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课题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学科历史课型新授课1.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课程标准2.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本单元是中国近代史的尾声部分,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这一课主要介绍1947年夏,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9月起,人民解放战争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1949年4月,人民解放战争百万雄教材分析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解放军向全国进军,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结束,标志着中国百年屈辱和内战不断的黑暗历程的结束,在中国近现代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课程标准要求:(1)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2)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1.学生基本掌握了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对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求知欲较强,较容易接受新知识,但历史知识掌握不系统够,对分析原因类问题比较困难;学情分析2.由于国共两党在发展的过程中关系复杂多变,本节出现的人物地点较多,学生容易混淆不清,土地改革等概念对初二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理解有一定的难度。1.学生通过自主归纳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提高概括能力;2.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理解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教学目标换来的,培养爱国主义精神;3.学生通过有关土地改革的文件、图片、视频等资源,掌握土地改革的知识内容,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1.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教学重点2.三大战役背景、经过和意义。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1.问题引导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设计历史问题,启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能力;2.视频教学法,选取有效的视频资源,配套教材使用,帮助学生更加具体、客观地学习历史;教学方法3.图表学习法,利用教材拓展资源,引导学生设计图表,简化历史学习的内容;4.地图学习法,利用编教材配套的《中国地图册》八年级上册的地图,帮助学生识记主要解放区和内战初期的3场战役。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教学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环节(一)导入——观看视频,初利用视频导入步了解位于河北新课,目的是给学生1.播放视频省石家庄的最后直观的画面感受,激在河北的石家庄,有一个宁静、美丽的小村一个农村指挥所。发学习兴趣。庄,被誉为革命圣地。它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你们看到的这间房子,解放战争时期是党中央和毛主环节1席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中枢。也是在(内这里,中共中央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容)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解放全中国。所以,大家都说“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新中国是怎样从这里走来的?(二)新课学习之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阅读材料,通过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进行材料阅读,目的1.出示材料和历史图片,指导学生阅读材式,讨论和分析抗在于培养学生提取料,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环节2战胜利后的解放历史信息的思维能(1)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内区的土地占有和力,理解历史现实与容)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使用情况,初步了历史事件之间的关有约百分之七十或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解土地改革的历系。史背景。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
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3.认真阅读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史实,建立史实与(2)史实1:1946年6月,蒋介石违背“双历史事件发生的十协定”,撕毁政协协议,先后对解放区发动了全联系,进一步理解史实的列举,是土地改革的必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性。地掌握中共中央在史实2: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东北解放区进行土地改民主联军一部在临江、通化地区连续打退了国民党革的原因。军的四次进攻……史实3: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提示:中国土地制度的不合理,要求废除封建、半封建土地制度,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战争形势发展——大规模战争需要人力、物力支撑。2.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实施过程4.阅读教材,充分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展示教材“宣传《中认识历史图片蕴的图文资源,引导学国土地法大纲》”插图。含的历史信息,加生去思考问题,提取深对历史事件的有效的历史信息,能认知。概括历史事件的经过,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提示:土改的实施要记住三个“一”——“一个会议”,即1947年10月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一个大纲”,即《中国土地法大纲》,内容是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一条总路线”,即依靠贫雇
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地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活动1:如果你们是解放区的农民,你在土5.观看视频,选取相关视频地改革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感受农民分到土进行辅助教材内容,3.播放视频地后地喜悦,认识可以通过画面感来抛出问题:结合教材内容,概括土地改革地土地改革地历史启发学生地思维能意义所在。力,感知土地改革给历史意义。农民、给国家带来地提示:①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重要影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满足了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和要求;②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③支持解放战争。当时土改的口号就是“参军保田”,青壮年农民纷纷涌入人民军队,不仅将粮食、被服等送上前线,而且组成运输队、担架队等随军组织,担负战地勤务,配合解放军作战。这使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取之不尽的人力、物力的支援。(三)新课学习之三大战役1.观看视频,视频的选取,基1.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了解刘邓大军千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过渡:土地改革要进行,战争还要继续打。里挺进大别山地兴趣,帮助学生更为人民解放军在成功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惊险,以及这场战直观地感受战争的环节3攻后,1947年夏,随着一场惊险的作战,揭开了人役的重要影响。惊险与激烈,感受解(内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这场战争就是——刘邓放军将士英勇无畏容)的精神。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插播视频——《国家记忆之东渡黄河》提示:经过连续作战,人民解放军先后歼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其主力退守沈阳、北2.结合教材表格和地图的平、徐州等孤城,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共的三大战役形势使用,有益于学生化
中央决定打响三大战役。图,认真学习表格繁为简,直观感知三的内容,了解三大大战役的概况,从时2.以表格的形式讲解三大战役的概况,并指战役的基本史实。空上加深对三大战导学生观察教材的三大战役形势图。役的理解与记忆。活动2: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本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层层深入的设思考问题,阅问,是串联知识点的读教材,找出答方法和途径,也是启案。发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教法。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有利于3.活动3:看图学史,结合地理学知识,讨学生之间对历史问论并分析一下三大战役解放的地区分别是哪里?思考问题,阅题展开讨论,互相交提示: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读教材,联系时局流,共享想法,这是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变化,以小组合作一个动脑筋的过程,的形式展开讨论,更是一个合作的过大地区;找出答案。程、交流的过程。平津战役——基本解放华北全境。4.提问:这三场战役结束之后,对中国时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提示: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四)新课学习之解放南京观看视频,了渡江战役的视1.播放视频——三大战役之后,国共决战解渡江战役的基频,给学生更直观的胜负已定,南京国民政府精锐丧尽,毛泽东以无产本史实。画面感,加深对这场环节4阶级革命家的雄才大略,号召要“将革命进行到战役的理解。(内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一容)场声势浩大的渡江战役打响了。朗诵《七律·人2.活动3:看图学史,结合地理学知识,讨民解放军占领南充分利用教材论并分析一下三大战役解放的地区分别是哪里?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京》,感知声势浩的资源,指导学生在大的渡江战役。朗诵中感受解放战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争即将胜利的喜悦,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和自豪感。(1949年4月)提示: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根据解放战3.思考:指导学生温故知新,结合史实,分争期间中共中央通过讨论和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的决策和做法,思享,培养学生敢于表提示:中共英明的决策和正确的领导,抓住考解放战争胜利达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原因,分享各自的思维能力。时机发动战略决战;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解放的想法。区土改的完成,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作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五)课堂练习练习题的设计,认真做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巩1.下图反映的史实发生于(D)巩固课堂学习内固本课学习内容。A.北伐战争时期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容。C.抗日战争时期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环节5(内容)2.“它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文中的“它”指的是(C)
A.中共七大召开B.边区政府建立C.土地改革D.解放区的扩大3.《孙子兵法•谋略篇》中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大意:所以百战百胜,不是最好的;不战斗就能使敌人屈服,才是最好的)。下列哪座城市的解放体现了上述策略(B)A.南京B.北平C.沈阳D.天津4.毛泽东称赞北平的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上述评价与哪次战役有关(D)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渡江战役D.平津战役5.陈毅在1948年写的《淮海前线见闻》一诗中感慨道:“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原因是(C)A.辽沈战役的胜利鼓舞人心B.共产党实力比国民党强大C.翻身农民大力地支援前线D.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的正确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好笔记,板书设计是为巩固课堂学习内了帮助学生课后进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背景、经过、意义容。行巩固复习,建立思2.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千里板书维导图,便于记忆和挺进大别山设计理解。3.解放战争战略反攻: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4.解放战争的胜利: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学习资源拓展《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刘统:《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中国的土地改革》,2009年版,三联书店,2006年版。当代中国出版社。本次授课课题为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从备课到授课,前后经过几轮的磨课,不断在反思中改进不足。本节内容中有较多地方适合渗透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教育。所以,在教学中选取了西柏坡视频导入,选取了解放区土改、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和解放南京等视频在讲述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现场,神入历史,认识党的英明决策,加深对党的热爱之情。但是,由于教材受篇幅所限,对战争过程介绍比较简略,由于战争横跨全国各地,大部分内容需要按战争迅猛发展的进程,结合地图来学习,时空转换频繁、速度快,学生对这些内容理解起来比教学较困难,可能需要多次回看地图和相关内容学习。建议老师在课前要求学生先通读课文,了反思解本课的基本内容和解放战争发展的基本线索,再按本节课的教学思路,边看边思考,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要动脑思考和动笔写,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形成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八年级的学生由于历史知识基础还不扎实,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对史料阅读和提取信息能力较弱,在教学中还注重把信息化2.0融入教学,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以任务驱动,以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解读和分析历史问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逐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