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北师大版(2016) / 九年级上册 / 《留学巴黎》教学案

《留学巴黎》教学案

  • 2021-05-06
  • 5页
  • 12.6 KB
还剩 1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课题____ 《留学巴黎》_______________ 主备教师   参与教师   审核人   课    时 2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读课文,用简练的文字概括文章的内容。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朴实感人的语言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在艰难环境中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他的爱国情怀。  重点 1、通读课文,用简练的文字概括文章的内容。2、感悟作者在艰难环境中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他的爱国情怀。 难点 学习本文朴实感人的语言风格。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准备 课件 导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每当《黄河大合唱》奏响的时候,我们的心里都汹涌澎湃,激动异常,仿佛从乐曲中看见了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冒着纷飞的炮火,勇往直前。这首歌的作曲,就是本文的作者冼星海。 出示学习目标并阐释,明确重难点(  ): 1、通读课文,用简练的文字概括文章的内容。2、 学习本文朴实感人的语言风格。3、感悟作者在艰难环境中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他的爱国情怀。三、挑战新知识(一)【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原籍番禺,1905年5月出生于澳门。其父是船工,在冼氏未诞生时已经过世,自幼就与母相依为命,靠外祖父生活。1911年,时年六岁,其外祖父逝世,生活无靠,母子俩遂流落到马来亚。14岁那年,随母到新加坡,开始接触音乐,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1926年,到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主修理论与小提琴,同时任该图书馆助理员,以维持生计。1929年他到法国深造,半工半读。1930年2月他到巴黎先后跟奥别多菲尔·加隆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作曲班,随印象派作曲家杜卡学习。1935年回到中国。先后为影片《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和《壮志凌云》、话剧《日出》,《雷雨》,《太平天国》配乐。1937年7月7日抗日全面爆发,他参加了由洪深领导的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到苏州等地宣传抗日,后离开到延安去。1939年他写出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  本环节教师个人教学设计:     (二)【自主学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注意这些词语的解释。shē望,(      ) 因要求过高而难以实现的希望。西zǎi(      ),  旧时称洋行、西式餐馆等行业所雇佣的男仆 。   琐xiè(      ),  琐碎 。     廿,niàn(    ), 二十:~四史,  kāi(     ), 擦,拭。               Jiǎo(      )幸,意外获得成功或免除灾害,幸运。迷wǎng(     ), 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qí(     )视:不平等看待,也就是偏见   xuàn(      )晕,头晕眼花感觉到自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2、通读课文, 理一理:作者留学巴黎的学习历程可以分为四部分,分别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第一部分,(1):简述                                              第二部分,(2-7):叙写在巴黎                                          第三部分,(8-16):叙写对          和             的执着追求 。第四部分,(17-18):写学成归来,              。 本环节教师个人教学设计:     (三)【合作探究】(     )问题一:《留学巴黎》的体裁是什么?作者是以什么顺序为线索来写的?问题二:冼星海只身到法国留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那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问题三:这些事件中,哪一件最让你感动,为什么?问题四:冼星海取得了那些成就? 本环节教师个人教学设计:     (四)【拓展提升】(  )   作者一到巴黎,就遇到了两位肯帮助他的老师——奥别多菲尔先生和路爱日•加隆先生。但提到他们的时候,作者用平白的直叙一笔带过。照常理而言,这二人于作者有恩,为什么从文中看不出抒情的语句呢?明确:这在作者当时的心中,肯定是会激起思绪的,但没有描写如何受到感动,只是简单叙述,很概括,一笔带过,好像舍不得用形容词。当然,如果不管多么动人的地方都是这样写,就可能像新闻报道,很干巴,无法给人以动人的印象。作者在文章里要讲的动人事情太多,所以这一点比起后来许多事情,显得比较次要。 本环节教师个人教学设计:           (五)【当堂检测】(   )请同学们思考:课文中除了直白的叙述之外,还有没有描写和抒情?  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和冼星海一起回忆了他在巴黎求学时的艰苦历程。作者没有浓墨重彩于他所受的磨难,但是一旦回忆到他引以自豪的艺术创作的时候,作者就不再惜墨如金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中关于冼星海创作《风》的情节。(二)自主学习:、关于《风》的创作过程1.同学们说说,作者对创作《风》的描写,和前文的平白直叙有什么区别?明确:详细的描写,感人的抒情。这些相当有特点的细节(没有棉被,点灯写作,风吹过门窗,煤油灯被吹灭,打着战),精炼的、然而又是成系列的细节,把场景刻划得相当逼真。难得的是,不但有描写,而且有抒情(心在猛烈撼动;人生的苦、竦、辛、酸、不幸,都汹涌起来)。这样大笔浓墨,把描写和抒情结合起来的场面是不多的,自然而然构成了文章的高潮。2.你们觉得这样的描写和抒情好不好?为什么?明确:描写逼真,再现了音乐家当时艰苦的生活环境,为他不畏艰难继续创作的精神所打动。同时,通过描写仿佛看到作者内心的汹涌澎湃,人生的苦、辣、辛、酸、不幸汇成一首生命的交响曲。描写和抒情相结合,使得对《风》的描写成为全文的高潮部分。 本环节教师个人教学设计:(三)【合作探究】(     )问题一:讨论“愤怒出诗人”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很早就有“愤怒出诗人”这样的说法。讲的是诗人在一帆风顺的生活中,创作出来的诗歌往往较平淡,因为过于平淡无奇缺乏波澜起伏。相反,在遭遇颠沛流离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后,情感跌宕起伏,创作的诗歌也就特别能打动人。非但是诗,其他的艺术形式也是一样。大家结合冼星海创作《风》的经历,思考他之所以能创作出这么杰出的作品,与他当时身处的环境有什么关系吗?(讨论“愤怒出诗人”,其实是引导学生将课文前面对冼星海艰苦生活的叙述与现在的音乐创作联系起来思考,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本。)明确:课文中说:“一切人生的苦、辣、辛、酸、不幸,都汹涌起来。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于是借风述怀,写成了这个作品。”其实,作者生活环境的不幸,倒成了他创作的动力。 问题二:作者学成之后,义无反顾地回国了。面对巴黎那么多帮助过他的人的挽留,他为什么不留下来呢?(这个问题就涉及到文本的主旨了。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抓不住主要原因,必须给以引导。可回顾七上册有关课文,结合其他资料谈体会。)明确:主要原因是文中说的急于回国把自己的力量贡献给国家。此话出现在倒数第二段,这段开头几句可能使人以为他离开法国的主要原因是他毕业了,接济他的老师又过世了,其实后文很清楚,那位法国姑娘愿意接济他并盛情挽留他留在法国。所以主要原因是回国服务。此外,前头作为重点之一所谈的对祖国深深眷念、隐忧、焦虑的感触,也说明了他急于回国的动机。作者回国不久就谱写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和其他许多著名的抗日歌曲。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