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第六单元测评(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辛丑条约》签订后,晚清政府推行“新政”进行“自救”,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D.为酝酿民主革命创造条件答案D解析晚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资产阶级队伍壮大,为酝酿民主革命创造阶级条件,故D项正确;直接促使武昌起义爆发的是四川保路运动,故A项错误;改革并没有加强清政府的综合实力,故B项错误;“新政”没能阻挡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故C项错误。2.武昌起义消息传来,浙江咨议局大部分议员同情、拥护革命,积极谋划和平独立,分头与当政的满人接触……因为立宪派的积极活动,浙江基本上可算兵不血刃,没有发生动乱,并拥戴立宪派领袖汤寿潜出任都督。这可以佐证立宪派(  )A.为结束君主专制发挥了重大作用B.与革命派政治主张一致C.以维护满洲贵族既得利益为初衷D.主导了辛亥革命的进程答案A解析浙江咨议局“积极谋划和平独立,分头与当政的满人接触”的举动加速了清王朝的垮台,为结束君主专制发挥了重大作用,故选A项;立宪派与革命派的主张并不相同,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分头与当政的满人接触”并不等同于以维护满洲贵族利益为初衷,排除C项;“主导了”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3.(2020·广东广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地方政权。这一事件(  )8 A.是“实业救国”出现的标志B.表明辛亥革命由此正式爆发C.中华民国地方政权得以建立D.为武昌起义爆发创造了条件答案D解析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后,清政府调湖北新军镇压,为武昌起义爆发创造了条件,故选D项;“实业救国”思潮出现于19世纪末,排除A项;辛亥革命的爆发以武昌起义为标志,排除B项;1911年中华民国还未建立,排除C项。4.孙中山评价20世纪初发生在广州的某一事件时说:“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文中的“斯役”是指(  )A.黄花岗起义B.护国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D.义和团运动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是对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的评价,故A项正确。5.(2021·江苏如皋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有学者评价某次革命运动是“湖北的士兵革命,是士兵群众作了清王朝的掘墓人”。清政府也声称这次革命是“革党叛兵相勾结,意图大举,殊非寻常草窃可比”。这次革命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B.辛亥革命C.义和团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答案B解析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革命军占领武昌,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与材料中“湖北的士兵革命,是士兵群众作了清王朝的掘墓人”“清政府”“革党叛兵”相符,故选B项。6.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指出,形式上,辛亥革命与其说是开端,倒不如说是终结。作者旨在说明辛亥革命(  )A.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8 B.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C.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D.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答案B解析辛亥革命后,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辛亥革命与其说是开端,倒不如说是终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凯手中,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虽然使民主共和理念得到传播,但不符合材料中“倒不如说是终结”,故D项错误。7.日本在“二十一条”中要求中国政府“凡山东省内并其沿海一带土地及各岛屿,无论何项名目,概不让与或租借与他国”。其真实目的是(  )A.排斥其他列强,妄图独霸中国B.维护北洋军阀政府的利益C.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D.欺骗国际舆论答案A解析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目的是独霸中国,排斥其他列强对中国权益的分享,A项正确。8.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发布的《通令尊崇孔圣文》中指出:“天生孔子,为万世师表……所谓反之人心而安,放之四海而准者。”这表明其根本目的是(  )A.压制民主科学思想B.恢复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C.弘扬民族传统文化D.为复辟帝制作舆论准备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尊孔复古,并下令各地学校恢复尊孔读经,其“尊孔”的根本目的是为复辟帝制作舆论准备,故D项正确。9.(2020·山东潍坊高一第一学期期末)下表是1914—1919年中国部分统计数据。8 农户1914—1918年减少1500多万户耕地1914—1918年减少2600多万亩荒地1914—1918年增加4900多万亩陆军1914—1919年增加92万多人军费1916—1918年增加5000多万元影响上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B.西方列强侵略加剧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D.北洋军阀割据混战答案D解析陆军人数及军费激增,农业形势恶化,反映的是军阀混战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故选D项;农业衰落,军费激增等现象反映的是经济形势的恶化,排除A项;1914—1918年西方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B项;军费激增与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无关,排除C项。10.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材料主要说明了(  )A.赴法华工的表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赴法华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C.中国的参战是协约国赢得战争的主要原因D.中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收回了一些主权和利益答案B解析赴法华工的表现的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故A项错误;法国是协约国一方,华工支援了法国就是支援了协约国一方,因此赴法华工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故B8 项正确;中国的参战有利于协约国一方取胜,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D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错误。11.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在进口品不能满足中国市场需要的情况下,一种“替代型”的工业逐渐发展起来了。其主要原因是(  )A.欧洲列强忙于世界大战B.民众提倡国货运动的影响C.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封锁D.国内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答案A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西方列强无暇顾及中国,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客观上推动了“替代型”的工业即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快速发展,A项符合题意;提倡国货运动并非主要原因,B项排除;此时西方从中国大量进口物资以满足战争需要,并非实行封锁,C项排除;“‘替代型’的工业逐渐发展起来”说明国内自然经济抵制作用不大,D项排除。12.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时,其治校理念之一是“大学……不独致力于介绍西方文明,还要创造新的中国文化;不但要保存国粹,还要用科学的方法对之重估”。可见蔡元培(  )A.强调学术自由B.提倡学贯中西C.注重学习借鉴D.重视自然科学答案C解析材料没有强调学术自由问题,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致力于介绍西方文明,还要创造新的中国文化”,而不是提倡学贯中西,排除B项;蔡元培强调在保留国粹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文明中的科学方法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科学,排除D项。13.(2021·浙江温州高三11月选考适应性考试)20世纪20年代初,受胡适影响,北大学生顾颉刚由辨伪书进而辨伪史,提出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冲击了人们确信无疑的古史系统,并形成史学研究的“古史辨”派。作为个例,这可以说明新文化运动(  )A.推动思想解放B.促进青年民族觉悟高涨8 C.完全割裂了传统D.促成文化的全面转型答案A解析据材料“冲击了人们确信无疑的古史系统”可知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故选A项;青年民族觉悟高涨主要体现在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而题目未体现,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没有完全割裂传统,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最显著的表现是白话文的使用,题目未体现,排除D项。14.原先的学堂,上课开始之前,学生有拜孔子、拜先生的礼节,后来代之以上课铃声响起,全班学生起立,并问候“老师好”,老师鞠躬还礼。这种变化最有可能开始于(  )A.鸦片战争之后B.洋务运动时期C.中华民国初年D.新中国成立后答案C解析“拜孔子、拜先生”都需要磕头,体现的是贵贱尊卑的封建礼仪;“学生起立,老师鞠躬还礼”体现的是平等自由的文明精神,与民国建立后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密切相关,C项正确。15.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都是不惊于前驱的勇士,但是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他们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声。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  )A.具有急功近利的倾向B.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C.批判封建思想不彻底D.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答案D解析材料中“但是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他们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声”表明新文化运动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6题25分,17题15分,共40分)16.国名对于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具有强烈的凝聚意义和符号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 材料一 吾人所最惭愧者,莫如我国无国名之一事。寻常通称,或曰诸夏,或曰汉人,或曰唐人,皆朝名也。外人所称……皆非我所自命之名也……以一姓之朝代而污我国民,不可也;以外人之假定而诬我国民,犹之不可也。于三者俱失之中,万无得已,仍用吾人口头所习惯者,称之曰中国史。虽稍骄泰,然民族之各自尊其国,今世界之通义耳。我同胞苟深察名实,亦未始非唤起精神之一法门也。——摘编自梁启超《中国史叙论》(1901年)材料二 革命党人于1911年11月11日晚组织了谋略处,做出了下面这样一些重要决定:“一、以咨议局为军政府及都督;二、称中国为中华民国……”“称中国为中华民国”的含义深远:其一,它说明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是这个地方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号,“中华民国”只是将其具体化。……其二,它说明自此后,“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正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中国不再是文化共同体,而是现代政治共同体的指称了。在这里,“中国”不是“中华民国”的简称,中国人通过“中华民国”自上而下地完成了身份的现代认同。——摘编自李扬帆《未完成的国家:“中国”国名的形成与近代民族主义的构建》(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这一观点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试从经济、社会习俗角度论述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15分)参考答案(1)观点:以“国名”之说激发民族精神。原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传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传统思想的影响。(2)意义:使“中国”作为国名确定下来。经济: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社会习俗: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法令和措施,推动了社会习俗近代化。17.(2021·山东青岛胶州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国内史学界把从1912年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至1928年张学良东北改旗易帜这期间16年称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直以来,史学界对这个政府的评价总是停留在原始阶段,普遍认为北洋政府本质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帝国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的傀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员马勇在其2014年出版的《重寻近代中国》一书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结合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评析材料中马勇的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5分)参考答案示例一8 马勇认为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历史的正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我赞成这个观点,北洋政府时期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政治上,资产阶级维护民族共和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上,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传播、新三民主义的提出,都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综上所述,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的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解放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示例二马勇认为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历史的正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我不赞成这个观点,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受到阻碍。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工业化进程缓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政治上,北洋政府专制独裁,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思想上,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实行文化专制等。由此可见,北洋政府的统治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思想解放进程,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统治时期。8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