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6.4《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协同进化。2.概述生物多样性及其形成的过程。3.概述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进化生物理论的要点。核心素养:1.初步运用进化与适应观、结构与功能观,阐明协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命观念)2.认同生物进化理论仍然在发展。(科学思维)二、教学过程:【导入】达尔文曾发现一种兰花长着细长的花距,其底部储存着花蜜。达尔文推测,这种花的形成绝不是偶然的,肯定存在这样的昆虫,它们生有同样细长的吸管似的口器,可以从花距中吸到花蜜。大约50年以后,研究人员果然发现了这样的蛾类昆虫。问题:1.达尔文作出上述推测的理由是什么?答:兰花的生殖离不开传粉昆虫。如果没有与这种兰花结构相适应的传粉昆虫,这种兰花就难以完成传粉受精,这个物种也就不存在了。问题:2.如果后来未发现这样的蛾类昆虫,是否说明达尔文推测是错误的?
答:如果后来未发现这样的蛾类昆虫,达尔文的推测就仅仅是一种猜测,不能被证实。当然,未发现这样的蛾类昆虫,不等于这样的昆虫一定不存在,因此并不能说明达尔文的推测一定是错误的。在自然界,一种植物专门由一种昆虫传粉的情形并不少见。想一想,昆虫传粉的专门化对植物繁衍后代有什么意义?虫媒花的进化与传粉昆虫的进化有怎样的关系?一、协同进化1、不同物种间的协同进化捕食者的存在是否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实际上,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作用。“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2、生物和无机环境间也存在协同进化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是没有氧气的,因此,最早出现的生物都是厌氧(进行无氧呼吸)的;最早的光合生物的出现,使得原始大气中有了氧气,这就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遗传(基因)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3、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请同学们小组为单位思考下面问题?探究一: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哪一类生物?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厌氧的单细胞生物,它们生活在原始海洋中。探究二:陆生植物和陆生动物的出现谁先谁后?前者为后者提供了什么条件?先出现植物,后出现动物,否则动物登陆后就会饿死。探究三:同今天你所看到的地球相比,寒武纪时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有什么特点?当时陆地上还是一片荒芜,生物都生活在海洋中。探究四:恐龙大约是什么时候绝灭的?物种绝灭对生物多样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恐龙是在中生代后期绝灭的。物种绝灭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复杂的。恐龙的绝灭有利于哺乳动物的繁盛。生物的进化历程可概括为: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界生命史的解释: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 改变,进而通过 隔离 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中性突变理论: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间断平衡学说: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结果,而是种群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种交替出现的过程。三、课堂巩固1、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2、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B.个体的迁入和迁出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不可遗传的变异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D.协同进化就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四、课堂小结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一、协同进化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