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五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基于识字写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2)基于阅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3)基于口语交际: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2.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3.学情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学目标:1.会认“相、璧”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掌握“进攻、召集”等词语。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3. 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复述故事,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评价任务: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2. 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复述故事,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导入( 5 )分钟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团结的重要性了。古人更知道这个,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文章。(板书:将相和)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
把握题目,通过题目初步理解课文。把握整体,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方式有助于让学生快速把握课文。评价目标二
新课教学( 35 )分钟
二、快速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三、浏览课文,整体把握。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说说“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四、理清脉络,概括段意。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3.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整理。(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出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把这个作为教学重点,有助于帮助学生把握人物,理解主题,还有助于学生的写作。评价目标一和评价目标二
板书 将? 相? 和?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导入( 5)分钟
一、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板书:机智勇敢)
设置复习检查这个环节,可以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引本节课内容评价目标二
新课教学( 30 )分钟
二、教师引导,进入新课。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小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小故事。(板书:渑池之会)起因, 经过,结果思考:秦王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板书:不畏强暴,机智勇敢)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4.学习第三个小故事。(1)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板书:负荆请罪)思考:廉颇说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真的么?从渑池会中秦王因为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而不敢动赵王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廉颇说的是真的。(2)画出廉颇和蔺相如的言行。 ①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品质?(板书: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②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表现了廉颇怎样的品质?(板书:居功自傲,性格直率)(3)思考: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4)思考:负荆请罪中蔺相如解释自己不和廉颇针锋相对的一番话有几层含义?说明了什么?师总结:A.和秦王做比较,点明自己不害怕廉颇。B.秦王不敢进攻赵国,因为有廉颇。C.将相不和会削弱赵国的力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识大体、顾大局,心胸宽广的人。三、回顾全文,归纳中心。1.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哪是因,哪是果?归纳中心
用先把握内容,再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性格。评价目标二和评价目标三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5 )分钟
四、总结、拓展、课下讲故事。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想抒发出来,能让学生梳理思路,表达感受。评价目标二和评价目标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