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2课时 大气的运动必备知识基础练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据此完成1~2题。1.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大气流动。下面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2.市区和郊区之间形成热力环流的原因是( )①市区比郊区气温高 ②郊区比市区气温高③近地面气压市区比郊区高 ④近地面气压市区比郊区低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相传,天灯(孔明灯)具有神奇的功能,只要人们将心愿写在天灯上,随着天灯冉冉升起,人们凝视星空便能实现心中美好的愿望。图甲为燃放天灯的原理图,图乙为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单位:百帕)图。据此完成3~4题。图甲
图乙3.下面四幅图能够正确示意天灯点燃时灯内产生的空气环流状况的是( )4.在图乙中a、b、c、d四地燃放天灯,飞得最高的与飞得最远的分别是( )A.a地、b地B.b地、c地C.b地、d地D.a地、c地读某谷地及相邻山顶的气温日变化图,完成5~6题。5.图示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 )A.冬季的山顶B.夏季的山顶C.冬季的谷地D.夏季的谷地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冬季山顶白天、夜晚气温均高于谷地,夏季则相反B.山顶因地势高,风速小,太阳辐射弱,故日较差小C.通常情况,山顶气温的年较差大于谷地
D.谷地白天不易散热,夜间山坡冷空气下沉,故谷地气温日较差大能力素养提升练下图为某地等压线图,图中箭头表示风向。读图,完成7~8题。7.关于甲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为北半球的高压中心B.为北半球的低压中心C.为南半球的低压中心D.为南半球的高压中心8.关于A、B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A地吹西北风,风力大于B地B.A地吹东南风,风力大于B地C.A地吹东北风,风力小于B地D.A地吹西南风,风力小于B地读北半球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完成9~10题。9.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箭头中正确表示风向的是( )A.①B.②C.③D.④10.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风力最大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11~12题。1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12.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A.日出前后B.正午C.日落前后D.午夜13.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根据材料,在图中用箭头画出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2)分析海陆风对滨海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14.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2米、1米和1米且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底面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盆冰块。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如下图所示)。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可以模拟验证某一地理原理。(1)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纸片A向 (填“左”或“右”)偏,纸片B向 (填“左”或“右”)偏。试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解释这一现象。 (2)在下图中用实线画出电炉和冰块附近低处和高处等压线的弯曲情况,并用箭头画出空气的运动方向。
(3)根据以上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过程:热量差→ →同一水平面上的 →大气 。 (4)本实验验证了什么地理原理?(5)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利用了该地理原理,请你列举一个生活实例并作出合理解释。答案:第2课时 大气的运动1~2.1.B 2.B 第1题,白天陆地增温快,空气上升,形成低压,海洋增温慢,空气下沉,形成高压,故A错误。夜晚山坡气温下降快,冷空气沿坡面流向谷底形成山风,而山谷中的空气上升,故B正确。受热岛效应影响,近地面风一般由郊区吹向市区,故C错误。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遇冷收缩下沉,故D错误。第2题,市区人口密集,生产、生活排放大量的人为余热,形成“热岛”,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比市区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市区。3~4.3.B 4.C 第3题,天灯底部点火后,内部中间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内部四周的空气则沿灯壁下沉,形成热力环流。第4题,b地为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故天灯在b地会飞得最高;而d地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故天灯在d地会飞得最远。5~6.5.A 6.D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冬季山顶气温日变化曲线最平缓。所以冬季的山顶气温日较差最小。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冬季山顶白天、夜晚气温均高于谷地;夏季白天谷地气温高于山顶,夜晚谷地气温低于山顶,A错误。山顶地势高,风速大,太阳辐射强,B错误。谷地白天不易散热,夜间山坡冷空气下沉,在谷地集聚,谷地气温日较差大,D正确。通常情况,山顶地区气温的年较差小于谷地,C错误。故选D。7~8.7.D 8.B 第7题,根据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可知,甲地为高压中心。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此可以判断出风向向左偏,甲地位于南半球。第8题,由上题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画出A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并向左偏转可知该地吹东南风。A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9~10.9.C 10.C 第9题,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风向应该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基础上右偏,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应由高压指向低压,所以③正确。第10题,在同一幅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表明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就越大。图中③处等压线最密集,故风力最大。
11~12.11.C 12.A 第11题,考查热力环流。气流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下降,水汽凝结成积云;气流下沉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天气晴朗。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不能连续分布,而形成间隔团块状,C正确。第12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下垫面温度越低,对流运动形成积云的高度越低,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故A正确。13.解析:第(1)题,白天海洋增温慢,气温较低,其上部的气流下沉,近海面形成高压,陆地形成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高空则由陆地吹向海洋;夜晚反之。第(2)题,海陆风共同作用下可以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海陆风的形成原理在于海陆热力差异,白天和夜晚海洋增温和降温的速度都小于陆地。答案:(1)画图略(白天为顺时针,夜间为逆时针)。(2)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14.解析:第(1)题,电炉附近气温高,气流上升;冰块附近气温低,气流下沉;下部气流由冰块流向电炉附近,而上部气流由电炉上空流向冰块上空。故纸片A向右偏,纸片B向左偏。第(2)题,根据上部和下部气温和气压状况画出即可。第(3)题,受热不均导致热量差,使得大气产生了垂直或水平运动。第(4)题,本实验验证的是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第(5)题,考查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细心思考。答案:(1)右 左 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发热,空气膨胀上升,低处形成低气压,高处形成高气压;冰块处较冷,空气冷却下沉,低处形成高气压,高处形成低气压。这样,同一水平面气压出现明显的差异,空气就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故纸片A向右偏动,纸片B向左偏动。(答案合理即可)(2)如下图所示。(3)大气上升或下降 气压差异 水平运动(4)热力环流。(5)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