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部编版(2016) / 七年级上册 / 第六单元 / 21* 女娲造人/袁珂 /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件)21.女娲造人

还剩 5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21女娲造人袁珂 1.了解有关作者及神话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字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2.体会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品味清新、质朴的语言。3.感受女娲朴实、伟大的母亲形象,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学习目标 袁珂(kē)(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神话研究,以历史为线索,以文献材料为依据,考辨真伪,订正讹误,把中国的古代神话系统化,与此同时促进神话知识的普及。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等。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神话故事新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版)。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本文是作者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而成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于人道色彩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背景材料 关于神话神话是人类社会幼年时期的产物,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艺术创作,是原始社会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美妙解释和奇特想象,他们把自然力神化、人格化,在幻想中不自觉地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出许多神的故事,这就是神话。神话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力的抗争和提高人类自身能力的渴望。其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文体知识 【开辟】开创;创立。【荒凉】人烟少;冷清。【莽莽榛榛】莽莽和榛榛两个词均用来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蓬勃】繁荣;旺盛。【澄澈】清澈透明。【灵机】灵巧的心思。【掘】刨;挖。【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不由得】不禁。【宇宙】一切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总体(“宇”指无限空间,“宙”指无限时间)。哲学上也叫世界。重点词语解释 【非凡】超过一般;不寻常。【气概】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的)。【绝妙】极美妙;极巧妙。【泥潭】泥坑,也用于比喻。【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绵延】延续不断。【神通广大】本指法术广大无边。现指本领极大,办法极多。也用于讽刺、形容人活动能力很强,善于钻营投机。【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一般无二】完全相像,没有两样。 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古籍《风俗通》有关内容译文 整体感知 1.第1段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交代了女娲造人的背景与当时的环境: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可是没有人类显得有些荒凉寂寞,没有生气,这表明天地之间需要人类,人类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深入探究 2.第2段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心情有什么关系?原野广阔,草木丛生,眼前寂寞的景象增加了女娲的孤独感。景物衬托出人物的心情,引出女娲要在世间添点东西的想法。 3.第3段属于什么段?在文中有有什么作用?第3段属于过渡段。承上启下,引出后文女娲造人一事。 4.第4段对女娲采用了什么描写?突出了女娲的什么特点?有有什么作用?在这里,作者采用了动作描写,如“走”“蹲”;神态描写如“笑”“假装生气”最后一句话是心理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女娲是一个活泼可爱、富有思想、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女神。作用:为后文女娲以自己为模型用黄泥捏泥娃娃做铺垫。 5.为什么强调女娲掘的泥是“黄”色的?强调“黄”颜色,因为与我们的肤色相符合,说明女娲是我们黄种人的始祖,使故事更容易被人接受。 6.人类落地后,第一话是喊“妈妈”,有什么丰富的意味?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这种喜悦感,体现了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说明妈妈孕育生命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母亲的爱。“妈妈”的呼喊,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 7.第9段表现了女娲怎样的心理?“满心欢喜”“眉开眼笑”等词语把女娲的人性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表现了她创造了生命之后的无比欣喜之情,给人以亲切温馨之感。 8.第13段是概括叙述还是详细叙述?表现了女娲的什么精神?本段是概括叙述,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的。写女娲夜以继日地工作,体现了她执著忘我的工作精神。点拨:文章安排材料的顺序有三种,即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9.女娲是用哪两种方法造人的?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女娲先是用黄泥揉团成人,这种方法比较慢,所以使女娲疲惫不堪;后来她用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人。第二种方法简单省事,能造出更多的人。女娲造人表现了女娲的聪明智慧,富有创造力。 10.作者是怎样塑造女娲这个形象的?作者以大胆奇特的想象,塑造了女娲这个神通广大的“神”,成就了她捏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象,又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女娲的创造力,使世界上有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样勤劳、智慧。她,虽是神,却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而这一切又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 1.结合有关语句,简要分析女娲成功造人之后的心情。女娲在创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她创造人类成功之后喜悦的心情。文中对女娲的心理及神态描写也表现出了她这种喜悦的心情,如“女娲对于她这优美的作品,感到很满意”“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从此,她再也不感觉到孤独、寂寞了”等。这种喜悦的感受来自对生命的创造和生命所呈现出的勃勃生机。疑难突破 2.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虚构的,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种写法?《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类的诞生作出科学准确的解释。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只好借助想象来解决这个问题,而这种大胆、奇特的想象恰恰就是神话传说的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象,还有神话传说存在吗?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强烈的探求欲望。如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所以,想象力和探索精神也是我们探寻未知世界的强大推动力。 这则神话通过对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的叙述,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自身来源的好奇和探索,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主旨归纳 1.语言质朴、清新。本文语言质朴而又洋溢着新鲜感。作者用流畅的语言叙述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例如,女娲“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这些语言毫无雕琢的痕迹,作者娓娓道来,使读者感受到女娲不是一个神,而是一个生动活泼、充满智慧的人。写作特点 2.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文章在叙事时,详略得当,对能突出中心的内容进行了详写,对与中心关系不紧密的内容则略写。例如,人来到世间的过程,是本文的重点,所以作者对女娲造人的方法进行详写,对造人之前的世间景象则略写。对于两种造人的方法,作者详写了第一种,后一种则相对简略。这是因为前者最能体现女娲造人的精神,是第二种方法的基础,这样安排突出了重点。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和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课堂小结 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创世神话也称开辟神话,指关于宇宙形成、人类起源的神话。创世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用想象的方式对宇宙所作的幼稚的解释和描述。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广为流传。拓展延伸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一直昏睡在这混沌之中。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下去了。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女娲(wā)篷勃(péng)神通广大B.澄澈(chéng)掺和(cān)眉开眼笑C.搅混(jiǎo)溅落(jiàn)莽莽榛榛D.踪迹(zhōng)揉团(róu)兴高采烈课堂小练C【点拨】A.篷—蓬。B.掺—chān。D.踪—zōnɡ。 2.“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作‘人’。”句中的“人”加引号的作用是()A.表示引用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着重指出D.表示讽刺或否定B【点拨】掌握引号的常见用法,结合句子的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