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物理 / 教学同步 / 苏科版 / 八年级上册 / 第二章 物态变化 / 二、汽化和液化 / 苏科版物理初中八年级上册课件2.2汽化和液化

还剩 5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思考:物质分为哪三态?如果给水加热,水会变成什么?水水蒸气(液态)(气态) [探讨]⑴地上的一滩水,几个小时以后会怎样?⑵一杯正在加热的沸水,持续不停地加热最终水会怎样?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沸腾 在夏日……在严冬……湿衣服和洒过水的路面有没有不会干的时候? 一碗稀饭是表面先干还是里面先干?说明了什么?蒸发在液体的表面发生 3.蒸发的特点:(1)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2)蒸发是缓慢、平和的汽化现象;(3)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4)蒸发需要吸热,有制冷作用。 一支温度计从装有酒精的瓶中抽出后,它的示数(D)A.一直升高B.一直降低C.先升高后降低D.先降低后升高 举一些生活中的蒸发例子?晾衣服、晒稻谷、吹头发猜想: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快慢 坎儿井——绿洲生命之源吐鲁番是全国有名的火炉。高温少雨,水贵如油,可是吐鲁番绿洲却逐年扩大,城乡经济日趋繁荣。论功行赏,坎儿井当推首功。问题:“坎儿井”为什么能够减少输水过程中的蒸发呢? 农民们经常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把粮食放在通风处摊开来晒,这是为什么呢?答:这样做可以提高粮食水分的温度,加快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增大了表面积,从而加快了粮食中的水分蒸发,使粮食干得更快。 提出问题得出→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指出→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完成→实验步骤分析和论证归纳→实验结论 提出问题: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钟表 实验步骤:1.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3.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并观察水的沸腾现象。4.完成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实验装置图: 观察现象:沸腾前沸腾时 实验记录:时间/min0123456…温度/℃90温度/℃10510095900510时间/min 分析和论证:依照前面的探究过程,可以从这个实验得到什么结论? 实验结论:1.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水在沸腾时,烧杯底部形成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3.水在沸腾时温度不变。 几种液体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态铁2750甲苯111液态氧-183液态铅1740水100液态氮-196水银357酒精78液态氢-253亚麻仁油287液态氨-33.5液态氦-268.9 蒸发和沸腾的异同比较 达标训练:一、填空:1.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汽化;(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2.液体沸腾的条件为:(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3.夏天在游泳池里游泳,刚从水中出来时,会冷得发抖,这是因为(蒸发吸热致冷)。4.在病人发高烧时,可以用酒精擦病人的身体,这样可降温,原因是酒精(蒸发),从人体(吸热),所以病人的体温降低。 二、选择:1.水壶中的水沸腾后仍给它继续加热,水壶中水的温度将(B)A.继续升高B.保持不变C.缓慢降低D.忽高忽低2.夏天在教室里洒些水,会感到凉爽些,主要原因是(B)A.凉水的温度低B.洒在地上的水蒸发时吸热,使空气温度降低C.空气中的水蒸气减少了D.是人的心理作用 定义: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特点: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只在液蒸体表面进行的缓慢汽化现象,吸汽发热制冷化方影响因素: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速度特点:一定温度下进行,在液体表面和式沸内部同时进行,剧烈汽化腾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规律: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你看到的是水蒸气吗? 看到是小水珠。水蒸气是看不见的,只有变成了小水珠才能被看见。遇冷“白气”水:蒸气小水珠气态液态 玻璃上的小水珠是如何形成的?遇冷水蒸气小水珠所有的气体温度降低到足够时,都可以液化。 当向内推动活塞,你看到什么现象?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可以使一些气体在常温下液化。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1.壶口为什么没有白气?2.被1000C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0C的水烫伤要严重得多,为什么? 我学到了……•知识:认识了两种物态变化•方法:1.实验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2.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变化的方法。3.通过对比、归纳可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