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第四单元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内容索引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课标要求1.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2.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康乾盛世(1)时间: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2)表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 2.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 旁栏边角练一练阅读教材第一子目的“史料阅读”,这体现了康雍乾时期怎样的政治特色?提示皇帝独断专行,臣下盲目顺从的政治特色。 历史概念判一判 二、疆域的奠定1.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2.边疆统治的特点(1)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大事集权、小事放权(2)对于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3.清朝的版图与区划(1)清朝的疆域: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2)地方制度:在清朝疆域内,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旁栏边角练一练阅读教材第二子目的“历史纵横”,说明清政府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的原因。提示土司具有一定的割据性;为了强化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族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1.内部危机——农民起义不断(1)背景①资源危机:清朝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②社会乱象萌生: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2)表现: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白莲教起义后盛世局面基本结束 2.外部危机——闭关锁国(1)背景: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2)概况: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3)评价: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旁栏边角练一练阅读教材第三子目的“史料阅读”,据此反映了清朝怎样的统治状况?提示深刻反映了清朝在表面稳定局势下隐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结论要语辨一辨(1)清朝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元气大伤,盛世局面基本宣告结束。(√)(2)清朝虽然国力强盛,但就整个历史发展进程而言,当时已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由盛转衰已不可避免。(√)(3)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的对外贸易的专门商行。(√)(4)清朝推行闭关自守政策,禁止一切海外贸易。(×)提示闭关自守政策是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禁止中国人出海贸易。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主题一 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情境探究]视角1清朝的奏折制度材料自康熙时起,开始出现奏折……上奏人撰写奏折后不得泄密,不经过其他机构、官员,直达御前……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扩大奏折的使用范围,规定内外大臣对属于机密、紧急的事务均可先以奏折上闻,然后再写题本作为正式报告。奏折撰写人不仅包括高级官员,一部分中下级官员经皇帝批准后也获得了此项权力。……为加强保密性,对奏折的缮写、呈递过程都做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从康熙到雍正时期奏折制度的主要变化,简析奏折制度的作用。提示主要变化:呈报内容增多;使用人员范围扩大;保密性日益强化;对奏折呈递作出更加严格的规定。作用:便于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信息传递、决策和执行的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和官员)的控制与监督;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视角2清朝中枢机构的特点材料世宗时,因西北用兵,设立军机处,后遂相沿未撤。从此以后,机要的事务,都归军机,唯寻常本章,乃归内阁。军机处之权,就超出内阁之上了。六部长官,都满、汉并置。而吏、户、兵、刑四部,尚侍之上,又有管部大臣,以至互相牵制,事权不一。——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思考根据材料,指出清朝中枢机关的特点。提示军机处与内阁并置;军机处参与决策,内阁成为文书机关;中枢长官满、汉并置;机构重叠,事权不一。 [方法突破]清朝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 [应用体验]【例1】《清史稿》记载:“军机处名不师古……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由此可知军机处(C)A.实际上掌握了最高行政权B.取代了内阁的职权C.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D.削弱了皇帝的权力解析清朝皇帝总揽国家一切大权,军机处秉承皇帝旨意行事,参与了军国大事的决策,故选C项;皇帝实际上掌握了最高行政权,排除A项;军机处与内阁彼此独立,排除B项;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得到了空前的强化,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D项。 考题点睛 针对训练1.下面是清代雍正年间中央制度架构示意图。图中空缺处应为(D)A.尚书台B.政事堂C.枢密院D.军机处解析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D项正确。 2.清朝曾侍从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这说明军机处(D)A.官员的保密意识比较强B.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C.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力D.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解析根据材料军机大臣张廷玉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可知军机处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需要时时提防君主的猜疑,故选D项。 3.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这一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朝代的不断演进,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下列各项,属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是(D)①设三公九卿②设三省六部③设内阁④设军机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秦朝设三公九卿,故①错误;隋唐设三省六部,故②错误;明朝设内阁,强化君主专制,故③正确;清朝设军机处,强化君主专制,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主题二 清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情境探究]视角1清朝的边疆治理材料清朝十分重视边疆治理制度的建设。根据边疆民族的特点分别施治,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对边疆民族的上层人物加强控制的同时在待遇、名位和礼遇方面加以厚待;在蒙古草原和青藏高原积极倡导藏传佛教,发挥宗教聚集人心、教化风俗、绥服边地的作用;在中央设立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在北部、东部、西北部、西部边疆设置军府,派将军、都统、大臣等官员监督、管领当地的军事与行政事务。通过上述的治边方略,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卓有成效。——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清朝边疆治理的举措,并指出其积极意义。提示举措: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控制、优待各族上层分子;发挥宗教作用;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专门的机构,分别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及边疆军政。积极意义:促进边疆开发,有利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视角2清朝的闭关自守材料在广州行商制度下,十三行掌握了对外贸易的经营权,外商投行后,报关纳税以及出售购办等一切贸易事务均由行商代理,日常生活也受行商约束,如不得擅自出入商馆,雇佣华人不得超规定之数,不得携带妇女入馆等等。十三行商成为外商商务的全权代理人。行商还要代清廷传达政令、文书,外国人的要求和礼品书信等亦由行商向官府传达,不准外商和中国政府直接交往。——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思考根据材料,指出清朝广州十三行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广州行商制度出现的时代背景。提示特点:政府特许经营,垄断对外贸易;官商结合,管理外商日常生活,具有商务和外交的双重职责。背景:清朝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对外闭关自守,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重义轻利、重陆轻海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西欧开始早期的殖民扩张,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迅速发展。 [方法突破]1.全面认识清朝经略边疆 2.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有效地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中国独特的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条件造成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历史上多数重大的政治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内向性,二是中国地理条件之整体的统一性具有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3)文化传统。儒家思想在继承和发展中成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思想,对维护和促进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4)民族交融。由于民族交融,民族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民族间凝聚意识不断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不断扩大和深化,才有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应用体验]【例2】清朝除中央设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外,民族地区的地方行政管理列表如下。地区举措西藏设驻藏大臣与当地达赖、班禅共管,清廷监督实行“金瓶掣签”蒙古设盟、旗两级单位,盟长、旗长由蒙古王公担任,清廷任命云贵在条件成熟地区取消了土司世袭之制,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管理据上表可知,清朝(B)A.对蒙古地区管理最为薄弱B.实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C.在云贵全面实现改土归流D.采取以夷变夏的治国方针 解析材料反映清朝对西藏、蒙古、云贵地区采取不同的地方行政管理,实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各地区管理效果的对比,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没有全面实现改土归流,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以夷变夏的治国方针,排除D项。 考题点睛 针对训练1.清政府鉴于边疆地区与中原之间、边疆各地区之间历史文化传统均有较大差异,因此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政策。这反映出清朝治理边疆的基本政策是(C)A.扩大贸易B.招抚授官C.因地制宜D.军事控制解析材料反映出清朝治理边疆的基本政策是因地制宜,C项正确;清朝前期实行闭关自守,而不是扩大贸易,排除A项;招抚授官是具体措施,并非清政府治理边疆的基本政策,排除B项;军事控制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下图所示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D)A.官僚体系的完善B.东南海防的巩固C.中外联系的加强D.国家疆域的奠定解析材料所反映的事件都是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相关事件,奠定了国家的疆域,故D项正确。 3.清朝政府规定,一切外国进口货物一律由官方特许的“十三行”承销,内地出口货物也由十三行代购,进出口货物的价格概由十三行决定。外商不得和官府直接交涉,一切政令、文书都由十三行转达。这一规定(C)A.适应了西方开拓中国市场的需求B.放宽民间船只出海贸易的限制C.严格约束外商在广州活动与贸易D.导致中国迅速落后于西方国家 解析清朝时期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处通商,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与贸易都受到严格约束,故选C项;中国闭关自守政策不适应西方开拓中国市场的需求,排除A项;民间船只出海贸易受到严格限制,排除B项;“迅速”一词说法错误,排除D项。 本课结束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