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一章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1.教师内的同学很容易能分辨出在教室外说话的同学是谁,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特性.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节奏2.以下例子中,不属于利用声传递信息的是( )A. 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B. 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C. 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可以判断悬崖的距离D. 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3.喇叭里响起“我和你,心连心……”的歌声,小凡说:“是刘欢在演唱.”他的判断是根据声音的( )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频率不同4.如图所示,7个相同的水瓶中灌人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后,用相同的力敲击它们,可以发出“1,2.3,4,5,6,7”的声音来。关于这种“水瓶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声音是由瓶内的空气振动产生的B.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C.7个水瓶发出声音的响度大致相同D.最右边水瓶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5.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相同材质、不同粗细的琴弦,主要是改变声音的( )A. 音调 B. 音色 C. 响度 D. 振幅6.人们能分辨出笛子、古筝等不同乐器的演奏声,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声速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 人们根据响度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C.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l08m/s D.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均无关
8.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B.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是利用了声波能传递信息的原理C.我们通常根据音色来分辨不同的人说话的声音D.城市道路旁的隔音板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9.下图中小明同学用不同大小的力敲击鼓面,他研究的是()A. 音色与受力大小的关系 B.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C. 音调与受力大小的关系 D. 音调与振幅的关系10.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两个人不用通讯设备就不能直接交谈( )A. 在月球上 B. 在一间漆黑的房子里 C. 在一堵墙的两边 D. 分别坐在同向行驶的汽车上11.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频率12.在城市高架道路的某些路段两侧设有3~4米高的透明板墙,安装这些板墙是为了( )A. 保护车辆安全行驶 B. 阻止车辆排放的废气外泄C. 体现高架道路设计的美观 D. 阻挡车辆产生的噪声,减小噪声污染二、填空题13.声音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认识声音,某实践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对声音进行探究:实验一: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槽中的水,发现溅起水花;实验二:用细线把一个小铃铛悬挂在软木塞的下面,并置入烧瓶中,轻轻摇一摇瓶子,会听到清晰的“丁当”声,然后取下软木塞,将点燃的酒精棉球放入瓶中,待火熄灭后,迅速塞紧软木塞,再摇瓶子,听到瓶子里的响声比原来小很多;实验三:支起自行车,一手转动自行车的脚踏板,另一只手则拿一硬纸片并让纸片的一头伸进自行车后轮的辐条中,随着车轮转速的加快,纸片发出的声音会越来越尖.以上三个实验中,实验一表明________、实验二表明________、实验三表明________.14.在音乐中,中音C调“1(do)”的频率是262Hz,D调“1(do)”的频率是294Hz,由此可知D调“1”比C调“1”的________高(选填乐音的三要素).
15.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dou(1)”“ruai(2)”“mi(3)”“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乙同学在长钢管的另一端敲击一下,甲同学听到了两次响声,这两次呼响声是声音分别通过________、________传入甲同学耳朵的.17.下列与声有关的语句中所表达的物理含义是:(1)“震耳欲聋”说的是声音 ________大. (2)“悦耳动听”说的是声音 ________美.(3)“尖厉刺耳”说的是声音 ________高.18.如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时,观察到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弹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物体在________ ,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___ 中传播,一个声源2min内振动了720次,它的频率是________ Hz,人耳________ (能/不能)听到该声音. 19.如图所示,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出的声音是由塑料尺振动产生的。塑料尺振幅越大,声音的________越大;若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声音的________发生改变。(选填“音调”或“响度”、“音色”)20.我们在打电话时能听出是妈妈的声音,这是根据乐音三要素中的________来判断的;如果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真空罩里,我们就听不到闹钟的声音了,这是因为________.21.“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特征来辨别的.“引吭高歌”中的“高”指的是声音________大.22.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它的________很大;声音在空气中以________的形式传播.钢琴中C调do的频率是261.6Hz,钢琴中持续发声的发声体在5s内振动了________次,无声手枪前端的消声器是在________减弱噪声的.三、实验探究题23.
如图所示,在利用钢尺探究影响乐音特性的因素的实验中,小明将一把钢尺紧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发出的声音.(1)小明发现,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会看到用力越大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越大,听到声音越响.这说明声源的________越大,声音的________越大.(2)逐渐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听到的声音也不同.伸出桌面的钢尺越长,钢尺的振动越慢,听到声音的越低.这说明声源振动频率________,声音的________越低.(3)实验中小明还发现,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只看到钢尺振动得很慢.通过查阅资料小明了解到,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________ Hz,这时钢尺发出的声音不在这一范围内,是________波.24.小玮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测:即使在琴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她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如表是她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编号琴弦的材料琴弦的长度/cm琴弦的横截面积/mm2A钢200.3B钢200.7C铜400.5D尼龙丝400.5(1)如果小玮想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________和________的琴弦(只填字母代号).(2)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寻找出另外一些因素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如果选用A、B编号的两种琴弦做实验探究,则控制不变的量是琴弦的________和________,想探究的问题是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________的关系.四、综合题25.超声波及其应用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超声波具有许多奇异特性:空化效应﹣﹣
超声波能在水中产生气泡,气泡爆破时释放出高能量,产生强冲击力的微小水柱,它不断冲击物件的表面,使物件表面及缝隙申的污垢迅速剥落,从而达到净化物件表面的目的.传播特性﹣﹣它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够定向直线传播,根据这一特性可以进行超声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等.(1)超声波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_ ,人耳________ 听到超声波(选填“能”或“不能”).(2)超声波能够清洗物件是因为声波能够________ .汽车的倒车雷达也是超声波的应用,说明声音还可以________ .26.说出下列有关声音的用语表示的物理意义:(1)“小孩的尖叫声刺耳”主要是指声音的________.(2)“雷声震耳欲聋”主要是指声音的________.(3)“你的声音真好听”主要是指声音的________.(4)“引吭高歌”主要是指声音的________.27.仔细阅读短文,并回答文后问题.材料一: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一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①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材料二: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②和盛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简单的乐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道理.材料三: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迷”,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丧生.问题:(1)请你将上面材料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①________,②________ (2)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________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是________ 左右,声具有________ (4)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所填的物理量②与________ 有关,关系是________ 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C【解析】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因此,我们能分辨出在教室外说话的同学是谁,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而与响度、音调、节奏没有关系.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分析】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2.【答案】D
【解析】【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人们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得到许多内容。A、雷声是下雨的信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B、工人从声音的异常中得到是否正常信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C、水手根据号角声传播时间的长度来判断距离的远近,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D、清洗机械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的特点来完成工作的,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选D。【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学生熟知对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特点具体做法的理解能力。3.【答案】C【解析】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分辨不同人的声音的.故答案为:C.【分析】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4.【答案】A【解析】、敲击玻璃瓶时,声音是由玻璃瓶振动产生的,A不符合题意;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瓶子振动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B符合题意;C、用相同的力敲击它们,它们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响度大致相同,C符合题意;D、由图知,从左往右瓶内水的质量逐渐减小,从左往右敲击瓶子时瓶子振动越来越快(即振动频率越来越高),因此声音的音调会变高,则最右边水瓶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5.【答案】A【解析相同的力拨动不同粗细的琴弦,即琴弦振动的幅度是相同的,即响度大致相同,但其振动的快慢是不同的,细的振动的快,而粗的振动的慢,故这样主要是改变声音的音调。故答案为:A【分析】琴弦的粗细影响振动频率,频率决定音调。6.【答案】C【解析】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我们能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答案为:C.【分析】声音的三要素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色可用来区别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声音不同,常用来区分不同声音.7.【答案】A【解析】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此选项正确;B、人们根据音色的不同区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此选项错误;C、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此选项错误;D、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此选项错误.故选A.【分析】①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真空不能传声;③不同乐器可以发出相同的音调和响度,但音色一般不同.8.【答案】C【解析】【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A不符合题意;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清洗精密仪器是利用了超声波能传递能量的原理,B不符合题意;不同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所以我们通常根据音色来分辨不同的人说话的声音,C符合题意;城市道路旁的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是指告诉我们什么,也就是传递了信息,如教师讲课,告诉我们知识;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是指可以改变什么,也就是传递了能量,如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超声波清洗牙齿等.不同物体声有别,音色不同来辨别.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9.【答案】B【解析】【分析】响度是由振幅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解答】不同的力敲击鼓面,用力越大,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即振幅越大,响度也越大.故选B.10.【答案】A【解析】【解答】解:A、月球表面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不能直接交谈,故A符合题意;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不需要光,黑屋子里有空气可以传声,故B不合题意;C、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在一堵墙的两边也可以直接交谈,故C不合题意;D、分别坐在同向行驶的汽车上,在人与人之间同样有传声的介质,可以不用通讯设备就能听到对方发出的声音,故D不合题意.
故选A.【分析】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如果没有传声的介质,声音就不能传播了.11.【答案】A【解析】【解答】看电视时,调节电视机音量,是为了让声音更大一些,是增大响度的;故选A。【分析】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12.【答案】D【解析】【解答】道路两侧设有3米至4米高的透明板墙是用来反射道路上的过往车辆所发出的噪声,其作用相当于一个隔音板,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道路两侧设置的是透明板墙,就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以减弱噪声对道路两旁住宅和办公楼的噪声污染,它并不能保护车辆安全行驶,也不能阻止车辆排放的废气外泄和体现高架道路设计的美观.故选D.二、填空题13.【答案】发声体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解析】【解答】(1)发声的音叉会振动,所以当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溅起水花,这表明发声体在振动;(2)酒精棉燃烧时会消耗瓶中的氧气,当氧气减少时声音减小,说明声音可以通过气体进行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支起自行车,一手转动自行车的脚踏板,另一只手则拿一硬纸片并让纸片的一头伸进自行车后轮的辐条中,随着车轮转速的加快,纸片发出的声音会越来越尖;表明音调的高低和振动频率的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故答案为:发声体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音调和振动的频率有关.14.【答案】音调【解析】【解答】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D调“1(do)”的频率是294Hz,比中音C调“1(do)”的频率是262Hz大,所以,D调“1”比C调“1”的音调高.故答案为:音调.【分析】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15.【答案】丙;乙;甲;丁【解析】【解答】当用嘴向瓶内吹气时,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随着瓶内水位的升高,瓶内的空气柱越来越短,振动的频率越来越高,因此音调也会越来越高;由图知:四个瓶子的水位,从低到高分别是:丙、乙、甲、丁,因此对应的四个音阶是:“dou(1)”“ruai(2)”“mi(3)”“fa(4)”.故答案为:丙,乙,甲,丁
【分析】发声体越大,越多,振动就越慢,音调就越低.16.【答案】钢管;空气【解析】【解答】解: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在敲击钢管时,声音既通过钢管传播,又根据空气传播,又因其速度是不同的,所以会听到两次响声;故答案为:钢管、空气.【分析】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17.【答案】响度;音色;音调【解析】【解答】解:(1)“震耳欲聋”,说明声音大,响度大.(2)“悦耳动听”,说明声音好听,是指声带好,是指振动物体的材料好,指的是音色好.(3)“尖厉刺耳”,指的是声音比较高,指音调高.故答案为:响度;音色;音调.【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音色、响度.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声音的大小;音色是能辨别物体,音色和物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18.【答案】振动;空气;6;不能【解析】【解答】(1)当敲响音叉乙时,音叉乙会振动发声;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音叉甲,因为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能够传递能量,所以音叉甲也会振动发声;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当与乒乓球接触时,会把乒乓球弹起,运用了转换法的思想;(2)物体在1s内振动1次,称为1Hz.如果2分钟振动720次,说明120s振720次,那么在1s内振动了6次,称为6Hz,超出人耳的听觉范围,是听不到的.故答案为:振动;空气;6;不能。【分析】解答此题要知道:(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2)物理学中,1s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在20﹣20000Hz之间,超过这个范围,人耳是听不到的。19.【答案】响度;音调【解析】【解答】解:用手拨动塑料尺,塑料尺振动发出声音;用的力越大时,塑料尺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就越大;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时,会使塑料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即振动的频率不同,则声音的音调将不同.
故答案为:响度;音调.【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和频率有关,改变音调要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质量和体积也就是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响度跟振幅有关,用力大小能改变塑料尺的振动幅度.20.【答案】音色;真空不能传声【解析】【解答】解:不同人声带的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一般不同,所以我们在打电话时能听出是妈妈的声音,这是根据乐音三要素中的音色来判断的;如果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真空罩里,我们就听不到闹钟的声音了,这是因为真空罩内几乎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故答案为:音色;真空不能传声.【分析】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其中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一般不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21.【答案】音色;响度【解析】【解答】不同的人说话主要依据音色来判断;“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大的意思,生活中人们把高低和大小说混了,所以这里是指响度大.故答案为:音色;响度.【分析】声音的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22.【答案】响度;波;1308;声源处【解析】【解答】解:(1)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它的响度很大;声音在空气中以波的形式传播;(2)钢琴中C调do的频率是261.6HZ,发声体1s振动了261.6次.发声体在5s的时间里振动了261.6×5=1308次.(3)枪在射击时声音很大,但无声手枪是指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答案为:响度;波;1308;声源处.【分析】(1)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2)频率是物体1s内振动的次数,261.6Hz是物体1s振动了261.6次.(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三、实验探究题23.【答案】(1)振幅;响度(2)越低;音调(3)20~20000;次声【解析】【解答】解:(1)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会看到用力越大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越大,听到声音越响,这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与钢尺振动快慢有关,当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频率越低,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3
)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部分体积增大,质量增大,越来越难振动,频率越来越小,音调越来越低,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很难振动,频率小于20Hz,是次声,而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所以人感觉不到.故答案为:(1)振幅,响度;(2)越低(越小),音调;(3)20~20000,次声.【分析】(1)响度与振幅有关;(2)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3)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24.【答案】(1)C;D(2)材料;长度;横截面积【解析】【解答】解:(1)探究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应控制琴弦的长度与横截面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实验序号是C、D的琴弦长度与横截面积相同而材料不同,因此可以用C、D实验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2)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A、B编号的两种琴弦做实验探究,则控制不变的量是琴弦的材料和长度,想探究的问题是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故答案为:(1)C;D;(2)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分析】(1)探究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应控制琴弦的长度与横截面积相同而材料不同,分析表中实验数据,找出符合要求的实验序号.(2)根据表中实验序号为A、B的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所控制的变量,然后分析答题.四、综合题25.【答案】(1)高于20000Hz;不能(2)传递能量;传递信息【解析】【解答】(1)根据原文内容: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人耳不能听到超声波.(2)根据原文内容:超声波能够清洗物件是因为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汽车的倒车雷达也是超声波的应用,说明声音还可以传递信息.故答案为:(1)高于20000Hz;不能;(2)传递能量;传递信息;【分析】(1)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2)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26.【答案】(1)音调高(2)响度大(3)音色好(4)响度大【解析】【解答】解:(1)“小孩的尖叫声刺耳”主要是因为声带振动的频率高,发出声音的音调高.(2)
“雷声震耳欲聋”主要是指声音大,即声音的响度大.(3)“你的声音真好听”主要是指声音的音色好.(4)“引吭高歌”主要是指大声唱歌,指声音的响度大.故答案为:(1)音调高;(2)响度大;(3)音色好;(4)响度大.【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响度、音调和音色.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调是指声音的高度.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与发声物体的材料有关,不同物体发声的音色是不同的.27.【答案】(1)超声;音调(2)次声波(3)20Hz;能量(4)频率;声音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解析】【解答】解:(1)蝙蝠是利用超声波进行探测信息和定位,所以①应是:超声.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杯子中的水量不同,杯子与水振动的快慢不同,杯子与水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音调不同,所以②应是:音调(2)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所以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次声波.(3)只有当两个物体的振动频率相同时才能产生共振现象,亚声波的振动频率低于20Hz,所以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是20Hz左右.因为声波能够把内脏振坏,所以声波具有能量.(4)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声音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故答案为:(1)①超声;②音调.(2)次声波.(3)20Hz;能量.(4)频率;声音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分析】(1)了解蝙蝠利用超声波定位的知识.(2)了解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3)知道次声波的概念已及次声波能够传递能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