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乘雪橇》教学设计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2、教材分析:管弦乐《乘雪橇》是第九册第7单元《冬雪》第一课时的内容,是由美国作曲家、指挥家安德森创作。音调、节奏富有鲜明的美国爵士音乐风格,乐曲以引子-呈示部A(a-b-a1)-中部B(c-d)-再现部A’(a2-b1-a3)-尾声5个部分组成,是带再现的复三段体结构。乐曲的主题旋律出现四次,每次都反复一遍。通过主题力度、节奏、演奏乐器的不断变化,表现了雪橇奔驰时忽隐忽现、忽高忽低,孩子们享受冬雪带来的乐趣的欢快心情。本课主要引导学生用动作、人声和打击乐器表现乐曲的形象。3、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但音乐欣赏课还是缺乏耐心的倾听,学生最喜欢律动与音乐活动,在这两方面表现非常好,乐谱知识的学习部分学生仍不是很感兴趣。因此在今后在学习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利用生动活泼、富于艺术魅力的形式,鼓励他们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以此来激发、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教学目标:1.欣赏美国乐曲《乘雪橇》,体会美国爵士音乐的风格特点,感受冬日的人们乘着雪橇兴高采烈的情景,理解音乐这种特殊的语言可以传递心情的放松与快乐。2. 能随音乐哼唱性格热情的主题旋律,能说出每次主题出现时的情绪变化,初步理解其在表现要素上的不同。3.能用人声准确模拟音乐中的马蹄声及鞭子声,能用串铃、舞板、双响筒等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4.喜欢聆听美国作曲家安德森的一些作品,了解他的创作特点。评价任务:1.欣赏美国乐曲《乘雪橇》,体会美国爵士音乐的风格特点,感受冬日的人们乘着雪橇兴高采烈的情景,理解音乐这种特殊的语言可以传递心情的放松与快乐。2. 能随音乐哼唱性格热情的主题旋律,能说出每次主题出现时的情绪变化,初步理解其在表现要素上的不同。3.能用人声准确模拟音乐中的马蹄声及鞭子声,能用串铃、舞板、双响筒等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4.喜欢聆听美国作曲家安德森的一些作品,了解他的创作特点。教学重、难点:1、感受冬日雪橇飞驰、人欢马叫的热闹情景,体会相同旋律的不同表现手法在表达音乐上的不同。2、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参与聆听,体会爵士乐作品的音乐特点。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听《哦,苏珊娜》律动进教室(一)、导入:1、听《打字机》引出作曲家安德森 ,并介绍其代表作品(设计意图:创设氛围,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音乐作品入手展开教学,了解创作特点,引起学生对美国作曲家安德森作品的学习欲望。)(二)、新课教学1、1、 听乐曲思考,乐曲表现的是冬天里的什么场景?哪些声音让你感受到这样的情景?2、3、 2、出示图片,《乘雪橇》揭示课题3、乐曲乘雪橇过程中有哪些声音?(马鞭声,马蹄声,铃铛声)A、模仿马鞭声(嘴巴喊“驾”,手做动作)让学生跟着音乐尝试着加入马鞭(会失败)B、听老师是什么时候甩马鞭?(学生答)C、为什么马鞭跟不上雪橇的脚步?一起找正确答案。(出示图谱)(第6拍)马鞭在弱拍甩起。4、出示乐曲主题旋律。哼唱……5、听一听主题一出现了几次?是不是每次都一模一样?(从乐器、6、听听主题出现了几次?是不是每次都一模一样?(从乐器、节奏、力度上思考?) 作曲家为什么要对主题做这些变化?(设计意图:通过演唱、模拟声音等方式参与音乐聆听,加深对主题旋律的印象,感知主题的情绪变化,初步理解其在表现要素上的不同。)(三)、拓展:1、简单介绍爵士乐特点,加入打击乐一同感受乘雪橇的快乐。舞板弱拍起,其余正拍落第一部分A:a(串铃) b(舞板) a 1(串铃加舞板)第二部分B:c喊马鞭声 d(双响筒)第三部分A′:a2 (串铃、舞板、加双响筒) b1(舞板) a3(串铃)主旋律出现时候演奏乐器。2、老师演奏爵士钢琴曲片段3、学生口琴演奏美国乡村歌曲《哦,苏珊娜》(设计意图:通过串铃、舞板、双响筒等打击乐器参与乐曲欣赏,培养学生专注聆听音乐的习惯,进一步感知音乐的结构和情绪,同时在师生合作中享受音乐的快乐,通过师生钢琴、口琴等配合演奏,进一步感受爵士音乐的风格特点。)(四)、教师小结(设计意图:理解音乐这种特殊的语言,通过这堂欣赏课让学生初步了解爵士乐作品,感受多元的音乐文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