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认为,教学应该以人为本,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了教学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学生知识经验地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依据课标理念和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合理运用教材结合相关事实设置情景,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体验历史,表达自己的知识观点和看法进而形成自己对知识的建构,生成对历史的的情感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第六课。包括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和对西域的管理这三个子目,三部分因果相连,丝绸之路和对西域的管理是张骞通西域的结果。本课上承第十二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两汉在强化了统一国家的政权后,对内加强民族间的交往,解决北方匈奴的威胁,又派张骞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对外打通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
态,开创了中外交流的局面。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世界文化交流的一条主要通道。(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充满着好奇和探求欲望。但是,由于年龄和心理等方面原因,他们无法在学习上保持长时间注意力,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七年级学生刚过渡到形式运算阶段,形象思维力强,初步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知识的掌握也缺乏整体性、理性的认识,因此他们的学习热情需要更多的间接兴趣来维持。在讲解学生较为陌生的的概念,例如西域,丝绸之路时运用图片、史料等方法,化繁为简,对学生予以引导、点拨,让历史活起来才能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们的历史素养。三、教学目标1、通过识读教科书上《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了解西域地理位置以及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的路线,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2、通过创设情境,研读汉朝与西域互派使者的材料,展示敦煌莫高窟图片,多种方法的结合,分析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3、通过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故事的讲述与材料研读,感悟张骞开拓进取精神,学习张骞坚韧不拔、不畏艰险的品质。通过教材秦朝形势图与西汉形势图的对比,学习西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认识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培养学生的家国
情怀。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二)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五、教学设计思路《沟通中外的文明的“丝绸之路”》本课以丝绸之路为主线,介绍了丝绸之路前世今生,明白丝绸之路从哪儿来,它的开辟对古代中外文明的影响。以史为鉴,思考当今“一带一路”,我们如何建设未来。通过图片史料、文字史料的综合运用,创设情境,提出有思考梯度的问题,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六、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我们首先来看一幅壁画,它叫做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取自敦煌莫高窟第323窟,是今天所见绘画形式描述张骞出使西域最早的作品。西域在哪里?汉武帝为何派张骞出使西域?结果如何?
(二)新课讲授师:展示《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西域是古代的概念,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师:这是关于西域环境的描写,请根据这些材料分析汉初前往西域会遇到哪些困难?师生互动:陌生的环境以及匈奴的威胁。【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分析,了解西域的环境和社会状况。提问: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可以看出西域的自然环境很恶劣。当时西域有36个国家,这些国家主要被匈奴控制。所以,汉初前往西域可能会受到匈奴的威胁。去往西域的路途如此艰险,那汉武帝为什么还要派人前往西域?
师: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准备于大月氏一起夹击匈奴,张骞志在为国分忧,承担这一使命。师生互动:展示《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和表格,与学生互动完成两次出使西域的内容。提问: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没达成,那他出使西域有什么意义呢?师生互动:将西域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汇报。有了第一次的经验,西汉对西域的了解增多,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师:同学们我们刚才了解了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师生互动:不畏艰难险阻、不辱使命、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文字材料和表格,以张骞这个物展开,探索张骞通西域的原因过程,引导学生感悟张骞开拓进取精神,学习张骞坚韧不拔、不畏艰险的品质。师:展示材料,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生: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师:展示地图,随着张骞通西域,西汉王朝也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与管理。提问:对比两幅地图,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对比秦朝的疆域,西汉的疆域扩大了。师: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的归属于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师: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西域。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派遣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期间,派甘英出使大秦。班超经营西域三十多年,加强了东汉对西域的管理。【设计意图】通过文字材料使学生了解张骞通西域对于西汉的影响,通过秦朝形势图与西汉形势图的对比,使学生了解西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认识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师:展示李希霍芬和丝路上出土的丝织品,提问:丝绸之路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师:丝绸之路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的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那除了这条路上最为出名的丝绸之外,丝绸是这条路上,中国输出的货物中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的商品,丝绸之路因此而命名。师:展示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和路上丝绸之路示意图,张骞通西域对陆上丝绸之路形成有什么作用呢?生:张骞通西域为上丝绸之路,特别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师: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中原到西域各国的道路,在此之后汉朝与西域各国互相往来,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上丝绸之路,特别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提问:展示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并提问,路上丝绸之路从哪出发,途径哪里,最后到达何处呢?师生互动: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师:展示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除了陆上丝绸之路以外,汉武帝还开拓了海上交通。汉朝时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和地图,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知道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师:创设情境:展示汉朝与西域各国贸易物品的图片,与路上丝绸之路示意图。假如你带领汉朝的商队从长安出发要去西域做生意,你会带哪些货物去?商队到达西域卖出之后,会带回哪些货物返回呢?提问: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之路?生:贸易之路师:展示汉朝与西域互派使者的材料,丝绸之路上汉朝与西域各国互派使者,出现了使者相望于道的场面,从这里可以看出丝绸之路还是一条什么之路?生:友谊之路师:展示敦煌莫高窟图片,敦煌莫高窟285窟,佛教、道教、印度教各宗教齐聚一窟,东方中国女娲神话和欧洲希腊神话日神的题材同时出现,说明丝绸之路也是一条什么之路?
生:文化之路师:丝绸之路师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和其他国家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研读汉朝与西域互派使者的材料,展示敦煌莫高窟图片,多种方法的结合,分析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展示丝路发展的时间轴,两千多年前,西汉开通了丝绸之路,此后他的内涵逐渐丰富,他曾经历了繁荣,也随着时间推移,一度没落,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发展计划,唤醒了沉睡的丝路,也给它注入了时代的生机。课堂小结两千多年前,西汉开通了丝绸之路,此后他的内涵逐渐丰富,他曾经历了繁荣,也随着时间推移,一度没落,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唤醒了沉睡的丝路,也给它注入了时代的生机。今天的丝绸之路更多成为了一种象征,一种精神。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申遗成功了,是世界对丝绸之路价值的认可。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也是对丝绸之路精神的一种传承与发展,我们学
习丝绸之路其实也是在探究中去感受它的价值与精神。师:结合历史上的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如何传承丝绸之路的价值与精神,您有什么感想?答疑环节对本课的重难点进行答疑。1.讲解选择题,选择题主要选取了本课重点知识,包括张骞通西域,对西域的管理,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知识点。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题,对丝绸之路的开通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是?A张骞,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与题意相符。B,班超,班超是张骞通西域后,东汉派出的联系中外的使者,与题意不符。C刘邦,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与题意不符。D刘秀,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与题意不符。故答案选A.第二题考察陆上丝绸之路路线,陆上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途经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最后到达大秦。故答案选C。第三题张骞通西域之后,驼队驮着中原的茶叶、桃、梨等物种与西域的苜蓿、蚕豆、石榴等物种进行交换。A巩固了国家统一,材料未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巩固了国家统一,与题意不符。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材料未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与题意不符。C促进了物种的交流,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地区与西域物种尤其是农作物的交流。与题意相符。D改变了古代经济结构,古代经济结构以小农经济为主,新作物的传入并没有影响小农经济的优势地位。与题意不符。故答案选C.
第四题,新疆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本题考查了对历史时间的记忆。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开始了隶属于中央政府,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答案选A。2.讲解问答题,问答题选择本课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第五题,本题主要考察了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他的开辟有力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两千多年前,西汉开通了丝绸之路,此后他的内涵逐渐丰富,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发展计划,唤醒了沉睡的丝路,也给它注入了时代的生机。这条道路至今仍是中西方交流的一条要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八、板书
九、教学评价1.丝绸之是联系中外的纽带和沟通东西方的桥梁,对它的开通有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A.张骞B.班超C.刘邦D.刘秀2.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后,所经地点的先后顺序是()①河西走廊②安息③今新疆境内④大秦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③②④D.①③④②3.“不是张骞通西域,安能佳种自西来?”一支支驼队驮着茶叶、桃、梨、杏去了西域,又驮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到中原。材料反应了丝绸之路的开通()A.巩固了国家统一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C.促进了物种交流D.改变了古代经济结构4.新疆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地区,它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哪个历史事件之后()A.西汉时设立西域都护B.唐朝设立安西都护C.唐朝设立北庭都护D.清朝时设立伊犁将军5.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朝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道路在今天有什么价值作用?十、教学反思在本节课重难点,对丝绸之路及其作用理解上运用了史料、图片(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多种方式,设置了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积
极性,提高课堂趣味性。本课引导学生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进行横向上不同空间文明的交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沟通,对丝绸之路评价的分析。本课依据课标设计的四个板块之间衔接不够自然,在对丝绸之路的意义的讲解仍有不足,是我今后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