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教科书分析:
1、《木兰诗》是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与《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视为我国南北朝诗歌中的“乐府双璧”。《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2、虽然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的课文,但是在语言运用方面“结合课文,了解对偶、对比、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并能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进行辨认,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在文本阅读方面“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结合生活的经历和体验能明确地说出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这些新课程目标没有变,所以将“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语言,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作为本课教学的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力求有所突破。
3、《木兰诗》有丰富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诗歌语言。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分析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英雄木兰的形象,还要走进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世界,更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学习各种修辞手法,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4、《木兰诗》选自统编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本单元主要体现爱国感情,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爱国情感之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木兰诗》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学情分析:
1、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各种朗读方式,评价方式,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
2、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是个难点,虽本单元前几课已经学习过,可是学生脱离文本,直接分析的习惯还是没有改变,要设计一些问题,让他们通过文本分析形象。
3、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品析语言、分析修辞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指导,进行有效的训练。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识记文中重点文言词语。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3.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2.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教学准备:
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素材。
学生:朗读木兰诗,搜集花木兰故事,查找乐府民歌有关的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初识“乐府”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PPT显示)
导入:播放豫剧《花木兰》经典片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
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儿不如儿男……”,这段戏文唱出了女子的心声——女子一点都不比男子差。在家种地纺织、操持家务,在外杀敌立功、保家卫国。这戏文中为女子鸣不平的人物是谁?花木兰。常香玉苍凉而淳厚的声音几乎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是的,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妇孺皆知的巾帼英雄。早在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就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千古,流传海外。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样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形象——花木兰,去听一听她那动人的故事。
1.老师板书题目:木兰诗(“诗”字加着重号)
2.出示任务:
(1)题目“诗”的含义是什么?(乐府诗)
(2)交流资料,说说花木兰的故事。
3.反馈指导:
(1)学生交流:理解题目含义,全班齐读课题,在“诗”字上重读;讲花木兰的故事,了解花木兰奇人奇事。
(2)教师补充: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
(二)初识作家,了解作品
1.出示任务:
(1)阅读课本“预习”第一部分,课下注释①,圈点勾画作家及作品。
(2)学生补充介绍作家及“乐府诗”。
2.反馈指导:
填空(PPT显示):
《木兰诗》又叫《 木兰辞 》选自 宋 (朝代) 郭茂倩 (人名)编的《 乐府诗集 》,这是 南北朝 时 北方 的一首 乐府 民歌。
“乐府双璧”:南朝:《孔雀东南飞》 北朝:《木兰诗》
指导:
(1)教师强调:《木兰诗》并不是郭茂倩写的,他的真实作者无从考证。郭茂倩收集整理了乐府诗,编成了《乐府诗集》。
(2)教师补充:“乐府诗”起源于汉武帝时期,乐府最初是掌管搜集、整理民间歌谣、民间文学的政府部门,后来经历代演变,使乐府诗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称“乐府诗”。
(3)齐读《木兰诗》简介及“乐府双璧”。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在了解“木兰诗”和“乐府诗”之后,一定想进一步知道,这首诗歌写出了一个怎样的木兰?它蕴含着怎样的感情?相信我们只要美美地读这首诗歌,就能知道了。
二、美读诗歌,感受民歌情味
(一)听读课文,感知诗意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2)听读时,将不理解的词句勾画下来,然后借助课下注释及字典将这些字词读准。
2.反馈指导:
(1)学生上黑板板书听读时自己圈画的字词,并为其他同学强调重点。
(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加红、加粗字的读音(PPT显示):
注音:
(3)补充课堂笔记,全班齐读字词。
(4)全班齐读诗歌。
(二)个人朗读,读出节奏
1.导语:大家诗歌朗读时,字词读音已经比较准确了,但是缺少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的处理?
出示任务:
(1)请大家听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配乐朗读,注意他在语调、语速、停顿、重音方面的优点。
(2)在书本上用单斜线标出节奏,理解体会,反复练习,提高自己的朗读技巧。
2.反馈指导(PPT显示):
(1)唧唧/复/唧唧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万里/赴/戎机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2)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3)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4)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自由练习读准课文节奏,并指名反馈指导,重点注意反馈指导语调、语速、停顿、重音方面。
(三)师生联读,读出情感
1.导语:通过以上二个环节的朗读,我们读准字音、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让我们师生合作,再次读出诗歌的感情。
出示任务(PPT):
师读: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女齐: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师读: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男齐: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女独: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女齐(重复第二句):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男独: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男齐(重复一遍):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读: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全班齐读: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女齐: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反馈指导:
(1)第一二段读出一种忧愁、复杂、矛盾的心理,最后一句“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读出一种坚定的语气;第三段读出一种紧张、急促之感,“征途思亲”读出一种女儿的柔情;第四段读出一种奔赴战场的豪迈之情,征战沙场的英雄气概;第五段读出一种轻松愉悦、归心似箭之感;第六段读出家人团聚、欢快喜悦的气氛;第七段读出一种赞美、一种惊叹。
(2)师生合作朗读后,教师评价,不足之处再次朗读。
(3)小结后自由读,反复练习,读出本首诗的情感。
三、细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一)小组合作,积累文言词语
1.出示任务: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整理好不会的问题,全班交流。
(3)当堂检测:重点词语意思,古今异义词,尝试韵译诗句。
2.反馈指导:
预设:
(1)重点字词积累(PPT显示)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叹息声) B.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织布机 只)
C.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中的文告 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D.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为了 买) E.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早晨 晚上)
F.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战事 越过) G.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 打更的器具 铠甲)
H.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记功 勋位每升一级叫一转 有余)
I.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外城 扶持) J.磨刀霍霍向猪羊(磨刀的声音)
K.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穿) L.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像云那样的鬓发 同“贴”)
M.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动弹 迷离 靠近、临近 怎能)
(2)古今异义(PPT显示)
A.军书十二卷(古义:多为虚数 今义:数词,十二) B. 愿为市鞍马(古义:买 今义:市场)
C.从此替爷征(古义:父亲 今义:父亲的父亲) D.但闻黄河流水(古义:只 今义:却)
E.赏赐百千强(古义:跑 今义:行走) F.双兔傍地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G.愿驰千里足(古义:希望 今义:愿意) H.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 今:姓氏)
(3)诗句韵译(PPT显示)
A.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战士的打更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的铁甲战衣。
B.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征兵的名册有很多的卷宗,每卷的上面有父亲的名字。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关卡高山巧渡如飞。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记功十二级最高,赏赐百千金有余。
指导:
(1)重点字词积累,可采取同桌互查的方式。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法、最大的范围,让全班掌握这些重点字词、课下注释,力求准确、到位。
(2)古今异义现象,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会遇到,古代作品中有不少的词与现代汉语词(字)形相同,但它们的词义都是完全不同,这一定要引起特别注意。注意古今异义的区分,在翻译中才不会出错。
(3)韵译,是指在翻译诗词等有韵脚的文字时,译成的文字也押韵的翻译方式。句式基本一致,注意韵脚的翻译。这种翻译要求较高,不同于直译、意译,不仅词义到位,还要讲求押韵。
(二)概括诗歌,体会详略安排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概括成四字小标题,批注在每段诗的空白处。(个人发言)
(2)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处理好在哪里?(小组讨论)
2.反馈指导:
(1)学生归纳:停机叹息、从军缘由、征途思亲、征战沙场、凯旋辞官、团聚改装、设喻回答
(2)小组讨论:停机叹息——略写;从军缘由——详写;出征准备——略写;征途思亲——详写,详写女儿情态;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凯旋辞官——详写;团聚改装——详写;设喻回答——略写。
(3)归纳好处(作用):(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3.总结:详略安排是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突出中心——详写;有关中心——略写;无关中心——不写。本文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热爱家园、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隐含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四、布置作业
(一)背诵课文:背诵木兰诗1-3段。
(二)分层译文:《木兰诗》全文翻译。要求:抄原诗一句,翻译一句。(程度较好的同学,可尝试全文或部分诗句韵译)
(三)英雄故事:请查找并抄写一个女英雄的简介或小故事,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PPT显示):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品读人物
(一)邮票导入,引出人物
导入:2000年,邮政部门发行了一套名为《花木兰》的特种邮票,共四张: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还乡(PPT显示)。人们以此来纪念这位自古以来就广为流传的巾帼英雄——花木兰。
1.老师板书题目:木兰诗
2.出示任务:
(1)我们观察一下,这四张邮票与我们木兰诗中的哪些段落是吻合的?
(2)你更喜欢哪一张邮票?用你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这张邮票。
3.反馈指导:
预设:
我喜欢第一张邮票:一个女子坐在织布机前,手里拿着梭子,一头黑发随着头的下垂搭在那一身纱般的长衣上,她的眼睛微微合着,充满了忧郁。这个女子便是木兰,此时的她正在为可汗命父亲出征的事叹息,你看她的眼睛,那是一种怎样复杂的眼神呀!她不愿让年迈的父亲从军,可家里除了父亲外,再没有合适的人选。于是木兰选择了替父从军,她的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我喜欢第二张邮票:从军途中,木兰身披铠甲,手抚大刀,在月光的幽幽照射下,刀口射出一道寒冷的银光,让人不寒而栗。依然是那个木兰,但在河水的辉映下却显出一种凄凉的瘦削;依然是那个木兰,但在思乡浓情的感染下却露出了一丝孤独的痛楚。她想家了,朦胧的月光让她禁不住思绪万千。
我喜欢第三张邮票:看,她身披铠甲,一手持长剑,一手握缰绳,完全是一副男子打扮;再看她面上的豪情,眉头紧皱,双目圆瞪,原本是柔弱的她成了一名叱咤风云的英雄。单是她胯下双蹄腾起、目光炯炯的马匹,就证明了木兰已久经沙场、身经百战!
我喜欢第四张邮票:打开尘封的镜匣,拿出未擦拭的铜镜,纤纤玉手轻轻拂去灰尘,拇指与食指轻捏镜柄,正要对窗梳妆。镜中一弯黛眉、一汪深潭,依然如昨。眼角有笑意、眉尖已上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怎一个“美”字了得?她脱去戎装,梳妆打扮,又变成了从前那个温柔美丽的木兰。
指导:
(1)提示学生:仔细观察,邮票底板有诗文内容提示,与文章1、2、3、4、6段吻合。
(2)教师引导: 它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有着中国传统艺术——皮影的特色,人物形象惟妙惟肖、生动传神。每一张都美不胜收,刻画了花木兰几个精彩的人生瞬间。
4.小结:这四张邮票向我们讲述了花木兰这位巾帼女英雄的故事,也向我们展示了木兰性格中不同的两个方面,她既有英雄气概又有女儿情态,那一面的她才是你喜欢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再读诗歌,品读奇人。
(二)再读诗歌,品读奇人
1.出示任务(PPT显示):
木兰是一个 的形象,具有 性格特点。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
2.反馈指导:
预设: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高官厚禄,热爱和平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俏皮活泼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
指导:
(1)学生概括:圈点勾画具体事例,加以概括;性格特点要概括准确,最好四字词语。
(2)老师指导:要结合具体文章内容来分析,脱离文本的分析没有说服力。
3.小结:木兰既是普通人、平民少女、娇美的女儿,又是奇女子、巾帼英雄、矫健的勇士。她既勤劳孝顺又勇敢坚毅,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她既有英雄气概,又有儿女情长,是一个鲜活而丰富的人物形象。
二、细读奇诗,品味语言
(一)细读文段,探讨写法
1.出示任务:
(1)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理解诗意,探讨写法。(PPT显示)
A.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B.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C.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D.结尾附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各组选代表就其中一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2.反馈指导:
(1)预设:
A.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铺排。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战事紧迫,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
B.运用夸张、对偶。“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C.运用了排比、对偶、互文。“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渲染了全家团聚、欢乐的气氛;“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对偶、互文,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俏皮爱美的本性。
D.运用比喻,设喻自答。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表达对木兰的赞美。
(2)反馈指导:
A.讨论交流: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记录讨论要点。
B.发表看法:各组选代表就其中一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可采用抽签形式选题)
C.课堂评价:通过自评、互评、师评,选出发言最好的小组。
(二)归纳总结,修辞手法
1.出示任务:
(1)说说下列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找一些类似的例子。(PPT显示)
A.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复沓)
B.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顶针、顶真)
C.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对偶)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排比)
E.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反问)
(2)说说互文这种修辞手法,并找一些例子,学会翻译。(PPT显示)
A.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互文、排比)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对偶)
C.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互文、对偶)
D.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互文、对偶)
2.反馈指导:
(1)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并能举例说明。
A.复沓: 又叫复唱,指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是诗歌或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可以起到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等效果。
举例: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引出下文“所思”“所忆”为何?强调后文的花木兰是为了军书中让父亲从军的命令而担心、忧虑。)
B.顶针(真):亦称联珠、蝉联,是一种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注意:使用这个方式时,毋须限制上下句的字数或平仄,但上下句交接点一定要使用相同的字或词。
举例: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征兵文书很多卷,每卷都有父亲名。不仅突出了征兵名册上父亲名字反复出现、出征已成定局的事实,而且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明堂论功行赏。突出木兰凯旋而归的接受天子封赏的无上荣耀,让人为之一振。)
C.对偶: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地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它节奏鲜明,音调铿锵,上口入耳,很有感染力。
举例: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上下句词性也一致,“对镜”与“当窗”“帖”与“理”,“花黄”与“云鬓”对称,写出木兰恢复女装的欢乐情绪。)
旦辞……暮宿……不闻……,但闻……,旦辞……暮至……不闻……,但闻……(这是对偶句,但句中又有对偶,反复咏叹,写出木兰思亲之情和英雄气概。)
D.排比:它是由几个(一般有3个或3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组成,来增强语势,表示强调或逐层深入。
举例: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渲染归来的喜悦,强调回家的兴奋。)
爷娘闻……;阿姊闻……;小弟闻……(表现亲人相聚时的热烈气氛。)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用排比句看似不合情理,但却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
E、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别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
举例: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作者用兔作喻,从侧面赞扬了木兰的机智、聪明。运用反问,巧妙地解答了木兰女拌男装的奥秘,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无穷。)
(2)理解“互文”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并能准确翻译诗句。
互文:古诗文中,为了使语言简洁,上文中省去下文中将出现的词语,下文中省去上文中出现过的词语,读者要把上下文联系起来,使之参互成文,合而见义。这种上下文“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现象 ,修辞上叫“互文”。
翻译句子:
A.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翻译:到集市上四处买东西。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翻译:将军壮士有的百战死,将军壮士有的十年归。
C.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翻译:开我东阁西阁门,坐我东阁西阁床。
D.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翻译: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3.总结:全诗运用复沓、排比、比喻、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例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以及木兰购鞍马东西南北都跑遍等,都起着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全诗大半是类似的复沓、铺排式的语句。运用这种手法,使这首诗歌的人物刻画、感情意蕴、音韵节奏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三、拓展延伸,德育渗透
(一)拓展延伸,英雄故事
1.出示任务:今天我们学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感人故事,不禁对巾帼女英雄肃然起敬。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上女中豪杰的故事?
2.反馈指导:
预设(PPT显示3页):
戏曲及小说《杨家将》中女英雄:穆贵英挂帅破天门
宋代著名抗金女英雄:梁红玉击鼓战金山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红娘子起义赴疆场
(1)请学生交流上节课的作业:请查找并抄写一个女英雄的简介或小故事。
(2)学生体会女英雄气概:欣赏图片,齐读故事,读出对女英雄的敬佩之情。
(二)结合自己,德育渗透
导入:前面的女英雄的故事虽离我们时间久远,但历久弥新。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说到爱国时,可能有同学们会想到:那就是扛枪打仗甚至是为国捐躯,或者是在洪水中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又或者是在更危险的时候为了人民的利益献出自己的生命。爱国,这个词语它有着无上的荣光和沉重的分量。
1.出示任务:结合自己,谈一谈我们中学生爱国的具体体现是什么呢?
2.反馈指导:
预设:
有说助人为乐的,有说好好学习的,有说热爱劳动的,有说与歹徒做斗争的,有说维护集体利益行为的,有说升旗时严肃认真的……
指导:
(1)学生发言讨论:小组讨论,课堂互动,求同存异。同学们在讨论中明白了如何爱国,从而树立了正确的爱国观。
(2)教师点拨指导:“一千个人就有对爱国的一千种理解”,只要是积极向上的,都给予肯定。
四、总结全文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与其说我们赞美女英雄,不如说我们喜欢这个真正的,有血有肉的女孩子,她所做的一切都在表现一个主题:我们热爱和平,我们远离战争!
五、布置作业
(一)背诵课文:背诵木兰诗5-7段。
(二)改写诗歌:选择诗中一段故事情节,改写成现代文,要合理运用一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板书设计(PPT显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