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二单元 第7课【学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近代中国跳出科举制度的束缚,以培养新式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最早开始于( )A.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B.维新派创办的学堂C.京师大学堂的创办D.清政府“新政”废科举【答案】A 【解析】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创办了新式学堂,以培养新式人才为目的,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故A项正确。2.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关于这一举措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A.冲击了“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B.开启了教育发展的新篇章C.推动了文化的新发展D.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答案】D 【解析】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1912年清政府宣告灭亡,因此“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的说法存在问题,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属于废除科举制的影响,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3.1902年8月12日《申报》载:“考泰西各国,人才之所以胜于中国者,取士之法不同也,今中国宜仿其法,人才概取诸学堂,方可用世。”该报认为科举应被停废的立足点是( )A.科举本身的历史积弊B.西方国家无科举有学校C.推行新政,兴办学堂D.科举制度的时代局限性【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今中国宜仿其法,人才概取诸学堂,方可用世”可知,推行新政、兴办学堂是科举应被停废的立足点,故C项正确。4.《东方杂志》记载:“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濯磨,虽在穷乡僻壤,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材料反映了( )A.废除八股导致社会习俗根本改变B.科举考试命题均以报纸为蓝本C.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D.改试策论得到士人的普遍拥护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可知,改试策论是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的主要原因,故选C项。5.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的《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考试法》规定,允许女子参加考试。这一转变使其文官选拔更加( )A.开放和平等B.民主和科学C.严密和严格D.烦琐和无序【答案】A 【解析】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有年龄和性别的限制,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考试则允许女子参加,相比较而言更加开放和平等,故选A项。6.民国时期文官考试时,“试卷之弥封、弥封号册之固封保管、试题之交出及发给、试卷之点收及封送、弥封之拆去及对号、应试人总成绩之审查、及格人员之榜示公布”,都要在监试委员的监视之下进行。这一举措( )A.强化了监察权力B.有利于公平公正C.提高了官员素质D.杜绝了腐败行为【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监试委员监督文官考试的各个过程,有利于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故B项正确;考试监察是监察委员的职责,与强化权力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与官员素质无关,故C项错误;“杜绝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7.有学者认为,建立与推行公务员制度,可以使国家机关人事管理体现公开、民主、平等、竞争的原则,增强人事管理的透明度,使人民群众在公务员“进、管、出”各环节有更多的发言权。这体现了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征是( )A.民主化B.科学化C.法制化D.规范化【答案】A 【解析】材料“建立与推行公务员制度,可以使国家机关人事管理体现公开、民主、平等、竞争的原则,增强人事管理的透明度”体现了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民主化特征,故选A项。8.习近平强调,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为此,要坚决落实( )A.党管干部原则B.公务员制度建设C.民主选举原则D.公平竞争原则【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好干部……更是管出来的”可知,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即要坚决落实党管干部的原则,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联名上书朝廷,要求停科举以广学校。他们认为,科举“阻碍学堂,妨误人才”。“
科举不停,学校不广,士心既莫能坚定,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广学校必先自停科举始”。而“停罢科举,庶几广学育才,化民成俗,内定国势,外服强邻,转危为安,胥基于此”。这年8月,光绪帝颁发上谕,同意了他们的要求,“著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被废除了。——摘编自朱耀廷《明清北京科举制的兴废》材料二 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的教育制度一种革命性的变革。但在当时并未引起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没有出现人们想象中那么严重的问题。改革者在商议废科举时,不但给旧的科举士人筹谋了相应的出路,而且给新式学堂和留学生奖励科举科名出身,使他们在新制度下同样得到旧制度的利益,新学堂很快吸收了更多的读书人。本来已遭各方非难的科举制度已成一具空躯壳。这种釜底抽薪式的手法使新学堂取代旧科举得以顺利实现,这是新政时期制度变革过程中的一个成功范例。——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同意废除科举制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科举制得以顺利废除中得到的启示。【答案】(1)原因:科举制度弊端日益严重;推广新式学堂和培养新政人才的需要;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重臣的推动;巩固统治的需要。(2)启示:改革要兼顾到各方面的利益;改革要有一套完善的配套措施;改革要有一定的群众基础。【选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1898年,光绪皇帝下诏:“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这一诏令内容的实施( )A.标志着科举制走到了尽头B.有助于人才培养思想的解放C.使近代教育体制得以建立D.使统治者放弃“中体西用”思想【答案】B 【解析】百日维新时期,光绪皇帝下诏,各级科举考试改试策论,不再考查《四书》经文,这一诏令的实施影响教育发展,有助于人才培养思想的解放,故B项正确;科举制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故A项错误;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的措施没有使近代教育体制建立起来,故C项错误;“改试策论”不能使统治者放弃“中体西用”思想,故D项错误。2.有学者指出,清末文官录用方式的改变,均未经过周密筹划,多数为填补因科举制度废除后选官制度出现的真空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这反映了( )
A.文官制对官员结构并未改善B.废除科举制才能实行文官制C.西方文官制度已经融入中国D.文官制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尽管清末的文官录用方式存在问题,但是毕竟已在中国实行,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文官制对清朝官员结构的影响,排除A项;文官制在废除科举制前已经萌芽和实行,排除B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3.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学部成立后,各省改“学政”为“提学使司”,府、州、县设立劝学所,管理地方教育。这一现象的出现标志着( )A.文官制度正式引入B.选官制进入新阶段C.封建教育退出历史D.科举制被彻底废除【答案】B 【解析】清政府设立学部负责教育,为学堂选官制创造条件,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西方文官制度,故A项错误;新学堂尽管增加了许多新内容,但管理、教育等仍保留了许多封建因素,故C项错误;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标志着科举制度废除,故D项错误。4.1911年,从英国留学归国的丁文江参加了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获“格致科进士”,并在京师大学堂开讲地质学。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教育近代化起步B.去英国留学人数最多C.科举制度依然存在D.教育体制中新旧交融【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的“进士”“地质学”等信息可知,当时中国的教育体制正在改革,新旧交融,故选D项。5.民国初期,孙中山令法制局拟定出《任官状纸程式》《任官令》《文官考试令》《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外交官及领事官考试委员官令》《法官考试令》《官职试验章程》等法令,并交参议院议决。这些法令( )A.预示着立法程序和环节基本完成B.保证了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与发展C.深受西方文官制影响而具有开创性D.体现了建立现代文官制度的构想【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法令是孙中山为了保证民主共和政体而颁布的,由于南京临时政府存在时间太短,这些法令均未能完成立法程序,但已构建起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故D项正确,A项错误;这些法令并不能保证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和发展,故B项错误;由材料无法看出受西方文官制度影响,也无法看出这些法令的开创性,故C项错误。6.南京国民政府1935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的实质是( )A.加强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B.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C.有利于政府选拔人才参与政治D.剥夺了共产党参政议政的权力【答案】A 【解析】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可以由国民党长官随时介绍入党并使之成为国民党员,这明显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故选A项。7.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当时说这句话的目的在于( )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答案】D 【解析】20世纪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不久,此时毛泽东强调“治国就是治吏”,干部要有“礼义廉耻”,目的是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故D项正确。8.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布到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再到公务员制度配套法规陆续出台,然后是考核、录用等配套试行规章逐步出台。这表明当前我国( )A.公务员制度总体上处于法制化的深化阶段B.公务员制度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C.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D.社会主义公务员法律体系已经建成【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出台,这反映了当前我国公务员制度总体上处于法制化的深化阶段,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20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开始推行干部选拔制度改革,明确了挑选和任免干部必须采取“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再交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的办法。1982年中共十二大将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
写进了党章。在培训方式上,除建立正规化的党校教育体系外,党中央还注重干部在实践岗位上的锻炼和培养。同时,领导干部终身制也逐步废除,由任期制和集体交接班制取代。1987年中共十三大在干部人事制度上提出了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构想,掀起了干部制度改革的高潮。随着改革的推进,一大批中青年干部走上各级行政领导岗位,其中党外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及妇女干部的比例大大增加,他们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摘编自易振龙《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意义。【答案】(1)特点:选拔方式强调民主;选拔标准符合时代要求;培养方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干部来源多样;改革逐渐制度化、规范化。(2)意义:提升了干部素质和能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为现代公务员制度提供借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