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一单元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历史高中同步学案优化设计GAOZHONGTONGBUXUEANYOUHAUSHEJI
时空坐标
内容索引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探究学习
课标定位(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素养解读(1)通过了解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演进以及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形成早期中华文明发展的时空观念(2)通过对早期中华文明演进的把握,学会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演进的基本规律(3)通过对文化遗存、考古成果的认识,领悟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培养家国情怀
课前篇自主预习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启思导学1】对比教材第2页“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与第3页“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指出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各自分布特征。提示旧石器时代:星罗棋布,多元并发;多位于河流附近。新石器时代: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多元一体。
1.旧石器时代(1)代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2)生产: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2.新石器时代(1)早期①时间:距今约1万年前。②生产生活:使用以磨制方法制作的石器,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③遗存: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2)中期主要遗存及其特征时间文化遗存分布位置特征距今约7000—5000年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地区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距今约5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黄河流域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红山文化辽河上游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良渚文化长江下游
【启思导学2】文化遗存的历史阶段(史料实证)文化遗址考古发现江西万年仙人洞山东泰安大汶口
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辽西和内蒙古东部的红山
推断这些文化遗存属于哪一历史阶段?并说出理由。提示按生产力分,应属于新石器时代。理由:各地出土都有陶器;从“玉猪龙”可知,已饲养家畜,过定居生活;从石钺可看出是磨制石器。按社会组织分,应属于氏族公社时期。理由:新石器时代已进入氏族社会。
3.中国原始社会的组织演变(1)阶段演变:原始社会的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三个阶段。(2)母系氏族社会①时间: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②特点: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①时间: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②特点: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权贵阶层出现;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图示巧记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唯物史观)
二、从部落到国家1.部落(1)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黄帝和炎帝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2)五帝中的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称为“禅让”。(3)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我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建立(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2)地位: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3)政治特征①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王是最高统治者。②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③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夏朝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4)考古发现: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5)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灭。
概念阐释王位世袭制(历史解释)夏朝确立,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
三、商和西周【启思导学3】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提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没有能力对大部分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内外服制是当时能够达到有效统治的最佳方式。
1.商朝(1)建立: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商朝也称殷朝。(2)概况①殷墟遗址: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殷墟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②政治制度: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③商朝疆域: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3)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纣,双方在商都南郊牧野展开激战,最终周军攻破商都,商朝灭亡。
2.西周(1)建立: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京,史称西周。(2)分封制与宗法制①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②结果: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③影响: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3)灭亡①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发生后,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概念阐释嫡长子继承制(历史解释)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一制度有利于解决继承纠纷,凝聚宗族,巩固王权。易混易错“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的区别“封建制度”与“封建社会”相联系。“封建制度”是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为标志的社会制度;而“封邦建国”亦称“封建”,是指分封制,是周王为了巩固统治,将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世袭诸侯国的一种政治制度。
图示解史分封制构建的等级秩序
3.商和西周的经济(1)地位: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2)成就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手工业主要部门是青铜铸造,青铜器种类繁多
概念阐释井田制(历史解释)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其性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名义上属周王所有,分配给臣下使用,土地不能随意买卖,耕种井田的奴隶主对国王承担义务和责任。
课堂篇探究学习
情境体验主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材料一在半坡遗址公共墓地发掘出250座墓葬,其中成年墓174座,小孩瓮棺76座。墓与墓之间的距离相差不太大,有的几乎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墓中有随葬物的71座,随葬的生产工具和装饰品极少,绝大部分是生产用品——陶器,随葬品一般有五至六件。随葬品在女性墓中比较多,男女是分葬的。——摘编自刘昭豪《半坡村遗址》材料二大汶口发掘的133座墓葬中,陪葬猪头的少者一二个,多者三五个,最多达14个。四川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墓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葬品却达58件之多,有座墓中死者还头枕一支大象牙。——摘编自吕克勤等《中国古代史》
情境解读由材料一的半坡遗址公共墓地和随葬品的数量和布局可看出当时的成员地位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并进而得出其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的文明发展阶段。由材料二中的大汶口遗址和大溪文化遗址的墓葬随葬品的数量可得出当时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的文明发展特征。互动探究(1)材料一中所介绍的葬式反映了当时哪些社会特征?(2)据材料二,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1)特征:氏族成员地位平等——葬于公共墓地,排成一条直线;母系氏族公社,女性受尊重——男女分葬及女性随葬品较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宝贵——随葬品少且绝大部分为生活用品。(2)随葬品多少与种类的差异表明大汶口文化和大溪文化已产生了贫富分化和不平等现象,社会已经有了明显分化,部落中已产生了权贵阶层,也可能产生了阶级压迫现象。
素养史论1.唯物史观——中华文明起源的生产力和社会组织特征项目阶段特征生产力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采集果实和渔猎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以农耕与饲养家畜为主社会组织原始人群以采集、狩猎为生,聚处群居,开始使用语言,无婚姻规范和家庭形式母系氏族公社妇女是氏族的主体,世系按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血缘亲属继承父系氏族公社世系按父系计算,财产按父系继承,氏族领导权在男子手中
2.时空观念——中华文化起源的氏族公社文化典型文化特征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河姆渡文化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7000年前)。“干栏式房屋”是其特色半坡文化属仰韶文化的一种,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龙山文化泛指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一类文化遗存,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
3.历史解释——中华文明起源的总体特征(1)多元一体,中原核心:中国原始遗存众多,形成了中原文化区、海岱文化区、江浙文化区、燕辽文化区等。中原文化区的仰韶文化区和龙山文化区相对发达,对其他文化影响较大,处于核心地位。(2)地处大河冲积平原: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遗存大部分分布在大河流域的冲积平原上,这是农业生产力相对落后下的必然选择,这些冲积平原更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这与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文明是相似的。
(3)文明的原生性特点:中华文明是中华大地的先民们长期交融、发展的产物,具有原生性的特点。基本不受域外文明的影响,与传导性文明有着质的区别。(4)兼容并蓄、延绵不断:距今5500年左右,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的交流日益深入,彼此吸收各自长处,这是各地区文明化进程加速的重要原因。中华文明受外族影响较小,是世界上少有的没有中断的文明。
素养达标1.家国情怀——中华文明的起源特征(2020·江苏淮安期中)下图是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半坡文化出土的陶器,尽管它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流,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可以说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的特点是()A.起源最早B.世界领先C.独一无二D.多元一体
明立意本题以新石器时代三个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为切入点,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特征抓关键由材料“尽管它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流,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D项排干扰材料没有提及其他文明的发展状况,无法得出中华文明是起源最早或是世界领先的结论,排除A、B两项;每种文明基本都是独一无二的,C项并不仅仅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特征,排除获答案D
2.史料实证——中华文明逐渐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2020·山东泰安期末)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这一推论的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城中发现大量的炭化稻堆积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明立意本题以当今学者对良渚文化遗址的认知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良渚文化迈入阶级社会门槛的考古证据抓关键“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说明大多数墓葬中没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由此可证明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故选B项排干扰城中发现大量的炭化稻堆积只能证明早期农业的出现,排除A项;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只能证明当时的城市建造技术,排除C项;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只能证明历史的悠久,排除D项获答案B
情境体验主题二早期国家的特征材料一商人与各方国之间,大多有战争及贸易的交往,商以大邑商自居,大约只有商王畿之内的人以此认同。在王畿之外,未必有一个广泛的共同意识。——摘编自许倬云《西周史》材料二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摘编自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情境解读由材料一“方国”“王畿”可推知商朝的国家管理制度,由“未必有一个广泛的共同意识”可以得出这一制度的特点。材料二分析了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及其影响,主要信息是“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商朝采取了怎样的国家管理制度。这一制度有何显著特点?(2)材料二中“大居正之制度”是指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产生的积极作用。提示(1)制度:内外服制度。特点:商王朝与方国形成一种较为松散的方国联盟。(2)制度:分封制。作用: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疆域;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认同。
素养史论1.历史解释——商朝社会的政治统治特点(1)充满神权色彩:商王遇事要占卜,说明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2)王位继承方式不完善:商朝王位继承方式为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并存。(3)对附属国控制力有限:商朝推行内外服制度,各附属国(外服)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由当地贵族自主管理,中央政权与各附属国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朝处于战争状态。
2.时空观念——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及统治策略(1)特点: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往往居于富庶之地,或居于战略要地。(2)统治策略:以亲制疏,将血缘内聚力转化为政治向心力。
3.唯物史观——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1)政治方面①“家天下”的政治格局形成。从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形成了“家天下”的政治格局。商朝延续了这一制度,西周更是创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②国家机构日趋完善。夏朝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商朝时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并建立了内外服制度。周朝建立了完备的分封制。
③政治权力的分配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构成森严的等级秩序。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维护贵族的特权和等级秩序。④疆域不断扩大。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西周的势力进一步扩大,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2)经济方面①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井田制是基本的土地制度。农业生产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生产工具。②手工业较为发达。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3)文化方面①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文字。商朝的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②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西周时制定了礼乐制度,与分封制、宗法制相辅相成,共同维护西周的统治。
素养达标家国情怀——中华文化的传承性(2021·宁夏银川月考)有学者认为,中国夏、商、周三代历史由部族时代到封邦建国,从天下万国到方邦联盟不过是共同体核心的一次次转移。孔子说,夏、商、周三代之间是“相递损益”的关系。这说明()A.华夏文化体系具有共同性和继承性B.西周的封邦建国是一项伟大的创举C.方邦联盟是当时华夏政治的共同体D.中原文化是各部族聚合裂变的产物
明立意本题以夏、商、周三代的时空流变为切入点,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考查华夏文化的发展特点抓关键题干中学者强调的是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流变是共同体核心的传承,孔子强调的是夏、商、周三代之间是“相递损益”,即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综合二者的共性可知,两人都强调华夏文化具有共同性和继承性,故选A项排干扰B、C两项仅体现了夏、商、周时期的部分政治制度的内容,不能体现夏、商、周之间的关系,无法全面涵盖题意,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中原文化的构成和来源,排除D项获答案A
随堂演练1.《本草纲目》记载:“古者以粟为黍、稷、粱、秫之总称。”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半坡原始居民D.河姆渡原始居民答案C解析北京人、山顶洞人尚未进行农业生产,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故C项正确。
2.(2021·山东邹城期中)学者们普遍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父系氏族公社已经产生了私有制,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最早考古发现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良渚文化遗址D.二里头文化遗址
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良渚文化遗址的墓葬中发现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权贵阶层,故C项正确;元谋人遗址和北京人遗址还处于原始人群时期,当时并未进入氏族公社时期,排除A、B两项;二里头文化遗址晚于良渚文化遗址,不符合“最早”的要求,排除D项。
3.(2021·安徽宿州期中)黄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说:“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黄帝播百谷草木,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承前启后的中华文明先祖。这些传说()A.折射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B.可作为国家形成的证据C.是一种无史料价值的想象D.证明了黄帝的真实存在
答案A解析题干中关于黄帝的传说源于距今几千年的传说时代,中华民族将黄帝视为文明先祖,可以折射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故选A项;题干中未涉及国家具体形成的标志性特征,排除B项;传说属于口述史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C项;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不能说明其人一定真实存在过,排除D项。
4.古代中国,政治权力由“传贤”到“传子”的转变,标志着()A.分封制的初具雏形B.宗法制的基本形成C.王位世袭制的确立D.政治体制严重倒退答案C解析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王位。从“传贤”到“传子”,反映了王位世袭制确立,故C项正确。
5.(2021·广西贺州月考)“封”,甲骨文作,形似一株树,作划疆分界之意,于其右旁加邑,即成金文“邦”字。“国”,甲骨文作,从戈守口,像人持戈“保家卫国”。这几个字的古字形揭示出诸侯国的职责是()A.分封亲属,明辨亲疏B.划定疆界,驻军守土C.征收租税,保家卫国D.和谐族权,拱卫王室
答案B解析“封”——作划疆分界之意;加“邑”即成金文“邦”字;“国”——像人持戈“保家卫国”,从这三个字的意思可以看出诸侯国的职责是划定疆界,并且通过军事的手段守护疆土,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亲属,明辨亲疏,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征税,排除C项;和谐族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1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00多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摘编自《河南文物工作50年》
(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商代墓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
参考答案(1)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发展:制作简单的玉器或原始乐器。(2)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青铜工艺高超;已有文字等。(3)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本课结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