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课题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数”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让学生说出已经了解的“分数”知识,这样既可以找准教学的起点,又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2.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自学能力。 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在探究用一个物体或多个物体组成的图形表示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想象、交流、画图与操作中理解一个物体或多个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经历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并取出一份或几份的过程,理解单位“1”,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分数单位。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知。(5分钟)
1.回顾旧知。 组织学生回顾并交流知道的分数知识。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自由说出自己所知道的分数知识。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填空。 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可以用( )表示。
二、深入体验,理解意义。(20分钟)
1.借助情境,了解分数的产生。 课件出示古人测量情境和现实分物的情境。 思考:分数是如何产生的? 2.数形结合,构建数学思考模型。 (1)利用课件演示:借助一个图形或一条线段演示所表示的意义。 (2)引导学生研究一些物体的,理解单位“1”的意义。 3.师生共同概括分数的意义。 4.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单位。
1.观察情境图,了解在测量和分物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需要用到分数。感受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2.(1)观看课件演示,小组交流所表示的意义。 (2)动手操作。 小组合作:借助一个圆、一把香蕉、一盘面包构建一个整体(即单位“1”)的观念,动态演示平均分的过程。 3.经过讨论后明确: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后交流明确: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2.先分一分,再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和空白部分。 涂色部分占这些萝卜的( ),空白部分占这些萝卜的( )。 涂色部分占这些花的( ),空白部分占这些花的( )。 3.读出下面的分数,并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三、训练“四基”,提高“四能”。(12分钟)
1.完成教材47页1、2、3、4题。 2.开放训练,拓展延伸。 (1)小红取出9颗糖的,琪琪取出6颗糖的,她们谁取出的多? (2)宁宁取出4颗糖的,平平取出6颗糖的,她们谁取出的多?
1.独立完成基本练习题,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拓展练习。 (1)小红取出的多。发现:单位“1”不同,它们的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2)她们取出的一样多。
4.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 ) ( ) ( ) ( )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3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1.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记下作业,课后完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