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4.2《特异性免疫》一、教材分析 《免疫调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4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明确免疫系统对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贡献。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知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知道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2.能力目标:(1)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科学为社会、科学为大众”的意识;(2)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养成“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认真的工作态度。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难点:体液免疫的过程。四、教学方法1.讲授式、互动式、讨论式。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五、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节内容,初步把握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以“问题探讨”引入,引起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课上进行交流和讨论。1、以我们身处充满病原体的环境中为切入口,围绕问题的讨论而逐步展开。着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1)神经系统能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吗?人体能够靠反射对病菌或病毒做出反应吗?(2)人体能够靠激素来直接杀灭病原体吗?(3)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吗?2、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有炎症时,扁桃体会肿大,有时颌下部位出现淋巴结肿大,这是因为免疫器官在对抗入侵的病原体。那么免疫系统由什么组成呢?探究一:免疫系统的组成思考问题:1.什么是免疫器官?具体包括哪些器官?
2.什么是免疫细胞?包括哪些细胞?有何不同?3.什么是免疫活性物质?包括哪些?4.免疫调节依靠免疫系统来实现,那么免疫系统具体有哪些工作?阅读教材,学生总结: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我们吃的食物中含有病原体,吸入的气体中含有病原体,周围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得病,这是为什么?人被HIV感染后,也并不立即得病,一般有几年时间的潜伏期,这是什么原因?这些都与人体免疫的防卫功能有关。探究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思考问题:1.第一道防线如何构成?为什么说他们是第一道防线?对病原体有无特异针对性?2.第二道防线如何构成?对病原体有无特异针对性?3.第三道防线如何构成?对病原体有无特异针对性?4.对比三道防线学生阅读教材P36有关内容,总结: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非特异性免疫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呈现教材P37体液免疫示意图,思考:1、在此过程中吞噬细胞起了什么作用?吞噬细胞属于哪道防线?2、记忆细胞起到什么作用?请在上图中加以体现。
3、什么是抗原?什么是抗体?抗体是哪里产生的?学生讨论并回答填写学案案,教师归纳: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八、板书设计第4节 免疫调节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1、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非特异性免疫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2、体液免疫的三个阶段及过程九、教学反思(1)整体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教师讲授的内容有些偏多。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用学生的活动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另外在安排知识讲述的时候也尽可能多的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整体来说,本节课的条理比较清楚,用问题衔接各个知识点较好,知识讲解比较清楚。(2)亮点之处:
本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通过活动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表现出很好的表演才能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但是,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就是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掌控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3)个人体会:通过这节课,我也深深体会到科组的团结互助的精神,他们的鼓励使我战胜了自己,克服了紧张的心理,以很平静的心态了一节课,感谢所有帮助我的同事,同时,我也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帮助其他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敢于挑战自己,很多时候,我们最大的对手往往就是自己。在这节课的准备过程中,我有几天始终是处于一种很紧张的状态中,后来逐渐克服了那种心理,对自己的课也就有了信心。以后,我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多参加一些类似的活动。(4)教学改进:教学中,我们应该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体现他们的主题地位,由单纯的传授式教学转变为主动求知,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发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