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二章探索生命第一节 探索生命的器具课题探索生命的器具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与作用。2.识别几种常用的探究器具,并说出其用途。3.使用显微镜观察制作的临时玻片标本。过程与方法通过寻找问题的答案,尝试应用多种教学资源解决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科学实验的真实性。教学重点尝试使用显微镜,尝试制作临时玻片。教学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尝试制作临时玻片。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丰富多彩的生物界蕴藏着无限的奥秘,这些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要进行科学探究就离不开一些器具。同学们,我们进行科学探究常用的有哪些器具呢?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问题讨论回答:放大镜、显微镜。设计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究新知探究一、认识显微镜教师拿一台显微镜指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的结构。(1)目镜:放大倍数与目镜镜筒长短成反比;(2)物镜:放大倍数与物镜镜筒长短成正比;(3)镜筒:连接目镜与物镜;(4)粗准焦螺旋:一般调节,转动时镜筒升降范围学生两人一组,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教材边操作显微镜,然后观察。激发学生对显微镜使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对显微镜进行正确的取镜和安放。
大;(5)细准焦螺旋:精细调节;(6)转换器:调换物镜;(7)镜臂:连接作用;(8)载物台:放玻片;(9)压片夹:固定玻片;(10)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11)通光孔:光线通过;(12)反光镜:使光线射入物镜;(13)镜柱:支持镜身;(14)镜座:稳定镜身。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探究二、显微镜的使用1.取镜和安放左手托,右手握。2.对光(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2)左眼看,右眼睁。(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光线明亮时使用反光镜的平面镜,光线暗时使用反光镜的凹面镜)。3.观察(1)放置标本:物镜与玻片的距离要注意。(2)粗调节:调节粗准焦螺旋,直到接近标本。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动手操作,观察。小组之间竞赛,看谁的操作规范。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步骤。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3)细调节: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4.收拾整理注意:(1)观察到的物像与实际图像上下、左右都颠倒。(2)像在哪侧玻片标本就往哪侧移。(3)学会判断污点在哪。
探究三、其他常用的探究器具拿实物出来让学生进行辨认,结合课本24页的内容,教师加以说明、补充、归类。着重讲解酒精灯、滴管、天平的用法。提问:使用常用器具时应注意什么?看到常用器具学生非常感兴趣,迫切想知道每一种用具的用法。及时总结,注意使用酒精灯、滴管、天平等探究器具的注意事项。通过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探究四、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以洋葱为例)实验步骤:(1)用纱布将载玻片擦拭干净,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2)用镊子撕下洋葱鳞片叶表皮,放到水滴中并展平,以防止由于细胞的重叠而影响观察的效果;(3)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轻轻盖在生物材料上;(4)把稀碘液滴在盖玻片一侧,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水,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5)将制作好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记录所观察的现象。注意:(1)生物材料必须薄而透明。(2)当生物材料无色时必须进行染色。学生自我进行实验,提高积极性。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三、课堂小结1.认识显微镜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物像的放大倍数。2.使用显微镜取镜与安放→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观察→清洁与收镜。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使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
3.其他常用的探究器具4.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擦→滴→取→展→盖(→染)→吸。四、当堂演练1.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材料必须是( C )A.新鲜的B.完整的C.薄而透明的D.干燥的2.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时,目镜上标有“5×”字样,物镜上标有“45×”字样。观察到的物体的实际放大倍数是( D )A.5倍B.45倍C.50倍D.225倍3.把刻有“p”的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视野中所看到的应当是( C )A.qB.pC.dD.b4.如果在载玻片上写“→”,那么在显微镜下可看到( B )A.→B.←C.↑D.↓5.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主要步骤可以依次简化为( C )A.擦片→滴水→取材→吸水→观察B.擦片→滴水→取材→吸水→盖片C.擦片→滴水→取材→盖片→观察D.擦片→取材→吸水→盖片→观察6.在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过程中,盖玻片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再缓慢放下的原因是( A )A.防止出现气泡B.防止观察材料受损伤C.防止水溢出D.防止盖玻片受损【课堂反思】 在教学中由学生根据教材,对照实物,让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各部分构造与功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老师及时验查,激励评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其次,做实验时,让学生自学显微镜的使用过程,然后老师示范演示,强调关键步骤,最后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每当让学生进行学习时,都要明确学习的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每次学习都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学生们的合作交流、探究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第二节 探索生命的方法
课题探索生命的方法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分析科学探究故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2.从“蛆是从哪儿来的”的具体探究情境展示和学生参与其中,初步理解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置对照实验和控制唯一变量的具体方法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3.在“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探究情境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过程与方法1.通过鼓励学生在“蛆是从哪儿来的”的探索故事中,发现和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高学生善于观察、处理信息、分析和概括总结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体验探究环节,在“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探究情境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社会关注的简单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科学探究中所必备的精神和素养,感受亲自体验的快乐,体验生命探究的乐趣。2.养成善于观察、思考、乐于探究的习惯,培养实事求是、勇于克服困难、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设置对照实验,确定变量和重复实验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提出问题、设置对照实验、确定变量和重复实验的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1.出示腐肉生蛆的图片,引出“蛆是从哪儿来的”探索故事,播放视频并组织学生观看。1.带着问题观看视频。2.思考并回答问题。带着问题看视频,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发学生认真深入思考。
2.提出要求:结合视频思考两个问题。(1)你认为蛆是从哪儿来的?(2)你觉得该探究过程有哪些科学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二、探究新知探究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沿着学生的思维,科学引导学生回答,并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小结:初步理解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唯一变量和重复实验的具体方法以及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1)为学生创设走向探究之路的实验情境。(2)展示实验图片。(3)组织学生一起踏上探究“生蛆”之路。(4)引导学生理解他们“作出假设”的依据。(5)出示准备的实验材料,组织学生思考它们的用途。(6)运用设问和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设计对照实验、确定变量的方法以及探究实验的重要作用,同时不断地渗透方法指导。初步发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感悟科学家的探究精神。认识到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1)学生理解“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问题的提出往往来自生活中观察到的那些疑惑不解的现象。”(2)初步认识假设是有事实依据的,假设不一定都正确。(3)学生积极参与“生蛆”实验的设计,并不断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4)学生在提供的新情境中,自主并主动地理解和掌握对照实验、实验变量和重复实验的含义。(5)学生初步掌握和理解“设计对照实验、确定变量”的方法。同时也学到了在探索中所必备的精神、素养和方法(重复实验、贴标签、画表格记录、不怕吃苦等)。在“蛆是从哪儿来的”的探索中,发现和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启发学生:科学探究不只是科学家才能做的事情,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变得相对简单,能激发学生继续参与的欲望,为学生逐步走向尝试体验探究之路埋下伏笔。
(7)提供探究“绿豆萌发的外界条件”新情境。探究二、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通过小组合作,尝试体验探究。在“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探究情境中,让学生体验一次探究的全过程。(1)过渡环节出示校园情境。(2)引入探究课题“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3)引导各小组作出假设(4)组织学生讨论、完成《探究活动单》中的设计方案并展示(5)教师操作演示补充(6)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体验探究全过程,并适时介入指导(7)组织学生交流成果(8)情感提升组织学生观看在硬纸板和玻璃板上蚯蚓的运动的视频。(9)补充探索生命的其他方法。(1)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2)学生首先理解探究目的是通过亲自参与“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探究体验,尝试并感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3)学生根据探究任务分组进行讨论,设计和制订探究方案,展示方案。(4)学生掌握新的实验操作方法。(5)在尝试体验探究中,学生通过探究过程中蚯蚓在硬纸板和玻璃板上的两种运动速度的对比,得出结论并完成探究活动单,并初步学会设计对照实验,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6)各小组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分享成果与感悟。(7)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心灵有所触动。学生自发感悟生活的启示。(8)了解探索生命的其他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尝试体验。学生亲身体验“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探究情境,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社会关注的简单问题。感悟科学探究中所必备的精神和素养。感受分享同伴成功的喜悦,感受亲自体验的快乐,体验生命探究的乐趣,激发保护小动物的情感。三、课堂小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1.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开始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使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
(前提)。2.作出假设:对问题的一种解释,不一定正确,要验证。3.实验: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包括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对照实验:除实验变量不同,其他因素都相同。4.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四、当堂演练1.下列关于假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B )A.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的解释B.假设是一种无端的猜测C.假设要以事实或生活经验为依据D.假设与结果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2.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D )A.所有变量都相同B.所有变量都不相同C.实验变量相同D.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因素都相同3.在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实验后,对蚯蚓的正确处理方法是( C )A.随手扔掉B.放进垃圾桶中C.放回大自然中D.用作鱼饵【课堂反思】 从这节课的整体设计看,始终是围绕着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发现、理解、体验和提升进行的,而且是以“一路追寻科学家的足迹”这条线索,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且学生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进而提高生物学科素养,其学习成果将成为学生必备的素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