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以2011新课标作为教学目标制定依据,结合历史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以生为本,在教中学,在学中教,促进教学相长,历史的核心素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渗透与升华。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一)课程标准(通过学习辛亥革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备注:课程标准上本课没有独立成文,教学中,教师整体理解本课与第9课共同使用以上标准。(二)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第三课,课文主要由三个子目构成:中华民国的建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标志着辛亥革命到达高潮,是这场革命取得的两大重要成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背景。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一次探索和尝试,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本单元中,在第9课的教材中已具体1 表述,而本课的教材没有再次呈现,但本课的教学中,将以此表述为基础,再次深化学生对它的认识,这是第9、10课的共同教学任务。三、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总体目标: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中华民国创建过程中主要的历史事件,明确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两大成果。学生在情景问题中探究,进一步认识中华民国的共和国的政体性质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和国临时宪法的性质,从中认识到辛亥革命结束帝制,创建共和的伟大历史功绩。学生从袁世凯的窃取果实的史实与原因探究中,认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学生将本课的主要历史事件在时间轴上梳理,通过材料分析,从时代特征中理解主要历史事件的动机、关联与时效,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认识历史复杂性,认识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学生围绕重要人物孙中山先生在民国创建中的主要活动,认识他“天下为公”的政治追求与思想境界,增强学生爱国情怀。(家国情怀)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民国的创建2.教学难点: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2 五、教学资源1.视频材料:两个片段,来自纪录片《孙中山与南京》、《辛亥革命》2.文献资料: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陈新代谢》;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叶曙明《大变局1911》;《礼记.礼运》;《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3.地图:课本45页《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4.图片:广州中山纪念堂照片、南京中山陵照片、中山市孙中山故居照片、孙中山照片、《清帝退位诏书》图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图片、习近平拍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相片,及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标识等。六、学情分析本课是网络视频教学,师生互动受限,教学中在落实课本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情景,梳理线索,问题引领。对于一些难点与重点问题,尽量利用视频资源或表格整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八年级的学生,虽然抽象思维增强,具备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但学生对共和的政治体制及原则等较为陌生,理解有难度,所以教学中,要由学生身边已知的,形象的事物来解释抽象概念,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实现初步认识。八、教学方法(一)教法讲述法、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3 (二)学法指导通过观看图片、阅读史料学会提取信息、分析材料。九、教学设计思路本课以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的政治追求作为切入点,围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胜利后,创建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与探讨,从而认识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另一方面,通过革命党人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各种势力展开的斗争,认识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的原因,体会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从而认识,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资产阶段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事实。十、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广州中山纪念堂照片、南京中山陵照片、中山市孙中山故居照片中的“天下为公”题词引入,学生结合“天下为公”在中国典籍中来由,及课本41页“知识拓展”栏目中“创立民国”的解释,了解共和制民主选举国家元首与国民平等重要特点,为学生对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性质的认识奠定基础,同时也突出孙中山先生的政治追求与思想境界。4 (设计意图)由学生现实生活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共和体制特点及原则;以孙中山这个核心人物导入,突出主题,创设氛围(二)讲授新课梳理本课主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制成时间轴,增强学生时空观念,随教学内容相应呈现。1.中华民国的成立(1)背景以“思考武昌起义后的革命形势”为情景问题,结合材料结进行民国成立的背景探究。材料有三:1、纪录片《辛亥革命》片段(主题是孙中山由上海乘火车至南京就职)、2、材料二《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3、材料一(如下所示)。材料一:袁世凯的北洋军节节推进,11月2日,攻陷汉口,纵火焚市。11月21日,攻入汉阳,黄兴率民军与之激战。26日,北洋军全线总攻,炮火极其猛烈。民军溃退,人马相践,又遭到北洋军炮火轰袭,死伤遍野,前线一片混乱。——叶曙明《大变局1911》(设计意图)通过纪录视频,学生可以看孙中山先生的当选和赴任受到热烈拥戴,感觉革命的喜人发展。但学生通过材料分析,明白武昌起义后(第9课内容),南北交战与议和交织,所以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中华民国在和战交织中成立,从而5 理解理解革命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为学生理解革命党最后的妥协奠定认识基础。(2)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以“南京临时政府与专制政府相比,新在哪里?”为情景问题,将课本46页内容从新的纪年方法、新的领导力量,新的权力机关、新改革措施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民国政府是共和制政府的性质,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设计意图)通过此举完成中华民国成立的基本史实与南京临时政府性质的教学重难点。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窃取过程以时间轴为线索,与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找到关键时间点的主要历史事情,简洁梳理窃取过程。(2)清帝退位结合时间轴,明确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的软硬兼施下,宣统帝下诏退位,强调清朝260多年统治的结束。6 (设计意图)强调清帝退位,标志着清朝统治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是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3)原因探究以“观看纪录片《辛亥革命》中一段视频,梳理各方面力量的关系,归纳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主要原因。”为情景问题,结合三则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影响政局的主要力量,并且归纳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1、纪录片《辛亥革命》中一段视频(主题是袁世凯一步一步窃革命果实),2、各方力量的博弈情况简图,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的一段材料材料:袁世凯具备孙缺少的财力、武力。在立宪派心中袁世凯是“统一”和“秩序”的象征。——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设计意图)课文关于此部分内容较为详细,如时间、经过、事件、帝国主义的态度、双方的具体斗争等等,但对学生来说显繁杂,不容易理解各方面错综复杂的关系。该设计从两方面降低学生认识难度,第一、视频材料更生动,第二、图表梳理各方力量错综复杂的关7 系更直观,学生可以体会至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成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各方力量的博弈后果,突破教学难点。(4)孙中山维护共和的努力教师提供以以下二则材料,请学生结合课本内容与材料一概括出解孙中山为限制袁世凯权力,维护共和的三项努力。材料一:……三、临时政府约法(此时尚未制定)为参议院所制定,新总统必须遵守颁布之一一切法制章程。”——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的咨文材料二:……弟恐生出自相残杀之战争,是以退让,以期风化当时,而听国民之自然进化也。——《致邓泽如函》8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更充分了解孙中山为维护共和所出的努力,及他退让为了避免战争的发生,生灵涂炭的初衷。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他的“天下为公”的追求与情怀。更重要的是,通过此举,交待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出台的背景与目的,填补了课本在此项内容上的空白。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背景与目的在前一个教学环节已实现,通过图片再次强调它是权力交接下的立法,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政体。(2)内容与性质结合临时约法的具体内容,师生从国家性质、人民权利、政治体制等方面进行讨论,明确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同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9 (设计意图)围绕“国家性质”“政治体制”“人民权利”三个关键词,设计情景小问题,帮助学生对约法的内容进行理解,降低学生的分析难度,完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基本情况的学习与性质分析,突破教学重难点。4.辛亥革命意义师生结合第8、9、10的内容对辛亥革命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架构。结合两则材料,请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材料一辛亥革命更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陈新代谢》材料二10 但是,革命(辛亥革命)并不彻底,而且产生了许多不幸运的后果,令孙(孙中山)感到沮丧。——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设计意图)将本单元中8、9、10三课的知识进行综合的梳理,帮助学生对革命形成整体认识。结合本课的重要知识,通过材料,帮助学生深化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认识,达成本单元的最大的一个教学目标。(三)家国情怀教师饱含感情地与学生作以下分享: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11 先生病逝于北京,临终前,他轻轻吐出的是“和平、奋斗、救中国”终年59岁。习近平主席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面号召大家学习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学习他“天下为公”的思想境界。同时,习主席还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在2021年7月1日,习主席穿着中山装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庆祝大会,对孙中山先生致以无限的敬意与缅怀。(设计意图)回应导入,以习主席的讲话高度概括赞扬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的政治追求、思想境界与为民情怀,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培育家国情怀。(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12 (设计意图)板书在教学中一直作为标题展开,以时间轴为辅助,以帮助学生结合时局理解历史事件。(五)答疑(客观题解题思路)在广州市历史考试中,客观题是最非常重要的题型,答疑中,老师提炼了客观题的解题思路,并且结合改编自《阳光学业评价.历史.八年级上册》)的5道客观题实践与分析,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平时训练中要注意掌握方法与技巧,把所学知识应用到题目情境中,以提升解题能力。十一、教学反思1.以生为本:本课的主体知识是非常清楚的,就是三大历史事件。而中华民国的成立、临时约发的颁布的基本史实都不难讲清,但是对其性质的认识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设计教学时,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供丰满的教学资料降低理解难度。如以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作为导语,以三民主义的民权作为解释等等,将临时约法的内容进行梳理等。2.除了时间轴的使用外,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都有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并注意将历史事件的背景渗透到其中,增强学生的13 历史解释与理解能力的培养,如强调中华民国是“和战交织下建立的”,袁世凯窃革命果实是“力量博弈的结果”,《中华民族临时约法》是“权力交接下的立法”,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从而展现历史的复杂性。3.逻辑上的整合:本课内容它前继第8课、第9课,后启第11课。内容虽少了,处理却不容易,因为历史事件间的前后逻辑关系很容易中断,或者本课内容与前后两课内容割裂,尤其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上一课就已经提出,而其成果却在这一课里呈现,这样容易对革命的意义分析造成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本课重视历史事件的前后连接,始终把孙中山作为核心,将一件件历史大事件串起来,实现跨课时的整合。本课小结时,将第8、9、10三课一起进行梳理,增强了整体性。4、不足之处:本课使用的材料较多,考虑到视频教学,缺少了师生面对面的及时沟通,学生的阅读理解的速度可能会慢一些,时间上掌握可能会超时。14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