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识记文中生字生词。 2、默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根据情感变化梳理文章结构。 【相关链接】 1、地理位置:各拉丹东冰川位于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境内。各拉丹冬,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海拔6620 米,姜根迪如海拔6548 米,有南北两条呈半孤形的大冰川,南支冰川长12.8公里,宽1.6公里,冰川尾部有两公里的冰塔林。这高耸入云的冰雪山体和晶宝皎洁的大冰川,是万里长江的源泉。冰塔林中,有玲珑剔透的冰笋,有高高耸起的冰柱,有形如彩虹的冰桥,有神秘莫测的冰洞,冰清玉洁,是一座奇美无比的艺术长廊,周围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有藏野驴、藏野牛、藏羚、雪鸡等珍禽异兽,是探险旅游、登山、猎奇、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 2、气候特点:高寒是这个地区的基本特点。全州气候只有冷暖之别,无四季之分,全年冷季7─8个月,全年暖季4─5个月,没有绝对无霜期,气候寒冷而干湿不均,年平均气温-0.8℃,年最低气温-42℃,最高气温28℃。 【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扛(       )       棱角(     )    虔诚(     )      蠕动(     ) 凄凉(     )      懈怠(     )    蜿蜒(     ) (2)解释文中的重点词语。 安营扎寨: 风云变幻: 接踵而至: 历历在目: 漫不经心: 2、再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的句子,复述作者在各拉丹东的所见所感。 导航:重点关注描写雪域高原美景的段落。 3、我的疑问: 【合作探究】 1、对学,群学,小组质疑解难 2、作者在各拉丹东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具体概括。 3、在课文中圈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语句,以此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伴随这些情感变化,梳理文章结构。 【拓展提升】 文本阅读: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长江和黄河同属中国的母亲河。长江全长6380公里,流域面积180.7万平方千米,年平均入海水量约九千六百余亿立方米,是中国第一大河,是世界第三大河。长江支流纵多,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青弋江和黄浦江等支流。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有48条;5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雅砻江、岷江及其支流大渡河、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和赣江等9条。其中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超过10万平方公里,以嘉陵江流域面积最大,约16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湖泊也很多,中国大部分的淡水湖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面积较大的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和巢湖。 那么,长江发源在哪里呢?长江发源于中国西部唐古拉山脉,它的源头是位于青海省南部唐古拉山脉的主峰各拉丹东大冰峰。 “各拉丹东”是藏语里“高高尖尖的山峰”的意思,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地理坐标为91.0°E,33.5°N,南北长达50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终年积雪,雪线高度5800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公里,有冰川130条。各拉丹冬峰周边地区有藏野驴、藏羚羊等野生动物。1986年8月,日本登山队首次登上各拉丹冬峰。 各拉丹冬峰西南侧的两道姜根迪如弧形冰川,像两把大钳子夹住了江根迪如雪峰。北支冰川长10.1公里,宽1.3公里。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厘米,宽1.6厘米,尾部有5公里,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 这里孕育出了长江的正源——沱沱河,此名来源于蒙古语托克托乃乌兰木伦(意为缓慢的红江)。长江源头,明代以前一般皆沿用了2000年前战国时代的一部地理书籍《禹贡》,说“岷山导江”,这所说的岷山,不是四川的岷山,而是指甘肃省天水县境内的一座山,当然这个说法跟实际情况差之千里,因为这个地方只是长江支流嘉陵江的源头而已。明代徐霞客写下“江源考”,指出江源应属金沙江,但按照「河源唯远,水流顺直」的原则,沱沱河才是真正的源头。 除正源外,长江还有一个北源,一个南源。长江北源——楚玛尔河,又那木齐图乌兰木伦(蒙古语意为红叶江),又称曲麻莱河、曲玛河。源出昆仑山南支的可可西里山黑脊山南麓,海拔5432米,流经多尔改错(藏语意为石头湖,蒙语称叶鲁苏湖,意为沙湖)在曲麻莱县以西的楚拉地区注入通天河。长江南源——当曲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东段山麓的沼泽地,是一片地球上海拔最高的沼泽地。 【当堂检测】 1、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棱角    虔诚    儒动    风云变幻    B.恭顺   豁然   凄凉   厉厉在目 C.懈怠    敦实    蜿蜒    穿流不息    D.演绎  磅礴    褶皱   漫不经心 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1)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的到来。(      ) (2)指部队驻扎下来。也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       ) (3)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楚的呈现在眼前。 3、分别写三句描写长江和黄河的诗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赏析语言,重点理解冰塔林的描写,体会作者细腻的情感。 2、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 【相关链接】 1、修辞句的赏析: 比喻:……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富有感染力 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人的情感与性格,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2、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文中对所记事物发表意见,进行议论。有时以叙为主,偶发议论,有时边叙边议。记叙文中的议论,有时在开头,有时在结尾,或点明文章的题旨,或突出文章的中心,或揭示所记事物的意义。 【自主学习】 1、各拉丹东环境的恶劣和壮美是否矛盾?应如何理解? 2、各拉丹东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并思考相关部分的语言特点。 3、我的疑问: 【合作探究】 1、面对在各拉丹东遇到的困难,作者的情绪反应时怎样的?请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2、联系上下文,品味句子: (1)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2) 风声一刻不停得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3) 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琢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4) 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褶皱,想象着在漫长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腿,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文章最后一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该怎样理解?你可以说出多少长江的故事? 【拓展提升】 泰山之恩 蔡家园 关于泰山的来历,《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栽:“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闻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也就是说,泰山乃是盘古氏头部化成,因而也就成为五岳之首。    自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登上泰山封禅以后,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求山神 赐福,以保江山永固。江武帝刘彻还留下一连串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臭。”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李白的“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都是极言泰山之雄伟高大。 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亘古而来的震撼。今年六月的一天,我登上了泰山。也许是一种因缘,在登山的过程中,漫天大雾笼罩不散,就像那化不开的思睹,一直缠绕着我。 从红门到中天门一段,薄雾在风中婷婷袅袅,若轻纱缠绕于古松脖际,如轻烟出岫于山谷岩隙,为山色平添许多妖娆。更有鹧鸪唱和,湿风润面,真是无比清爽。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水愈来愈多。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记得照片上的十八盘如蛇一般蜿蜒在峭壁上,在蓝天苍山下让人望之凛然。可是现在,无论是抬头仰视还是回首来路,我看到的最多也不过十来级台阶,丝毫感觉不到它的气势。原来,失去了烘托,巨人和矮子其实也没有分别。如障的浓雾掩盖了这一切,让我只能在想像中获得慰藉。上到天街,天空下起了小雨,雾更是浓得黏手,四五步开外就看不见人影了。摸到瞻鲁台边,睁大了眼睛,自然仍然什么也看不见。 徜徉在天街上,看不见四周的景物,我的思绪却如雾一般弥散开来。 数千年来,泰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地理学意义上的名山了。它更是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从一路上的对联和石刻可见一斑:“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天下第一名山”、“五岳独宗”、“五岳独尊”。其实,泰山海拔不过1545来,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并不显高。它的风景确有独到之处。但也未必比得上“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但是,那种目空一切、惟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气质却深深侵入了山中每一棵树和每一片岩石,让你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几丝压抑、几缕轻狂。这种洋洋自夸,正暴露出一种锁闭心态。圣人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与其说夸赞的是一种阔大胸怀,不如说它是坐井观天;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与其说推崇的是权威,不如说它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正如那浓雾封锁了眼睛,泰山文化中积淀的太多东西也锁闭了它的灵性与心智。泰山之所以最初赢得“群山之祖.五岳之宗”的尊崇,根本原因可以归结到古人求天地正中而居的地理观念;而其后人们对泰山的崇拜,则与民族的思堆模式有着根本的联系。一座泰山,象征看一个民族的文化,也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命运! 站在无字碑前,我请人拍了一张照片。尽管迷雾重重,画面十分模糊,但我愿意留下一个纪念。泰山上有数以千计的名碑名刻,或记封禅盛况.或抒豪情壮志,或咏奇瑰风光,惟有此碑不着一字,却给人无穷遐思。无字其实就是有字,这些字是活的精灵,镌刻在历史前行的每一个瞬间。它是深沉的,也是博大的;它是开放的,更是无边的…… 站在雾中的泰山上,四顾茫然,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本文略有删改) 1、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 (1)              (2)            2、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 3、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 4、联系全文,试分析结尾处“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的艺术特色。 【当堂检测】 长江源头,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朦胧的世界。我们乘着越野大卡车,顶着足以使人唇裂血流的紫外线,冲进了那据说有8万平方公里的无人之地。 7月是这里最好的季节,但天气仍然变化无常,刚刚还是晴空万里,瞬间就会下起冰雹。我们几次一觉醒来,帐篷被大雪埋了半截。最令人生畏的是高山反应,我就曾经被它折磨得头重脚轻,“哇哇”的吐个不停,还在帐篷里躺了整整两天。 5天后,我们终于来到了长江的源头,青海省南部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冰封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那是一幅奇异的景色:冰川下,由于阳光、风力、流水的作用,冰川形成无数个小冰峰,人们叫它“冰塔林”。有的像傲然屹立的雄鸡;有的像抬头望天的白熊;还有的像千年巨龟……我觉得,真正能震动人心的,还是那倒挂在冰川之上的无数冰条。从它们的尖顶上,一滴一滴的融水悄然而落,没有声响,却汇成一条冰河,带着咆哮,带着力量,开始了万里之行。 1、\"悄然而落\"的悄应该读作:A悄第一声()B悄第三声() 2、长江的源头在哪里,请依据文中的介绍,写出具体详细的地方。 3、把第四自然段分为两层,用|在文中表明。并写出简要的层意。 4、想象“冰塔林”的奇异景色,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也写一段话。    5、读结尾部分的两句话,圈出你认为关键的词语,把你自己的读后感写下来。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