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课题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 通过创设情境拉近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设计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让学生从直接的情境中发现运算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将未知的问题鲜明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本设计在探索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过程中,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转化,找到学习的切入点,使问题鲜明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课件播放小猴子吃桃子的故事(见名师教学设计片段一),组织学生谈听完故事后的感想。 2.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抓住数学中的变与不变来探究规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1.认真听故事,思考后自由发言。(从桃子数的变与不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四(1)班有男生22人,女生23人,你能用算式表示出全部的人数吗? 算式1: 算式2:
二、探究新知。(15分钟)
1.加法交换律。 (1)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猴子一天吃的桃子数列成算式。 引导学生思考:想想在运算的过程中,有没有数的位置变了,而得数不变的现象呢?你认为在什么运算中有? (2)引导学生举出一个加法算式的例子。 (3)引导学生举出更多的加法算式来说明在加法运算中存在这种现象。 (4)组织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看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5)组织学生总结加法交换律。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讨论:能不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呢? 2.乘法交换律。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乘法算式(课件出示几个符合乘法交换律的式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联系旧知。 组织学生回忆:我们都在哪里应用过交换律?
1.(1)根据学习经验独立思考在已经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中,数的位置变了但得数不变的现象,并回答。 (2)尝试写出几组算式。 如2+5=7,5+2=7,2+5=5+2。 (3)仿照上面的式子举出大量的例子,并用等号连接得数相等的式子。 (4)观察后交流,加数的位置变了,得数没变。总结规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5)根据算式的特点给运算律命名。(加法交换律) (6)先在小组内交流怎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然后明确a+b=b+a。 2.将乘法和加法进行类比,从而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及字母表达式。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就是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 3.回忆旧知,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举例交流,明确:我们一年级学习的看图写两个加法算式,以及二年级学习的根据一句乘法口诀写两个乘法算式等都应用了交换律。
2.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 )+420=420+50 400+500=( )+( ) ( )+600=( )+37 a+( )=15+( ) 3.根据乘法交换律填空。 25×36=( )×( ) 48×236=236×( ) 32×( )=15×( ) ( )×( )=C×D a×( )=c×a 4.计算214+358和34×124,并用加法交换律或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三、巩固提升。(16分钟)
1.完成教材51页“练一练”1题。 2.完成教材51页“练一练”2题。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意义。 2.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5.用竖式计算。(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503×236 555×612 1200×6050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4分钟)
1.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思考:减法和除法也满足交换律吗?举例试一试。
1.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课后思考。
教师批注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2+5=7 5+2=7 2+5=5+2 加法交换律:a+b=b+a 3×5=15 5×3=15 3×5=5×3 乘法交换律:a×b=b×a
查看更多