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二单元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内容索引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课标要求认识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等新成就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汉代: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2.魏晋南北朝:东汉末兴起的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3.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4.唐朝(1)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2)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3)反佛斗争①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影响政府财政收入。②概况: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是反佛最杰出的代表,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抨击佛教;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③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并未从根本上遏制佛教的发展。儒学中兴(4)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历史概念判一判
二、文学艺术、科技1.文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2)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2.艺术(1)书法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②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③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2)绘画①东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②隋唐: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3)石窟艺术①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很多。②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3.科技(1)魏晋南北朝①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②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③地理: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2)隋唐①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②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金刚经》③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④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⑤医学: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旁栏边角练一练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史料阅读”,概括所述诗歌的特点。提示通俗易懂、流传广泛。结论要语辨一辨(1)唐朝文学艺术成就达到新的高峰。(√)(2)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3)唐朝文化具有封闭性。(×)提示唐朝文化极具开放性。(4)隋唐时期,法度和规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
三、中外文化交流东亚世界文化格局的形成1.佛教的传播与交流(1)从东汉到北朝,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2)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3)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4)唐朝高僧鉴真曾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5)日本、新罗等国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这些交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2.其他方面(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旁栏边角练一练阅读教材第四子目图片“唐招提寺”,我们能获取哪些有关中日文化交流的信息?提示“唐招提寺”是日式大唐建筑的典范,体现了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促进了建筑技术的发展;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盛况和中国佛教对日本的影响。
结论要语辨一辨(1)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2)玄奘东渡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提示鉴真东渡日本。(3)汉字、儒学、中国化佛教和中国式典章制度,是中华文化圈的基本特征。(√)(4)隋唐时期形成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过程的基本完成。(√)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主题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情境探究]视角1儒学地位受到挑战材料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后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韩愈《原道》思考“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材料中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入于佛”?
提示事件:焚书坑儒;汉初推崇黄老之学;佛教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盛行。原因: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佛、道两家吸收儒学,出现三教合一的潮流,也讲“仁义道德”。
视角2儒学复兴材料韩愈出身于“奉儒守官”、仁政爱民的官僚家庭,自幼研读孔孟六经,又兼通诸子百家。安史之乱后,佛道更加盛行,儒家思想受到进一步冲击。儒学名士奋起,提倡复古,崇儒宗经。韩愈早就“承先人之遗业”,“志于古道”。时宪宗自法门寺迎佛骨于宫内供养,韩愈拼死上表加以谏止,斥之为“伤风败俗,传笑四方”,最后落得远贬潮州。后镇州叛乱,他受命出使镇州宣抚,众皆危之,他毅然只身前往叛军巢穴,舌战群敌,使其归顺朝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韩愈一生所撰碑志铭文近八十篇,有关与骄藩斗争的约达二十篇。主要记述平藩征战之胜利与功臣之业绩,赞颂了全国统一安定。——摘编自曾俊伟、曾晓峰《韩愈爱国主义思想初探》
思考根据材料,指出韩愈复兴儒学的原因。提示佛道盛行冲击了儒学;有家风家学渊源,受儒家典籍的熏陶;时代复古思潮的影响。
[方法突破]1.三国至隋唐的思想成就
2.唐朝文化的基本特点(1)文化体系庞大完整,发展程度高。唐文化体系中,基本覆盖了当时世界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数组成部分,发达程度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2)唐朝文化极具开放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唐文化的内在特质,有保持自己特性的信心和吸收消化其他文化内容的能力;二是唐政府对待文化的开明态度,唐朝政府还设专门机构掌管对外文化交流事务。(3)唐文化有明显地向民众靠近、重现实世界、不僵守古制的特征。
[应用体验]【例1】白居易是唐朝著名诗人,他早年以规谏社会的讽喻诗为主,中年政治上遭遇挫折,书写恬淡寡欲的闲适诗,晚年隐居龙门香山追求知足知耻境界。白居易诗歌创作风格的转变反映了当时(C)A.儒学地位下降B.佛道影响广泛C.三教并立与融合D.社会动荡不安解析白居易的一生先后受儒学、道教、佛教影响,故选C项;儒学只是受到佛道的挑战,地位并未下降,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白居易一个人,无法说明影响广泛,排除B项;白居易属于中唐诗人,社会相对稳定,排除D项。
考题点睛
针对训练1.隋朝大儒王通,在处理儒、释、道三者的关系时,提出了“三教合一”的主张,也就是“儒、释、道三教合归儒”。其本质是(A)A.弘扬儒学B.否定儒学正统C.传播佛教D.倡导思想多元解析面对儒家受到佛、道冲击的局面,隋朝的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三教合归儒”的主张,本质是为了复兴儒学,故选A项;儒学家并非否定儒学正统,排除B项;“儒、释、道三教合归儒”是为了弘扬儒学,而非佛教,排除C项;三教合归儒不是为了倡导思想多元,排除D项。
2.唐朝中期,韩愈等知识分子积极复兴儒学,主要是回应(B)A.魏晋玄学的挑战B.佛、道思想的挑战C.世俗观念的挑战D.无神论思想的挑战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朝中期以后,佛教和道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韩愈等知识分子反对佛教和道教,积极倡导复兴儒学,B项正确。
3.始建于北魏时期的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这说明当时(B)A.儒学独尊B.三教合流C.儒学式微D.理学形成
主题二 唐朝文学艺术繁荣[情境探究]视角1唐诗繁荣的原因材料唐朝文化灿烂辉煌,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唐朝文学中,诗歌又最为光彩夺目。清人所编的《全唐诗》,收集了2200多个诗人的48900多首诗,其数量之众多,内容之丰富,风格流派之多样,远远超过了过去任何一个朝代。诗在唐朝取得了辉煌成就。思考根据材料,概括唐朝诗歌繁荣的特点。提示特点:数量多;内容丰富;风格流派多样;成就辉煌。
视角2民族交融的原因材料中国古代的文学,必溯源于诗经三百首……是有政府收集而流行在贵族社会的……魏晋南朝的诗人,多半出身于门第新贵族中……唐代诗人之多、诗学之盛,可以说超前绝后。中国艺术中最独特的最重要的,厥为“书法”……一到唐代,南帖北碑渐渐合流,但南方的风格,到底占了优势。秦汉时期的绘画大体还以壁画和刻石为主,应用在宫殿庙宇坟墓……一到唐代,仙、释、人物画逐渐转而为山水、花鸟,壁画和石刻渐转为纸幅尺素,在人们日常起居的堂屋与书房中悬挂起来。——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归纳推动唐代文学艺术走向繁荣的原因。提示原因:频繁的中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经济繁荣,综合国力强盛,为文学的繁荣奠定经济基础;思想多元化、开放、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科举制推动文学的发展;印刷术的发展;国家统一,政治清明。
[方法突破]1.唐朝文化繁荣的原因
2.中华文化圈(1)形成①大体从公元前3世纪即中国的战国时期开始涌动,至公元8世纪左右基本形成。②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是东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文化圈。(2)特点①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为基础,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取向和思维方式。②努力接受和传播中国式的佛教文化。③以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模型为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④接受或吸收汉语的文字范式而创造出本国或本地区语言文字。
[应用体验]【例2】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辛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也传到了日本,他们的共同贡献是(B)A.维护了国家统一B.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C.推动了民族交融D.带来了中外文化高峰解析玄奘西行取来佛经,鉴真东渡传播佛教及艺术,他们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故选B项;玄奘和鉴真所做的事情与国家统一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交融,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有关文化发展的程度问题,排除D项。
考题点睛
针对训练1.右图所示是一幅古代书法名作,从中可以看出(C)A.秦代书法篆刻的艺术共融B.唐代狂草的抒情写意C.晋代由行入草的书法风貌D.宋代楷书的疏密适宜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王羲之著名的《兰亭集序》,时行时草,体现了晋代由行入草的书法风貌,故C项正确;王羲之不属于秦代,故A项错误;《兰亭集序》也不是唐代狂草,故B项错误;《兰亭集序》属于行草体,不是宋代楷书,故D项错误。
2.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唐招提寺就是历史的见证,它是在日本奈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下列高僧与唐招提寺建造有关的是(B)A.空海B.鉴真C.法显D.玄奘解析唐招提寺是中国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后建造的,故选B项;空海是日本僧人,法显是东晋高僧,唐朝高僧玄奘曾到达天竺,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3.《齐民要术》序言中写道:“今采捃轻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醋)、醢(肉酱),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由此可见(D)①《齐民要术》是中国最早的农书②贾思勰求真务实的精神③《齐民要术》内容涉及食品加工④贾思勰农本商末的思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齐民要术》是中国最早的农书,故①错误;“采捃轻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说明贾思勰求真务实的精神,故②正确;“终于醯(醋)、醢(肉酱)”体现醋、肉酱的加工,故③正确;“舍本逐末……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说明贾思勰农本商末的思想,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本课结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