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统编版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一、教学理念(一)课程标准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二)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包含“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瓜分中国狂潮”三个子目,紧承第4课《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海军近代化的进程,在洋务运动中建立起的北洋舰队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曾于1891年出访日本,引发强烈反响。三年后的甲午中日战争可以说是对洋务运动的一个检验。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共同构成了近代列强侵华的主线索。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并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期;同时也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唤醒了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意识,促进了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到来。因此,本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初中学生深入认识甲午中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一 定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较弱,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强,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具体到本课,很多同学已经看过相关影视作品及邓世昌的相关故事,对甲午战争有一定的知晓,但对于战争的起因、战败的原因及影响未必会深入了解,因此需要重点引导。因为还没有学习世界史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补充明治维新等世界史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战争爆发的背景。同时,教师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创设历史情境,再现战争史场景,将学生带入历史现场,让学生深切地感受这场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影响,通过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情操。(四)教学目标1.能够结合教材和视频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知道甲午战争的基本史实,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通过阅读教材和探究学习,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阅读《时局图》和历史漫画,知道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列强瓜分狂潮,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2.通过对史料的研习,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合作探究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及影响;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比《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通过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的事迹,学习他们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进而认识到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正确评价列强的侵华战争,形成理性的历史认识,体会民族危机下中华儿女的爱国意识和自强精神;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与《马关条约》的内容。教学难点:《马关条约》的危害及其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六)教学思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为《课标》)规定了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能够“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在立足《课标》的基础上,笔者以“甲午中日战争”为主线,以定远舰沉甲为切入点,围绕课本三个子目“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分别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反思。这样的设计,既突破了“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目标,也达成了让学生“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的能力目标,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侵略与反抗”两条线索,关注历史人物,在阐述列强侵华罪行的同时,清晰地呈现中国人民的抗争过程,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七)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本课以“甲午中日战争”为线索,通过综合运用问题、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神入”历史。同时,教师帮助学生依据知识脉络,准确把握学习内容。2.史料研读法教师在讲述过程中,通过图片史料、文字史料、影像史料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从而使史料教学更好地聚焦和解决问题,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3.合作探究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本课引导学生分组,开展“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深入探究中国战败的原因,能够对战争进行更为理性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述环球网2020年9月17日重达18吨的定远舰铁甲在山东威海湾刘公岛打捞出水这一新闻,使学生对本课所学产生初步兴趣。(二)讲授新课第一部分: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1.教师出示环球网新闻:2020年9月17日,重达18吨的定远舰铁甲在山东威海湾刘公岛打捞出水。昔日沉舰唤醒民族记忆中最深处的痛,为什么这么说呢?面对列强的入侵,清政府内部进行洋务运动,李鸿章极力主张购进西方炮台“铁甲舰”,中国于1880年向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造了两艘一等铁甲舰——定远舰、镇远舰。2.面对美国的入侵,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开始走上近代化道路。出示材料:先讨台湾,干涉朝鲜,进而处分琉球等,且以断然与清国交战之决心而坚决行之,实乃当继续之国策是也。——1887年日本《征讨清国策》询问学生:材料反映日本积极谋求对外扩张,由此可见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教师补充日本对外扩张的政策,由此可见,日本对朝鲜、中国的侵略野心是甲午战争正式爆发的根本原因。问:日本也一直在寻找一个契机,突破口在哪呢?3.PPT展示:《中、日、朝三国地理位置图》。教师补充:征服朝鲜是日本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重要步骤。1894年初,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而这也成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导火索。朝鲜一方面派兵镇压,一方面请求清政府支援,日 本认为这是入侵朝鲜和中国的最好机会,表面上支持和怂恿清政府镇压起义,并表示自己“必无他意”,实际上暗中进行战争动员。起义平息后,日本并无撤兵之意,反而继续增兵。7月21日,日军进攻中国军队,清政府派兵支援,,日本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23日,战争正式爆发。第二部分: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过渡:处心积虑的日本终于寻找到了挑起中日战争的机会,战争过程中有哪些重要战役、爱国将领、清政府战况如何?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4-26页,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按战役爆发的时间顺序完成下表。1.教师提问:战争最早从哪里开始?展示图片文字与《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使学生明确丰岛之战标志着中日战争正式打响。2.教师提问:接着到了9月,战火燃到哪里了呢?结合地图与图片文字材料,说明平壤之战的战争情况,对左宝贵英勇杀敌、叶志超仓皇逃窜等史实进行介绍,并说明其影响。2.教师讲解:在平壤战役爆发的同时,还爆发了黄海大战。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和《中日双方战争受损状况示意图》等,对黄海海战的内容细节进行详细介绍,尤其是对北洋舰队、日本联合舰队的情况对比、邓世昌等将领的英勇作战等详细介绍,播放视频使学生得以直观理解。4.教师提问:日本并没有停止战争的步伐,紧接着,他们把战火引到 了哪里?结合《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讲述辽东半岛之战的情况,使学生知道徐邦道的作战情况,对日本犯下的“旅顺大屠杀”罪行结合图片与文字材料进行细致介绍。“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美国纽约《世界报》5.教师提问:最后,日本来到了哪里?联系黄海海战后北洋舰队退回威海卫的情况,对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及丁汝昌自杀殉国的情况进行说明。PPT展示:《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比较》、李鸿章的军事策略以及慈禧与明治天皇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在军事装备、军事策略和统治者方面的原因,进而总结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制度无法抵挡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国败在制度的落后。第三部分:《马关条约》的签订1.教师讲述:各种因素最终导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日本赢得了战争,它想要什么呢?通过什么条约获得了哪些“特权”?结合《南京条约》“割地”、“赔款”、“通商”、“议税”等内容,根据课本教材第26页,归纳《马关条约》的内容,并完成表格。2.思考:对比《南京条约》的内容,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通过对比与讨论,让学生明白《马关条约的签订》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清政府财政上不堪重负 不得不大举外债,使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侵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第四部分:“瓜分”中国的狂潮1.PPT展示:《三国干涉还辽》和《列强瓜分中国漫画》教师提问:《马关条约》签订6天后,沙俄便联合德国和法国,站出来要求日本把辽东半岛还给中国,沙俄当真如此好心吗?不是好心是因为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三国干涉还辽的实质以及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2.PPT展示:《时局图》和《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范围示意图》教师提问:这些动物分别代表哪些国家?这反映了什么问题呢?通过时局图这幅经典的漫画,结合右边的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范围示意图,同学们能够对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有更为直观地认识,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日本的胜利极大地刺激了西方列强,使得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空前严重。3.PPT展示:《时局图》和《列强在华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教师提问:有一个国家并没有参与到在华强租海港和划分“势力范围”中来,这是为什么呢?为了争夺市场,这个国家提出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内容和实质又是什么呢?结合教材27页“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就是列强利益均沾,对于中国而言,只会让中国的经济更加衰败,民族危机更加严重。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一方面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也刺激着中国的民族觉醒。用梁启超的话来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就在甲午战败的1895年,康有为联名请愿,要求变法。孙中山领导了其革命生涯中第一次反清起义。当然不仅仅是他们,我们的先辈们前赴后继地探索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生长于中国近代的苦难和黑暗中,但终其一生将我们的民族带向光明。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会见证这一伟大的过程。(三)课堂小结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国力提升,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经过丰岛海战、平壤之战、黄海大战、辽东之战、威海卫战役,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此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然而“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甲午战争对中国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面对甲午战败,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反应如何?中国的历史命运又将何去何从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四)作业布置各展所长,自主择“业”作业一:甲午中日战争中最让你感动的英雄是谁?为什么?(200字左右)作业二:观看纪录片《甲午》,写下你的观后感。(200字左右)(五)板书设计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充分考虑初中生心理认知特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以“甲午中日战争”为主线,以定远舰沉甲为切入点,将本课分为四部分展开,将教材第一子目拆分为两幕“重器西来,帝国余辉”、“重器沉没,大国梦碎”,同时将其余两个子目合并为“重器之殇,痛彻心扉”,并且增加一幕“重器犹在,信仰弥坚”。这体现教师对教材的整合与开发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落实了课标要求,有利于学生掌握重、难点,也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历史认知与思考能力。毋庸讳言,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这节课属于战争史,战争过程笔者通过地图,主要采用教师讲解的方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笔者仅选取最为激烈的黄海大战的视频进行播放,对于战争中涌现出的民族英雄也只能挑取重点人物进行介绍,难以面面俱到,难以生动形象地将学生带入战争史现场,教学的生动性有待提升。其次, 对于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原因的分析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对于学生探究与理解的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这部分内容思考的角度较广,初二学生尚未学习世界史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内容,学生缺乏相关知识基础和多维的思维习惯。因此在处理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多补充相关知识背景与材料,对难以理解的问题要做适当的引导与指导。最后,教师提问要更加巧妙,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联系现实等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在这一方面还需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更好地引导与指导学生。总而言之,教学的步伐是永无止境的,本课的教学设计存在的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