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12.湖心亭看雪一、明确课标要求(一)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通过梳理叙事要素,理解文章大意。2.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理解本文的审美意境。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读懂景物特点,描述画面。2.难点:抓住关键词理解作者的性情,对作者精神世界做出合理评价。(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二、教学过程展示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师:西湖很美,历来都是文人墨客咏吟之地。请同学们写出一两句描绘西湖的诗词。预设: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今天,让我们再学习一篇描绘西湖美景的小品文——板书:湖心亭看雪张岱【设计意图】诗词入情入境,是最能快速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方法。在这里,连用三组与西湖相关的诗句,既符合语文课堂的独特意蕴,又能点明本篇课文的学习方向。(二)走进课文环节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课件出示张岱(1597-
168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唯有哀怨,唯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设计意图】认识作者,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对于了解文章主题是非常必要的。知人论世,才能读懂读透文章,所以在这个板块,对张岱的“亡国之身”进行介绍,便于后面让学生理解“是金陵人,客此”的复杂情感。环节二:自学交流,读顺读懂1.准确读,读准字音课件出示崇祯(chóngzhēn)更定(gēng)挐一小船(ná)毳衣(cuì)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一芥(jiè)铺毡(zhān)强饮(qiǎng)更(gèng)2.顺畅读,把握节奏(1)指导读。本文是游记散文,句的节奏要根据意义来判断。重点词语要重读。例如: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此外还要通过抑扬顿挫的处理读出作者当时孤寂无奈的情绪。例如: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自由读。①个读,读准停顿、重音、语气。②点读,小组内评价朗读。③齐读,交流重点句读、全班齐读。预设: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指名读,检查诵读教师指名一两名学生读文,检查学生诵读情况,其他学生听读,并对学生的阅读做出评价。【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意在通过阅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本文的语气、语调和重音安排,初步把握作品的内容,从而为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做好铺垫。环节三:译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2.与同桌探讨疑难,合作解决。3.小组提交疑难,班级内其他小组帮助解决,最后老师明确答案。课件出示(1)一词多义是是日更定矣(代词,这)是金陵人(表判断)一上下一白(副词,全)长堤一痕(数词,一)更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白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上下一白(白色)(2)古今异义余拏一小舟[古义:撑(船)。今义:拿东西,捉拿](3)词类活用大雪三日(名词用作动词,下雪)客此(名词用作动词,客居)学生圈点重点字词,并适当做好笔记。4.当堂测试指名学生翻译下面的句子。课件出示(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雾凇流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5.梳理内容文章记叙张岱湖心亭看雪的经历,跳读课文,找出作者叙事的要素。学生跳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相关句子。预设: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晚上地点:湖心亭人物:余事件:赏雪雪景:“雾凇沆砀……”结局:遇两“痴似相公者”“强饮三大白而别”【设计意图】文言文教学中,言是基础,让学生先借助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通过合作探究,解决理解上的问题,让学生动起来,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人。另外,通过寻找记叙要素,也能帮助学生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容。环节四:品读课文,赏西湖美景1.寻读,作者看到了怎样的雪景?请齐读文中写雪景的句子。预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2.辨读,如果将原文中的句子进行修改,哪一句更好,为什么?课件出示修改前: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屿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修改后: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预设:三个“与”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写出扁舟极轻极淡;“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使描写更加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作者的视角好像在高处在远处。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于茫茫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如果换成“条”“座”“艘”“个”四个寻常的量词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3.思读,这段写雪景的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是什么写作手法?预设:这是白描的写作手法。资料助读:白描课件出示白描,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特点:
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少用形容词和修辞。师:以前我们也学习过类似的描写手法,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文章运用这种手法?预设:(1)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整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鲁迅《阿长与》中的长妈妈(3)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鲁迅《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设计意图】赏析优美句子是语文课堂中的常见教学内容,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又有助于体悟作者的情感。设计这个板块,在反复朗读中对比修改前后句子美感的差异,继而引入白描的写法,让学生体会白描的艺术特色,并通过回忆所学,加深学生对这种手法的理解。环节五:悟读课文,理解作者痴心1.作者在这样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的夜晚去游览西湖,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设想一下这种天气下你一般会干嘛?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预设:痴迷山水,清高,孤傲,脱俗。2.文中舟子称张岱“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痴”?学生跳读课文,圈点勾画相关句子,并讨论回答。预设:(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2)“痴”于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于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于天地之广大,又倍感孤寂落寞。(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总结:痴行——痴景——痴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显示出的是作者张岱痴情山水真性情。
3.思读,文中仅仅就是写钟情山水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学生结合背景及文中词句,思考后回答。预设:也有客居他乡对故国的思念。(1)写作本文时,明朝已亡,作者开头纪年却仍用“崇祯”,暗示在作者张岱的心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2)课下注解有提示。张岱于明亡后不仕,可以看出他对明王朝的一片深情。(3)一句“金陵人”,勾起了张岱对于明王朝的思念师: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癖与痴,意思是相近的。同学们可以感受到他的癖与深情了吗?让我们带着感情再来朗读一遍课文,走进痴人张岱的内心世界。【设计意图】通过悟读作者张岱的“痴”情,让学生联系背景资料,感知融聚着字里行间的故国之思,深层次理解作品的内涵,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环节六:迁读课文,感悟“痴”情文中如张岱一样痴的还有谁?你从哪里看出来?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如张岱一般的痴人又有几何?学生思考回答。预设金陵人亦痴。学过的“痴”人有:周敦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苏轼: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陶弘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设计意图】通过有效拓展,让学生学会整合已学知识,理解古代文人独特的情操。(三)课堂小结一篇短小的小品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像梦一样的冰雪世界。在这里,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记叙、写景和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其实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许就曾经在如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毫不在乎;也许就曾经把自己关进小屋里,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也许就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在那一刻,甩甩头,让所有的烦恼都随风飘散;在那一刻,你也许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所以,当我们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独、一同去感受那份静谧。(四)课堂板书
三、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尝试将本文与柳宗元的《江雪》进行比较,体会两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不同。四、推荐阅读篇目搜集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并互相交流阅读。五、教学反思张岱的这篇小品文历来受人推崇,他的文字淡雅隽永,读后叫人回味无穷。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运用朗读教学贯穿课堂,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在读中正字音、辩字形、知字义,把握文章内容。在赏读时,则抓住本文写景的独特之处白描重点展开,同时勾连以前所学,让学生感知这种写法的艺术效果。最后在悟读情感时,则抓住“痴”字展开,让学生在寻读中去思考、去辨识,感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真性情和故国之思。整个教学过程由言到文,层层推进,符合学生掌握的规律,并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效果良好。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