡村生活由衷的热爱之情。 3.围绕文中最感兴趣的景致展开交流,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 方法。 - 第一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回顾古诗:同学们,乡村生活是美好的,像一幅画卷,一起回忆一下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清平乐·村居》。 2.导入新课:还有一位老人,他离开家乡几十年了,后来终于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当看到 家乡的美丽景色,禁不住写下了这样一篇美文——《乡下人家》,请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遇到生字要借助拼音读一读。 2.认读生字新词。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构、饰、蹲、率、倘、眠”。 教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指导,学生仿写。(“构”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勾”,不要写成 “勺”。“蹲”是左右结构,右边“尊”中的短横一定不能忘记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作者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眼中的乡下人家,请用横线画出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 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2.通读课文,作者介绍了哪几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简单概括一下。(瓜藤攀檐图、鲜花绽放 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秋夜睡梦图。)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语句。 1.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直线画出表现独特、迷人风景的句子。 2.把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和同组同学交流,并进行批注。 五、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乡下人家的独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看 看乡下人家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二、品读课文,感悟体会。 (一)整体品读。 1.乡下人家的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 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2.读句子,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体会。(独特、迷人) 3.课文围绕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描写了哪些乡村风景,你最感兴趣的一处是哪里? (二)根据学生的沟通,依次进行品读感悟。 1.品读第 1 自然段。 (1)要求:哪些同学被屋前瓜架吸引住了,就请站起来、读出来。 出示课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 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2)那你能说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对比) 师:对比之下,瓜架让人觉得—— 生:可爱多了。生机勃勃……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今天游览的第一站——乡下人家屋前瓜架。谁想来说说自己的感受。(指 名学生说) 2.品读第 2 自然段。 过渡语:乡下人家不但屋前有别有风趣的瓜架,门前还有令人眼前一亮的鲜花绽放。 (1)课件播放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的图片。 师:你能用哪些优美的词语来形容如此美妙的画面呢? 生:百花齐放、芬芳扑鼻、鸟语花香、五彩缤纷…… 师课件出示句子:“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 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学生齐读) 师:“朴素”和“华丽”本来是一对反义词,但用在这里毫无违和之感。乡村的花随意地种在 门前的场地上,不像城市里的花有漂亮的花盆、花瓶来衬托,有美丽的彩纸来包装,因此可以称 得上“朴素”。但它们色彩鲜艳,光彩照人,又是“华丽”的,因此称其为“朴素中带着几分华 丽”。 (2)研读:同学们,乡下人家门前的鲜花让人如痴如醉,屋后的风光也别有一番景象。瞧,几场春 雨过后,鲜嫩的春笋迫不及待地探出头来。课件出示句子:“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 来。”谁来读读写竹笋的句子?其他同学认真听,体会一下。 你刚才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读“探出头来”的?把“探”换成“钻、伸、冒”可以吗? (好奇、渴望、兴奋、激动……) (不可以。这句话写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形象地呈现了“雨后春笋”的美妙画面。 尤其是“探出头来”,拟人化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长势的迅速,嫩笋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 娃在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充分展示了春笋勃勃的生机。) (3)带着小春笋们的渴望、迫切的心情再来读一读句子。(生齐读句子) 3.默读第 3 自然段。 (1)过渡语:农家小院的植物生机勃勃,动物也是悠闲自在,你们看谁来了?(课件出示:小鸡觅 食。) (2)指名读读,读完思考:我看到了(   )的母鸡,(   )的公鸡,它们走来走去干什么呢? 这么慈爱的母鸡、尽职尽责的大公鸡,请大家带着幸福快乐的语气齐读。 4.品读第 4 自然段。 过渡语:除了母鸡、大公鸡,作者还生动地描写了哪种小动物?(鸭子) 出示:“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它们也从不吃惊。”(生自由读句子) 想想:除了鸡、鸭,乡下人家还会养些什么动物呢?(狗、鹅、羊……) 小结:这些动物、植物和乡下人家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是多么和谐呀! 5.品读第 5、6 自然段。 (1)再读一读他们之间和谐相处的画面。(生读)乡下人家的生活就是这样平淡,但平淡中也不 乏甜美。乡下人家就是吃晚饭也这么美。(师生接读) (2)文中把纺织娘的叫声说成是唱歌,赛过催眠曲,谁来读读它的歌声?(缓缓的、柔柔的,像催 眠曲)(指名读)这是什么写法?(拟人)谁再来给大家读读? 三、仿写练笔,拓展延伸。 你们眼中乡村的景致是什么样子的?学习作者的一些写法,来写一写我们身边的乡下人家的风 景或者是你喜欢的一处景物。 乡下人家 别致生动1.品读语句,感受美景。在本文教学中,我始终把“读”贯穿全文,采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体会 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的美好。 2.抓住中心,分层感悟。在教学时,学生找出中心句,概括感兴趣的风景或者标注小标题,画句 子交流品味感受。 1.认识“慰、藉”等 3 个生字,会写“慰、藉”等 10 个字,会写“慰藉、扫荡”等 13 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抓住“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无 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发挥想象,和同学交流孩子们透过天窗还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 第一课时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回忆生活:同学们,童年生活是美好的,一起回忆一下你最喜欢的是什么。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这篇课文《天窗》是著名作家茅盾写的,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下面我们就一同来领略一下天窗的乐趣。请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小声读课文,遇到生字要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慰藉(jiè) 一瞥(piē)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朗读。 着重分析、指导“慰、藉”。 教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指导,学生仿写。(“慰”是上下结构,上边是“尉”。“藉”是 上下结构,上边是“艹”,一定不能写成“”。) 三、再读课文,了解天窗。 1.学生朗读课文,说说从中了解到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天窗开在哪里?(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作“天 窗”。) 四、朗读课文,小组交流。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要开天窗?用直线画出相关的句子。(碰着大风大雨……黑得像 地洞里似的。) 2.学生把自己画出的段落和同组的同学交流交流,并进行批注,还可以写写发现的问题或者自 己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  谈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天窗的神奇、有趣)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指名朗读,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天窗的趣味。这一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 这篇课文,看看天窗到底有何神奇之处。 二、品读课文,感悟体会。 (一)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学生结合插图和课文内 容,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二)根据学生的交流,依次对相关语句进行品读。 1.品读:“夏天阵雨来了时……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慰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天窗是慰藉呢?(课文第 4、5 自然段的语句) 夏天阵雨来了时,透过这扇天窗,文中的孩子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出示句子) 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2.把孩子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如果将“雨脚”“一瞥”分别换成“雨点” “一闪”,好不好?(不好。“雨脚”“一瞥”凸显了孩子眼光的独特,令人感受到童心的跃动, 体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 从小小的天窗看到的只是闪电、雨,想象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难怪作者说—— 出示课件:“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 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3.品读“晚上……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指名朗读第 6 自然段,引导学生从“逼”字读出孩子的心情。 引导:是啊,孩子还想在月光下的草地河滩再玩会儿,不想休息,也睡不着,他又想起了那属于 自己的小小的可爱的天窗。这时,天窗又给了孩子怎样的慰藉? 学生自由朗读第 7 自然段,用双直线画出“看到的”,用波浪线画出“想到的”。(出示句子) 一粒星——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 一朵云——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掠过的一条黑影——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霸气十足的猫头鹰。 指名朗读这些句子,学生谈谈感受。(夜的美丽神奇) 师生共同合作朗读,用声音传递夜的美丽神奇,体会天窗的神奇、有趣。 小结:看到的只是一粒星、一朵云、一条影,想到的却是夜的美丽神奇,难怪作者说—— 出示课件:“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 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三、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1.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师生再次走近天窗,从课文的文字中感受这份神奇之美。 2.齐读: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 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课件出 示)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小小的天窗一次又一次成为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发明天窗的大人们应该被感谢。 从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风雨雷电的威力无比、夜的美丽神奇、天窗的无限魅力,所以我们感 谢写下《天窗》的茅盾先生! 2.作业:和父母讲一讲“天窗”的故事吧。 天窗 想象的世界 讲解《天窗》这篇课文时,我主要抓住“慰藉”一词,让学生进行品读感悟。在教学时,让学生 充分阅读,畅谈感受,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程度。在教学中,着重品读“夏天阵雨来了时……小小 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和“晚上……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这两段话。学生找出 孩子们通过天窗看到的和想到的事物,从“又”字读出小小的天窗一次又一次带给孩子的慰藉, 准确地说不是两次,而是两个生活场景:一个是夏天阵雨时,一个是晚上。这两个生活场景可能 包含很多个下雨天、很多个晚上,而天窗往往是孩子唯一的慰藉。画句子,交流、品味,带着感 受再读相关的句子。这样使整个教学结构清晰、有序、合理,教学过程也显得自然流畅。将这 一扇神奇、美丽、快乐的想象之窗送给每位同学,愿它使大家的心灵通往更广阔、更美好的世 界。1.认识“绮、谈”2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和”。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学习针对课文的层次结构,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方法提问,体会课文“总—分— 总”的结构特点。 4.学习课文生动优美的语言,了解作者抒情的方式。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三月的桃花水边。想一想:我们会领略到怎样的风景呢?(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把比较难理解的词句多读 几遍。 2.指名分节朗读,教师相机订正错误的读音。 3.结合学生的质疑辨析字音、字形。 绮 谈 和(多音字) 4.小组朗读,初谈印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齐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字音。 师:这篇课文描写的三月桃花水,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三月桃花水是美丽、迷人、令 人陶醉的。)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课文?(欢快、愉悦)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交流第 1 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读得流畅而有感情。 思考: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了什么句式?在课文中找出和这两句话对应的段落。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疑问句。分别对应第 3、4 自然段和第 5、6 自然段。) 教师引读体会: “是什么声音”——三月桃花水的水声(把流水声比喻成小铃铛的声音,清脆悦耳。) “是什么光芒”——三月桃花水的水面(把明镜般的水面比喻成丝绸,明亮耀眼。) 2.指名读第 2 自然段。思考:当你读这一段时,你眼前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课件展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啊,河流醒来了!”——一个语气词“啊”,表现了作者乍见春水的兴奋之情;一个“醒”,把 被束缚一个冬天的河水重获新生的喜悦写活了。(拟人)流动的水在舞动朝霞,水中的浪花、漩涡,在作者笔下成了“桃花”“酒窝”。(比喻) 男生、女生合作朗读描写“水声”“水面”的段落。 3.朗读课文第 3~6 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来,读一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把桃花水比喻成“竖琴” “明镜”,第 6 自然段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春天里美好的事物,生动形 象地突出了三月桃花水的美丽。) 4.学生自由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让我们再来齐读课题,读出你们的理解。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回顾总结:反复朗读课文中优美的句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 6 自然段,发挥想象:如果你是三月桃花水,你会对燕子、垂柳、姑娘等 照在水面的朋友说些什么? 三月桃花水 沉醉 《三月桃花水》这篇散文不仅文字优美,意境清丽,而且文章结构精巧,有问有答,又有句式的 重复和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身心愉悦。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 课堂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熟悉生字词的字音,初步了解课文意思,以及初步感知课 文的意境;边读边想象,在朗读中创设情境,理解课文的意境;把对春天和春水的喜爱、欣赏之 情带到朗读中,让学生有感情、有意境地朗读。另外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预 习中、在朗读中、在小组活动中、在各个思考问题回答的过程中,都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做到 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教师 只要针对课文中疑难之处进行适当引导、点拨,学生就能在自我领悟的基础上,逐步理解课文 的精妙之处,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此,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转  述 1.理解什么是转述,掌握转述的基本要求。 2.根据要求进行转述训练。 3.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培养他 们表达的自信心。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很多的事情,在解决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人们常常请人把话 转告给别人,这就叫“捎话儿”,也叫“转述”。今天我们来学习口语交际——转述。(板书课 题) 2.齐读课题。 二、结合通知,把握要点。 1.谈话:让我们来看这个通知,动动你的小脑筋,想想怎么来转述呢。 通  知 本周五(3 月 23 日)下午两点,在本班教室召开家长会,交流家庭阅读情况,评选“书香家 庭”。 温馨提示: (1)请家长带好纸、笔,以便记录和填写选票。 (2)因为学校停车不便,建议家长选择公共交通工具。 (3)请提前十分钟到会场。开会期间请自觉遵守会场秩序:关闭手机,不随意走动,保持安 静。 新华路小学四年级(3)班 3 月 21 日 2.思考:根据上面的通知,转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自己先认真读一读上面的通知,想一想自己该怎样转述。 (2)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转述要求: 转述应注意:转述别人的话,首先要听清、记准别人的话,别弄错;转述的时候,要把原话说清楚、 说明白,不然就会耽误事。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通知该怎么转述? 引导学生针对不同意见进行交流,从而达成共识。 讨论后小结: 转述要求。 (1)转述时,弄清要点,不要遗漏主要信息。 (2)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三、小组讨论,学生互动。 1.阅读通知,小组讨论。2.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在讨论时,小组成员分别讲述对这个通知转述的方式,表达对这个问题 的看法。 讨论时,听到不同意见,要换位思考,积极沟通。 四、创设情境,练习转述。 1.向父母转述。 学生分角色扮演爸爸、妈妈、女儿、儿子,由儿子或者女儿向爸爸或妈妈转述通知的内容。 2.其他学生做倾听者,听后进行评价,并进行新一轮的转述。 3.拓展活动。 小组内开展转述活动,各小组创设不同的情境,练习转述。 4.小结:让我们运用这次口语交际学到的好方法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转述内容吧! 转述 注意:听清、记准 说清楚、说明白 要求:要抓住要点,不遗漏   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本课口语交际是训练“转述”的能力,这不只是说法的改变,而是在听话、说话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一项综合能力。我先让学生自读通知,接着引导学生讨论:该怎样转述这个通知?大部分 学生都认为这个很简单,思考了一会儿时间,就举手了。也有一部分学生不敢举手,可能是不知 道如何转述,也有可能是对自己的答案不自信。在学生们说的时候,我给了其他学生评价的机 会,这同样是表达的训练,我给学生们提供了“我觉得……”“我认为……”“你说的……” 等句式,让他们有一个意识,在给别人提意见时一定要诚心诚意,要先说优点,再指出不足的地 方。然后让学生和同桌练习转述,明确转述时把内容说完整、说准确,不能丢三落四,也不能说 错。最后,我又进行了延伸,巩固了学生转述的能力。我给出了其他几个事件,让学生进行转述, 通过实战提高转述能力。 我 的 乐 园 明确“我的乐园”的写作内容。 教学重点 写出乐园的特点,以及乐园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教学难点运用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法,表达对乐园的喜爱之情。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欢乐,同学们,你们的乐园是哪里呢?(引入) 2.组织同学交流介绍。(学生各抒己见) 现在,让我们以“我的乐园”为题开始这次习作之旅吧!(板书课题) 二、启发思路,讨论交流。 1.打开思路。 你的乐园都有哪些呢? 是“满是玩具的房间”“村头小河边的草地”,还是“班级图书角”“自己家的院子”?或者 是“学校的篮球场”“爷爷的菜地”?……(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交流。 (1)引导学生先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乐园是哪里。 (2)乐园有什么特点?(此处可作细节描写) 三、习作指导。 1.阅读感受。 先来读一读表格中的内容。 指名读。 读后交流:“村头小河边的草地”上都有什么?小朋友喜欢在这里做什么? 2.整理思路。 你的乐园是什么样子的?在那儿你最喜爱干什么?这个乐园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快乐? 让我们把自己的乐园介绍给同学吧。 开始小组交流。 3.写作提示:写之前可以仿照课本中的样子,做一个表格。 写完后把习作读给同学听,让他们来感受你的快乐。 4.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1.选出两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班级进行点评。 2.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所写的乐园是什么样子的,在那儿你最喜爱干什么,这个乐园给你带 来了怎样的快乐。注意语言通顺、用词恰当等。 五、习作小结。我们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园,抓住乐园的特点,写出了乐园里做的事情和获得的快乐。 六、延伸活动。 将你的作文与你的同桌交换,看看你们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文字描写,画出对方作文中所刻画的 具体场景。(看看是否刻画到位) 我的乐园 乐园有哪些 乐园有什么特点 带给你怎样的快乐 通过这次习作,我让学生懂得了,生活是快乐的,这些快乐的事情就是写作的材料,只要留心观 察生活中值得记录的小细节,善于去发现,你就会把自己的乐园写得更加迷人。通过同学们的 讨论交流、小组互相点评,同学们受益匪浅。我也发现,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需要重视对写作 技法的指导以及文词的积累,这样学生的文章才能更加丰富多彩。 1.积累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 2.学习积累词语,体会乡下与城市生活的不同,并能选择一幅画写一写。 3.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卜算子·咏梅》的意境,积累古诗。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第一单元的 4 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语文园地。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 4 篇课文的题目。 二、学习“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请你阅读第一单元的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或想法的句子。(学生自由 交流) 2.出示句子: 《清平乐·村居》,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我感受到作者对乡下朴素生活的喜 爱之情。) 《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我 从这最后一句理解了作者要表达的想法。)《天窗》,“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快 乐。) 齐读这几句话,再次感受体会。 3.还有些句子特别能够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想法,到课文里面找一找,读一读。 4.小结:以后我们要继续多多积累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或想法的句子。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课文中有很多词语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现在我们就先来看看下面这一题。 课件展示:读一读,选两三个词语,说说你体会到的乡下和城市生活的不同。 繁华 璀璨 高楼林立 车水马龙 大街小巷 肥沃 麦浪 炊烟袅袅 依山傍水 鸡犬相闻 分行读,指名读,学生齐读。 说说从这些词语你体会到的乡下和城市生活的不同。(第一行描写的是城市生活,第二行描写 的是乡村生活。) 2.小组朗读,全班交流。 (二)第二题。 1.“词句段运用”还有两个句子,先读一读。 (1)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 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2)飞翔的海鸥,金色的沙滩,带着泡沫的浪花,构成了迷人的海岸线。 2.选一幅画面,照样子写一写。 (1)仿照上面的两个句子,仔细观察课文的三幅图,说一说。 (2)选一幅照样子写一写。 示例:①广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高高的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绘成了一幅草原风景图。 ②山间流水潺潺,溪边树木葱茏,小鸟欢唱,构成了一幅和谐的山水画。 ③高大的教学楼,宽阔的塑胶操场,再加上跑道上奋力奔跑的孩子,构成了一道亮丽的校园风 景线。 3.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学习“日积月累”。 1.指名朗读“日积月累”中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2.学生齐读。3.了解词意,体会情感。(托物言志,通过对梅花俏丽而坚韧不拔形象的塑造,寄托了中国共产 党人英勇无畏、谦虚磊落、藐视各种困难的情怀。) 4.试着背诵。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积累了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或想法的句子,积累了词语,仿写了句子,还背诵了一 首毛泽东的词。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积累词语,积累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或想法的句子,持之以恒的积 累一定会丰富学生的素材库。 2.仿照上面的两个句子,仔细观察课文的三幅图,选一幅照样子写一写。这样强化句子训练,使 学生能在以后的写作中加以运用,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理解、背诵《卜算子·咏梅》,积累毛泽东的诗词,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不断积累,提高学生 的语文素养。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 二 单 元 1.认识“琥、珀”等 11 个生字,会写“怒、吼”等 15 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 17 个词语。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自己解决。 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 4.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课文中一些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课件出示琥珀图片) 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课件出示: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或半透明,常常包裹有 植物碎屑和各种小动物。在蜜汁般的色泽内,常常能发现一只苍蝇,或者一个小小的甲虫,一丝 一缕,清晰可见。琥珀,以其浑然天成的古朴庄重之美,温润中透出的典雅之气,深受人们的喜 爱,被誉为“蕴藏古史之宝”。琥珀可用来做装饰品,如首饰,还可入药。) 3.(出示琥珀图片)大家来看这块琥珀,谁能说说它的样子?(透明,里面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 在它们的腿周围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那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琥珀》这篇课文来了解一下。(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柏吉尔: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作品集有《乌拉·波拉故事集》《活动》《爱的代价》。而 著名的《琥珀》一文,则是根据德国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本课以讲故 事的形式出现,使本来较为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到了很好的科普作用。 2.认读生字词语。 着重指导读音:热辣(là)辣 晌(shǎng)午 3.理解词语意思。 松脂:松树等树干上渗出的胶状液体,主要由松香和松节油组成。 拂拭:掸掉或擦掉(尘土)。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4.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拭、餐、晌、辣”,在田字格中示范。(“拭”字不要多撇。“餐”是上下结 构,左上方是五笔写成。) 5.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预设:(1)那只苍蝇和蜘蛛当时在干什么?(2)它们是怎样被包在琥珀里的?(3)这块琥珀是怎样 形成的?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的是作者根据一块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 蜘蛛的奇异琥珀,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怎样被发现的,同时讲述了这块琥珀的价值。) 2.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12):写这块奇异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二部分(13~17):写这块琥珀被发现。 第三部分(18):写这块琥珀的形态和价值。 四、布置作业。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2.搜集关于琥珀的资料。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同桌互相交流琥珀形成的过程。 3.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形成松脂球、变成化石)二、学习课文,体会文中推测的合理性。 1.这块琥珀的形成始于几千万年前,作者是怎样知道琥珀的形成过程的?(推测) 出示句子: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推测,在 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作者根据这块琥珀作了哪些推测呢?你觉得这些推测科学合理吗?说出自己的理由。 (1)天热,松树才会滴下松脂。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描写太阳的句子。 读一读这几个句子,你体会出了什么?(天气非常炎热,气温越来越高。) 请你读出气温的不同。 作者为什么推测天气很热?(因为只有天热,松树才会渗出大滴的松脂并不断滴下。) (2)松脂恰巧滴在苍蝇和蜘蛛上。 请大家朗读第 3~8 自然段的内容,推测作者描写的小苍蝇和蜘蛛是什么样子的。 ①小苍蝇很快乐。(从“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可以想象到小苍蝇很快乐。) 出示句子: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下快乐地飞舞。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读出小苍蝇的快乐。 ②小苍蝇停在松树上很放松。(从“伸”“掸”“拂拭”这几个词,可以体会到小苍蝇很放 松。) 出示句子: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读出小苍蝇的放松。 ③蜘蛛小心翼翼,很谨慎。(“小心”一词,写出蜘蛛偷偷摸摸的样子。) 出示句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读出蜘蛛的偷偷摸摸和小苍蝇面临的危险。 小苍蝇想好好地歇歇,蜘蛛想饱餐一顿,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这个大祸就是——落下的一 大滴松脂!它“刚好”落在树干上,把小苍蝇和蜘蛛包在里头,这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3)松脂继续滴下来。 一大滴松脂能形成松脂球吗?(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小家伙拼命挣扎,说不定还能挣扎出来。如 果不重重包裹也许无法形成球;即使形成球,如果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万年时间的腐化、 风化。) (4)时间漫长,地壳变化。 出示句子:几万年,几十万年,几百万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 又是几百万年过去了……(说明时间长)出示句子: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 了,波浪不断冲刷着树干,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 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说明时间漫长,沧海桑田,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 三、拓展延伸。 1.思考:作者是怎样做到科学合理地推测的?(观察仔细,推测有据。) 2.请你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作者推测的依据。(因为这块琥珀是在海滩上发现的, 而松脂只能在树林里产生,所以这里经历过剧烈的地壳运动。因为要形成琥珀必须要有松树或 柏树,所以在作者想象中,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松树林里。因为琥珀要有松树渗出的松脂,所以 作者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因为琥珀里有苍蝇和蜘蛛,所以证明远古时候就有 苍蝇和蜘蛛了。) 3.如果让你来推测,你会怎样描写小苍蝇和蜘蛛被松脂包裹住的过程?(在一片长满了松树的 森林里,一只蜘蛛正在结网,忽然一阵风吹来,蜘蛛被风吹了下来,被树枝上的松脂粘住了脚。 松脂特有的香味引来了一只苍蝇,它好奇地飞到松脂旁,想尝尝松脂的味道。一大滴松脂突然 掉了下来,正好把蜘蛛和苍蝇包在一起,形成一个松脂球。经过地质变化,几千万年以后,松脂 球变成了化石,就形成了琥珀。) 琥珀 形成松脂球:阳光、松脂、苍蝇、蜘蛛 变为化石:时间漫长、地壳变化 1.抓住重点。本篇课文的重点是了解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通过梳理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以 及分析作者推测的依据,可以很好地突出教学的重点。 2.注重培养想象力。在理解了作者科学合理的推测之后,再来自己推测小苍蝇和蜘蛛被包住的 过程,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测能力。 3.注重语言训练。阅读教学离不开读,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品读,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通过练习 说话来积累语言,培养表达能力。无论是读还是说,都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语感。 1.认识“钝、仅”等 13 个生字,会写“笨、钝”等 15 个字,会写“恐龙、笨重”等 17 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并试着解决。 3.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发研究科学的热情、探索求知的兴趣。 4.体会课文句子表达的准确性,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老师知道,我们班有很多男生喜欢恐龙,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你知道的恐龙?(学生交流) 2.恐龙简介:“恐龙”意思是“恐怖的蜥蜴”,是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命名的。恐龙,是出 现在中生代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恐龙家族的成员种类很 多,形体大小各异。大的,庞大笨重的身躯可超过大象;小的,轻盈灵活的身体酷似雄鸡。恐龙 在中生代末期突然全部灭绝,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我们现在知道的恐龙,是根据 发掘出的恐龙化石复原出来的。 3.欣赏恐龙图片。看了这些图片,恐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飞向蓝天的恐龙》,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通过预习,谁能帮助同学解决疑问? 2.认读生字新词。(课件出示) 3.重点指导“隧、翼”的写法:“隧”字最后写“辶”;“翼”分为上下两部分,写时注意紧凑, “共”的第二横较长。 4.理解词语意思。(互相交流) 5.把你感兴趣的部分读给大家听一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朗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 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 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们在辽 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 了证据。) 2.简要概括课文每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1):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 鸟儿。 第二部分(2):写这一重大科学发现的过程。 第三部分(3~4):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第四部分(5):表达了科学家们的美好愿望——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证据,全面揭示恐龙 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四、交流感受,品味句子。 1.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找出本文中表达准确的句子。 2.出示句子,朗读体会。 (1)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一支”指的是恐龙的某一个 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2)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一些”表示不是所有的恐龙;“应该” 表示这是一种推测,说明在没有找到证据之前,不能确定。) (3)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全面”说明科学家们希望找到更多的、更 充分的依据。) 五、布置作业。 1.读课后的“资料袋”。 2.搜集关于恐龙的资料。 - 第二课时 -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读了生字新词,理清了课文的层次,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课文第 1、2 自然段。 1.恐龙和鸟类各有什么特点?(恐龙:凶猛、笨重、迟钝;鸟类:轻灵、五彩斑斓。) 2.恐龙和鸟类之间有什么关系?(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 翱翔的鸟儿。) 3.科学家们经过研究,提出了怎样的假说?依据是什么? 出示句子:20 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们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顿时使 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 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发现啊!我们来读一读这几句话,体会科学家们当时的心情。(欣喜若狂) (二)学习课文第 3、4 自然段。 1.默读第 3、4 自然段,想想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儿的。画出描写恐龙特点的词句,准备交流。 2.全班交流。 (1)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 够支撑起整个身体。 去掉“大约”行吗?为什么?(不行。“大约”是指不精确的估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 (2)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 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 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①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对比、排比)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恐龙家族形态各异的特点。) ③恐龙家族的成员真是形态各异!请你读出它们的不同。(男女对比着读。) (3)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 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 片或鳞甲。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其中”“一些”说明了什么?(准确地表达了不是全部的恐龙。)(4)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不过, 另一种看法是,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过程。有些科学家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恐 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 恐龙是怎样学会飞翔的?(科学家给出了两种推测:始于树栖生活过程,在奔跑过程中学会。) (5)不管是树栖生活使鸟具备了滑翔能力,并逐渐能够主动飞行,还是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 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最终的结果是——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 ——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三)学习课文第 5 自然段。 恐龙飞向蓝天只是科学家们的推测,他们更美好的心愿是什么?齐读第 5 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 1.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2.科学家们经过研究,让我们了解了恐龙变为轻盈灵活的鸟儿的演化过程,但想要全面揭示这 一历史进程,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你想对科学家们说点什么? 四、布置作业。 1.向家长介绍恐龙变成鸟儿、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小练笔: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事物的不同特点。 飞向蓝天的恐龙 恐龙——鸟类 第一种恐龙 庞大家族 猎食性恐龙(树栖) 带羽毛恐龙(奔跑) 1.引导学生归纳出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这是课文的重点。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把恐龙演 变成鸟类的过程简单化。 2.引导学生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通过品读句子中的关键词,体会句子表达的准确性。 1.认识“乒、乓”等 12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率”,会写“纳、拥”等 15 个字,会写“纳米、 无能为力”等 17 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同学交流不懂的问题。3.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联系实际,体会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 精神。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中,孙悟空变成一只虫子落入铁扇公主的茶杯里,随茶水进入铁扇公 主肚子里的镜头。 2.同学们,这样的情景以前就只能存在于神话世界里,而现在,这样的情景也可以存在于现实 生活中。这就是纳米时代!今天让我们走进《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这篇课文,去感受纳米 技术的神奇。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读了课题之后,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预设:什么是纳米?什么是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存在于哪些地方? 谁能来帮助同学解决这几个问题? 2.认读生字新词。 课件出示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读,再指名读。 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3.找出文中的科技术语,把它们读准确。 课件出示,学生读。 4.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臭、蔬”,在田字格中示范。(“臭”字不要少点。“蔬”是上下结构,左下方 的写法要注意,是五笔。)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有关纳米的哪些知识。(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纳米 和纳米技术的定义,纳米技术的应用以及纳米技术的美好前景。) 2.根据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1 世纪是纳米的世纪。 第二部分(2):具体介绍什么是纳米以及纳米技术。 第三部分(3~4):写纳米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健康密切相关。 第四部分(5):写纳米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 3.这篇文章,作者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来写?(总—分—总) 4.找出第 2~4 自然段的中心句,读一读。什么是纳米技术呢?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 四、布置作业。 1.把课文读熟练。 2.搜集关于纳米技术的资料。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课文。 2.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关于纳米技术的材料。 二、学习课文,了解纳米技术。 (一)学习第 2 自然段。 1.什么是纳米技术?请默读第 2 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句子。 2.读了这一段之后,你有什么感受?(纳米是很小的长度单位。) 3.纳米究竟有多小?作者是怎样说明的? 课件出示: ①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 纳米等于 10 亿分之一米。 比较句子,体会说明方法的好处。 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非常非常小。 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 纳米等于 10 亿分之一米。 你觉得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第二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纳米的大小。) ②如果把直径为 1 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更直观形象) 4.人的一根头发直径约 0.6 毫米,它有多少纳米呢?(约 60 万纳米) 5.这种小小的物质拥有许多新奇的特性,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并利用这些特性造福于人类的一 门学问。这真的是太神奇了!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段话。 (二)学习第 3、4 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在我们身边哪些地方使用了纳米技术。 课件出示: ①冰箱里面用到一种纳米涂层,具有杀菌和除臭功能,能够使食物保质期和蔬菜保鲜期更长。②有一种叫作“碳纳米管”的神奇材料,比钢铁结实百倍,而且非常轻,将来我们有可能坐上 “碳纳米管天梯”到太空旅行。 ③在最先进的隐形战机上,用到一种纳米吸波材料,能够把探测雷达波吸收掉,所以雷达根本 看不见它。 ④利用极其灵敏的纳米检测技术,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检测与预防。未来的纳米机器人,甚至 可以通过血管直达病灶,杀死癌细胞。 ⑤现在吃一次药最多管一两天,未来的纳米缓释技术,能够让药物效力缓慢地释放出来,服一 次药可以管一周,甚至一个月。 2.在介绍这些纳米技术时,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 3.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何感受?(纳米技术的使用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健康、方便……) 4.出示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图片,学生欣赏。 (三)学习第 5 自然段。 1.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纳米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纳米技术 正在逐步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2.纳米技术的发展前景如何? 齐读最后一段。 课件出示: 纳米技术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会有纳米技术的 影子。 “在不远的将来”说明了什么?(纳米技术发展很快) “衣食住行”说明了什么?(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受到纳米技术的影响。) 3.这段话与第 1 自然段有什么关系?(首尾呼应) 三、拓展延伸。 1.把你收集到的运用纳米技术的新产品介绍给大家。 2.请同学们根据课文中提到的纳米技术的应用和你课后搜集到的关于纳米技术的材料,大胆 想象,小组合作,运用纳米技术来尝试进行发明创造,并把你们的发明思路介绍给大家。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表扬、鼓励。 四、谈收获。 1.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2.总结: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纳米、纳米技术及其应用等科学知识;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说 明方法,让我们对纳米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1.对纳米技术进行进一步了解。 2.请仿照第 3 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你利用纳米技术构想的创造发明。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总讲:21 世纪是纳米的世纪 分述:纳米技术及其应用 总结:纳米技术发展前景广阔 1.重点突出。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了解有关纳米技术的科学知识,在理清了文章的层次之后, 抓住文章的第二、三部分进行学习。学生在读、画、说的学习中,对纳米技术有了清晰的认识, 感受到了纳米技术的好处。 2.学习说明方法。作者在文中介绍纳米技术及其应用时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 明方法,通过品读、比较等方法了解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 说 新 闻 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新闻,能够清楚、连贯、准确地传达信息。 2.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学会沟通和交往,培养合作精神。 3.培养热爱生活、乐于表达的生活态度,养成关心国内外大事和关心别人的习惯。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学齐读,你知道这 副对联是什么意思吗?(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家事,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 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死读书。) 2.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每天都会发生一些新鲜事。有些事被报纸、电视媒体报道出 来,就成了新闻。新闻包括哪些事情?(发生在国内、国外的大事,发生在身边的新鲜事。) 3.同学们,前几天老师布置作业让大家收集新闻,你们收集了吗?你是从哪里收集的?(网络上、 电视上、报纸上) 4.你们在收集新闻的过程中,发现新闻都有哪些特点?(新闻要真实,要及时,还要有价值。) 5.今天,我们就来开个小小的新闻发布会,把自己所知道的新闻分享给同学们听。 二、明确要求。 1.在说新闻之前,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说新闻时应注意什么? 2.在书上找出要求。 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1)要说明新闻的来源,把新闻讲清楚,不要随意更改内容。最后,还可以说说自己对这则新闻 的看法。 (2)准确传达信息。清楚、连贯地讲述。 3.当别人发言时,我们要怎么做呢? 认真倾听;不要打断别人;别人讲完后或经允许后,提出问题。 三、发布新闻。 1.小组交流。 现在我们四人一小组来说新闻。请同学们将自己知道的新闻,先在自己小组内交流。小组内其 他组员要认真倾听,可以质疑,也可以评价。各小组选出组内最佳的一位新闻播报员,准备在全 班交流。 2.全班交流。 现在,我们的新闻发布会正式开始。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将要评出“最佳新闻播报员”。期待各 位播报员的精彩播报,也希望同学们用心倾听,以便对他们的播报提出疑问或进行评价。 (1)首先,我们进行国内新闻的发布。谁先来? ①你对他发布的新闻有什么想法?可以直接向发布人提问或进行评价。 ②还有谁来播报国内新闻?请上来播报。 (2)现在要发布的是国际新闻,谁先来? (3)同学们,在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我们生活的小区或村里、我们的家里,每天也一定有 许多事情在发生。谁能把我们身边的新闻向大家发布出来?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做准备,可以和 同学交流。准备好了吗?请同学们自由发布新闻。 3.评一评。 谁能成为今天的“最佳新闻播报员”,由同学们来决定,请同学们投票。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的口语交际,你们都表现得特别棒!在我们的生活里,每时每刻都会发生许许多多 的事情。有很多事情离我们很远,但是新闻可以及时报道这些事情。新闻不仅可以弘扬真善美, 抨击假恶丑,还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美好。让我们一起来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多 读、多看新闻,在新闻中增长见识。 齐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说新闻 准确 清楚 连贯1.要求明确。在进行交际之前,出示口语交际的要求,内容包括说什么、怎么说、怎么听。学 生在明确要求之后,交流时就可以准确传达信息,清楚、连贯地讲述,认真倾听,并逐渐养成文 明交际的好习惯。 2.乐于表达。课堂上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全班交流之前,宣布 评选“最佳新闻播报员”,能充分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表达。 我的奇思妙想 1.合理想象,能用通顺、具体的语言写下自己的奇思妙想。 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有没有想过发明一种东西? 2.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让以前的许多幻想变成现实。牛顿说过: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 大的发现。 3.正是由于一个个小小的奇思妙想,莱特兄弟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诺贝尔发明了炸药, 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 4.这节课,就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并把它记录下来。 二、明确要求。 1.写文章首先要审题,只有明确习作要求,才能按要求选材。同学们,请打开课本翻到第 30 页, 读要求,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交流小结。 (1)想象既要丰富,又要合理;内容既要新奇,又要具体。 (2)要突出事物的特点,介绍它的样子及功能。 (3)语句要通顺,表达要有个性。 3.齐读习作要求。 三、启发思路。 1.老师也有些奇思妙想,你们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会飞的汽车、雾霾处理器、神奇的轮椅。) 2.你们的奇思妙想是什么? 你们的奇思妙想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看似不可思议,但只要你们努力学习,这些终有一天 会变成现实的。3.根据大家的交流,我们把这些奇思妙想归纳一下: 生活用品:衣服、鞋子、家具、伞、扫地机器人…… 学习用品:书包、书、文具盒、笔、学习机…… 公共设施:医院、学校、公路、社区健身器材…… 4.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样东西,展开想象,可以画一画,也可以写一写。 四、习作指导。 1. 请你先想一想:拟一个什么样的题目,才能吸引读者呢? 学生交流题目。(自动调节温度的衣服,带人飞的鞋子……) 2.我们这篇习作可以怎样写?可以列一个提纲。 开头:写你为什么要发明这个东西。 中间:详细介绍它的特点,如样子、结构、特性、功能、使用方法等。 结尾:写你发明这个东西后生活有什么改变。 3.大家可以把你要写的东西画出来,也可以参考课本上“会飞的木屋”的提示,做一个思维导 图,在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4.学生自由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习作点评。 1.教师选出在巡视中发现的优秀习作,让作者读一读。 2.全班进行点评。他的习作好在哪里? 3.根据刚才的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 修改之后,同桌交流。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的这些奇思妙想,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也会成为伟大的发明创造,老师希望由你们 来把它们变成现实。 我的奇思妙想 样子  结构  特性 功能  使用方法 1.启发思维。在课堂上,为了启发学生的写作思路,先给出了三个“奇思妙想”——会飞的汽 车、雾霾处理器、神奇的轮椅,然后把学生交流的内容进行归类,从而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路。 2.先说后写。 这节课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自己说、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等,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为学生自己给奇思妙想拟定题目和写作内容提供了肥沃的土壤。1.认识“岳、湘”等 8 个生字。 2.能够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3.积累描写自然风光的对联,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第二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什么?(自然的奥秘、科技的精彩)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 4 篇课文,想一想:每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默读课文,提出不 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二、学习“交流平台”。 1.自评式的学习中,你有没有遇到不懂的问题呢? 2.你是怎样解决那些不懂的问题的? 3.读课本第 31 页“交流平台”的内容,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 查资料、请教别人) 4.小结:在以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一定要积极思考,想办法解决。 三、学习“识字加油站”。 1.看课本中的图片。这是什么?(一张汇款单) 2.请你仔细观察,你有什么疑问?(汇款单上的金额为什么要大写?) 3.学生讨论解决问题。(为了防止金额被篡改。) 4. 出示大写数字,指名认读。(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 5.同桌合作。一个说数,另一个用大写数字写出来。 四、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由于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他们的名称有的是新出现的,有的是 在原有含义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含义。 2.出示词语:云技术、多媒体、克隆、互联网,桌面、窗口、潜水、文件夹。 3.读一读词语,说说这两组词语分别属于哪一类。 4.小组交流这些词语的意思。 (二)第二题。1.在本单元的课文中,作者是怎样介绍事物的?读一读课本中的句子,指出说明方法。(作比较) 2.作比较有什么好处?(将我们熟悉的事物与不熟悉的事物相比较,能更好地突出被说明事物 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说明的效果。) 3.请你在学过的课文中找出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句子,并与同学们交流,说说这样表达 的好处。 4.拓展练习:请你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事物。 五、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齐读“日积月累”中的句子,注意读准“塞”“锁”的读音。 2.学生交流句子的意思,明白这些句子都是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 (1)“白马西风塞上,杏花烟雨江南。”这是出自徐悲鸿的一副对联。此段用南北方景色的不 同,道出了地域文化的差异。 (2)“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这是一副回文对联,就是上下联从最后一个字往前 倒着念和顺着读是一样的。回文要做到“似倒而顺,似顺而倒”,这有赖于巧妙的艺术构思和 艺术匠心。 (3)“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这是苏州沧浪亭的对联。上联出自欧阳修的诗歌 《沧浪亭》,“清风明月”指的是自然界的景物,它们没有主人,人人可得而享之,所以说原本 是无价的。下联出自苏舜钦的诗歌《过苏州》,写苏州景物美好宜人,山水亦似有情,真不愧是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4)“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是济南大明湖的一副七言对联,语言精练,对仗 工整。上下联巧用两组数词,仅用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几个最 具特色的景观,就极其生动逼真地概括了济南古城风貌的秀美景色。这不仅是对大明湖绮丽风 光的精彩描绘,也是对风景如画的济南城的由衷赞美。 3.你还积累了哪些描写自然风光的对联?请全班交流。 (有雨云生石,无风叶满山。雨过山头绿,云来地上阴。万色云霞花四照,一潭水月镜双清……) 4.读了这些对联,你有什么感受?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认识了数字的大写,学习了新生词汇,能运用作比较的说 明方法来介绍事物的特点,积累了描写自然风光的对联。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多观察,发现自然 的美丽和奥秘,体会科技发展带来的好处。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通过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能针对问题运用多种方法 解决。 2.在学习中,能够通过朗读品味、体会句子的表达方式,并且能够运用学过的方法来介绍事物。 学以致用,才能不断提高表达能力。十万个为什么 1.通过读书交流活动,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2.让学生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厚薄大小不相同,世界万物都包容,只要你能打开看,增加知 识力无穷。 同学们,你们猜一猜它是什么?(书) 你们喜欢读书吗?为什么?(书是知识的海洋,书里有精彩的世界。) 就让我们一起到书的世界里看一看吧。 二、指导方法,交流体会。 1.出示《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的封面。 师:看到这本书的封面,你能了解到什么呢? (师相机介绍:中文题目、英文题目、作者、译者、图、出版社) 2.作者及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米·伊林(1895—1953),苏联著名科普作家、工程师、儿童文学作家。致力于写作 通俗科学作品,如《十万个为什么》《房间的故事》《山与人》《人与自然》《在你周围的事 物》等。 内容简介:《十万个为什么》的书名是截取了英国作家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的一首小诗 “五千个在哪里,七千个怎么办,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一句,在俄语中,“十万”用以形容数量 之多,其实这本书并没有十万个问题。米·伊林创作了这本书,他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对日常 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提出饶有兴味的问题,进行有启发性的解释。 3.这是一部科普作品,同学们知道该怎么阅读这类作品吗? 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 (1)找出不懂的科技术语,通过上网查资料、与同学交流、请教老师或家长等多种方式弄明白, 才能理解文章;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 (3)反复揣摩语言,增强感悟语言的能力; (4)读完之后思考总结,对于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深入研究,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 4.课件出示书中的一段内容,学生交流。 教师节选片段,引导学生体会内容的有趣和语言的生动。5.教师小结: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回答。书中还有很多千奇百怪的问题,你 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要去读一读了呢?课下同学们找来这本书,读一读吧。 三、阅读推荐。 1.世界上还有许多优秀的科普作品,如李四光的《穿过地平线》、高士其的《细菌世界历险记》 等。读了这些书,你一定会为科学世界里有那么多的奥秘而惊奇。 2.选择其中一本读一读,然后写一写自己的读书心得。 本次教学主要以导入为主,通过摘选片段,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通过指导读科普作品的方法, 提高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能力。本次教学还需要改进的是,由于时间关系,让学生畅谈读书收 获这个环节没有充分展开。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 三 单 元 8 短诗三首 1.认识“漫、涛”2 个生字,会写“繁、漫”等 8 个字,会写“繁星、藤萝、波涛”3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诗人们创作了无数经典 的诗,那一首首优美的诗,就像一串串璀璨的珍珠。现代诗语言优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2.你最喜欢的诗歌是什么? 3.今天,我们来学习现代著名诗人冰心的三首小诗。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冰心受到泰 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创作了很多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小诗风格晶莹清丽、软柔俊逸。 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选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橘灯》 《繁星》《春水》等。 2.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繁星 漫灭 藤萝 膝上 波涛 3.重点指导书写:“藤”和“膝”右下方不是“水”,而是五笔写成的“ ”。 4.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三、朗读诗歌,体会韵味。 1.学习《繁星》(七一)。 (1)自由读诗歌,边读边体会。 (2)读了这首诗,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抓住“月亮、藤萝、母亲的膝上”来想象 这些形象的样子。) (3)“这些事”指的是哪些事?(童年的那些事。) (4)“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了你怎样的感受?(对母亲的怀念和儿时快 乐生活的深切怀念。) (5)出示图片,配乐朗读诗歌。 (6)试着背诵诗歌。 (7)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来学习这首诗歌的?请你归纳一下。 ①朗读诗歌;②想象画面;③品读体会;④练习背诵。 请你按照以上思路来学习《繁星》(一三一)和《繁星》(一五九)。 2.交流自学内容。 学生根据提示交流:①朗读诗歌;②想象画面;③品读体会;④练习背诵。 (1)出示第二首诗,交流: ①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强调了星星的光、花的香、思潮里波涛的清响。) 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大海的热爱。) 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出示第三首诗,交流: ①这首诗中有两个“风雨”,请你圈出来,体会它们有什么不同。(第一个“风雨”指的是刮风 下雨,第二个“风雨”指的是作者遇到的坎坷、挫折。) ②心中有了“风雨”,作者要躲到哪里?(母亲怀里) ③一个“躲”字,你体会出了什么?(“躲”字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依恋,同时也赞颂了母亲怀 抱的温暖和母爱的伟大。) 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四、拓展延伸。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新诗”,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 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和日本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现代 诗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它的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诗歌形式 自由,意蕴丰富,一般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本课所选的三首短诗均为抒情诗。 五、布置作业。1.阅读《繁星》中的其他诗歌。 2.搜集自己喜欢的现代诗,并摘抄下来。 短诗三首 怀念往事 热爱大海 赞颂母爱 1.借助多媒体,把诗歌、画面、音乐巧妙地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真实感受;作者对童年、大 海、母亲的感情,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2.反复地诵读诗歌,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 感。现代诗歌的语言朗朗上口,采用个人读、齐读、轮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对诗 歌的兴趣。 9 绿 1.认识“挤、叉”2 个生字,会写“瓶、挤”等 4 个字,会写“墨水瓶、墨绿”等 11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 4.结合“阅读链接”,比较艾青笔下的“绿”与宗璞笔下的“绿”的不同。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春天绿色的图片)你知道图片中的景色属于哪个季节吗?你有什么感受? 2.绿不仅是春天的象征,更是希望的象征。现代诗人艾青也非常喜欢“绿”,他笔下的“绿” 是什么样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他去欣赏那绿意盎然的美丽画卷吧。(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努力反映民族和人民的苦难和命运,反映 现实的生活和斗争,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和讴歌,风格朴素雄浑。他是继郭沫若、闻 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 《向太阳》等。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随时正音。 3.指导书写“瓶”字: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瓦”字的写法,共四笔,第二笔是竖提。 三、再读诗歌,理解内容。 1.配乐范读,学生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绿?2.学生交流。 出示:墨绿 浅绿 嫩绿 翠绿 淡绿 粉绿 3.第二小节中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说明还有很多绿,启发读者思考,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 间。) 你还知道哪些绿?(草绿、苹果绿、橄榄绿……) 4.难怪作者说:“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出示第一小节)指名读,齐读。 5.这各种各样的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你知道“出奇”是什么意思吗?(特别) (出示第二小节)指名读,齐读。 6.在作者眼中,什么是绿的?(风、雨、水、阳光) 在你的眼中什么是绿的?(山是绿的,田野是绿的,树是绿的……) 仿照第三小节写一写你眼中的绿。 7.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读读诗歌第四、五小节。 找出诗中表示动作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挤”“重叠”“交叉”“指挥”“飘动”。所有 的绿色都源于诗人心中,所以一切的绿色都会随着诗人愉快的心情,按着节拍飘动。) 读诗想象:所有的绿交叉在一起,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的画面。 8.朗读全诗。指名读,齐读。 9.读了这首诗,你能想象到怎样的画面?(春风又绿江南岸,万物复苏的生动画面。) 10.朗读诗歌,你有什么体会?(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四、拓展延伸。 1.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2.学生读《西湖漫笔》中的段落,体会并说说感受。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 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 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3.学生交流。 4.总结:这段选文主要写的是西湖六月时的绿色。作者描绘了各种各样的绿。有苍松古木的浓 绿,有小径青苔的嫩绿。有的绿,深得发黑;有的绿,绿得发蓝。连小径、石头缝里的青苔都被 勾勒出来,可见作者观察非常仔细。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春天的大自然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与家长一起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绿”。绿 墨绿 浅绿 嫩绿 翠绿 淡绿 粉绿 风 雨 水 阳光 挤 重叠 交叉 指挥 飘动 1.在学习诗歌之前,先介绍作者艾青,让学生对本诗作者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拉近学生与 作者之间的距离,也为理解诗歌做铺垫。 2.朗读诗歌。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是有效 学习的第一步,配乐朗读能够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绿》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优 美的音乐与优美的文字巧妙结合,增加了诗歌的意境。 10 白桦 1.认识“绣、潇”等 9 个生字,会写“桦、涂”等 11 个字,会写“白桦、毛茸茸”等 7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感受并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积累和摘抄与植物有关的诗歌,并尝试写诗交流。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白桦的图片)你知道图片中的植物是什么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外国诗歌——《白桦》。(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读准“桦”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白桦是落叶乔木,树干端直,树皮灰白色,纸状,分层脱落。是形成天然林的主要树种之一。 木材可供一般建筑及制作器具之用,树皮可提桦油。白桦是俄罗斯的国树,是这个国家民族精 神的象征。 2.读词语:白桦 涂上 毛茸茸 潇洒 花穗 金晖 徜徉 3.重点指导:“潇”字是左右结构;“朦”字书写时注意右部不要少了短横;“抹”字右边上横 长,下横短。 4.指名朗读诗歌,思考:诗歌的每一小节写的是什么? 第一小节:写“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 第二小节:写白桦在雪中的美。 第三小节:写白桦在朦胧寂静中的美。 第四小节:写白桦在朝霞映照下的美。三、品读诗歌,感悟意境。 1.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体会:这是一棵怎样的白桦?(美丽)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桦的美丽?(雪中、寂静中、朝霞中) 3.在文中找出表现白桦美丽的词语。(如画、玉立、光华) 4.想象白桦“如画、玉立、光华”的样子,读出白桦的特点。 5.出示短语,学生读。 洁白的流苏 姗姗来迟的朝霞 灿灿的金晖 晶亮的雪花 白雪皑皑的树枝 银色的光华 同学们,读了这些词语,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你选择几 个短语描述一下这棵白桦。 6.配乐范读。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对白桦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7.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分组赛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与植物有关的诗歌? 2.出示与植物有关的诗歌,读一读。 一朵梅花 一朵梅花 开在洁白的雪中 北风萧瑟 一朵梅花 开在迷离的夜里 寒光冰冷 宛若—— 苍茫中的奇葩 泪水里的新芽 一朵梅花 一幅图画 五、布置作业。 以自己喜欢的植物为题,写一首小诗。 白桦雪中——花穗齐绽 流苏如画 寂静——玉立 朝霞——光华 1.在课堂上,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读诗。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分组读、齐读、 抓住关键词语品读,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入情入境地朗读中进行想象训练,抓住“如画、玉立、光华”三个词 语,引导学生想象白桦的样子,并用给出的短语进行描述,充分感受白桦的美丽。 11 在天晴了的时候 1.认识“炫、垢”等 7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试着用诗的形式,写写自己看到过的雨后天晴的景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雨后景色的图片,学生欣赏。 2.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 3.你在雨过天晴后,最想做的是什么? 4.诗人戴望舒以“在天晴了的时候”为题,写下了一首优美的小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诗中, 感受一下雨后的清新与美丽。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代表作有《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 2.读诗歌,找出诗中遇到的不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 同学互相帮助,可以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3.同桌互读。 三、再读诗歌,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诗歌,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泥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等。) 2.泥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是什么样子的? 请用文中的词语来说说。 (凉爽又温柔)的泥路 (洗净了尘垢、炫耀着新绿)的小草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 (自在闲游)的凤蝶儿3.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新的雨过天晴图,泥路、小草、小白菊,还有凤蝶儿,这一切都 是多么美好的景物啊!默读诗歌,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一样景物?为什么? (1)泥路:凉爽又温柔。 走在这样凉爽又温柔的泥路上,呼吸着野外的新鲜空气,你想说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注意读出事物的特点。 (2)小草:洗净了尘垢、炫耀着新绿。 小草没有了往日的尘垢,炫耀着清新的绿色,看起来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听一听,小草在说些什 么呢? 指导朗读:想象小草炫耀新绿的样子。 (3)小白菊:不再胆怯。 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暖,然后一瓣瓣地绽透。 指导朗读:想象小白菊慢慢绽放的样子。 (4)凤蝶儿:自在闲游。 指导朗读:想象凤蝶儿自在闲游的样子。 小练笔: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瞧,有的落在娇艳的花朵上,在和花儿说着悄悄话呢; 有的          ,          ; 有的          ,          。 4.指导朗读:雨后的景色多美呀!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一小节。 5.天晴了,除了可以看到润湿的泥路,洗净了尘垢、炫耀着新绿的小草,绽放的小白菊,自在闲 游的凤蝶儿,还可以看到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小节。 读了第二小节,你的感受是什么?(快乐) 你是怎么感受到的?(赤、携、踏、涉) 6.在天晴了的时候,一切是那么美丽,那么让人快乐。齐读第三小节。 读了第三小节,你的感受是什么?(清新、舒适) 7.在这首诗歌里,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热爱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你观察到的雨后景色是什么样的?模仿诗歌来写一写。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2.搜集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歌。 在天晴了的时候 泥路 小草 小白菊 凤蝶儿——美丽 赤 携 踏 涉——快乐 推开 晕皱 闲游——舒适 1.采用多种形式诵读诗歌,在朗读中抓住关键词语想象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色,感受诗歌的韵味,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想象凤蝶儿自在闲游的样子,根据所给的提示进行仿写。学生的想象很 丰富,用优美、凝练的语言写出了凤蝶儿翩翩起舞、快乐嬉戏、自在闲游的样子。 轻叩诗歌大门 1.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诗歌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用妙笔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 篇,叩击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诗歌,轻叩诗歌的大门。(板书课题) 二、了解诗歌。 1.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们朗读并学习了很多诗歌,你觉得什么是诗歌?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 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练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 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2.诗歌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第四,语言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 三、合作编小诗集。1.请各组把课前编好的诗集,带到前面展示。 2.各组组长分别介绍。 (1)诗集的名字、封面、目录。 (2)编排内容:收集的诗、写的诗、与诗有关的故事或资料。 (3)编排形式:给诗歌分类、配插图。 四、诗歌朗诵会。 诗歌朗诵会现在开始。希望同学们在朗诵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魅力,体会诗歌的情感。 1.课内的诗歌。 (1)回顾《短诗三首》《绿》《白桦》《在天晴了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短诗三首》感 受冰心对往事的怀恋,对母爱和大海的赞颂;《绿》想象艾青眼中春意盎然的绿色;《白桦》体 会叶赛宁对白桦的喜爱之情;《在天晴了的时候》与戴望舒一起在雨后漫步。 ) (2)小组交流,读出诗歌的韵味。 温馨提示:用恰当的语气读出诗歌表达的情感;表情、手势要自然。 (3)小组展示并评比。 2.收集的诗歌。 (1)大家收集了许多优美的诗歌,请在组内朗读。(先背或读出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歌,再说说为 什么喜欢它。) (2)小组讨论选择哪几首诗歌朗诵,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能使本组的朗诵更精彩。 (3)推选代表,全班交流,并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喜欢它。(可以从诗人、内容、形式等角度来表 达自己的观点。) 3.创作的诗歌。 刚才朗诵的都是别人的诗歌,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自己也创作了诗歌。现在就是同学们 大显身手的时刻,请把你自己创作的诗歌充满感情地诵读给大家听。 学生诵读自己的诗歌。 小结:诗歌就在我们身边,诗歌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听了大家的原创诗歌,我相信,有朝一日, 我们班会有人成为诗人,让我们一起期待着这一天! 五、拓展延伸。 1.通过这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轻叩诗歌大门,你有什么收获呢?(我们在学习中获得了关 于诗歌的知识,知道了理解、欣赏诗歌的方法,还学习了一些写诗的方法。) 2.我们在诗的海中徜徉,我们在诗的海边拾贝,这让我们收获满满,也叩响了诗歌的大门。诗歌, 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让我们以这次综合性学习为起点,在诗歌的海洋中遨游,得到更 多的收获和更大的乐趣! 六、布置作业。 1.继续收集诗歌,并读给家长听。2.自己观察周围的事物,创作一首小诗。 轻叩诗歌大门 了解诗歌 编排诗集 诗歌朗诵     感受诗歌魅力 1.这次综合性学习,通过收集、创作、朗读诗歌,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学到了有关诗歌 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锻炼了学生开展活动的能力。 2.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无论是学习诗歌,还是收集、创作、朗读诗歌,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在活动中有独特的收获。 1.认识“屈、渊”等 10 个生字。 2.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练习仿写现代诗。 3.积累有关诗歌的名言。 一、回顾所学,导入新课。 1.同学们,第三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什么?(现代诗)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 4 篇课文,想一想:现代诗有什么特点?(有节奏感;蕴含丰富的 想象;饱含真挚的情感。) 二、学习“交流平台”。 结合本单元的诗歌,归纳现代诗的特点。 三、学习“识字加油站”。 1.这些古代文人你都认识吗?和同学们交流一下,看看你对他们了解多少。 2.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屈、渊、孟、甫、韩、愈、禹、锡、仲、龚。) 四、学习“词句段运用”。 1.(1)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分析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会如何描写颜色。 (2)找一找其他描写颜色的句子,和同学交流。 2.读一读,注意节选诗歌的加点部分,说说加点的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1)请你在学过的课文中再找出几处运用排比手法的句子,并与同学们交流、品味,说说这样表 达的好处。(2)仿写练习:请你运用排比手法写一首小诗。 五、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齐读“日积月累”的句子。 2.学生交流句子意思,明白这些句子都是描写诗歌特点的。 (1)诗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艾青(谈诗美) (2)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朱光潜(谈诗的节奏) (3)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英国]华兹华斯(谈诗歌 创作) 3.你还积累了哪些描写诗歌的名言?请在全班交流。 (1)诗歌是一团火,在人的灵魂里燃烧。这火燃烧着,发热发光。——[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2)和谐是诗的语言的生命。——郭沫若 4.读了这些诗句,你明确诗歌的特点了吗?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现代诗,了解了现代诗的特点,认识了八位古代文人,并尝试仿写现代诗,积 累了有关诗歌的名言。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多多积累和摘抄现代诗,体会现代诗优美、 简练、富有节奏的语言艺术特色。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结合单元课文,学生能够大致了解现代诗的文体特点。 2.在学习中,多数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来品味、体会句子的表达方式,并且能运用所学进行仿写,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 四 单 元 12 猫 1.认识“虑、职”等 6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屏、折”,会写“忧、虑”等 15 个字,会写“无 忧无虑、呼唤”等 17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3.学习文中的“说……吧……可是……”的句子,思考这种写法是如何具体展现猫的性格特征 的,并照样子写一写。 4.结合“阅读链接”,体会不同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猫吗?猫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2.哪位同学养过猫?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3.猫是那么活泼可爱,充满灵性,它不仅是画家爱画的小动物,也是作家爱写的小动物。大作家 老舍先生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无忧无虑 任凭 尽职 蹭 稿纸 丰富多腔 遭殃 枝折花落 责打 生气勃勃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再强调。 重点指导:“蹭、腔、殃”的读音,注意“屏、折”的多种读音。 2.指名说说生字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重点注意“忧”与“扰”、“虑”与“虚”、“稿”与“搞”的区别。 3.教师再次出示以上生字新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在读中巩固对生字新词的掌握。 4.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结合文中的语句理解。 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儿忧愁和顾虑。 任凭:无论,不管。 尽职:尽力做好本职工作。 屏息凝视:抑制住呼吸,集中注意力地看。 ①猫怎样屏息凝视?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猫“屏息凝视”的情形? ②引导学生说:“猫一听到老鼠的响动,就弓起背,悄悄地来到洞口,只见它瞪大眼睛,连呼吸 也不敢。”你在生活中遇到过需要屏息凝视的情形吗?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屏息凝视”进行 说话练习。 丰富多腔:本课指猫的叫声种类多。 遭殃:遭受灾殃。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读课文,划分段落。想一想:课文第一部分,主要写猫的什么特点?课文第二部分,写小猫的什 么特点? 第一部分(1~3):猫的性格实在古怪。 第二部分(4):满月的小猫的可爱。2.请你把两部分内容串联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写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刚满月的小猫的可 爱。) 四、课堂小结。 读了课文之后,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古怪、可爱) - 第二课时 - 一、检查生字,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掌握情况。 2.上一节课,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主要写了猫的古怪和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 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读课文,看看猫的古怪和小猫的可爱分别具体表现在哪里。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猫性格的古怪。 1.默读课文第 1 自然段, 找出描写猫“古怪性格”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交流: ①你能找出概括猫性格的词语吗?(老实、贪玩、尽职) ②它的老实、贪玩、尽职各体现在哪里呢? 引读:说它老实,是因为—— 说它贪玩,是因为—— 说它尽职,是因为—— ③“古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性格古怪?(古怪: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让人感到奇怪。因 为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 ④通过读这一自然段,你体会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对猫的喜爱) ⑤反复读,读出对猫的喜爱之情。 3.课文第 2、3 自然段也写出了猫性格的古怪,请你速读课文,找出表示古怪的重点词语。(温 柔可亲、一声不出;什么都怕、那么勇猛。) 4.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 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 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①“小梅花”指的是什么?(猫的脚印) 猫在写作的干净的稿纸上任意踩踏,老舍先生非但不冒火,反而戏称是“踩印几朵小梅花”。 ②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猫的叫声是否总是那么动听,为什么在作者听来会是“丰富多腔”的。 模仿猫的叫声,理解“丰富多腔”。 ③猫的叫声是“丰富多腔”的,这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对猫的喜爱)④有感情地朗读第 2、3 自然段。 (二)猫的可爱。 1.出示第 4 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①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承上启下) ②你从“更”字体会到什么?(这个“更”字告诉我们,作者爱猫,更爱小猫。) 2.小猫的可爱,你感觉到了吗?找出写小猫淘气的句子。 ①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它的淘气?(没完没了、再跑再跌、胆子越来越大、摔跤、打秋千) ②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把小猫当成一个孩子来写,突出了它的天真可爱。) ④出示老舍先生的《养花》片段,读一读。再读课文中的相关内容,看有什么新的体会。(从 《养花》一文,可以体会到老舍对花的喜爱,再联系课文中小猫对花的糟蹋,可以看出老舍对小 猫的爱更深。) ⑤有感情地朗读第 4 自然段。 (三)朗读全文。 一只普通的猫,在老舍笔下是那么栩栩如生,这都源自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让我们再来读读 这篇文章吧! 三、拓展延伸。 1.不仅老舍爱猫,很多作家都喜欢猫,如夏 尊、周而复等,认真读读“阅读链接”中的文字, 体会作者的感情。 2.交流。(相同之处: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不同之处:老舍——猫的性格古怪、可爱淘气; 夏丏尊——人们对猫的态度;周而复——猫的外貌和神情。) 四、布置作业。 1.搜集关于老舍的资料,阅读老舍的作品。 2.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小动物,写出它的特点,表达出对它的感情。 猫 性格古怪   小猫可爱 1.抓住关键词语“老实、贪玩、尽职”,引导学生体会猫的古怪性格。在思考中,学生明白了, 作者把这些矛盾的词语用“可是”连接起来,说明在猫的身上同时具备这些特点,从而理解了 它的古怪。2.在学习满月小猫的可爱时,通过对《养花》一文的拓展阅读,感受老舍对花的喜爱之情,又与 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加以体会,从而品悟到老舍对猫的爱之深。 13 母鸡 1.认识“疙、瘩”等 11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恶”,会写“讨、厌”等 15 个字,会写“讨厌、 理由”等 14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描写母鸡的词语中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找到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变化的原因。 4.比较《母鸡》和《猫》在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母鸡图片。提问:大家都见过母鸡,它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 2.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另一篇文章——《母鸡》。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先读读这些词语,看看你是否已经通过预习认识了它们。 出示词语,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再齐读。 重点指导“疙瘩、侮、撮、啄”的读音和“恶”的多种读音。 2.重点指导“毒、孵、警、戒、伏”,在田字格中范写。(“孵”左边“卵”的笔顺:撇、竖提、 点、撇、横折钩、竖、点,7 笔写成。“伏”字不要漏了点。) 3.词语会读了,相信课文也能读好,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老舍笔下的母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书,然后交流感受。(讨厌、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 3.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是不一样的,请用横线画出作者直接表达对母鸡态度的句子。 4.出示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①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②读句子,抓住“一向”“不敢”体会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态度。③从开始的“讨厌”母鸡,到后来的“不敢再讨厌”母鸡,作者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着读出情感的变化。 5.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讨厌母鸡,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不讨厌 母鸡。 1~3 自然段:写作者讨厌母鸡。 4~10 自然段:写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 四、课堂小结。 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作者对母鸡的尊敬、赞颂)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后“资料袋”,了解作者。 2.找一找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检查,回顾导入。 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掌握情况。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老舍对母鸡的态度前后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 改变呢?让我们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 1~3 自然段。 1.请大家默读第 1~3 自然段,想想:老舍为什么讨厌母鸡?画出相关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 受。 2.学生交流: (1)母鸡的叫声。 ①母鸡的叫声有什么特点?(没完没了、如怨如诉、发了狂) ②作者写不同情况下的母鸡的叫声,是为了说明什么?(说明“我”一向讨厌母鸡。) ③老舍对母鸡的观察多么细致呀!听到母鸡没完没了、如怨如诉、发了狂的叫声,觉得母鸡很 讨厌。谁能读出作者厌烦的情绪? (2)母鸡还有哪些方面让人讨厌? ①你觉着这是一只什么样的母鸡?(欺软怕硬、喜欢炫耀) ②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抓住“不反抗、欺侮、下毒手、狠狠地咬”,体会母鸡的欺软怕硬。 抓住“发了狂、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体会写出母鸡的喜欢炫耀所使用的夸张手 法。) ③读出对母鸡的讨厌之情。 3.通过刚才的交流,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一下。出示:这是一只(   )的母鸡。(叫声讨厌、欺软怕硬、喜欢炫耀) (二)学习第 4~10 自然段。 1.因为母鸡叫声讨厌、欺软怕硬、爱炫耀自己,所以作者讨厌母鸡。后来,作者为什么不敢再 讨厌它了呢?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明确地告诉我们原因,你找到了吗? 出示句子: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 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齐读第 9 自然段。 2.老舍说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哪些句子写出了母鸡的这些特点?请同学们默 读课文第 4~10 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在旁边做批注。 3.学生交流。师小结: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了它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4.带着对鸡妈妈的敬佩和喜爱,再读句子。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 就是一位英雄。 5.你对这三句话有了哪些新的体会?(这三句话既是在赞颂母鸡,也是对天下所有母亲的赞 颂。) 6.因为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和伟大,所以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试着说说你的 体会。(作者用“不敢”来表明自己对母鸡情感的变化。他此时已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 爱的一种尊敬、赞颂,是情感的升华。) 三、拓展延伸。 老舍认为“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你是如何理解母爱的? 四、比较《猫》和《母鸡》的异同。 1.《猫》和《母鸡》都是老舍的作品,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它们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之处呢? 2.学生交流。 3.相同之处:①文章结构清晰。《猫》用过渡句将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两部分 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母鸡》用过渡段将母鸡孵小鸡前后的不同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浑然 一体。 ②善用“总—分”结构。《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古怪的表现。《母 鸡》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母鸡令人讨厌的三个方面。 ③都列举具体事例来表现动物的特点。例如,《猫》列举了猫遇到蛇也敢斗一斗的具体事例, 来表现猫的勇猛;《母鸡》列举了母鸡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的具体事例,来表现母 鸡的不辞辛苦。 ④语言生活化、口语化。《猫》全文就像“拉家常”一样,如“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 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母鸡》全文也很口语化,带有浓郁的“京味 儿”,如“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咬下一撮儿毛来”。不同之处:①写作手法不同。《猫》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猫当作孩子来写。《母鸡》主 要运用了对比、夸张的手法。 ②表达的情感不同。《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 是一种喜爱之情。《母鸡》写了对母鸡由“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态度变化,通过前后的 强烈对比,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 五、布置作业。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2.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爱你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写下来吧。 母鸡 讨厌    不敢再讨厌 叫声 勇敢 负责 欺软怕硬 慈爱 辛苦 喜欢炫耀 伟大 1.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在学习课文时,以作者的情 感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母鸡的讨厌之处与可敬之处,体会作者对母鸡的情感 由“讨厌”转变为“不敢再讨厌”,感悟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谈谈 自己对母爱的感受,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2.比较《猫》和《母鸡》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是这篇文章的 难点。在课堂上,主要就是通过读书去体会,同样是写动物,作者观察的角度不同、情感不同, 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语言也各具特色,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 14 白鹅 1.认识“郑、嚣”等 12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看”,会写“吠、促”等 14 个字,会写“即将、 姿态”等 17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作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形象和语言的幽默风趣。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出示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这首诗突出描写了鹅的外形特征和动作特点。) 3.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白鹅》又写出了鹅的什么特点呢?今天一起来学习《白鹅》。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丰子恺(kǎi)(1898—1975),曾用名丰润、丰仁,浙江桐乡人。我国著名的画家、文学家、美术 家和音乐教育家。他在文学、绘画、音乐、翻译、书法等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文 笔隽永清朗,语淡意深。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漫画集《子恺漫画》等。 2.出示生字词语,小组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或同桌互教互查。 3.指名认读生字。 重点指导:“看守”的“看”读 kān;“侍候”的“侍”读 shì,书写时要与“待”区别开。 4.指导写字。(引导观察、发现,自主识记字形,重点指导笔画多和字形复杂的字。) 重点指导:“颇”第二笔是撇,第三笔是竖,第五笔是点;“脾”右边的笔顺为撇、竖、横折、 横、横、撇、横、竖,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中间的撇是从“白”中撇下来的。 5.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用课文中的词概括) 这是一只(   )的白鹅。(高傲、傲慢、一丝不苟、从容不迫、有着“老爷”脾气、需要人 侍候、架子十足……) 2.读了课文后,你觉得作者主要写的是白鹅的什么特点?(高傲) 3.课文中有许多表现白鹅高傲的词语,请同学们在文中圈出来。 学生交流,归纳分类,并读词语: 叫声:严肃郑重、厉声叫嚣、引吭大叫、厉声叫骂、昂首大叫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傲然、毫不相让、大踏步 吃相: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架子十足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表现白鹅高傲的词语。 2.阅读“阅读链接”《白公鹅》。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词,并订正。2.《咏鹅》这首诗着眼于鹅的形象——色彩的美丽和动作的优雅,而在《白鹅》这篇课文中, 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的高傲。 二、品读课文,感悟高傲。 1.白鹅的高傲体现在哪几方面?(叫声、步态、吃相) 2.课文第 2 自然段清楚地告诉我们白鹅的高傲体现在三个方面,看看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什么?(这段话是文章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白鹅高傲的三个方面。同时,它也是过渡段,不仅承 接了上文,还引起了下文,使文章表达通畅、条理清晰。)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 3~6 自然段,画出表现白鹅高傲的句子,做好批注。 4.学生交流。 (1)白鹅的叫声。 ①读了句子,你能想象出白鹅在干什么吗?(想要把陌生人和狗赶走。) ②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养鹅等于养狗”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白鹅很忠诚,能看守门 户;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等语句可以看出,白鹅对陌生人敢厉声呵斥,非常勇 敢,尽职尽责。) ③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写白鹅叫声的特点?(用白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作对比,突 出白鹅的叫声大而严厉的特点。) ④朗读课文时,要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赞扬它 的尽职、勇敢。请你从作者的角度出发,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白鹅的步态。 ①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写白鹅步态的特点?(通过鹅与鸭步态的对比,突出了鹅步态的从容、傲 然。) ②同学们能从写白鹅和鸭的句子中,想象出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吗?谁来演一演? 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凸显出白鹅“步调从容”“大 模大样”的大家风范。) ④男女分别读描写白鹅和鸭的句子,加深体会。 (3)白鹅的吃相。 ①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白鹅的吃相的?(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 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 ②白鹅吃饭时为什么“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因为有狗来偷食。) ③在文中找出描写狗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 等偷偷摸摸的行为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 ④文中的“我们”是怎么侍候的?找出相关句子。(“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 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⑤作者把白鹅称作“鹅老爷”,你体会出了什么?(“老爷”一词原是旧社会对官吏及有权有势 的人的称呼,现在用时含讽刺的意思。作者用来称呼白鹅,看似带有贬义,实际上是调侃白鹅拥 有特殊“地位”,表现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这就是明贬实褒的写法。) 5.为了表现白鹅的高傲,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对比)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既突出了白 鹅的特点,又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三、拓展延伸。 1.把《白鹅》与《白公鹅》进行对比,说说两位作家笔下的鹅有什么共同点。(高傲,步态从容, 惹人喜爱) 2.两篇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①先介绍鹅的特点,再具体描写。②运用拟人手法,非常亲切。③语言风趣幽默。 ) 四、布置作业。 1.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句子,抄写下来。 2.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说说它的特点。 白鹅 叫声    步态     吃相 严肃郑重 步调从容 三眼一板 厉声呵斥 大模大样 一丝不苟 1.充分感受白鹅的高傲。第一课时,在初读课文之后,找出表现白鹅高傲的词语,通过读词语, 学生对白鹅的特点有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 3~6 自然段,画出表现白鹅 高傲的句子,做好批注。这样,不仅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感悟文本,也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 书的习惯。 2.为了更好地表现白鹅的特点,作者运用了对比和反语的手法。作者拿鸭的步态与鹅的步态作 对比,写出鹅的高傲;将鹅戏称为“鹅老爷”,说“我们”不胜其烦,实际上表达了对白鹅的喜 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想象、去表演,感受鹅的高傲。 我的动物朋友 1.观察一种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抓住它的特点写下来。 2.写出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激发热爱动物的情感。一、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群朋友:他们有的在天上飞,有的在地上跑,有的在水 里游;他们有的高大强壮,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凶猛,有的温顺。它们与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美 丽的地球上,你们知道它们是谁吗?(动物) 2.在这一单元里,我们认识了老舍笔下性格古怪可爱的猫、“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母 鸡,丰子恺笔下高傲的白鹅,叶·诺索夫笔下具有“海军上将派头”的白公鹅。 3.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更多的动物朋友,首先大家一起来看个视频,观看过程中注意观察它们 的特点。(播放动物视频) 4.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我们的动物朋友,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它们,了解它们。 二、明确习作要求。 1.写文章首先要审题,只有明确习作要求,才能按要求选材。 2.学生读要求。提问: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突出这种动物的特 点。) 3.习作内容:齐读课题“我的动物朋友”,突出“朋友”。 4.联系实际,说说你的动物朋友是谁,你为什么把它当作朋友。 三、习作指导。 1.大家想知道我的动物朋友是谁吗?(出示小狗的图片)你们想了解我的动物朋友的哪些方面 呢?(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 2.观察小动物的外形时,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从上到下、 从头到尾等) 3.我们要怎样介绍小动物的外形才能更加生动形象?(介绍外形时要多运用各种形容词,如油 光发亮的毛、大大的眼睛、尖尖的牙齿、灵敏的鼻子等;还可以运用比喻手法,如眼睛圆溜溜 的,像两颗黑珍珠等。) 4.观看小狗吃食、嬉戏、休息的视频。在描写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时,要抓住什么来写才能突出 它的特点?(动作,准确的动作描写可以很好地突出小狗的特点。) 5.小结:动物的生活习性包括很多方面,同学们在描写时可以抓住某一个方面来写具体,也可 以写两到三个方面,写多个方面时要注意分清主次、有详有略。 6.观察动物的活动情况,想象会发生哪些事情? 7.通过刚才的介绍,你对这个动物朋友产生了什么感受? 四、自由表达。 1.通过刚才的交流,我觉得我的动物朋友更可爱了!每一种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介 绍不同的动物要抓住不同的特点。你能像刚才介绍我的动物朋友这样介绍一下你的动物朋友 吗? 2.小组交流:可以拿着你的动物朋友的照片来介绍。3.小组内可从以下方面进行交流: (1)你的动物朋友是谁? (2)为什么喜欢这个动物朋友? (3)它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点? (4)它有哪些生活习性? (5)你和它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情? 4.学生自主习作,把自己喜欢的动物朋友写下来。 五、习作点评。 1.欣赏自己的作品。 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在觉得自己写得好的地方画上波浪线。 2.选出两篇优秀习作,集体点评,再次强调习作要求。 3.引导学生根据习作要求进行修改完善。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介绍自己熟悉的动物朋友,从外形、生活习性和共同经历的事情等方面来 写,突出了动物的特点,表达了对动物朋友的喜爱之情。 七、拓展延伸。 1.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读自己的习作。组员之间,互相评一评,看谁写得更精彩,哪个地方值 得大家学习,哪个地方还要修改。 2.小组推选写得好的习作读一读,读出感情来。 我的动物朋友 外形 生活习性 经历 事情 顺序 特点 1.指导学生写好动物的外形。在课堂上,先出示一种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有序观察:从整 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从上到下、从头到尾等。再运用优美恰当的形容词和比喻等修辞 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动物的外形特点。 2.学生平时对动物的观察不够仔细,词语积累不够丰富,所以在描写动物特点时,显得不那么 清楚、具体。1.认识“肝、秆”等 8 个生字,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2.了解反语和冒号的用法,并学会运用。 3.积累描写动物的古诗,激发热爱动物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篇关于动物的课文。 今天,我们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二、学习“交流平台”。 1.自己读“交流平台”的三个句子。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如果赶上这么一场用以耀武扬威的乱子,你就甭想有鱼咬钩了。 2.从这三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字面上看,作者好像并不喜欢这些小动物,实际上课 文的字里行间却藏着对它们深深的爱。) 3.联系生活,想一想,谁曾对你说过这样的话? 4.我们平时说话和作文时,可以试着运用这种方法。(明贬实褒) 三、学习“识字加油站”。 1.出示词语,学生读。 2.通过读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换偏旁识字) 3.这种识字方法有什么好处?(使生字的学习更加简单和系统化) 4.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肝、秆、俏、峭、浦、哺、轴、届) 5.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四、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出示词语,读一读。 2.你知道这些词语分别说的是哪一类人吗?小组讨论交流。 千里马:比喻有才干的人才。 老黄牛:比喻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工作的人。 百灵鸟:比喻声音动听的人。 领头羊:指带领大家前进的领头人。小蜜蜂:比喻勤劳能干的人。 纸老虎:比喻外表强大凶狠而实际空虚无力的人。 变色龙:比喻在政治上善于变化和伪装的人。 铁公鸡:比喻一毛不拔非常吝啬的人。 应声虫:称随声附和的人(含鄙视意)。 哈巴狗:比喻驯顺的奴才。 3.体会两行词语有什么不同?(第一行是表示赞美的;第二行则用于讽刺。) 4.选择一两个词语练习说话。 (二)第二题。 1.出示三个句子,分别指名读。 2.小组讨论冒号的用法。(用在总结性语句后面,下文具体来描写。) 3.再读句子,体会冒号的用法。 4.从下列短语中选择一个,仿照着写一段话。 爱臭美的小狗 粗心的小杰 热心肠的老奶奶 (三)第三题。 1.出示三个句子,读一读。 2.去掉语气词再读一读,你有什么体会?(语气词能增强感情色彩,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表达作 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3.男女对比读。 五、学习“书写提示”。 1.同学们,我们经常抄写课文中的一段话或者自己写作文,回顾自己平时的作业,与文中的书 写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①字距要比行距小。②字的大小基本一致。③两边留的空白大致相等。) 3.按照刚才的要求来写一段话。 六、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蜂》,指名读。注意读准“占”的读音。 2.齐读古诗,注意最后一句是问号。 3.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无限的风光美景都被蜜蜂占有。蜜蜂 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忙碌,又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4.你体会出作者的感情了吗?(对蜜蜂辛勤劳动的赞美,对不劳而获之人的痛恨。) 5.带着体会读诗,尝试背诵。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运用明贬实褒的方式来表达情感,知道了运用换偏旁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 识记生字,认识了一些与动物有关的能够用来指称某一类人的词语,学习了冒号的用法,知道 了语气词可以增强感情色彩、舒缓语气,明确了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同时积累了描写动物的 古诗。 1.本单元紧扣动物主线,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学习与动物有关的词句、诗歌,引导学生利 用工具书理解含有动物字眼的三字词语。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在说话、习作中领会了明贬实 褒的表达方式。 2.通过学习本单元语文园地,学生积累了许多描写动物的词句,激发了他们喜爱和保护动物的 情感。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 五 单 元 15 海上日出 1.认识“扩、刹”等 3 个生字,会写“扩、范”等 9 个字,读准多音字“荷”,会写“清静、浅 蓝”等 11 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复述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象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 美的熏陶。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欣赏文中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海上日出的图片,学生欣赏谈感受。 2.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海上日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作家。他是 20 世纪我国最有影 响力的作家之一,被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巴金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翻译了 大量的外国作品。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 《雨》《电》)等。 2.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重点指导“范、荷、刹”的读音。 同桌互相指读词语,再齐读。 3.指导写字:指导“镶”的字形,“镶”字右边比较复杂,两个“口”下面是“ ”。 4.学生动笔写一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想象画面。 2.说一说,刚才你的脑海中都浮现出了哪些画面? 3.作者围绕“海上日出”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写“我”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周围环境。 第二部分(2~5),写“我”所看到的天气晴朗时和天空有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 2 自然段:写日出前天空色彩的变化。 第 3 自然段:写由露出小半边脸到完全跳出海面时奇妙而壮观的景象。 第 4 自然段:写天空有云堆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 5 自然段:写天边有黑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三部分(6),赞叹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4.指名读第 1 自然段,你有什么体会?(突出“常常”和“早起”。)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中的“常常”和“早起”说明了什么? (“早起”的目的是看“日出”。“常常”说明“我”观察海上日出是一种经常性的行为,因 此本文所写的不仅仅是一次日出的过程与感受。) 这一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总领下文) 5.出示第 6 自然段,齐读。“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这是个什么句子?(反问句) 读出反问的语气。 换成肯定的说法,应该怎么说?(这是很伟大的奇观。) 联系上文思考,“这”指什么?(海上日出) 你觉得第 6 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四、课堂小结。 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呢?下节课我们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同桌互相检查。 2.指名读课文。3.作者为什么称“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呢? 二、品读课文,感受奇观。 1.默读课文第 2~5 自然段,找出感受深的句子,在旁边做批注。 2.交流: (1)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①这句话中什么在变化?(红霞) ②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 ③作者此时什么心情?(惊喜、盼望) ④带着这种感受再读句子。 (2)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有什么作用?(描写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爱 之情。) (3)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 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①这句话写的是什么?(太阳向上升) ②作者是怎样把太阳向上升的过程具体地写出来的呢?(作者将太阳在海上升起的情形比作 “负着重荷”。“一步一步”“努力上升”“冲破”“跳出”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太阳由慢到 快向上升的过程。) ③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太阳升起的过程是比较缓慢的。) ④想象太阳升起来时吃力的样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4)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① “一刹那间”是什么意思?(时间很短)除了“一刹那间”,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时间短暂的词 语或短语?(转眼间、一瞬间、霎那间、顷刻间……) ②“深红的圆东西”指的是什么?(太阳) ③为什么把“太阳”称作“深红的圆东西”?(既写出太阳的形状和颜色,又表达出作者对太阳 的喜爱之情。) ④为什么说太阳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表现出阳光的强烈。) ⑤太阳升起时是那么艰难、那么努力,现在终于升起来了,多么令人振奋呀!试着读出自己的感 受。 (5)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 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①结合句子,品味“镶”字的表达效果,并想象语句描写的景象。 ②这两句话中,你觉得哪几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镶”“冲”“染”等动词,既形象地写出 了黑云遮不住太阳的奇特景观,也赞美了太阳奋力冲出黑云的重围、势不可挡的上升力量。)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三、拓展延伸。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海上日出的?(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先写日出前的景 象,再写日出时的景象。) 2.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转眼间、过了一会儿、到了最后) 3.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日出时的景象。 4.《海上日出》来源于巴金先生真实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体验。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也像巴金先 生一样留心生活、勤于观察,那么我们也会在大自然中有惊喜的发现。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了吗?请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一种变 化中的自然现象。 海上日出 日出前 浅蓝 红霞 日出时 雄伟壮丽 1.这篇课文,作者主要描写了海上日出这一伟大奇观。课堂中,以“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悟天气晴朗时的日出景象和天空有云时的日出景象,知道作者是抓住 日出时的颜色变化和太阳出来时的动态变化来写的。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对日出景色的喜 爱与赞美之情。 2.理解句子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日出的景色,建议从太阳、云的形状、色彩、亮度的变化 等方面来想象。 1.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揣摩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节假日里,我们经常跟父母去旅游,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2.这些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你能把它们介绍给大家吗?今天我们通过两篇文章来学习描写 景物的方法。 二、学习《颐和园》。 1.自由朗读文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颐和园。(美丽) 2.文中哪些句子概括地写了颐和园美丽的特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到句子并画出来。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颐和园的?(游览顺序) 4.默读文章,找出体现游览顺序的句子,读一读。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5.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游览顺序,使文章过渡自 然。) 6.游记往往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即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上→昆明湖) 7.游览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美;万寿山——高、建筑金碧辉煌;昆明湖——静、绿;十七孔桥——石柱多、 雕刻的狮子多。) 8.品味句子。 (1)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抬头一看”和“向下望”告诉我们什么?(观察不同位置的景物时,视角也有变化。) (2)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 留一点儿痕迹。 ①作者把昆明湖比作什么?(一面镜子、一块碧玉)②这两个比喻写出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静、绿) ③“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的物体表面上溜动。) ④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写的是游船、画舫 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突出了昆明湖的静。“划”指的是用 力挥桨使船前进,这样水会漾起波纹,不能突出昆明湖的静。) 9.同学们,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为什么作者只带我们游览这些地方呢?(因为这些景物有 代表性,能突出颐和园的美丽。) 三、学习《七月的天山》。 1.自由朗读文章,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游览顺序) 2.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3.品味文章特点。 (1)第 2 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雪峰、雪水、溪流)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 这些景物?(运用比喻) (2)第 3 自然段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有什么特点?(面积大、树木茂盛) (3)第 4 自然段中,作者是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绵延、耀眼、绚烂) 4.小结。 (1)按照游览顺序来写。 (2)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3)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更形象。 四、归纳写作方法。 以《颐和园》为例,学习怎样写作文。 (1)写什么?(审题) 中心句:“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选什么?(选材)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3)怎么写?(组材) ①按游览顺序写;②重点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③首尾照应(“总—分—总”结构) 五、布置作业。 请仔细观察我们的校园,然后按照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注意写出景物特点。 习作例文  游览顺序   景物特点 “总—分—总”结构 1.学习《颐和园》,引导学生找出表现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在找句子、 读句子的过程中,体会这些句子可以清楚地交代作者游览的地点的作用。 2.学习《七月的天山》,与《颐和园》比较,明确写作时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可 以使景物特点更生动。 游    1.按照游览顺序,写一写自己游览过的一个地方。 2.能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具体生动地进行描写,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1.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几篇文章?(《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七 月的天山》) 2.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景物,描写时抓住景物特点。) 3.我们的祖国有很多美丽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把自己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 二、明确习作要求。 1.写文章首先要审题,只有明确习作要求,才能按要求选材。 2.学生交流:要按游览顺序写;要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写出景物的特点;可以用过 渡句,使景物转换自然。 3.习作标题:游    三、启发思路。 1.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出示: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世人瞩目的天安门广场,一望无边的 大海,闻名遐迩的黄山……)2.刚才老师展示的这些地方,你去过吗?有什么印象? 3.同学们在假期里还游览过哪些地方呢?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在那里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4.如何才能把你游览过的地方清楚地介绍给大家,使别人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呢?请小组成员 讨论交流。 (1)要抓住景物最吸引你的地方来介绍,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记录下来。 (2)要按一定的顺序介绍: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游览的顺序、从整体到部分、由上到下等。 (3)要用上过渡段或者过渡句。 (4)要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出景物的特点(形状、颜色、大小等)。 (5)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习作指导。 1.补充题目。在横线上填上游览的地方名称,可以是小区附近的公园、果园、田野,也可以是 各地的风景名胜等。 2.画路线图。可以先画出游览的路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3.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转换自然。例如,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4.习作思路示例: 开头:可以总体介绍你所要写的地方。例如,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中间:详细地描述这个地方的风景。 (1)抓住景物的特点,如长廊的长和美。 (2)按照一定的顺序,如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提示:可以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写每个自然段。描写时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 象。 结尾:总结自己对景色的感受。例如,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 细细欣赏。 5.学生自由习作,老师巡视指导。 五、评中促改。 1.教师选择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两篇优秀习作,请作者读给大家听一听。 2.同学们,你觉得他的习作好在哪里?(围绕习作要求来谈) 3.结合刚才的点评,我们可以围绕这些习作要求来修改自己的习作。 (1)是否按照顺序来写; (2)是否写出景物的特点; (3)是否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4)是否运用过渡句; (5)感受是否真实。 4.学生自主修改自己的习作。 六、拓展延伸。 写完之后,同桌交流,互相修改习作。 游   游览顺序 景物特点 详略得当 运用修辞 巧妙过渡 真情实感 1.因为前面已经学过四篇描写景物的文章,了解了描写游览过的地方要按照顺序来写,写的时 候要详略得当、巧妙过渡,抓住景物特点,所以大部分同学都能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来进行习作。 2.在描写景物时,因为学生缺少对景物的细致观察,所以景物特点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今后 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 六 单 元 17 小英雄雨来 1.认识“晋、扭”等 13 个生字,读准“囊、吧”等 4 个多音字,会写“晋、炕”等 15 个字,会 写“芦花、发愣”等 16 个词语。 2.带着“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的问题,快速默读课文。 3.给课文的每个部分加小标题,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找出课文中景物描写的部分,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 第一课时 - 一、视频导入,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看电影吗?我们先来看一个电影片段吧。(出示电影片段)2.看了这个片段,大家有什么感受? 3.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 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鬼哭狼嚎……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雄是 谁吗?(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要求:自己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笤帚”中的“帚”要念轻声。 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强调。 3.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全班齐读,读中巩固,掌握生字新词。 芦花 发愣 铅笔 枪栓 胳膊 劫难 炕沿 鬼脸 戒指 柜板 绸子 枪声 敌人 尸首 防备 慌忙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讨论课文的叙述顺序,并按顺序概括小标题。 (1)归纳各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雨来的游泳本领高强。 第二部分:雨来上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部分: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第四部分: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第五部分: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都很难过。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 (2)提问思考:怎样编写小标题? 把长长的一部分内容浓缩成一个简短的小标题,必须抓住内容要点,用语精练。小标题可以是 句子,也可以是词语,可以用书上的语句概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编写。 (3)提炼课文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游泳本领高 第二部分:上夜校读书 第三部分:掩护交通员 第四部分:勇斗鬼子 第五部分:河沿枪声 第六部分:机智逃生2.分角色朗读精彩片段,评价检测学生读的情况。 (1)确定重点段:哪部分最能表现雨来是一位小英雄,哪部分就是重点语段。(第四部分写的是 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所以重点段是第四部分。) (2)分组讨论:作者是根据哪些情节和词语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的?把有关的词语标画出来。 (敌人的手段是哄、骗、恐吓、毒打,甚至用死来威胁。而雨来始终说“没看见”。) (3)试着在组内分角色读一读。 (4)指名在班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表演。 3.把六个小标题连起来,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预设:老师帮你在最前面加上时间——抗 战时期,地点——芦花村,这样故事的主要内容就变得更完整了。) 四、课堂小结,畅谈体会。 读了课文之后,雨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爱祖国、机智勇敢、坚强不屈。)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检查掌握情况。 2.上节课,通过读课文,我们学习了用小标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读 课文。 二、品读课文,理清思路。 1.出示提纲,思考问题: (1)文章通过哪几件事表现了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掩护交通员、勇斗鬼子) (2)文章其他部分与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有什么关系?(围绕各部分重点问题讨论,教师加以 点拨。) 第一部分:芦花村的自然环境怎么样?通过一件什么事说明雨来机智灵活,游泳本领高? 第二部分:从哪里可以看出雨来上夜校,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部分:雨来的机智勇敢表现在哪些地方? 第四部分:雨来是怎样与鬼子进行英勇不屈的斗争的? 第五部分:芦花村的乡亲对雨来的行为有什么反应? 第六部分:雨来是怎样机智脱险的? 2.以学生自学为主(分为若干的学习小组),注意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边标画的阅读习惯。 3.通过勾、画、圈、点、注等各种批注方式,找出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以及重点人物、细节 等。 三、深入文本,感受形象。 (一)理清联系,深入探究。 1.从重点内容入手,理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1)鬼子抓住雨来为什么要枪毙他? (2)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坚强? (3)雨来又是怎样从鬼子手中逃脱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4)你认为雨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导学生讨论、理解重点句子。 在课文中画出句子“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重点理解课文中两次提到这句话的 作用,从而体会雨来的优秀品质。 (二)重点研读,感受英雄形象。 第四部分描写了雨来与鬼子作斗争的场景,最能表现雨来的英雄形象。 1.请同学们默读第四部分,边读边思考,从哪里能具体感受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 预设一:品读雨来和鬼子之间的对话。 (1)在鬼子对雨来的一连串盘问、哄骗、利诱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什么?(鬼子的奸诈狡猾,雨来 的沉着与机智。) (2)学生自读,指名分角色朗读。 预设二:品读鬼子毒打雨来的片段。 (1)找一找鬼子毒打的动作。 (2)从这一连串的扭、打、揪、拧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鬼子是多么——(残忍、残暴、没有 人性) 2.小结:我们刚才交流了第四部分的重要片段,品读了其中精彩的语言,小英雄雨来的形象在 我们心中更加生动立体了。 (三)回顾总结,畅谈感受。 1.读了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全班交流: 鬼子的威逼利诱,也没有让雨来屈服,说出李大叔的下落。(板书:坚强不屈) 雨来被鬼子毒打得两眼直冒金花,鼻子流着血,但他想到的却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 祖国。”(板书:热爱祖国) 雨来小小年纪就智斗鬼子,与鬼子斗智斗勇。(板书:机智勇敢) 四、拓展延伸,活学活用。  分享你所知道的其他英雄故事。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鼓励学生把整个故事讲给家长听,注意语言流畅,讲述生动真实,突出雨来的精神品质。小英雄雨来 坚强不屈 1.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表达顺序,按顺序概括小标题,并通过列小标题的方式,学习把握文章 主要内容的方法。 2.在分析小英雄雨来这个人物形象时,引导学生研读重要片段、重点词句。在“交流自己感受 最深”的环节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雨来的机智勇敢,明白雨来为什么要这样做,通 过对课文中反复出现的“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的感悟与探讨,让学生 在感受雨来人物品质的同时也进行着爱国主义的熏陶、教育。 18.我们家的男子汉 1.认识“徽、谜”等 13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济”。 2.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3.结合课文中的小标题,说说为什么称这个孩子是个“男子汉”,作者对他有着怎样的情感。 4.尝试给每一部分换个小标题。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男子汉”的含义吗? 2.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男子汉?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忆写的《我们家的男子汉》,看一看她笔下的男子汉和我们印象 中的男子汉有何不同。(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二、解决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倔强——多音字“强”。人才济济——多音字“济”。 三、整体感知。 1.解题:题目中“男子汉”指的是谁? (1)简介作者:先让学生介绍,教师再进行补充。 (2)“男子汉”是指姐姐家的孩子,即“我”的侄子。 (3)作者写了侄子哪一段时间的生活经历?(从出生到四岁) 2.再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人物形象。(学生分小组讨论,师生互动。) 预设:你觉得文中所写的小男孩可爱吗?你最喜欢课文哪一部分?请简要说一说你的理由。 (1)开头部分:交代写作对象,写孩子出生、留在外婆家的原因及与“我”的关系。 (2)他对食物的兴趣。 ①量很多,范围很广,极有滋味,“叫人看了不由得也会嘴馋起来”。 ②写吃青菜一事,写出了他的天真可爱。 ③“为了吃一客小笼包子,他可以耐心地等上三刻钟。”对一个孩子来说是极难安静“三刻钟” 的,但“他”却很有“耐心”,可见其对吃的兴趣之浓厚。 ④他为了去少林寺,愿意在吃上做出一些牺牲(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已经不简单了),但最终还 是吃的诱惑力更大。 ⑤这一段通过具体事例写小“男子汉”非常贪吃。 (3)他对独立的要求。 ①走路时,他挣扎着不愿让人牵手,可见他想要独立的愿望很强烈。 ②去买山楂片时,“我”本想帮他的,却使他失去了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因而他显得“沮丧”。 ③对去换橘子水的狂热,表现出他对独立做事的狂热。 ④在柜台外等候的细节,可拓展一些内容。 引导:每个人在走向独立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不接受风雨的 洗礼,怎么能在社会上独当一面? (4)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①只是觉得应该哭才哭的,符合一个孩子的性格。 ②“可是他明白了自己不得不去……不作任何无效的挣扎。”表现出他作为一个“男子汉” 的刚强和成熟。 ③回安徽时的勇敢,也是细节描写,表现了他的沉着。 (5)结尾部分。 开头一句总结点题。一个“这”字,指代了上文主体部分所写的内容,抒发自己从“我们家的 男子汉”身上引发的感受,体现了作者对这一个孩子的关爱。(从其观察细致、长期可看出。)四、总结全文。 本文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对人物的各方面特点进行细致描写,表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小 男子汉形象。我们在日后的写作中也要善于从人物的不同方面(外貌、行为、语言、心理、神 态等)去进行细致描写。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呢?能举出一些相关事例吗? 我们家的男子汉 性格:对食物有极大兴趣 处处要求独立 沉着面对挑战 描写: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外貌描写 语言:生动 风趣 幽默 1.讲课时,引导学生首先熟悉课文内容,然后抓住关键语句具体复述文中的人和事,深入研究 文章主体部分安排材料的顺序和特点,进而了解文章主旨。 2.文章故事性强,语言幽默,刻画人物生动形象,因此把分析人物形象、品味精彩语言作为本课 的教学重点。 朋友相处的秘诀 1.能表达清楚自己对朋友相处的看法,每个小组至少提出三条大家认为最重要的意见。 2.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认真倾听,会根据讨论目的,记录重要信息。 3.能分类汇总小组意见,有条理地汇报。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说到“朋友”,你先想到了谁?(我的同桌,我的邻居小伙伴,舞蹈班的同学……)你们 认识多长时间了?(四五年,两三年,几个月……) 2.在你心目中“朋友”是什么样的人?(一起玩的,有共同爱好的,有困难出手相助的,彼此信任 的,能讲心里话的,一同分享快乐、分担痛苦的……) 3.在讲起我们的朋友时,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是什么浇开了友谊之花呢?也许是共同的 喜好,也许是知心的交流,也许是彼此的欣赏,也许是困难时的温暖相助……那么和朋友相处, 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朋友相处的秘诀”。二、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1.同学们,想想自己与朋友相处的过程,思考:你认为和朋友相处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小组同学讨论,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出示“温馨提示”。 (1)小组确定组长、发言序号、记录员、时间提醒员。 (2)每个人都要发表观点,表达清楚。当前面有同学表达了和自己相同的观点时可以表示赞同 后,再说其他观点。 (3)记录员要认真倾听,把握主要内容,简要记录每个同学的想法。 (4)小组同学要积极表达,对同伴给予鼓励和肯定。 2.刚才各小组同学积极参与,讨论得热火朝天,大家也记录了很多的想法。接下来,我们来看一 组视频,评价一下视频中交流的怎样。 预设:(1)确定组长和发言序号后,有一个同学不想发言,只是表示他对同学的赞同,同伴鼓励 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同伴互助,从而做到了人人积极交流。 (2)有同学在讲完自己的观点后开始嘀嘀咕咕讲话,有同伴及时提醒,询问他的观点与刚才同 学的观点有什么不同,友善提醒小组讨论的有效参与。 (3)记录员没有记清刚才同学的观点,同伴一起回顾,补充记录内容,体现合作交流。 3.投影展示几组记录,看看你又有什么收获。(记录简要,关键词记录,姓名代号……) 4.接下来我们要进行小组汇报,此时应该如何汇总同学们提出的观点呢? 我们来看这个例子: 出示某小组在讨论“怎样表达对父母的爱”时做的记录。 师生共同总结方法: 第一步:先分别记录同学的观点。 第二步:把相同或相近的观点整合在一起。 第三步:根据大家的意见,标记出大多数同学认同的想法。 小组尝试来做,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汇报,师生评价。 小组推选代表上台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进行适时补充。 根据要求,师生评价。 要求: 1.仪态大方,文明礼貌。 2.表达口齿清楚,条理清晰。 3.小组人人发表观点,至少提出三条大家认为最重要的信息。4.汇总简要清楚,其他成员补充。 四、课堂总结,提升情感。 今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了和朋友相处的秘诀。是共同的喜好收获了友谊,是诚信和热心 稳固了友谊,是分享和交流促进了友谊,是信任和互助加深了友谊。同学们能够积极发表观点, 根据讨论主题提出意见,并能认真倾听,把握别人说话的主要内容,做复述或记录,还能分类整 理小组意见,有条理地汇报。 那么在以后与朋友的相处中,我们要做到什么呢?(彼此信任、乐于分享、互相帮助……) 朋友相处的秘诀 积极发言 认真倾听 记录要点   分类整理 条理汇报 1.本次口语交际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学会在讨论中对讨论内容进行记录、汇总。这 就需要在实践中练习,明确要求,互相学习。设计活动,先要启发思路,让学生打开话匣子,然后 以示例引导,如何分类整理,有条理地汇报。 2.在上课中避免过于关注整理信息,忽视口语交流,教师参与到小组交流中,适时点拨指导,在 互动交流时,抓住典型培养学生爱交流、会表达、认真听的好习惯。 我学会了    1.能把自己学会的让自己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按顺序写清楚。 2.能够写出学做这件事的经历和体会,积极和同学互换修改。 3.注重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导入新课,唤起记忆。 同学们,成长的经历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一天天长大,学会的事情也越来越多。 回想一下,你学会的哪件事情让你印象最深、最有成就感?(学会了轮滑,学会了弹曲子,学会了 包饺子,学会了打乒乓球……) 二、畅所欲言,确定选材。 1.一起来看一组图片。(学本领的照片)学会的本领,有体育类、有文艺类、有家务类。 你想到了哪次学本领的片段?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说说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因为初次尝试所 以印象深刻,因为学习的过程、特殊的体验……) 2.指名讲,引导提示: 先讲清楚自己印象深刻的是学会什么事情(本领)。然后用简单一两句话说说为什么要学这个 本领。再想想自己是怎样一步步克服困难学会的,还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心情有哪些变化。 3.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可以提问、追问,也可以提建议。 4.学生交流,师生评价。 评价点拨: 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描写; 遇到困难时的想法,克服困难学会后的感受; 按顺序,有条理(首先,接着,然后,最后)。(板书:讲清楚 按顺序 有条理) 三、片段赏析,指导习作。 明确本次习作要求,重点是把学做这件事的经历和体会写清楚、写具体。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 家是怎么把过程写具体的。 出示片段: 1.毕淑敏作品:《学会看病》。 2.学生作品:《我学会了捣大蒜》。 读一读,说说读后的收获:受到了什么写法启示? 回想一下本单元课文,出示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的句子。(板书:写具体 神态、动作、 语言、心理描写) 四、不吐不快,妙笔生花。 同学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你准备写什么,然后将题目补充完整。认真构思一下,可以简单列出 提纲或思维导图。 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五、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把你认为自己写得最精彩、最得意的部分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待会儿我们再来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修改。 教师总结: 回顾本次作文的全过程,你收获了哪些写作的经验?(选材方面:选择印象最深的来写有话可说; 按顺序写更有条理;要抓住人物特点,描写具体;要把有趣的经历和心情的变化突出写,让作文 更打动人;要有真情实感。)我学会了    讲清楚 按顺序 有条理 写具体 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 1.本次习作引导学生回顾生活经历,把自己从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写具体。如何克服困难和学 习过程中的有趣经历,是抒写真情实感的关键部分。为了避免选材的千篇一律,要让大家打开 话匣子,畅所欲言,分享各自学会的本领。 2.引导学生愿意和同学交流分享,从而互相启发,互相提议,分享习作的快乐。在点评中,生生 互动,师生互动,以欣赏、鼓励为主,正面引导,增强学生自信心。 1.能将自己的收获表达清楚,能运用上积累的优美词句。 2.体会拟人句的特点,学会写拟人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充分大胆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培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 3 篇课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二、学习“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阅读第六单元的课文时有什么新发现?(学生自由交流,并推选出表 达清楚的同学。) 2.表扬有新发现的同学,让学生交流自己总结的学习方法。 3.课本里有 4 位同学也有自己的发现,请女生、男生分别读一下。 4.小结:边阅读边思考,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同学们要多用新发现的方法进行训 练,大家的语言能力才可以进一步提高。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复习学过的修改符号(添加、删减、置换)。 2.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下面这段话。(二)第二题。 1.初读理解,用心体会。 读下列各句,体会各组句子间的共同特点。(课件出示) ◇妈妈还是死命追着不放,到底追上了,可是雨来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鳅,怎么也抓不住。 ◇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 ◇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2.分析比较,感悟发现。 (1)说说你从这些句子中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带点词语体会) (2)总结:前两句写雨来,把他比作小泥鳅、小鸭子,生动地表现了他机灵、活泼的形象;后两句 写不同的敌人,把他们的手、眼比作鹰的爪子、恶狼的眼睛,生动地表现了敌人的凶狠。 3.联系阅读,拓展视野。 (1)说说你还从本单元各课中搜集了解到哪一些类似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 处。 (2)说说你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到的类似的语句,比一比谁积累得最多。 四、学习“日积月累”。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兴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 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顺势揭题,简介背景。 3.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4.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又会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 初步理解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尽:完。独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指名回答,评议交流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序号、小标题和空行的方式,将长文章分成几部分的写法;还学习了用具 体的事物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和动作,从而让表达更生动形象的方法;积累了修改符号和一首古 诗。同学们要多多将积累的学习心得运用到日常的阅读和写作中,努力增强自己的语文学习能 力。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训练学生总结小标题,总结文章大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以句子训练为中心,引导学生体会生动描写的特点,使学生能在以后的写作中加以运用,逐 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理解、背诵《独坐敬亭山》,从语句中体会作者心境。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21 文言文二则 1.认识“恭、勤”等 5 个生字,会写“囊、萤”等 9 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文意,体会人物的精神品格。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 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本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 体的文言文。这节课先来学习第一篇——《囊萤夜读》。(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指导读好“囊萤”。 3.理解“囊”,说说题目的意思:用袋子装萤火虫在夜晚读书。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胤(yìn) 恭(gōng) 勤(qín) 练囊(náng) 焉(yān) 多音字:盛(chéng) 数(shù)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着重分析指导“囊、萤、恭、勤、博”,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囊”是上下结构,注 意笔顺,部首是“一”。“萤”是上中下结构,部首是“艹”。 “恭”,部首是“ ”,第九、 第十画都是“丶”。“勤”是左右结构,注意左边“堇”的写法,部首是“力”。“博”是左 右结构,不要漏写右上的点。) 4.读古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它的节奏,但停顿不等于断开,尾音拖长可以显得更有韵味。 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生试着画出朗读的节奏。看看画的节奏和老师的是否一样。(出示)学 生小组赛读,师生点评。 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也不难,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 顿。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课文中什么地方提到了“囊萤夜读”?(“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这里“练囊”的意思是什么?(白色薄绢做的口袋。)“以夜继日”的意思是什么?(日夜不停。 日,白天。)你读出了什么?(这个人很勤奋,读书刻苦。) 2.“囊萤夜读”的主人公是谁?课文还在哪里写了他的勤学刻苦?(车胤。“胤恭勤不倦,博学 多通。”) 理解句子意思:从注释来看,“胤”,晋朝人车胤。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恭”(谦逊有礼),“通” (通晓,明白);用组词的方法理解“勤”(勤学,勤奋),“倦”(疲倦),“博”(广博)。 3.从哪里可以读出他“囊萤”读书的原因?(“家贫不常得油。”)理解句子:组词理解“贫”(贫 苦,贫穷,贫困)。句子的意思是:家境贫寒,常常没有灯油来点灯。 4.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5.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看图,说说插图的内容。 出示句子: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结合插图,理解“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说说这一句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 6.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在小组中交流。) 7.全班汇报:(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 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课文,划分节奏,标注关键词语。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五、课堂小结。 1.拓展阅读。原文:晋之车胤,家贫,不常得油。然日则耕作,无以夜读。遇夏月,乃以练为囊,盛数十萤火以 照书,以夜继日,勤学不倦。年长,博学多通,时人誉之。(誉:称赞。) 小组合作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再读一读。指名读。 2.齐读课文。 3.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车胤或者自己说点什么呢?(在条件如此艰苦的情况下,您坚持日夜苦 读,所以才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我也要向您学习。)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以夜继日焉。 - 第二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吟一首《望天门山》导入,了解诗人李白。你还会背他的什么诗?(《望庐山瀑布》《将进 酒》)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与李白有关的文言文。(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了解题目的意思。先看看“杵”的部首,猜猜这个字可能是什么意思。(木字旁, 可能是木棒。)对,一头粗一头细的木棒。那么“铁杵”是什么呢?结合注释:用来舂米或捣衣 的铁棒。出示图片,大家看看图,这就是铁杵,老妇人要把它磨成一根针。 3.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个小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大家自己试着把课文读一读。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 音读一读,同桌交流。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铁杵(chǔ) 还(huán)卒(zú)业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逢、卒”,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逢”是半包围结构,注意先写 “夆”,再写“辶”。“卒”是上下结构,部首是“亠”,注意“丨”不能插到两个“人”中 间。) 4.自由读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句子的停顿,读通语句。 课件出示: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 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老师范读,抽生读文,小组赛读,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1.出示图片,边读课文边看注释,可以在文中圈点标注,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在什么地方, 谁,发生了什么事。(板书: 磨铁杵 欲作针) 2.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 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下来,等会儿在全班交流。 (师先讲一句作示范,让生明白怎样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看部首猜字义:“媪”,部首是“女”,联系前面的“老”,推测意思是老婆婆或老奶奶。 看字形猜字义:“曰”,外框是个口,里面一横像舌头,舌头在动,意思是在说话,即“说”的意 思。 3.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组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意。 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法理解“世”,世间,世上;“传”,相传,传说;“过”,路过,经过,趟过。 “感其意”的意思是什么?(被她的意志感动。)“其”指的是老媪。 “问之”,指的是问谁?问什么?(老媪。你磨铁杵做什么?) 古时的一个字,现在往往对应一个词,古文语言更简洁、凝练。 4.句式理解。 读一读,比较一下: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B.世传李太白山中读书。 A 强调的是“山中”,B 强调的是“读书”。 5.绘声绘色讲故事。 磨针溪呀,在象耳山下。世传呢,李太白读书山中…… 学生讲述,师生评议。(可用多种方式讲。可以用“评书”讲法——话说,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当年李太白读书山中……还可以用“说唱”讲法,或者打着节拍诵读。) 6.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课件出示: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 7.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铁杵成针”这个成语的意思?(将铁杵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 肯努力,就必有成果。学生齐读。)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课文,划分节奏,标注关键词语。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 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五、课堂小结。 1.读了这个故事,谁能用“铁杵成针”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2.通过学习本课,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做学问要有恒心和毅力,只要肯下功夫,就会 取得成果。) 3.拓展延伸: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成语小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 等。 铁杵成针 磨铁杵 欲作针 反反复复读课文 联系注释讲文意 讨论交流明道理 功到自然成 学习文言文不在于逐词逐句理解文意,而在于学法的领会和整体的感知。理解词语时,可采用 “换词法”和“组词法”。让学生先猜再讲,将一篇简练的小古文扩成一篇生动的现代文,让 学生爱学、会学、乐学,并学以致用。 (1)注重诵读,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体会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 (2)对课文不理解的部分提出质疑,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培养质疑能力和与人交流的 能力。 22 “诺曼底号”遇难记 1.认识“脉、估”等 13 个生字,会写“伦、腹”等 15 个字,会写“行驶、凌晨”等 12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忠于职守、勇于牺 牲的精神以及沉着、坚毅、果敢、干练的优秀品质。 3.通过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体会生命的意义。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诺曼底号”遇难记》。从题目,你读出了什么?有什么疑问?(课文 记述了“诺曼底号”这艘船在海上遇难的事。我想知道“诺曼底号”是一艘怎样的船?它为何 遇难?结果怎样?) 2.了解作者雨果。(出示圆明园里的雨果雕像的图片,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尤其注意外国的人名 和地名比较难读。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山脉(mài) 剖(pōu)开 机械(xiè)师 调遣(qiǎn) 穿梭(suō) 读两艘船的名字:诺曼底号 玛丽号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腹、窿、卑、宰、遣、梭”,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腹”是左右结 构,右边中间是“日”,最下面的“ ”不要写成反文。“窿”是上下结构,部首是“穴”,下 面右边“生”上面的小横不要漏写。“卑”注意笔顺,第六笔是“丿”,最后一笔是悬针竖。 “宰”是上下结构,下面是“辛”,下面的横短,最后一笔是悬针竖。“遣”是半包围结构,注 意笔顺,第六笔是“丨”。“梭”是左右结构,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地、人、事。同桌间互相交流。 (1870 年 3 月 17 日夜晚,哈尔威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诺曼底号”在薄雾中前行,不幸被“玛 丽号”撞伤。在这次猝不及防的海难中,在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人群面前, 哈尔威船长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最终救出了众人,但自己却以身殉职。) 2.初步感知故事线索:夜航—遇难—组织逃生—最后二十分钟—牺牲 文章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诺曼底号”雾海夜航。 第二部分(6~9):“诺曼底号”海难发生。 第三部分(10~40):哈尔威船长指挥众人脱险。 第四部分(41~43):英雄船长遇难。 第五部分(44~46):高度评价船长的壮举。 3.认识灾难:浏览课文,找到描写灾难情况的段落读一读。概括说一说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 指导朗读。 默读描写灾难刚发生时情景的段落,静下心来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描述面前浮现了哪些场景: (1)谈一谈自己看到的画面。(2)这一幕幕场景,带给你什么感受?(3)请你把这感受融入课文中, 反复读一读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4)读“一刹那间……”(课件出示第 11 自然段。) 给“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一句画线,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引导深入体会: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到害怕?“惊恐万状”的人们有什么表现? 4.人群面对灾难:“诺曼底号”正在慢慢下沉,所有的人都会葬身鱼腹,人们是怎么面对这场灭 顶之灾的呢?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生:“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 人们半裸着身子, 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生:“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把小艇都弄翻了。” 生:“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播放《泰坦尼克号》视频,感受海难来临时人们的惊慌失措。 指导朗读。 5.课文内容真实感人,情节扣人心弦,读起来就像看电影似的,读完后好多场景留在脑海里,久 久不能忘怀。那么,哪些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是的,轮船在海上遇到了危险(板书:遇险),哈尔威船长指挥大家逃生救援(板书:救援),最后时 刻的沉船(板书:沉船)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连成一个悲壮凄美的故事,把我们带回到 1870 年,带回到那个大雾弥漫 的夜晚。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有新鲜感的词语。 2.出示具有新鲜感的词语。 惊恐万状 汹涌湍急 一窝蜂 你推我搡 简短有力 井然有序 惊慌失措 须臾 阴惨惨 凝视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些词语有新鲜感。 五、课堂小结。 课文为我们描写了一起猝不及防的海难,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沉着感人的英雄形象。准确生动的 语言、个性鲜明的人物、悲壮感人的场面,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也给了大家巨 大的震撼和深刻的启迪。让我们在下一堂课再深入地探究学习吧!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诺曼底号”遇难带来的震撼。这节课我们 要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看看在灾难来临、人群慌乱时,是谁救出了所有人。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场景一:下达命令。 默读第 12 自然段,找出船长下达了哪些命令。用“   ”画出来。说说你从这些命令中体 会到了什么,在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旁边写写你的感悟。 阅读时,我们可以借助关键词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场景二:对话指挥。 指导朗读“简短有力”的对话。(第 16~30 自然段)从船长与机械师、大副的对话中,你都了解到哪些情况?(炉子被海水淹了,机器停了,船失去了 动力。 船还有二十分钟就会沉没。逃生过程中,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就会被打死。) 体会写法,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借助对人物的语言描写,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这些对话对你推我搡的人们有用吗?哪句话可以说明?(有用。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 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现在你感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威严、机智、果断。) 分角色朗读第 16~30 自然段。 听到这段对话,那些想自己先获救的男人,会怎样想?那么妇女们会怎样想?(生发挥想象,畅所 欲言。) 从哪句话能感受到人们是怎样想的?(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是啊!哈尔威船长,这个伟大的灵魂,巍然屹立在指挥台上,给在危急时刻的人们巨大的安全感。 船长把每件事、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除了他自己…… 3.场景三:救克莱芒。 指名读课文第 35~37 自然段。 船长还做了什么?(指挥救出见习水手克莱芒。大难临头,船长没有忘记船上的任何一个人,他 想得那么细致周到,神情那么镇定自若,始终坚守在船长岗位上。) 4.在这次组织逃生过程中,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仔细阅读描写哈尔威船长的句 子,做批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英雄品质。(关心每一个人、尽职尽责、舍己救人、无私忘 我、临危不乱、镇定自若、高度的责任感……) 5.再次默读全文,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连成一个悲壮凄美的故事,把我们带回到 1870 年,带回到那个大雾弥漫 的夜晚。船长和他的“诺曼底号”长眠于大海,连雾也是阴惨惨的。这阴惨惨仅仅是形容雾 吗?(还有人的心情)找出文中描写雾的词句。 第 1 自然段: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 第 3 自然段:雾越来越浓了…… 第 6 自然段: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 第 7 自然段:一瞬间,大雾中似乎耸起许许多多船只的幻影…… 第 43 自然段: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 从文中看出雾是造成海难的直接原因,多次写雾,还渲染了灾难的气氛,烘托了人们的心情。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沉浸在那一个个感人的场景里,跟灾难接触,和船长对话。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临 危不乱,挽救了一船人的生命,自己却悲壮地与船同沉,这样的举动彰显出他高尚的品质。(板 书:品质) 补充资料,升华对船长的认识: (1)一百多年前,作家雨果这样评价他,(课件展示: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 提并论。)读——(2)一百多年来,每一个读了这个故事的人忍不住这样评价他,(课件展示:他一生都要求自己 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践行了一次英雄的壮举。)再读—— 2.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让你对生命有了怎样的体会?(哈尔威船长用自己的生命挽回了几 十人的生命,而自己却沉入大海,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3.用克莱芒的日记结尾: 亲爱的哈尔威船长,我的师傅,我的父亲,您昔日的见习水手克莱芒长大了,已经成为一名船长 了,走的就是从南安普敦到根西岛这条航线。每次经过这里,我都要鸣笛三声。这笛声是问候, 是感激,是力量。如今同行们都说我是这条航线上最出色的船长,我知道,那是因为我心中永远 屹立着一尊黑色的雕像。 四、布置作业(选择一项完成)。 1.拓展练笔: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点什么?请写下来吧。 2.读后感:可以写写读了本文的感想或感受。 “诺曼底号”遇难记 1870 年 3 月 17 日夜 哈尔威 遇险 救援 沉船 品质:伟大的灵魂 崇高的精神 …… 1.研读文本,把握目标,确定这篇课文的重点是感受哈尔威船长这个形象,感受船长的人性美 就是本课的德育渗透点。 2.在教学中,重点品读哈尔威船长与他手下们在混乱中的对话,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哈尔威船长 的崇高品质。在教学过程中,以放手让学生自主读课文、理解为主,适时、适当、适度引导学 生自主学习。 23 黄继光 1.认识“役、屡”等 4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黄继光舍身堵枪口的英雄气概。 4.查找资料,了解其他英雄人物故事,和同学交流。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2.简介时代背景和人物。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同桌交流。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战役(yì) 屡(lǚ)次 摧(cuī)毁 3.自由读文,读通语句。小组轮流读,互相点评。 4.说说课文写了黄继光的一件什么事。(写了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为了战斗胜利,用胸膛堵 住敌人的枪口壮烈牺牲的事。) 5.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即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尾。) 先写黄继光所在的营接受攻占高地的紧急任务(第 1~2 自然段);接着写进攻受阻,黄继光在紧 急关头挺身而出,主动请战(第 3~6 自然段);再写黄继光顽强坚持战斗、壮烈牺牲的经过(第 7~11 自然段);最后写战斗取得了胜利(第 12 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黄继光是一位怎样的战士?把感受深的地方用“  ”画出来,做简单 标注。 2.小组交流,读一读感受深的句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3.集体交流,小组汇报。 (1)预设 1:英勇献身。 抓住“匍匐、爬、站起、举起、晕倒、又站起、扑上去、堵住”等词语,体会英雄的顽强与勇 敢。 理解:“匍匐”是什么意思?(身体贴着地面爬行。)从“匍匐”这一词语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炮 火的猛烈和冲向火力点的艰难。) 出示句子: 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连挪动都很困难的黄继光居然站起来了。多么顽强!多么令人感动啊! 所以作者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表达了这种感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句子: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过渡:面对死亡,黄继光毫不畏惧,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为这次战斗铺平道路。 预设 2:主动请战。 交流中,引导学生思考:从哪句话中能感受到任务的艰巨?“屡次”说明了什么? (“屡次”说 明多次突击都没有成功,突出了任务的艰巨。)对比句子:A.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B.战士们的突击被比雨点还 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预设 3:占领高地。 对比句子:A.战士们像海涛一样向上冲,占领了 597.9 高地,消灭了阵地上的全部敌人。B.战士 们猛虎一样冲上去,占领了 597.9 高地,消灭了阵地上的全部敌人。 (2)黄继光主动请战、爬向火力点、投掷手雷、勇堵枪口这几个事件表现了黄继光的什么品 质?(不怕牺牲,勇于献身。) (3)补充资料:黄继光的事迹是十分感人的,他壮烈牺牲的场面让人难忘。有资料介绍,就在黄 继光牺牲后,指导员在打扫战场时,发现他那结实、坚强的身躯仍扑在敌人的射击孔上,他的手 还牢牢抓住周围的麻袋,宽阔的胸膛还紧紧堵着敌人的枪口。在火力点前,留下一条深深的 10 米长的血印。看到这一切,所有人都流出了热泪,指导员抱起黄继光,紧紧搂在怀里,失声痛哭。 4. 体会细节描写的句子。 (1)动作描写:用尽、爬、站起来、举起、晕倒、站起来、张开、扑、堵等。 表现了黄继光顽强战斗,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完成任务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体会比喻句的作用:把子弹比作冰雹、暴风雨,说明敌人的火力越来越猛,战斗越来越激烈, 但黄继光丝毫没有退缩,更加突出了他的英勇顽强。 (3)联系上下文体会数字和省略号的作用:表现了黄继光的顽强意志。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黄继光两次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站起来,体现了他对敌人的仇恨和他 同敌人拼到底的决心。 5.结合插图,帮助学生理解黄继光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具有新鲜感的词语或短语。 轰鸣 屡次 匍匐前进 像冰雹一样 闪闪发光 火舌 猛扑 像海涛一样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五、课堂小结。 黄继光虽然牺牲了,但他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假如你现在就 站在他的烈士墓前,想想过去,看看今天,心里一定有好多的话要说。请你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黄继光爱国主义 国际主义 引导学生结合文中感受深的句子谈体会,在自读自悟中体会英雄气概。课上还可以引导学生找 出文中描写语言、动作的语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样更容易让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感悟, 增加这场战役在学生心中的立体感,从而更容易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后可以让学生搜集 整理资料,拓展阅读其他英雄故事。 自 我 介 绍 1.懂得什么是自我介绍。 2.能认真倾听别人说话,记下别人说话的要点。 3.能够有条理、流利地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敢于和别人交流。 4.能根据对象和目的的不同,适当调整介绍的内容。 一、激趣导入,范例引领。 1.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出示视频:小猪亥亥的自我介绍。) 小猪亥亥和大家初次见面,跟大家打了招呼,介绍了自己,从他的介绍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对,听别人讲话时,要注意认真倾听,把握主要信息,必要时还要做要点记录。 师:把自己的情况介绍给大家,让大家认识、了解自己,这就是自我介绍。 2.来到新环境或者和陌生人打招呼少不了要做自我介绍,让别人了解你、熟悉你、喜欢你。我 们应该怎样进行自我介绍?如何让自己的表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今天的口语交际课我们 就来学习一下吧。 3.出示亥亥的自我介绍文字。讨论:你觉得他的自我介绍哪些方面好?好在哪里? (落落大方,语气亲切、幽默,语言简练,介绍了自己的姓名、性格特点、兴趣爱好……) 二、明确要求,尝试交际。 1.我们平时什么时候要进行自我介绍呢? (认识新朋友,转学到新班级,应聘小记者,参加节目……)2.面对这些不同的情况,我们的自我介绍应该注意什么呢? 师生讨论、归纳: (1)对象和目的不同,自我介绍的内容也应该有所不同。 (2)自我介绍要客观真实。 (3)自我介绍的语言要简洁明了。 (4)自我介绍时要注意礼仪,落落大方。 3.补充资料:社交中自我介绍要注意“位低者先行”,主人先向客人介绍,晚辈先向长辈介绍, 下级先向上级介绍。 三、创设情境,活化交际。 小组模拟尝试:出示几种情境,选择不同情境进行模拟。 1.给出四个情境。 (1)新班级的班会上,做个人的自我介绍。 (2)参加班级干部的竞选,做自我介绍。 (3)作为学校代表参加市级的演讲比赛,做自我介绍。 (4)转学到其他学校,在新同学面前做自我介绍。 介绍前,想一想是要向谁介绍自己,介绍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介绍时要注意些什么。 2.小组选择情境进行模拟练习,人人参与,积极交流,同伴之间互相提意见,看看有什么需要改 进的地方。教师巡视,参与,适时指导。 3.踊跃展示,根据要求评星激励。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制作一张名片,把自我介绍的内容写在上面。 2.在生活中,向陌生人进行一次自我介绍,认识一位新朋友。 自我介绍 介绍内容 1.本课“自我介绍”是生活中的常见交际,设计层次清楚,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实际进行积极 交流。先明确要求,再选择情境进行模拟练习,模拟时要贴近生活,形式灵活,让学生感觉是生 活再现,参与热情会更高。2.这种范例激趣导入,给学生做出了示范引领,但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如果 从让学生认识与众不同的自己的角度出发,使其亮出自己的自我介绍,然后评价其优缺点,再 进行范例展示,效果会更好。 我的“自画像” 1.能抓住主要特点写出自己的“自画像”。 2.能够选择突出特点的具体事例来突出人物形象。 3.写完后,与同伴和家人分享习作,再根据他们的建议修改。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聊聊“自画像”:同学们,什么是“自画像”?就是自己画自己。你有给自己画过像吗?自画 像能画什么呢?外貌、衣着、神态、动作,最主要的是体现出自己最突出的特点。 2.假如我们班新来了一位老师,他想尽快熟悉班里的同学,那就需要我们来介绍自己,前面的 口语交际我们学着做了自我介绍,那这节课我们便来试着以“我的‘自画像’”为题写一篇习 作。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我们在介绍自己时,都要注意什么呢?外貌特点,性格特点,爱好和特长…… 二、认识不一样的自己。 我们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要选独特的人物特点来写。 1.外貌特点。 出示优秀片段,启发引领。 说说自己的外貌。一位同学上台描述,其他同学点评、提意见。身材、长相、衣着,抓住其中 最突出的特点介绍,不要面面俱到,典型特点的描写要生动。 2.性格特点。 想让自己的介绍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便离不开具体生动的事例,以此来突出性格特点。 通过具体事例,抓住自己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把自己的特点写具体。 学生写片段,教师巡视指导。 写后,交流片段,师生共同点评修改。 3.爱好特长,优点缺点。 介绍自己时,为了让别人更好地了解自己,还可以介绍哪些情况呢?可以介绍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说说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同桌间交流。 三、明确要求,指导习作。 出示要求:介绍时,抓住人物的长相、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按一定顺序写;运用最典 型的事例表现特点,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好后和同伴交流,根据同伴提出的建议进行修改。 交流课前积累的相关的优秀词句。 动笔完成自己的“自画像”。写好后可以和同伴互相读一读并提意见,进行修改。 四、点评习作。 我们来对照习作要求,看看同学们的作文能得几颗星呢?自评。 小组内互相交换阅读,互评。 全班交流,投影出示学生的优秀习作。 评价:文章写出了自己的哪些特点?运用什么事例来表现这些特点?你觉得这里举的事例怎么样? 哪里写得好?好在哪儿? 出示病句较多的习作,共同讨论如何修改。全班讲评,提出修改理由和建议。 五、课堂小结。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可以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交流,看看哪些地方写得像,哪 些地方写得不像,再根据他们的建议改一改。 我的“自画像” 抓突出特点 举典型事例 1.本次习作是在口语交际“自我介绍”的基础上进行“我的‘自画像’”习作练习,主要引导 学生抓住突出特点,按照一定顺序,运用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将 人物写具体。通过片段赏析引领、积累活学活用、病句共同修改等方式完成佳作。 2.习作中,外貌描写部分还是有面面俱到、特点不突出的现象。可以在课堂上抓住外貌描写进 行着力,片段介绍后,玩“猜猜看”,看能不能猜出写的是谁,有没有抓住其与众不同的突出特 点。 1.同学互相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 交际的要求进行表达和评议,做到内容表述清楚具体。2.认识描写人的品质、心情的词语。 3.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名言警句。 4.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其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 4 篇课文,今天,我们将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二、学习“交流平台”。 在本单元课文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他们都让我们肃然起敬。其实只要 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身边就可以找到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现在我们就 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1.小组交流: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敬佩之情。 2.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观察记录或人物照片,想一想如何把他介绍给大家。 3.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 4.小组评选: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中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二是评选出说得最具体生动 的同学。 5.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共同帮助他把事情说具体。 三、学习“识字加油站”。 1.自由读词,自学生字新词,体会其含义。 2.指名朗读。 3.交流这些描述人物品质、心情的词语,并联系课文用它们造句。 4.推荐课外阅读《中国名人故事》。 四、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自读成语,要求字音读得准确。 2.你发现这些成语有哪些特点? 3.自选一个成语,试着说说它的含义和故事。 4.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竞赛,使学生熟记这些成语。 5.推荐课外阅读《成语故事》。 (二)第二题。  仿照例句,写一组连续的动作。 1.写出连贯的动作,把大动作分解成小动作来写。 2.动作要体现人物的特点。3.动作要符合生活实际。 4.准确运用多种词语描写人物动作,尽量避免重复。 5.从“蝴蝶飞舞”“小男孩在打羽毛球”“妈妈下班回到家”中选一种情况试写。 五、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齐读“日积月累”的句子,注意读准“强、患”的读音。 2.学生交流句子的意思,明白这些句子都是描写人物品质的名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文: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译文: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译文: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 译文:因有忧患而使人得以生存,因沉迷安逸享乐而衰亡。 3.你还积累了哪些与人物品质有关的名言?请在班内交流。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许多描写人物品质、心情的词语,学习了连续的动作描写的方法,希望大家 课后继续搜集、积累与人的精神意志和品质有关的成语,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在自己以后的 习作中正确运用它们。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积累与自强不息相关的名言警句,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2.以句子训练为中心,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将成语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以强化句 子训练,使学生能在以后的写作中加以运用,并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连续的动作描写应用于写作中,可以使习作更生动、具体。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第 八 单 元 24 宝葫芦的秘密 1.认识“妖、矩”等 7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冲”,会写“介、绍”等 13 个字,会写“介绍、 声明”等 10 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童话的神奇,体会王葆的形象。3.从奶奶讲的故事中选一个,展开想象,创编故事,讲给同学听。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每个孩子的童年都离不开奇妙童话的陪伴,请大家谈一谈你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或 童话人物。(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美人鱼、白雪公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童话是——宝葫芦的秘密。有人知道这个故事吗?(看过动画片、看过 书。)主人公是谁呢?(王葆)是的,这是著名作家张天翼写的童话故事,2007 年被拍成彩色动画 电影。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从字里行间去接触这个王葆,看看宝葫芦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吧!(齐 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自学成果展示。 1.检查生字词。识记生字词,互相指读,提醒同学注意哪个生字。 说说自己预习中的疑惑,组内初步解惑,解答不出的标注问号,留作集体交流探讨。 2.小组汇报,展示学习成果。 生字词识记;课文朗读;解疑释难,提出未解答的问题。 3.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规矩(jǔ) 撵(niǎn) 拽(zhuài) 舔(tiǎn) 4.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乖、溜、葵、瘦”,并且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乖”注意和“乘”区 分,第三笔是悬针竖。“溜”是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留”的“丶”不要漏写。“葵”是上下 结构,下面“癸”注意最后一笔是“丶”。“瘦”是半包围结构,里面的“叟”注意笔顺,“丨” 要出头。)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王葆为什么想得到一个宝葫芦?(可以不费事、不操心地获得一切。) 2.通读课文,说说奶奶给王葆讲了哪些故事。 3.读喜欢的段落,说说自己的读书感受。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2.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王葆,并且了解了他和宝葫芦的故事。今天,我们 继续学习课文,感受童话世界的奇妙。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一)王葆和宝葫芦结下“情缘”。 1.读课文,想一想,王葆是怎样知道了关于宝葫芦的故事的?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说一说。 王葆与奶奶的规矩:每逢奶奶要求王葆干什么,都得给他讲一个故事。就这样,王葆听到了很多 关于宝葫芦的故事。 2.理解“规矩”:这里的“规矩”是什么意思?(约定、承诺……) 你能说说你知道的规矩吗? 3.总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是因为我和奶奶守住了彼此的“规矩”,我才听到了那么多关于 宝葫芦的故事。我们也要做守规矩的人。 4.朗读课文,分角色读奶奶和王葆的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5.王葆听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一直听到十来岁,而且奶奶每次讲的都不一样。读课文,找出文 中都列举了哪些关于宝葫芦的故事。 张三—— 李四—— 王五—— 赵六—— 6.通过读课文,我们发现奶奶故事中这些人得到宝葫芦的方法都不同。那得到宝葫芦的结果 呢?(都幸福极了,要什么有什么,全都过上了好日子。) 7.哇!原来宝葫芦这么神奇啊,那让我们来还原一下这几个宝葫芦的故事吧。 小组合作:发挥想象,任选一个故事,进行交流合作,创编故事。(注意:根据已有内容进行创 编。) 交流、评价。(注意:是否根据已有内容;想象力是否丰富等。) 8.总结、过渡:看来啊,同学们都掌握了王葆奶奶讲故事的独门秘籍,想象力都很丰富。整天听 着这样的故事长大,顺理成章地,王葆对宝葫芦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向往——他非常想得到一个 宝葫芦。 (二)王葆对宝葫芦的向往。 1.读课文,说一说为什么王葆想得到一个宝葫芦。(可以让生活中一切的不顺利都变顺利,没有 烦恼,省心了。) 的确,每当面对困难,这种想法就更加强烈。王葆都遇到过哪些困难?(不会做题、种向日葵比 赛输了、与同学闹翻。) 如果有了宝葫芦,这一切会是什么样子?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的渴望。2.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你有没有需要宝葫芦的时候?如果你有了它,你会让它做什么?学生交 流。 教师过渡:看来,成长的烦恼我们每个人都有啊!想一想,当王葆真的拥有了一个宝葫芦,他的 想法都能实现了,但他的问题就真的都能得到解决吗? 不会做的数学题——仍不会做 不会种的向日葵——还不会种 不会和同学们友好相处——还是不会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他没有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去培育,用自己的真情去投入,因为他什么都 没有做。 总结:没有付出的收获,就是不劳而获。不劳而获的幸福是真的幸福吗?不是。 三、延伸拓展。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学生读。 当王葆真的得到一个宝葫芦,他逐渐认识到靠宝葫芦不劳而获,带给他的不是幸福,而是烦恼。 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 宝葫芦的秘密 {引入宝葫芦 奶奶讲述宝葫芦的故事 向往自己有一个宝葫芦 没有付出的收获,就是不劳而获 本篇课文节选的是《宝葫芦的秘密》中的部分章节,但不能上成导读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从字里行间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是如何塑造的。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走进角 色,体会人物特点,学习阅读方法,展开想象,创编故事。课堂对朗读指导引导不够,对学生的创 编时的引导铺垫不够,打算在推荐阅读之后的阅读交流会中继续交流创编故事。 25 巨人的花园 1.认识“允、砌”等 8 个生字,会写“荫、溢”等 15 个字,会写“洋溢、允许”等 17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小男孩的句子,说说他带给巨人的变化。 3.找出描写巨人花园不同景色的句子,对比阅读,并分析花园的景色变化的原因。4.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你们喜欢哪些童话故事?为什么? 2.说说看到课题你们想到了怎样的画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指名说说想提醒同学注意什么。(读音、书写) 指导书写“允”和“添”:注意“允”下面是“儿”;“添”最后是两个“丶”。 教师再次出示以上的生字、新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读中巩固对生字、新词的掌握。 3.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进行理解,也可以结合语境进行理解。 重点理解“任性”“冷酷”的意思:体会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说出自己的理解;说出他们的近义 词、反义词;联系生活实际,用词语练习说一句话。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用几句简短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巨人拥有一座漂亮的花园,但自私 的他不准任何人进去,失去欢声笑语的花园变得荒凉,直到有一天巨人从一个小男孩身上发现 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于是巨人拆掉了围墙,也最终收获了幸福。)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3.分为三部分:巨人外出时;巨人回来后;巨人醒悟了。 4.巨人外出时和回来后花园各是什么样子的? (1)巨人外出时的花园是什么样子的? “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概括为:美丽、四季分明、 风景宜人等。) 如果你们是那些孩子,在这样的花园里面玩耍,会感觉如何呢?(幸福、快乐) 指导朗读第 1、2 自然段。 (2)巨人回来后的花园是什么样子的? “不久,北风呼啸,隆冬来临,刺骨的寒风吹起雪花。”“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鲜花 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概括为:荒凉。) 指导朗读第 3~7 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后来,在巨人的花园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让我们再来读读,说说你读后的感受。带着自己的理 解读课文,同桌间交流感受。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巨人的花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课文中找出写花园漂亮、荒凉和成为孩子们的乐园的段落,想象画面读一读。 二、抓住主线,品读感悟。 切入点:巨人的花园从漂亮变得荒凉的原因是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吗? 学生交流,出示课文第 9 自然段的句子。 1.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表现巨人“任性”“冷酷”的句子,并练习读一读。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 (1)引导学生想象巨人生气、发脾气的样子,然后用对应的语气读巨人的话。 (2)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比朗读花园的漂亮与荒凉。 4.后来巨人的花园从满目荒凉变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也由原来的孤独变得无比幸福,这要 感谢谁呢?(小男孩) 5.课文中小男孩是如何提醒巨人的?(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在树下伸出手触发绿 芽和鲜花。) (1)如何理解“凝视”? (2)想象小男孩用他会说话的眼睛跟巨人说了什么。 6.说说自己从故事中懂得了什么。 三、对比朗读,体会写法。 1.借助板书,引导学生总结对比的写法。 2.结合板书,朗读文中多处对比。 四、拓展阅读,唤起兴趣。 1.简介作者王尔德。 2.课文与原文对比,唤起阅读原文的兴趣。 3.推荐阅读《快乐王子》。 五、布置作业,发展能力。 开展一次读童话、讲童话、编童话、演童话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巨人的花园花园:漂亮——荒凉——成为乐园 巨人:任性——宽容; 冷酷——热情 孩子们:逃散——尽情玩耍 小男孩:凝视——亲了一下 1.教学中运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在对比朗读中体会巨人的“任 性”和“冷酷”,以及使花园发生的变化,有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理解故 事蕴含的道理。 2.注意挖掘空白点,力求读写结合。巨人从小男孩的眼里读懂了什么?课文没有写出来,而是通 过读中促悟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既训练了同学们的想象思维,又使他们的表达能力得到 了锻炼。 26 海的女儿 1.认识“港、宴”等 13 个生字。 2.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把打动你的地方多读几遍,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挖掘小人鱼的内心活动,感受她的善良和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动画片段,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出示动画片段) 2.你知道这里的主人公叫什么吗?她是谁笔下塑造的人物? 学生分享搜集到的有关安徒生的资料。 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没有受过正规教育, 一生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安徒生的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他的很多童话作品 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代表作品有《丑小鸭》《皇 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安徒生的作品《海的女儿》,看看作者是如何写出这样生动形象、 美丽动人的故事的。 4.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提出读书要求: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晨曦”的意思。“旗帜”中“帜”的读音。“睫毛”中“睫”的写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写上的再强调。 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全班齐读,读中巩固掌握。 港口 皇家 睫毛 喜讯 挽手 神圣 仪式 旗帜 垫子 永恒 舵手 晨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在相关的段落旁可以做适当的标注。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简短的语言讲述吗?注意把故事讲清楚、生动。 指导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概括文章大意。 小人鱼心爱的王子即将举行婚礼,但新娘却不是她。小人鱼在王子举行婚礼后的第一个早晨, 就会化为泡沫而死去。此刻,人鱼姐姐们用她们美丽的长发换来女巫的剪刀并告诉小人鱼,只 要用刀刺进王子的心脏,她就可以恢复人鱼原形,再活三百年。小人鱼却选择把刀抛到海里,自 己化成了泡沫。她把所有的美好和幸福都留给了王子和他的新娘。 2.小人鱼为什么最终会化为泡沫? 她不忍心刺死王子来换取自己的生命,为了成全王子,她选择放弃生的机会,自己最终化为泡 沫。这也体现了小人鱼善良、勇敢的品质。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小人鱼矛盾而复杂的内心活动,感受小人鱼的善良、勇敢。 (1)她觉得自己的心在破碎。她知道,王子举行婚礼后的第一个早晨,她就会死去,变成海上的 泡沫。(抓住关键词“心在破碎”,理解小人鱼伤心、难过和委屈的心情。) (2)为了他,她离开了自己的族人和家庭,交出了她美妙的声音;为了他,每天忍受着没有止境 的苦痛,他却一点儿也不知道。(为了王子,她承受着离家之痛,被巫婆拿走了美妙的声音,身体 还要每天承受着痛苦。) (3)小人鱼拿着刀的手在发抖,但是,她马上将那把锋利的刀远远地抛到海里。(“小人鱼拿着 刀的手在发抖”,这一细节描写刻画出小人鱼复杂而矛盾的心理。在这生命抉择的时刻,小人 鱼选择了善良,选择了成全别人,自己则化成了泡沫。) (4)她再一次深情地朝王子望了一眼,然后纵身跳到海里。(“深情地朝王子望了一眼”,这是 小人鱼在向自己深爱的人告别。) 4.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小人鱼说些什么?(学生畅谈感受) 四、回顾总结,习得方法。 通过这篇文章总结童话的写法,感受童话的奇妙。(故事情节奇幻、丰富的想象力、小故事大 道理。)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1.发挥想象力,按自己的想法创编故事。(注意结合童话的特点,故事情节要符合逻辑。) 2.这篇课文节选自《海的女儿》的结尾部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这篇童话,与同学交流读 书体会。海的女儿 善良 勇敢  泡沫 1.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要引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通过抓住关键语句,深入分析人物品质,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童话故事作为一类题材,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的写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编写 的童话故事中。 3.选取童话片段来引导学生阅读一本书甚至一类书,能够快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阅读 量。 故 事 新 编 1.能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合理地创编故事。 2.能根据已知情节和生活经验,发挥想象,表现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 3.能根据一定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并围绕中心展开合理的想象,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一、故事导入,激起表达欲望。 1.《龟兔赛跑》视频导入,擅长跑步的兔子为什么输给了慢吞吞的乌龟呢?(兔子在比赛中睡着 了;因为兔子太骄傲,没把对手放在眼里;因为兔子有意想让没有自信的乌龟赢;因为兔子帮助 别人刚回来太累了……)引导学生大胆去想别人没想到的。 2.你心目中的兔子是什么样的?(赛跑健将、善良、善解人意、骄傲自大……)那乌龟呢?(勤奋、 执着、自卑、聪明……) 3.如果再跑一次结果会怎样?这次比赛又会发生什么呢?今天咱们来比比谁的想象更新奇独特, 又合乎情理。 二、审清题目,明确表达要求。 1.读习作内容,明确要求。 说说教材中给出了哪些信息。 讲故事要有主人公形象,情节要有起因、经过、结果。 题眼“新编”是指把一个已有的故事改编成一个新故事,来表现新的主题或者深化原来的主题。2.了解故事的起因,推测《龟兔赛跑》可能会出现的结果。 引导可以是情节(增加或改变)、时间、空间、角色等方面的改变。 三、合理选择材料,凸显表达重点。 1.猜故事。 2.比情节。 要让它的经过有变化、有矛盾、有起伏,这样的一个过程叫做情节。一个故事没有变化、平平 淡淡有意思,还是情节曲折起伏有意思呢? 3.起波澜。 于平淡之处起波澜,令人意想不到,这就是曲折动人。 预设:选择“乌龟又赢了”这一结果,从不同角度思考可以写的材料。 (1)站在兔子的角度,合理推想兔子在比赛途中可能遇到的情况。 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对写作材料进行分类。 (2)从乌龟的角度,合理猜测乌龟为了赢得比赛想出的办法。 小组讨论。 交流分类,筛选合适的写作材料。 以“乌龟又赢了”这个结果为例,引导学生分别从兔子和乌龟的角度去推想可能发生的情况。 通过讨论、交流,引发思维的碰撞,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合理推想各种材料,在“新”字上做文 章。 4.引导思考新编这个故事的目的。 预设:(1)以“乌龟赢了”为例,思考新编故事的目的。 (2)以“兔子撞树受伤”这个材料为例,指导根据中心确定写作内容。 同桌讨论。 指名交流。 以“兔子撞树受伤”这个材料为例,引导学生思考选取该材料写的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从中 心思想出发去思考该材料是否有价值,进而能从中选择最合适的材料来写。 四、发散思维,选择熟悉的故事进行新编。 1.围绕确定的材料安排内容。 2.集体交流,适时指导改进。 明确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梳理写作思路。 思考哪些材料最能表现中心内容,小组交流后,课堂上写这个重点片段。交流,师生评价,修改。 五、妙笔生花,独立编写故事。 完成后,和同学、家人分享,根据所提建议进行修改。师生点评,完善习作。 故事新编 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奇思妙想 合情合理 1.本次习作从学生的认知入手,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内容作为切入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 情。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交流互评,教师只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 2.故事立意要有突破,情节设置要让人耳目一新,撬动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敢想、乐讲、会 写,和同伴互相交流启发,评价互助。 1.把自己读过的一本童话书,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给他人;通过互相介绍,了解什么是童 话书。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2.体会中华语言文字的奇妙,学会辨析近义词,掌握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 3.积累与勉励勤奋读书相关的名言警句。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 3 篇课文,今天,我们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回顾本单元学过的童话故事,说一说故事中有哪些奇妙的想象。 (1)《宝葫芦的秘密》:有了宝葫芦,人们要什么就有什么。 (2)《巨人的花园》:巨人把孩子们赶走后,花园里一派冬天的景象,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 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3)《海的女儿》:小人鱼为了保护心爱的王子,自己的身体竟然化作了泡沫。 2.童话里的想象真是奇妙,读童话不但有趣,还能激发幻想。你还读过哪些充满奇思妙想的童 话呢?小组交流自己读过的童话,推荐给大家。 3.总结:书中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课下同学们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书,读好书。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表达了什么或者体现了什么。 ◇他抬头望去,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 ◇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 ◇这个字怎么写?我忘记了。 ◇任岁月潺潺流淌,不能忘怀的,始终是老师深情的目光。 2.做类似联系,说说加点词语有什么不同。 3.总结辨析动作词语不同的方法。 (二)第二题。 1.想想下面的句子是怎样描写冬天的。 ◇北风呼啸,隆冬来临,刺骨的寒风吹起雪花。 ◇冬天,紫貂和黑熊不得不躲进各自的洞里。紫貂捕到一只野兔当美餐,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 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 ◇冬天是个魔术师。他呼地一吹,湖面很快就变成了大玻璃。那些红色的、黄色的叶子,都冻 在玻璃里了。 2.照样子写一写其他季节。 四、学习“书写提示”。 1.出示几个有趣的书签,观察其特点。 2.总结书签上字的特点,总结做书签的注意事项。 要求: (1)竖写时,要自右向左书写。 (2)字距要均匀。 (3)上下字要对齐。 (4)注意作者名字的位置,使格式更美观。 3.在书签上写一句你喜欢的格言。 五、学习“日积月累”。 1.熟读以下有关读书的名句,并试着理解其意思。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 ◎学习不怕根底浅,只要迈步总不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分享课前搜集的有关勤奋读书的名言警句,并用它们说几句话。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回顾了本单元的课文,感受到了童话的奇妙,学习了不同动作词语所蕴含的意思、 感情不同,希望大家课后继续搜集积累勉励勤奋读书的名言,理解意思并能正确运用到自己以 后的习作中。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积累勤奋读书的名言警句,好好学习。 2.以句子训练为中心,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并将动词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以强化句子 训练,使学生能在以后的写作中加以运用,进而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