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第九单元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历史高中同步学案优化设计GAOZHONGTONGBUXUEANYOUHAUSHEJI 时空坐标 内容索引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探究学习 课标定位(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4)了解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素养解读(1)通过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和巩固人民政权的举措,认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及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素养(2)通过史料分析1953—1956年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变革,理解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的努力,培养史料实证和运用唯物史观的素养 课前篇自主预习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筹备时间1949年9月21日地点北平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内容①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②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③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2.成立(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2)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启思导学1】阅读课本第155页“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图。思考这一事件有何影响。提示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3.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概念阐释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1.肃清反革命(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2)措施: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土地改革背景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依据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结果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意义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启思导学2】阅读教材第157页“分到土地的农民”图,图中农民心情喜悦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民分得土地后心情喜悦。 3.稳定物价(1)背景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千疮百孔,财政困难。②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2)目的: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从根本上稳定物价。 (3)措施①党和政府采取经济措施和行政、法律等手段,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②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4)结果①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②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4.抗美援朝背景①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②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③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历程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结果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意义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图片说史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部分)(家国情怀)四位英雄人物献身于哪次作战期间,他们的身份是什么?有何影响?提示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众多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涌现,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外交方针(1)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2)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 2.外交成就成就概况日内瓦会议1954年,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的会议,主要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在同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其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亚非会议1955年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概念阐释“求同存异”“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提出实施“一五”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3)“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概念阐释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主要内容:一是实施“一五”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是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总纲领,具有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并举的特点。 图解历史下图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历史解释)指出图中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历史意义。提示变化: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所占比重迅速增加,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意义: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1)颁布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课堂篇探究学习 情境体验主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与我国建交国家情况统计表时间数量建交国家1949年10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朝鲜波兰蒙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1950年9越南印度印尼瑞典丹麦缅甸瑞士列支敦士登芬兰1951年1巴基斯坦 材料二周恩来在亚非会议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情境解读材料一概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情况。材料二体现了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求同存异”的主张。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主要与什么性质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反映了我国外交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我国外交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提示(1)性质:社会主义国家为主。特点:一边倒。影响: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不被孤立;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打破美国孤立政策。(2)“求同存异”的方针。 素养史论1.时空观念——日内瓦会议与亚非会议的比较时间地点会议主要议题1954年瑞士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1955年印度尼西亚亚非会议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问题。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唯物史观——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原因(1)新中国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必然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完整,故而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政策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新中国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必然要废除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也必然要求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3)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始了独立发展的新阶段,这为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提供了可能。 素养达标史料实证——“另起炉灶”(2021·安徽皖西期末)1949年10月1日下午,时任外交部部长周恩来以公函方式通知尚留驻中国的使领馆。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送达各国政府,声明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愿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体现了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另起炉灶”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明立意本题以新中国的外交活动——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至各国政府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抓关键材料中的“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意味着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必须断绝与国民党当局的一切外交关系,新中国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即“另起炉灶”,故选C项 排干扰“一边倒”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提出,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获答案C 情境体验主题二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材料一1953—1954年北京市西单区人大代表选举名额分配表类别政府党派团体驻区机关工人文教卫生私营工商业少数民族宗教街道居民人数964853241313442比例5.11%3.41%2.27%4.55%30.11%13.64%7.39%7.39%2.27%23.86% 材料二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情境解读由材料一中人大代表的选举名额分布在各个行业和团体可知人大代表来源的广泛性。由材料二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平均增长速度的比较可知,过渡时期,我国的工业发展速度快。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3—1954年我国人大代表选举的特点。(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此现象说明我国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人大代表来源广泛;体现了鲜明的民主性;突出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2)现象:“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的钢铁等重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美国和英国。原因: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状况只有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途径才能改变。 素养史论1.历史解释——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1)工业化建设是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2)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3)从根本上说,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改造是服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又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 2.唯物史观——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1)社会性质的变革:过渡时期从社会性质上来说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体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特点,这是过渡时期的本质内涵。(2)经济基础的变化:过渡时期小农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并存。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逐步建立。 (3)政治制度的进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4)外交政策的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彻底摆脱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社会面貌的演变:近代中国社会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尖锐;新中国真正实现了民主、平等,民众生活水平差异变小,社会阶层逐渐模糊。 素养达标史料实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发展(2021·河南新乡期末)下表是根据1951年刘少奇的部分思想整理的。据此可知,刘少奇()1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经济,过渡所需要的时间将很长2应当使新民主主义的各种经济成分各得其所,都得到发展3经济得到恢复后,应以主要力量发展农业、轻工业以及必要的军事工业,然后建立重工业 A.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B.强调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具有紧迫性C.坚持务实的态度来发展国民经济D.主张中国应迅速确立计划经济模式 明立意本题以刘少奇的部分思想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对当时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抓关键据材料“1951年”“应当使新民主主义的各种经济成分各得其所,都得到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刘少奇主张结合国情发展经济,故选C项 排干扰据材料“应以主要力量发展农业、轻工业以及必要的军事工业,然后建立重工业”可知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51年仍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改造发生于1953至1956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据材料“过渡所需要的时间将很长”可知迅速确立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获答案C 随堂演练1.(2021·山西吕梁测试)它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人民的各项自由权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职权,以及国家的军事制度,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文化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材料中的“它”()A.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B.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繁荣团结C.为之后新中国新型国家的架构奠定了基础D.标志着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确立 答案C解析从材料“它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可知,体现的是1949年筹建新中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构建了新中国的基本架构,故选C项。 2.有人评价说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下列说法能证明此观点的是()A.维护了世界的和平B.为国内的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C.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D.粉碎了美帝国主义的孤立政策答案B解析A、B、C三项都属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但题干的关键词是“立国之战”,即要求回答的是其国内意义,而A、C两项都是其国际意义,故排除。故选B项。D项说法明显错误,故排除。 3.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幅宣传画——《修造机车支援战争》。下列表述与该宣传画相关的是()A.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C.实现了祖国大陆的完全统一D.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和宣传画中“支援前线”可以判断这与抗美援朝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威望,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故选B项。A项是三大改造的意义;C项是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此时中国处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故D项错误。 4.我们一定要联合苏联,要以苏联为首,这样就可能使资本主义国家不敢妄动。为此,新中国提出的外交方针是()A.“一边倒”B.“求同存异”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新中国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故选A项。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中指出: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材料二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个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1950年)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抗美援朝战争最后结果如何?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的原因。 参考答案(1)结果: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原因:抗美援朝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中朝两国军队的并肩作战;中朝两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正确的军事策略等。(2)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了;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本课结束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