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报告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学会预习实验,了解实验室规则。2.能主动与组内的同学讨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2.通过小组实验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教学难点】-5-
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化学,化学使这个世界变得多姿多彩。化学世界里充满了奇妙的变化。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许多的成果与创造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因此必须重视化学实验,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新课讲解[过渡]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并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首先,让我们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板书]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探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步骤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点燃前组成颜色状态密度硬度燃烧时火焰的分层及温度烛身的变化产物熄灭后-5-
[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提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1)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思考]蜡烛燃烧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化学现象,对于该现象你有没有更多的思考过呢?比如说蜡烛是由什么做成的?它燃烧后生成什么?除了燃烧,它还具有哪些性质?[实验]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现象]点燃前:白色圆柱状固体、略有气味、可用小刀切割、浮在水面上。[分析]可用小刀切割说明蜡烛的硬度较小,浮在水面上说明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结论]蜡烛的硬度较小,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实验]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蜡烛燃着时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燃着时:石蜡熔化并发光放热,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火柴从中间到两端逐渐变黑。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罩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烧杯壁上出现水珠,石灰水变浑浊。-5-
[分析]石蜡熔化说明熔点较低。火柴两端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烧杯壁上出现水珠,说明燃烧生成了水;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说明还生成了二氧化碳。[现象]蜡烛火焰熄灭后冒白烟,用火柴点燃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分析]白烟是固体小颗粒,并且可以燃烧,说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结论](1)石蜡是乳白色(或其他颜色)的固态物质,有气味;石蜡质软,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2)石蜡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和焰心,外层最亮,内层最暗;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石蜡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3)蜡烛燃烧时石蜡先由固态转变为液态,再汽化,而后燃烧。(4)熄灭蜡烛时,石蜡蒸气遇冷转变为石蜡固体小颗粒,形成白烟;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具有可燃性。[课堂练习]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空格。(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5-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右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层温度最高。(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石蜡中一定含、元素。板书设计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步骤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点燃前组成颜色状态密度硬度燃烧时火焰的分层及温度烛身的变化生成的产物熄灭后-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