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课前在设计这节课时,我考虑到学生们早已学过这一课,心想若还按照平时讲文言文的思路方法,不免让学生们索然寡味,因此,就结合平时文言文教学慢、费、差的情况和学生们写作时绞尽脑汁找不到素材的情况,决定由作文训练中的“一材多用”这个知识点切入,然后让学生明白,“材”可以从教材里找,但要做到“多用”还需对素材全面深入的掌握,而要掌握好素材,就必须重视文本,品读文本,由此引起学生们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重视。
在下面准备时,出现了两种思路,一种是由“一材多用”的写作训练到对文本中人物的全面分析,进而到对文本的解读;一种是由对人物的多角度分析到对“一材多用”的写作训练的指导。按照第一种思路上课,就是文言文的课堂;按照第二种思路上课,就是写作训练课的课堂。或是为了过分突出新意,就剑走偏锋,选择了第二种思路,但最后的结果就是效果不太好,也拉大了与文言文课堂的距离。
讲过这节课后,经过反思,我发现学生们对学习过的文言知识并没有很好掌握,对“一材”怎样“多用”这个知识点理解突破不了,就觉得应该降低难度,如果采用第一种思路,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人物的分析上和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上,效果或许会好一点。
改进后又在我们班进行试讲,就是给定多个话题,让学生从项羽这个人物身上多角度找依据,结果一下激起了学生们的兴趣,虽然一些学生找到的句子事例有些牵强,但学生们分析人物,挖掘文本的钻研劲儿让听课的同事感觉效果不错。
参加优质课大赛,让人感想颇多,收获颇丰。课前的磨课,课中的验课,课后的反思改进,无不“折磨”着每一位参赛老师,课堂上看似简单的一节课,无不饱含着参赛教师和其同事的心血,但教师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历练了自己,一步步走向了成熟。
《鸿门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熟知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二、用同一素材多角度论证不同话题。
学习重难点:
用项羽事例多角度论证不同话题
学习过程:
一、 导入
文言文和写作文是中学生“三怕”中的“两怕”,怕文言文是因为其不好理解,学习起来呆板枯燥;怕写作文是因为写作时无话可说,无材可用。今天咱们就换种思路,换个角度,把文言文的学习拓展开来,并和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共同来解除这“两怕”。
二、 解读项羽形象
1. 回顾文本,复述“鸿门宴”故事情节,概括项羽形象。
2. 项羽其人其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3. 补充历史名人对项羽的评价(学生概括名人的观点)。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4.教师小结
三、 用项羽事例多角度论证不同话题
1. 赏析下列片段,分析他们的共同点和写法上的不同点。
(义与不义) 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杀掉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
(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项羽都是名载史册的英雄,可前者成就了千古霸业,后者却无奈乌江自刎,这难道真如项羽所言“此乃天意”吗?不是,刘邦项羽二人相比,项羽比刘邦更有才能,但项羽他恃才傲物,很少与属下谈心沟通,并且残暴多疑导致百姓离心叛背,因此失了民心。相反,刘邦没有突出的个人才能,但他善于听取各方良言,身边谋士极多,常常与他们交心倾谈,并体恤爱民而得了民心,最终成为楚汉之争的胜者。
(谈尊严) 假如项羽过了乌江,他也许会隐姓埋名,孤老一生。他生活的实质就是流亡,逃避刘邦的追杀。只要他一日不死,刘邦就一日不得安生。但他是一个有尊严的人,他不愿苟且偷生,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2. 从思维方式上看,如何找到“话题”和“材料”的“契合点”?
(“话题”用聚合思维方式,“材料”用发散思维方式)
3.重读片段材料,探究材料从多角度论证话题的具体写法。
(片段一阐释法 片段二探因法 片段三假设法)
3. 写作训练(从下列话题中任选一话题,用项羽事例论证)
话题:“诚信” “转折” “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 “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 “铭记与忘记” “尊重”“完善自我”
4. 小结
机遇永远青睐于有准备的人,要想让自己的作文有材可用,并用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平时就应善于从我们绝佳的素材库——教材中去发现,挖掘,积累有价值的作文素材,并进行多角度思考,让单一的素材有多元的立意,静态的素材有动态的思想。
四、 作业
课后读《史记8226;高祖本纪》,归纳刘邦事迹并思考其事迹材料能论证哪些观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