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二章探索生命第一节 探索生命的器具
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看到了许多以前从未看到过的生物,如细菌、病毒等,也使人看到了生物的许多微小的结构,如线粒体的结构,从而对生物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仪器之一,在医学、工农业生产中显微镜也有着重要用途,例如在医学诊断上,可对人血液中的红细胞进行计数等。
电子显微镜是一种精密分析仪器,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束代替光波的一种显微镜。工作原理为:在一个高真空系统中,由电子枪发射电子束,穿透研究的样本,经电子透镜聚焦放大,在荧光屏上显示放大的物像,称为通用式电子显微镜;而用电子束在样本上逐点扫描,然后用电视原理进行放大成像显示在电视显像管上的,称为扫描式电子显微镜。
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是对焦用的,不是放大用的。用于调整目镜和物镜之间的距离,以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来看清图像。就如同照相机要对焦一样,对到焦点上才能看清物体。粗准焦螺旋调整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调整的幅度小。
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在功能上有区别,粗准焦螺旋是大幅度移动镜筒的结构,它用来寻找物像;细准焦螺旋是小幅度移动镜筒的结构,它用来调整物像的清晰程度。
物镜有螺纹,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无螺纹,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但焦距不同。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物体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普通的放大镜,物镜下的实像又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取放显微镜时一定要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住镜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一只手提着显微镜,另外也不能取下反光镜和目镜乱照乱摸。
准焦螺旋,负责升降;物镜两个,转换器装;还有目镜,倍数相乘;多个光圈,遮光器上;环境明暗,配合反光;首先对光,视野明亮;镜筒下降,防止碎伤;偏哪移哪,显示倒像;左看右睁,不要闭上。
显微镜光线的调整:当显微镜视野变暗时,应先观察周围是否有人或物挡住了光线,然后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整:①使用凹面镜;②调整大光圈;③将显微镜移置光亮处重新调光或增加照明。
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所看到的物像越少,体积越大;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所看到的物像越多,体积越小。
污点位置的判断方法:视野中污点位置只能有三种情况:在目镜、物镜、玻片上,其他地方的污点不会出现在视野中。判断的方法——移动法。首先移动玻片,如果污点移动说明污点在玻片上,如果污点不动,说明污点不在玻片上;然后再分别移动物镜或目镜,用同样的方法就可以判断出污点的位置。
显微镜的视野是大小不变的,如果放大倍数增大,视野中看到的细胞体积增大,原来视野边缘的细胞就到了视野之外,细胞数目就一定比原来少。
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注视物镜,以防物镜压碎玻片和损伤物镜。
实验室安全无小事,不管是实验操作还是实验前期防护,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实验室爆炸事件时有发生,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在事故发生之前做好预防措施很有必要。实验室安全常识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牢记的,特别是实验室的安全标识,当心有毒气体、小心爆炸气体、当心化学灼伤等。
三种玻片标本的判断:记住这几个动词:“切”“撕或挑”“涂”。切片体现“切”字,装片体现“撕或挑”字,涂片体现“涂”字。
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时用力要轻、要均匀,以防用力过猛损坏玻片,尤其是薄的盖玻片。
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否则反光镜反射的光线无法透过材料反射到眼中,不能正常观察到物像。
盖盖玻片时要将盖玻片缓缓放下,盖玻片与载玻片的角度大约为45°,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气泡。
滴加碘液时一定要适量,过多会溢出,污染实验台,过少又不能使生物标本完全充分着色。滴加碘液时要选择从载玻片上盖玻片的一个边缘滴加,不要滴加到盖玻片上。为了节省时间,使标本更快更彻底着色,可以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加,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并略微抬高载玻片滴碘液的一端。
第二章探索生命第二节 探索生命的方法
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假设就是一种科学猜想,是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解释。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因此,作出假设是实验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假设源于所提出的问题,是对于问题的一种简洁的陈述,它试图解释一种模式或预测一种结果,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关于问题的可能性解释。假设是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它包括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所以,我们可以尽最大的努力去寻找,去探索。对于学生来说,所提出的问题是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问题。
(1)探究过程中要做好观察记录。(2)注意安全使用实验器具,实验过程中要保持蚯蚓体表湿润。(3)探究活动结束后要把蚯蚓放回大自然。(4)一定注意控制好单一变量。
西安市第八中学学生陈重光在平常的生活中细心观察,有了一个不简单的发现。她的发现曾获全国科技成果大奖。陈重光家里为饲养小鸟而养着黄粉虫,一天,她发现铺在虫盒底部的泡沫塑料上有细小的噬咬痕迹,“是黄粉虫在吃塑料吗?”于是,她大胆地作出推测:“黄粉虫能够吃塑料。”然后她开始了实验,她将黄粉虫分为甲、乙两组,分别为两组虫子设计了“食谱”:甲组喂麦麸和菜叶,乙组在适当减少麦麸和菜叶的同时,逐渐增加泡沫塑料餐盒片。经过几天的喂养,她不但发现了虫子确实在吃塑料餐盒,而且通过称量证明:虫子体重在增加。
谢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