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那树》教学设计1、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台湾作家王鼎钧的《那树》,请大家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课文记叙了一棵老树被人类无情杀戮的悲惨命运。2、发现树的美丽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悲剧,就是把美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那么,作为悲剧的主角,那树的美丽何在,请大家有感情地齐读文章前5节,找出树的美丽来。然后文章其他部分快速浏览,补充树的美丽。归纳: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邈远的历史感;自然灾祸前“毫发”未损——坚固稳定,古老茂盛绿化大地,荫庇人类,无私奉献——高尚的品格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忍辱负重、豁达宽容让蚂蚁国民安全撤离——隐忍,爱心树——美丽的生命树在作者的眼里已完全人格化,怀着对树的美丽的追忆和崇敬再次读读相关语句。体悟情感。这样美丽的树,上帝给他设计的命运应该是怎么样的?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3、体验树的被毁 可是,树却被毁灭了,不再有死复绿的时光。悲剧,就是把美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树是怎么被毁灭的?我们来品读那树被屠杀的场面。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品读“于是” 品读“咬、嚼、骨粉”,改为“锯、锯末”,再体会一下效果。品读完后,指导学生朗读。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进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时间仍然是在夜间把树当人来写,三个残忍的动词,写出了人类对自然的迫害之深,迫害之彻底,刻画了一种刽子手的形象,同时也突出了大树命运的悲惨,表达了作者愤恨、悲哀的心情。把上帝交付的命运一起对比读,读出悲愤与深沉四、寻找刽子手通人性讲人情默默庇护人类的老树终究悲哀无奈地远去了,那么在这场老树悲剧中,谁是刽子手?学生讨论,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伐树人?驾驶者?乘客?交通专家?工头和工务科员?……别的东西: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人类文明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难以调和的矛盾。5、入境体验 树死亡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树,死亡在人类发展的物欲中。“蚂蚁国”里的黑斗士们来参加树的葬礼,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悲剧落幕,你想说句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 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生命值得尊敬,不能因为自己的的利益而伤害自然……师: 这样的评论在文章中有没有出现?没有,文章都是以叙述描写为主,通篇不做议论。但文章中带有倾向性的文字更能表达愤恨与悲哀,含蓄内敛,思想深刻,所以我们更要学会品味揣摩。朗读这样的文字,感情不宜过于强烈奔放,但要深沉,有力度,有余味。深情读读“蚂蚁国”里的黑斗士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的文字。6、寓意探讨 现代文明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那树生命的绿色。王鼎均先生借一棵树的生命悲剧交给了读者一份沉重的思考。除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外,你觉得引颈受戮的老树还能象征什么?树是物质的,也是空间的;树是情绪的,更是文化的。凝视着那树,我们可以想到很多,想到亲情与道德的某些缺失,想到现代发展与古老传统的矛盾,想到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矛盾等等。在悲剧中,读出更深的寓意与思考,既读进那树,又走出那树,走向自然以外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更是我们对树的真正怀念与追悼。7、主题拓展 人们在城市中赶走了最古老也是最后一簇绿阴,一条没有树的路是寂寞的,走在一条没有树的路上的人是沧桑的。通读全文,你觉得比树的悲剧更可悲的是什么?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的柏油下的闷死。在文明的进程中,遗忘与重复悲剧无疑是最可怕的。8、小结,我们感到庆幸的是,人类还存在着良知未泯的人,我们面对文明造成的灾害,不是否定文明,而是进一步的文明。向树默哀、致敬。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